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民心在我不在你

張希孟走在白茆河大堤上,舉目眺望,兩邊盡是桑田,一眼望不到盡頭。

足有上百人,跟隨在張希孟的後面,等候着這位張相公的論斷,幾十萬畝桑田,是什麼命運,也都在他的一念之間。

張希孟緩緩踱步,心裡想得也有不少。

其實前面每一次的分田,針對不同地區民情的總結,張希孟已經非常清楚一件事,糧食爲本!

任何改變這條鐵律的行爲,最終都會讓普通百姓,付出血的代價。

事情一次次上演,蘇州的情況,絲毫不例外。

只是眼前桑田已經改種完畢,蘇州城中,上萬織工,仰賴桑田活命,市舶司需要絲綢賺取利潤,供應國家開支。

大明的國庫,也急需充裕的金銀,作爲壓艙石。

這也是張希孟一定要來蘇州的原因,沒有辦法,這事真的只能他來做。

不然的話,交給朱元璋,他弄清楚了張士誠的錯誤,接下來必定是糾正錯誤。殺一個人頭滾滾之後,朱元璋只會把這些桑田還給百姓,鏟去桑樹,重新種回糧食。

不能說這不是一種辦法,但卻未必是最好的辦法。

“諸公,我讓大傢伙討論張士誠的事情,討論這個白茆河大堤。你們覺得我的真正用意是什麼?是不是證明張士誠喪盡天良,合該滅亡?”

張希孟笑呵呵問道,但是在場已經沒有誰敢多說話,尤其是錢用勤,他已經混在人羣裡,沒臉再開口了。

自從將白茆河大堤的事情說清楚,變成爲大戶修建,爲了斂財而修建,他簡直就成了大戶的代表,飽受指責。

甚至走在路上,都擡不起頭。

張希孟見此情景,也只能自問自答。

“我一定要讓大家弄清楚張士誠這個人的錯誤,他錯在哪裡?說得直白點,就是他心中只有大戶,以爲只要抓住了豪門,有了士紳巨賈的支持,就什麼都不怕了,就能安穩的坐在寶座上,發號施令。”

“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畢竟他也作威作福了十年。”

“但是我想說的是,大明堅持的兩個字,叫做民本!我們立國的根基是完全不同的。同樣是治理水患,我們也會不遺餘力,還會治理得更好。我們要讓百姓從治水中獲得好處,農田增產,荷包增收,日子過得更好。”

“我們想要的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一條堤壩本身沒有錯,如果是取之於民,用之於己,肥了少數大戶,瘦了無辜百姓,這就是大錯特錯!”

“所以說,若是把眼前的事情,簡單看做我想痛罵張士誠,想讓他遺臭萬年,那未免也小看我張希孟了!我是想說,如果一個上位者,只是把利益好處,交給少數人,做什麼事情,都從這一小撮人出發,那他得到的結果,必然是一敗塗地!”

“張士誠以十八條扁擔起家,彼時他反抗元廷,是爲了百姓爭取活路,故此義旗舉起,所向披靡,哪怕面對幾十萬大軍,依舊敢血戰到底。當他只爲了滿足自己的私利,爲了少數豪商巨賈,不惜損害百姓,魚肉萬民之時……他的根基便已經爛透了,人心盡失,衆叛親離,把自己活成了小丑,變成了笑話!”

張希孟字字誅心,每一句話,都比匕首還鋒利三分,幸好張士誠沒有跟來,不然他恐怕要跳白茆河,淹死自己算了。

誠如張希孟所言,他過來不是要給誰上政治課,也不是很無聊的屁股決定腦袋論……他想說的是,執掌天下,治國理政,最原初的心思,必須放在天下萬民身上。

朱元璋和張士誠的差別,不是簡單的成王敗寇,而是從最初選擇道路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下來的。

“我講這些,依舊不是要否定工商,反對發展紡織,打算把幾十萬畝桑田,重新變回農田!不對,我要說的不是這個事情,現在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幾十萬畝桑田,幾千織機,幾萬織工……應該何去何從,如何才能真正讓多賺的利益,落到普通百姓手裡,真正做到利國利民!”

如果沒有最後這段話,隨同過來的大戶們都要絕望了。

放棄桑田,關了作坊,老老實實,等候命運的安排吧!

可張希孟的表態,等於告訴大傢伙,事到如今,絲綢作坊還要運行下去,絲綢生意還要做下去。

至於桑田要怎麼辦,或許還要看張相的意思,不過很顯然,不會全部變成農田。

事實也的確如此,張希孟很快公佈了有關桑田的分配辦法。

這些土地毫無疑問,要歸還百姓,尤其是還有原主的,一定要還回去……但是,卻不能任由百姓毀掉桑田,重新種回水稻,這麼折騰,損失的還是百姓,也會摧毀蘇州城的絲綢行業,造成織工失去生計。

所以首先,朝廷要出面,在地方設立常平倉,以平價向百姓出售糧食。

而且還接受以生絲兌換糧食。

保持糧價平穩,這樣產出的生絲,就能換更多的糧食,賺更多的錢。

保證百姓有利可圖,桑田能夠保留下去。

當然了,百姓也需要保證生絲質量,朝廷會按照等級,收購生絲。

接下來就是生產絲綢的環節,這也是個麻煩。

張希孟提出的建議是由朝廷出面,籌建一座大型的絲綢作坊。

朝廷收購生絲,並且將生絲轉賣給作坊,再僱傭織工,製成絲綢,交給市舶司出售……整個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都必須掌握在朝廷手裡。

這是一切的根基。

因爲只有如此,才方便制定標準,影響整個行業。

當下的絲綢產業,幾乎是技術水平最高,機械化程度最高,蘊藏無數潛能,關乎國計民生的最重要行業。

朝廷不全程掌控,是絕對不行的,

不過作爲絲綢大戶,依舊有生存的辦法,也有發展壯大的餘地。

首先,他們也可以向農戶採購生絲,只要比常平倉的價格更合適,自然會有人願意賣。

拿到了生絲之後,有本事織出更好的絲綢,再拿去市舶司出售,賣得更貴,那也是你們的本事。

只不過由於有朝廷的作坊在,針對織工的待遇標準,已經確定下來。

什麼打罵,懲罰,侮辱,壓榨……這些種種手段,全都不行。如果這麼幹了,等於把優秀的織工逼到朝廷這邊。

而且還要官吏負責,接到了告發之後,一定會嚴懲不貸,絕對可以讓大戶傾家蕩產,從此變成小戶。

簡言之,絲綢行業還是保留了下來,但是整個行業都被徹底洗牌了。

昔日被少數絲綢大戶徹底把持的局面,完全被打破了。

桑農拿到了好處,織工改善了生存狀況,至於朝廷,由於深入掌控了行業,拿到的稅收分紅,不言而喻。

幾乎算是皆大歡喜的局面,哦,還有那些呼風喚雨的大戶,貌似他們失去了爲所欲爲的本錢,不過誰讓大明執政,根本就不是爲了他們呢!

你們的好日子結束了。

如果懷念張士誠,大可以去大牢裡陪他。

跟張士誠一起唉聲嘆氣,共同享受悽風苦雨,貌似也是不錯的。

白茆河堤,絲綢產業……這個最緊要的事情,被張希孟處理了。

換句話說,張士誠最引以爲傲的東西,全都被打破了。

蘇州百姓稱讚他,興修水利,獎勵蠶桑,結果都成了笑話。

他修的大堤是給大戶修的,他鼓勵的蠶桑,是除了自己和大戶,其他人都受到損失的蠶桑……

這個結論不但寫在了報紙上,更是刻在了石碑上,就立在了白茆河大堤旁,也刻進了百姓的心頭。

吳大頭率領着麾下人員,走進田間地頭,給百姓唱戲,向百姓介紹情況,說明政策,收穫百姓的讚歎。

每一份田契發放下去,都有一個喜極而泣的家庭。

大傢伙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放心吧,這一次朝廷已經準備妥當了。你們需要的口糧已經運到了倉庫裡,保證不讓大傢伙吃虧。咱們好好種桑養蠶,產出更多的生絲,然後拿到海外,換回蠻夷的真金白銀,大傢伙說好不好?”

吳大頭賣力氣吼着,還有更多的士兵,到了每一個村子,主持分田,和百姓簽署約書,忙得不亦樂乎。

很顯然,這一番手段下來,張士誠,還有依附在張士誠手下的豪強大戶,幾乎遭到了滅頂之災。

不要忘了,張希孟還準備了幾千根竹竿,案子還在審訊,有罪之人,一個也別想跑,一顆顆人頭,裝點着旗杆。

“張相,你讓我瞭解的情況,我已經弄清楚了,那個老嫗說張士誠的好話,其實很簡單。”周蕙娘道:“每年張士誠的母親曹氏過生日,都會賞賜一些糧米給城中老人,她每年都能領到一些,故此纔會感恩戴德,說張士誠的好話。”

張希孟點了點頭,“原來如此,那如今呢?她怎麼想的?”

“這個還不好說,不過老嫗的侄子在鄉下分了田,日子過得下去,已經趕着驢車過來,要接她去鄉下安度晚年。”

張希孟又點了點頭……

大牢之中,一個老嫗,顫顫巍巍,提着一個食盒,到了關押張士誠的牢房前面。

“吃吧,這是給你們的飯菜。”

張士誠一愣,還有忠義之士惦記着他?

張士誠,兩個兄弟,還有母親曹氏,都湊了過來。

卻聽老嫗繼續道:“咱不能不懂禮,你每年施捨糧米,咱給你們這頓飯。你們搶走了俺們的土地,害得俺們無以爲生,等着吧,早晚腦袋都掛在竹竿上!”

張士誠一家人頓時瞠目結舌,夾起來的菜,頓時不知道放回去,還是送進嘴裡……老嫗轉身離去,開心坐上侄兒的驢車,返回了鄉下,還有大好的日子等着她!

“張士誠,你還說天日照爾不照我嗎?”張希孟笑呵呵道:“我看是民心在我,不在你啊!”

張士誠頓時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題外話------

那篇番外屬於粉絲節的活動,大家看個樂就好啊!

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四百九十三章 無懈可擊的張相公第七章 狠人朱重八第六百五十章 鐵鍋燉貪官第七百五十章 果斷處置第九十六章 常遇春的小故事第八百五十一章 老李太慘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七百七十二章 抓人第五百零五章 我在,大明在!第八百三十章 偷家狂魔藍玉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八百八十章 震怒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八百六十二章 張太師是我叔叔第二百八十六章 我們不欠軍餉第二百一十一章 朱元璋看人真準第六百五十二章 不是謀反第八百一十二章 咱們是陛下的鄉親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二十三章 真龍入海第四百零五章 閱兵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三百七十二章 未來的官制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捷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實踐出真知第五百六十六章 封王第七百四十三章 我把陛下抓了第四百五十二章 小技巧第九百一十四章 山路第七百七十四章 教育改革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一百六十九章 朱標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第八百九十二章 融合第四百九十四章 陛下給你們膽子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四百一十七章 國法無情第五十九章 抓人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九百一十章 張希孟的告誡第二百八十九章 軍心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三百四十章 你也配號漢王?第六百六十四章 有福氣的高麗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四百九十五章 放開禁酒令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網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元羣賢也湊齊了第六百八十一章 不能免俗的朱元璋第六百五十四章 寫入大誥第八百一十五章 落網第二十四章 落腳之地第四百五十一章 開明的張相公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四百零九章 最強防刺殺衙門第八百零七章 大明爲父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五百三十七章 御用佳品第三百二十六章 掄語來嘍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三百零七章 吃麪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一桌菜,兩桌客第五百七十七章 大元羣賢也湊齊了第三百三十六章 爲反賊立傳第三百一十章 你們想要多少?第八百二十二章 常遇春,你要努力第一百一十八章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十三章 重八守城第七百九十章 公主北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爲繼續做人而戰第四百二十三章 滅陳第七百九十三章 找陛下去第二百六十二章 歧路(補昨天的)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一百九十九章 格局打開了第七百零四章 朱棣的心眼真多第二十九章 朱重八闖關第六百八十章 識字卡第三百七十章 稱帝的第一步第二百七十章 胡惟庸第三十一章 吃朱家的飯,使朱家的錢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七百六十九章 張庶寧的苦讀計劃第二百九十四章 借風破城第五百五十九章 歡慶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