第476章 憲鬥之計

“是啊,皇上,既然如此,單單的依靠常規的騎射已經不足以抗拒明軍了,如今明軍而兵到了蓋州,那是因爲他們有船舶之便利,皇上也不得不承認,大金無法對其奈何。但假若明軍順河北上,皇上爲之若何?因爲水上的原因,皇上所設想的誘敵深入那麼些戰略,將沒有了效果,因我大金並無水師之利,皇上,此不可不察啊!”范文程把能想到的最危險的事情說了出來,蓋州兩次被襲,在他看來,並非偶然,遼東水系發達,有十二條河流入海,但真正可以到達大金腹地的,卻只有遼河和渾河,而蓋州那地方正是渾河的入海口,這難道是偶然嗎?

“先生所言極是,朕正是因爲有此顧慮,方發動了此戰,萬沒想到,引六河之水吞淹喜峰口的計策卻被明皇所破,輕易的引蒙古聯軍八萬入關,而後全軍覆沒,致使此戰滿盤皆輸小說章節?。若此戰有所起色,將明皇的武器爲我所用,憑大金勇士的武勇,比之明國強之百倍,又何懼他蓋州之圍,甚至有兵臨城下之憂。事已至止,也是一切休談。”

黃臺吉這一仗輸的是相當的不服,因爲找不到其中的關鍵點,到底是什麼致使明皇斷定了他會引河水吞淹喜峰口的,否則依他的精明,哪裡能上如此的惡當。范文程能看到的,他也已經有所察覺。如果說袁可立僅憑着那不能穿透木板的神弩,他有數種方法可以對付。別說有林丹的種種戰例,就是沒有,他也絲毫無懼。但現在卻出現了火槍,這一威力巨大的武器,除鐵板之外,木板和沒有是一樣的,但大金的鐵產品實在是太缺少了。

而目前可隨時隨地面對明國逆三岱河北上,而後轉渾河直攻瀋陽,或者轉太子河直攻遼陽,那纔是大金最大的災難。

“皇上。沿河設首都。肯定是不行的,實在是太危險了。而爲今之計,唯有遷都,或者西征蒙古。深入遼西地區。或者是東南之行。進駐朝鮮,甚至是北進長白山。唯如此,方能避過大明的兵鋒所指。才能實施皇上誘敵深入的計策,”范文程把今天最主要的話說了出來,遷都。

無論是靠着渾河的瀋陽,還是太子河的遼陽,如今看來,都已經不安穩了。因爲明年完全可以靠着水路而進,直接省去了鞍馬勞頓,如此,大金根本無法和明軍接觸,就可以直接的兵臨城下,仗着武器的犀利,來個步步爲營,徹底的把瀋陽拿下,到時大金的國都必將不保,這場金明之戰,也就會慢慢的降下帷幕。

而遷都所指的方向第一就是遼西地區,那裡林丹已經遷出,並傷了元氣,不知道在哪裡正舔着傷口呢。而蒙古諸部因爲此戰的被滅,根是沒有任何的力量反對大金的入侵。依大金的個性,講究的是實力至上,沒有什麼哥們義氣之說。蒙古諸部既然已經失敗了,那就得承擔失敗的後果,把草場、土地、人口、財產等都交給強者。這裡不是中原的儒家文化,是叢林法則爲主導的。話無須說的太過清楚,黃臺吉是一定懂得。

而朝鮮現在已經是大金的附庸國,大金的士兵還要把守着,入主朝鮮也沒有什麼難處。統治一下棒子,大金更沒有什麼心理負擔,朝鮮是大明的附庸國,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大金的敵人,不管他是怎麼做的,這都是無可否認的。而今他背叛了明國,轉向了大金,等到明軍揮師而來之時,他一樣會轉身而嚮明國。所以這一條最沒有壓力,而且和遼西不同,那裡離明國更遠,想要征服一點都不容易。歷史上隋煬帝、李世民等都去征服高麗,結果表明沒有一個能成功的,原因很簡單,鞭長莫及。一旦大金掌握了那裡,情況也會是一樣的,自身肯定也穩定了不少。

長白山那更是大金生存之地,雖然條件辛苦了一些,但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歸處。

“遷都?”這個問題還真是黃臺吉沒有想過的,他這個皇帝雖然也是帝,但和明國那種乾綱獨斷的皇帝有所不同,一切都是四貝勒共同商議,以八旗的‘舉手投票’爲決策。特別是遷都這樣的問題。想到這裡對范文程說:“先生,此事事關大金國運,且回去再議,如今先談談此時如何破局吧”。

“皇上,臣以爲,蓋州已經是不能再救了,雖然此點對佟養性有所偏失,但慈不掌兵,該舍的還是要舍,而如此的舍也是一種視弱的表現。皇上在此也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今冬明皇是不可能再行出邊牆而戰鬥,留在這裡徒浪費糧草。而因爲不救蓋州以及皇上的撤軍,肯定也會滋長明軍的驕橫之心。若明軍敢逆河可上,大可用皇上如何築壩蓄水的計策,相信就算是明軍的戰船,也是吃不消這種洪水的衝擊。只是此計一是需要保密,必須緩緩圖之,二是此計也只能使用一次不可再爲,三是一旦實施,沿河的百姓,無論是滿族還是漢族百姓,必將受害。”

這個計策雖然是故計重施,但只要做好了,成功的可能性將會相當的大,只是這個機會只有一次而已,能否抓住,需要做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而明軍在大金的情報人員也肯定是不少,一旦走漏了消息,一切都成了泡影。

“視敵以弱,助長其大意之心,而後抓住機會,一擊斃敵。先生此計妙啊,雖然此計只有一次性的機會。但作戰講究的都是出奇制勝,哪裡有什麼機會再來一次的。如此,朕依先生之言,撤軍。”

黃臺吉終於撤走了,三屯營裡的軍民更是歡呼雀躍,不停的讚美着明皇的偉大,和建奴或者蒙古打交道也不是一回兩回了,但沒有一次能象此次打的是如此的痛快淋漓。現在黃臺吉灰溜溜的撤退了,代表着大明此次戰役的徹底勝利。。

第693章 東江屠奴第93章 信王祭母第446章 讓利與人第471章 薊鎮鐵血第743章 鐵嶺非鐵礦第454章 總體佈局第103章 西山會戰第732章 官吏之別第802章 告示的作用第533章 戰功之改第674章 主奴易位第28章 連弩改造第636章 冰牆內外第187章 效忠風波第468章 蒙古突圍第762章 風力發電第147章 烤鴨炮彈第469章 阻敵火牆第508章 行車之改第230章 閣老初戰第109章 豎盾拒馬第639章 肆意蹂躪第126章 終見沙發第45章 揮刀問情第692章 皮島之災第204章 靈丘地震第699章 各懷心思第713章 親軍體系第316章 岱海苦訓第579章 港口血戰第170章 宮廷政變15第443章 廢除宦官第657章 穿透敵陣第755章 請求入遼第428章 兵指張掖第229章 黃粱之伏第811章 追擊之中第156章 宮廷政變1第74章 談雨論風第622章 天塌地陷第466章 水過城失第639章 肆意蹂躪第651章 踏盾而行第735章 電線成型第524章 軍魂永傳第13章 滅口客氏1第106章 遠鏡比試第315章 戰後盤點第693章 東江屠奴第500章 吾皇至尊第314章 岱海收編第96章 信王選秀第157章 宮廷政變2第206章 謀害縣令第309章 草原會戰4第449章 軍戶制度第447章 精忠報明第281章 山海關內第662章 斬斷塵緣第633章 乘勝追擊第218百姓衝陣第279章 陣地佈置第318章 寧遠矛盾第521章 文臣死諫第13章 滅口客氏1第417章 急援榆林第137章 海軍陸戰第460章 臺吉很煩第600章 秒計安天下第65章 勝利油田第359章 谷口之戰第36章 酒店建設第778章 紅顏薄命第136章 水泥出產第525章 西北戰事第143章 盧公上任第303章 衝車破綻第714章 邊牆戰略第565章 戰前準備第116章 貂嬋張嫣第548章 好大手筆第715章 立殺無罪第588章 能飲一杯無第133章 礦權所有第560章 左公平反第563章 臘八節日第214章 銀錢雙贏第171章 擠死福王第683章 墨攻之解第396章 再行練兵第473章 普天同慶第140章 東林觀朝第517章 內澇排水第20章 諸葛連弩第408章 雲與泥比第427章 戰前定策第369章 燧發槍現第91章 邯鄲攻略第637章 勢如破竹第543章 加價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