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誰不想過得好!

張希孟在前面講過天子使命,歸結到了均分田畝上面,由此可以說是確定了朱家軍的最高準則。

不過彼時的張希孟還有一半的東西,沒有說透,或者說沒有來得及講清楚,爲什麼兼併土地是錯的,世家大族是擁有了土地,但是很多世家豪族不是壞人,至少表面上不是,他們主持公道,照顧孤寡,在地方上修橋補路,興辦學堂,教化風俗,鼓勵良善……

真的仔細去觀察,從裡往外審視,你會發現,世家地主也並非一無是處,老百姓也不都是視地主如寇仇。

張希孟主張打擊豪強,均分田畝,雖然在朱家軍中,得到了支持,但是在李善長統轄的文官體系中,並不是那麼受歡迎,或者乾脆點說,陽奉陰違的人多了。

這裡面既有利之所在,可也有部分道理沒有講清楚。

時至今日,總算能夠說透了。

一個人的最基本需求,就是吃飽穿暖,有一塊地,幾株桑樹,男耕女織,自自然然。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幾千年的農村,也都是這麼過來的嗎?

至少說, 自從秦漢, 乃至更早的春秋戰國時期,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衆所周知,犬戎滅了西周,戰國年間, 匈奴不斷南下進犯……中原大地, 分成一堆國家,彼此攻伐不休。。

爲了應付內憂外患, 建立統一的國家, 已經成了諸子百家大多數的主張,只不過是對於哪國能統一天下, 用什麼手段策略統一天下,有所分歧而已。

自從秦漢建立大一統之後, 中原的格局爲之一變, 對外建立赫赫武功, 解決匈奴威脅,對內勵精圖治, 天下安寧, 百姓樂業, 取得了難得的發展。

但是大一統王朝也不是沒有代價的,那就是需要維持龐大的官員行政隊伍, 養一支強大的常備軍。

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看,就是在男耕女織的基礎上, 每年都要固定拿出一部分收穫,去奉養皇帝百官,支撐兵馬開支。

而在農業社會裡,可以充當一般貨幣的, 除了部分絲綢絹帛布匹之外, 最是糧食!

糧食是一切的根本,填飽肚子, 繳納賦稅,地租,存糧備荒,對抗各種風險……所以身強體壯的男人, 纔是天然的一家之主。

就算女人心靈手巧, 能掙更多的錢,也不管用,畢竟錢不能帶來真正的安全,糧食才行!

這是農業時代的一條基本法則, 不過這只是事情的一半,還有另外一半,是很多人忽視的。

每當天下太平,人丁滋長之後,土地都會變得緊張,而且農業社會發展雖然緩慢,但是卻並非不發展。

經過漫長的積累,總會有新的農具,高產作物出現,土地在精耕細作之下,能產出的糧食也會更多。

以宋代爲例,在引入占城稻之後,一個農夫耕種一年下來,產出的糧食大約能養活三個人,是遠遠超過前代的。

家裡的勞動力有了富餘,又該怎麼辦呢?

聰明如你,會不會立刻想到,發展工商業,吸納多餘勞動力,創造更多財富呢?

順着這個思路,是不是該提升女人的地位,把她們從家庭的束縛中釋放出來……進作坊工場,從事手工業,繅絲織布,改善家庭狀況,順便也增加朝廷稅收,實現國富民強。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來考慮,其實張希孟做的事情,在宋朝就該做了,甚至說在府兵制崩潰的唐朝,就可以做了。

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這事情並不超前,而是恰到好處。

不過再看看歷史,就會發現,並沒有走這條看似理所當然的道路,而是選了另外一條路。

自宋代開始,尤其是南宋之後,理學漸漸興起,男女大防也越來越嚴重……北宋時期已經把女人裹小腳與洛陽豔麗的牡丹、建州馨鬱的香茗並指爲天下之奇!

南宋初年,趙令時撰詞《浣溪沙》,其中一句:“穩小弓鞋三寸羅。”從此,“三寸金蓮”成爲婦女小腳的代稱。到南宋末年,婦女裹腳已經比較普遍。到元代,竟使婦女以不裹足爲恥辱了。

當然了,此時裹足還只是社會上層的選擇,普通婦女裹足並不多,但是總體趨勢還是越來越多,裹得越來越嚴重。

到了歷代聖明天子臨朝,從無一個昏君的太平盛世,婦人不但大半裹足,而且還要裹到骨頭斷裂,雙腳變形,如同殘疾,當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了。

順着這個思路看下來,就會得到一個很殘忍的結論。

農業技術提升,勞動效率增加,農業產出變多……並沒有釋放出來更多的勞動力,恰恰相反,有人弄出了另外一個奇怪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女人徹底拴在家裡,廢掉一半的勞動力。

而且一旦女人離不開家門,男人也要留在家裡照顧妻兒老小。

這樣一來,就把衆多的勞動力,死死鎖定在土地上,讓他們除了穩定輸送田租之外,別無選擇。

明明有更好的工作,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也沒有辦法掙脫束縛。

而給這種選擇背書,提供支持的,正是南宋崛起的理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存天理,滅人慾,綱常倫理,宗法順從……不管怎麼解讀,但事實上這一整套東西,都像是一層層的枷鎖,把人鎖在裡面,斬斷選擇的餘地,把一個個人變成田間地頭的牲口。

死氣沉沉,再無任何進取的可能。

繼續這條路思考下去,似乎閉關鎖國一類的政策,也就說得通了。

程朱理學是人們的思想,是上層的建築,男耕女織,土地租佃是經濟形態,是理學的基礎……這二者互爲表裡,互相配合,親密無間。

在這一套體系當中,得到最大好處的,正是士紳集團,最捍衛這一套體系的,也是士大夫……至此爲止,張希孟的主張已經徹底邏輯自洽了。

提升女人地位,給予女人財產權利,讓女人入學讀書,乃至更多的選擇,不是什麼太過超前的主張,事實上,如果南宋能這麼幹,釋放出女人勞動力,或許南宋就能有更多的財富,能調動更多的男人從軍。

蒙古鐵騎是厲害不錯,但是武裝出來五十萬人,一百萬人,二百萬人……總還是能打贏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希孟只是亡羊補牢而已。

假如現在不做,歷史的慣性發展下去,均田制在幾十年後崩潰了,土地兼併,士紳地主掌控地方,爲了拴住勞動力,沒準還會遍地裹足,不許女人離開家門。

鎖住了女人,拴住了男人,把一家子按在砧板上,就可以予取予求了。

什麼改革最大,什麼改革最根本,毫無疑問,是能夠促進生產發展的……均田的目的就只是讓人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嗎?

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分給百姓一塊田地,是讓這個家有最基本的保障,能夠生存下去。

作爲家族的成員,不管是男是女,都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可以讓男人在家裡耕田,女人去作坊織布。

也可以讓女人看家,男人在農閒的時候,進城打工,賺錢補貼家用。

甚至乾脆夫妻都出去,土地租給別人,收一份田租。

唯有如此,纔有充足的勞動力供應,想要發展手工業,搞海外貿易,纔有紮實的基礎。

不然的話,依舊保留豪強地主,依舊處於租種土地的狀態,也就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了。

不要以爲租種土地只要定期給地主繳納租子就夠了,事實上地主家還有那麼多活兒,要長工,短工……你不給地主幹活,大約就租不到土地。

而且還會出現一個很糟糕的局面,那就是作坊工人的成本要增加,而且還是大大增加。

按照張希孟的這套做法,不管是男女,離開家之後,掙一筆錢回來,不管多少,都能補貼家用,改善生活。

可是一個佃農之家,有人想出去做事,地主就未必會租給你土地,然後一家人都要跟着你生活,那你的工錢就要能養活一家老小。毫無疑問,這筆錢是要算到作坊成本上面的。

反過來,有了土地之後,家人可以安心在家生活,而你則可以安心出賣勞動力。作坊的成本也就下來了,競爭力也就來了。

張希孟信心滿滿,他就站在應天府衙前面,直接跟應天百姓算這筆賬……究竟讓女人出來做事,好還是不好?

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儘快積累財富,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多掙一點錢,讓日子過得舒服一些,都是不可抗拒的誘惑。

“我知道大傢伙或許還有所擔心,覺得讓女人出來,會有種種不好的事情,什麼傷風敗俗啊,什麼綱常敗壞啊……其實我想告訴大家,這裡面有些事情可以解決,比如要求各級衙門,要妥善保護女人,誰敢亂來,就嚴懲不貸!至於一些單純的偏見,就是不許女人出來做事的,我倒是想問問大傢伙,有人不讓你們過好日子,不許你們發財,當你們的攔路虎,絆腳石,你們要怎麼辦?”

怎麼辦?

張希孟的問話,擲地有聲,百姓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個個漲紅了臉,突然有人大吼,“砸碎他們的狗頭!”

“對,全都砸碎,一個不留!”

張希孟含笑點頭,再回頭看堂上的那幾位耆老名流,此刻已經是汗流如注,渾身哆嗦……

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四十一章 收穫滿滿第六章 論守城第三百七十五章 商科考試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五百七十六章 大都功德營第四百八十八章 這個大明不一樣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一百二十六章 糧食就是一切!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六百八十八章 趕快叫爹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六百八十五章 張相公駕到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一百一十六章 戰鼓第九百零一章 大興土木第五百四十章 官吏教育等不得第六十一章 要官第一百五十章 菩薩兵來了第九十五章 天生神將第七百六十一章 新相第一百四十章 七成那是人家的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應,可以休矣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第七百六十七章 說服朱元璋第八百三十三章 大元朝最後的忠臣第五百六十九章 鹽第九百一十一章 陪都第五百五十七章 誰都瞧不起大宋朝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一百五十二章 都督妙策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太師的高招第三百九十五章 籌備登基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七百九十一章 金陵十二公子第八百六十章 我們應該反思第一百一十章 有後第六百三十三 章 藩王第一百章 軍中不許賭博(三更求票)第八百五十五章 救國之法第一百八十一章 誰贊成?誰反對?第八百九十七章 薅大明羊毛第三百一十七章 李善長悟了第五百九十一章 吾兒大孝第一百八十九章 元末王者局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三百八十四章 俺老方,降了!第七百四十七章 官方大采購第八百零九章 雙胞胎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七百三十三章 太子柄國第六百九十七章 我太笨了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誥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一百六十二章 獄中悟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元最後的柱石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五百三十七章 御用佳品第一百九十三章 和百姓在一起第三百零九章 俸祿第一百五十九章 請主公過江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六百三十五章 繡春刀,出鞘第三百零四章 國珍飄零半生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五百七十章 換了人間第三百六十八章 都跪了第七百九十六章 新駙馬第六百九十四章 許觀的信第八百八十九章 九鼎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你就拿這個考驗我?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八百二十三章 皇孫的樂園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七百七十一章 鬧到中書省第八百一十章 張承天的生意經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二章 朱重八(求收藏)第六百六十八章 華與夷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七百八十六章 我會保你的第四百一十八章 斬!第七百一十四章 唯有納稅逃不掉第六百九十五章 夏知鳳的親事第七百三十八章 兩個大明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二十一章 殺出去第五百七十五章 君臣團聚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