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

一杆硃紅的大旗,迎風飄揚,在旗面上,繡着兩個醒目的大字:廣武!

這是新成立的這支兵馬的營號。

一共五千三百八十人,齊整整站在校場之上。。

他們都是從戰俘營裡挑出來的精銳。

能入選其中,必須是精銳猛士,年齡體力,都必須合格,武力值也要足夠。這還只是前提,另外還必須積極改造,確實改過自新。

最後,還要在這一次作戰當中,立過戰功,至少是積極衝殺,有突出表現……總總條件相加,最終選出了五千多人。

其餘俘虜,在戰場上表現極好的,但是身體條件不足以入選,特准可以按照士兵的待遇,解甲歸田。

剩下的人中,也從五年勞役,降爲三年八個月,個別降到了兩年半……其實仔細推究,就會發現,朱家軍在賞賜方面,絕對談不上大方。

首先,也先帖木兒這些有功的,放在別的勢力那裡, 多半會官復原職, 委以重任,但是在朱家軍這裡,只是給了他們自由之身,甚至還不准他們繼續領兵。

再有, 針對普通士兵, 朱家軍也沒有搞什麼天恩大開,讓他們都成爲普通人, 甚至都編入軍中。

能入選新軍的還是經過了再三挑選, 至於其他人,依舊要繼續服苦役, 等着下一批結業,才能從戰俘營走出去。

就是這種看起來比較吝嗇的賞賜, 卻讓這羣俘虜出身的士兵, 感激涕零, 有些人甚至都哭了。

就在正式入伍的前一天晚上,張希孟, 朱文正, 郭興, 陶安,親自到了軍營, 挨個授予田契……準確說,這是一張授田證, 士兵拿到之後,就可以返回家鄉,拿到屬於士兵的一份田地——足足是普通人的兩倍!

假如你的家鄉不在朱家軍的治下,可以等到打過去之後, 再進行授田, 也可以選擇朱家軍治下的新住址。

總而言之,只要你安家了, 就有一份土地!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至少能拿到二十畝,如果是選擇地廣人稀的所在,還能更多。

一份授田證, 一份告身, 一份軍餉,兩根寫着名字的紅布條,這就是張希孟給他們準備的禮物。

授田證是他們生活的根本,告身代表身份, 軍餉是給他們的花銷,把紅布條系在手腕和腳踝上,你就是朱家軍的正式士兵了。

哪怕戰死,屍體不全,只要找到了布條,就能確定身份,該有的撫卹一點也不會少。

朱家軍的賞賜或許不多,但是一下子拿出五千多份,這就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這些俘虜出身的士兵,他們最有感觸了。

當初他們給元廷狗皇帝打仗的時候,也沒有這個待遇,號稱官軍,多少人軍餉被剋扣,食不果腹,還要被罵被打……和一條狗沒什麼區別。

最最關鍵,過去大傢伙是給狗皇帝打仗,如今卻不是給吳國公打仗,是給自己打仗!

一張薄薄的授田證,貼着胸口放着。

有人一夜好夢,也有人一夜無眠。

但大傢伙的心情卻是相同的。

跟着朱家軍,有盼頭!

到了今天正式成軍的日子,一杆旗號飛揚,每個人身上都多了一件大紅的鴛鴦戰襖,透着蓬勃的朝氣。

放眼望去,一大片鮮紅如血,氣勢如虹。

士兵們昂首挺胸,殺氣騰騰,沒有誰會懷疑他們的戰鬥力,這就是真正的百戰精兵!

“當真是脫胎換骨,與衆不同啊!”

那些被俘虜的蒙古將領看到這一幕,也是目瞪口呆,不敢置信。這是自己曾經率領的那些人嗎?

當初有眼下三分的氣勢,也不至於戰敗被俘啊!

“從大元到朱家軍,果然是不一樣!”雪雪感嘆道。

“其實是從奴才變成主人!”也先帖木兒低低聲音道,在場的衆人低頭思量,神色漸漸凝重,果然如此!

人還是那些人,但是本質已經完全不同。

張希孟竟然也換了一身戎裝,這個非常罕見。在他的身後,有人託着朱元璋的佩劍,張希孟站在前面的高臺,掃視全場。

不管是中間的入選將士,還是周圍見證的俘虜士兵,全都鴉雀無聲,一雙雙眼睛,緊緊盯着中間,注視着張希孟。

只見張希孟微微點頭,這時候郭興急忙將廣武軍旗扛起,送到了張希孟手中。

這面旗號的份量十足,硬木旗杆,通紅的旗面,金色刺繡,熠熠生輝。

張希孟掂了掂,這纔將戰旗高舉。

“指揮使朱文正……接旗!”

“遵命!”

朱文正邁着大步過來,先單膝跪倒,向着軍旗施禮,隨後站起身,頭微垂,伸出雙手,張希孟將這杆大旗遞給了他。

“授汝戰旗,忠勇報國!誓滅胡虜,克復中原!”

朱文正接過大旗,隨即轉身,面向所有士兵,奮力揮動旗號。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

“均分田畝,救濟斯民!”

……

一遍一遍大吼,聲音震天,氣衝斗牛。

按理說這些人當中,其實不乏蒙古人和色目人,喊這個口號,多少有點違和感……可事實上大傢伙早就清楚,這個胡虜並非指的是單純的人,而是那種把人區分等級,視作奴僕的醜陋規則。

自大元入主中原以來,跑馬圈地,將百姓視作草芥,隨意壓榨,肆意殺戮,漢人的一條命,連牛馬都不如。以至於天崩地裂,百萬紅巾,揭竿而起。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在中華之下,哪怕夷狄也是可以安居樂業,相安無事。

中華二字,也早就超脫了狹隘的人羣改變,變成了一種文明,一種秩序,乃至是理想的境界。

中華世界,大同世界!

在這個中華世界之下,最值得尊敬的不是漫天神佛,而是那些流血犧牲的先烈。

成軍的第一件事,就是由指揮使和訓導員率領,向一座嶄新的廟宇進發。

這座廟宇,紀念的就是在這一次戰鬥中,犧牲的一千三百餘名士兵。

寬闊的空地上,有剛剛刻好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都是人名。

張文貴三個字,赫然在第一位!

廟宇香菸繚繞,自從建成,周圍的百姓就不時過來,叩拜之人,絡繹不絕。

大傢伙很清楚,天完兵馬殺來的時候,神佛沒有保佑他們,是這些甚至被他們鄙夷的俘虜們站了出來,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銅陵,保護了數以萬計的百姓。

這些人才是大傢伙的救命恩人!

相比起普通百姓,正式來拜祭的士兵,感觸更加深刻。

石碑上的每一個名字,都曾經跟他們朝夕相處,一起勞作,一起說笑,只要閉上眼睛,還能看見他們的音容笑貌。

就在一個月之前,他們戰死了,有好些人連完整的屍體都沒有。

如何能不悲傷!

但是這些人又在一個月之後,以另一種形式,獲得了安慰。

他們被刻在石碑上,被人們永遠銘記。

該有的撫卹,一點不缺。

就在這些士兵的面前,竟然還有幾十名傷員……他們就是在戰場上斷裂胳膊,大腿,被兵器貫穿身體,甚至有人的腸子都流出來,經過搶救之後,又從鬼門關回來的同伴。

他們的運氣更好一些,沒有成爲石碑上的名字,但是他們也沒法繼續從軍。而按照朱家軍的規定,他們被視作有功負傷的將士,可以安心解甲歸田。

在他們的手裡,同樣有一張授田證,每個人還有三個月的軍餉,不管是返回家鄉,還是就近安頓,全憑他們的心思。

如果無法勞動,地方衙門還會安排勞力,總而言之,他們的生活會有妥善的保證。

“弟兄們,我們先走了,好好從軍,可別在當俘虜了!”

聽到有人吶喊,這些穿着大紅鴛鴦戰襖的士兵,暗暗發誓,放心吧,這次不一樣了,我們寧死不降!

成軍,授旗,參觀廟宇,對於士兵的觸動太大了,從裡往外,脫胎換骨……戰鬥力不是來自於好勇鬥狠,不服輸,不低頭,仗着一腔血勇,就能所向披靡?

對不起,那是街頭的潑皮,好勇鬥狠,牛二就用一條命,驗證了一口刀的鋒利,有什麼意義?

這樣的人,永遠成不了強兵。

士兵戰鬥力的來源是深厚的物質基礎,是堅定的信念,不動搖的意志。

他們和朱家軍休慼與共,只有朱家軍在,他們的授田證纔有價值,只有朱家軍在,犧牲的弟兄才能得到紀念,不然這座祠堂就會被拆掉,或者換成了某某菩薩。

而就在這時候,一封來自洪都的信,送到了張希孟手裡。

在朱家軍的圍攻之下,洪都守將胡廷瑞投降,一起投降的還有近兩萬名天完士兵。

朱家軍正在指揮兵馬,向撫州等地用兵……老朱要求讓朱文正統領這一營新軍,進駐洪都,防禦天完。

張希孟接到這封信,忍不住一驚,朱元璋好厲害的眼光!

朱文正的砲兵營曾經是攻擊洪都的主力,他最清楚這些武器的威力,而這一支新兵,又跟天完廝殺過,連張定邊都給擊敗了。

有他們在,洪都方向,自然可以高枕無憂!

“又要走了,不過今天晚上的大戲可不能錯過。”張希孟笑呵呵對朱文正道:“也先他們忙活了好些天了,一定要看過再走。”

朱文正用力點頭,“俺也是很期待的!”

第三十五章 運輸大隊長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二百零三章 張老師的小課堂第六十九章 君子豹變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第七百五十四章 先生救命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四十三章 朱元璋南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主公,寫感想了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元忠臣,全夥在此!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四百一十章 歡迎投降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九百零四章 聖人出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進步獎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二百四十二章 千金懸賞第二百四十五章 我們不是飯桶第四十九章 大刀向自家人頭上砍去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八百八十三章 朱標的反應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七百一十章 朱標的做事小技巧第四百二十七章 我們贏了第八百零五章 好姻緣第五百零二章 朱元璋請客第六百四十章 陛下如父,先生如母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第七百一十五章 朱棣低頭了第六百一十二章 葬了大宋朝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六百二十九章 請你吃牢飯第六百二十九章 請你吃牢飯第二十五章 朱重八的路第七百五十五章 朱標戰李相第一百二十章 彭黨第八百七十五章 去應天第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的成就感第四百零六章 國公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元璋作詩第一百三十六章 文正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四百一十八章 斬!第八百八十二章 破案了第五百一十九章 對外新策略第二百六十四章 第一功臣第五百四十一章 來自皇家的肯定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一百三十三章 忠臣難爲第七百八十九章 駙馬牽連其中第八十一章 珍珠翡翠白玉第二百四十一章 敗得真慘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八百一十四章 張太師的高招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六百六十章 倒了黴的禮部第五百一十三章 文武六藝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九十章 朱氏祈雨(求首訂)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軍出擊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涼王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二百三十章 敲打老李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十二章 示兒第六百一十四章 朱棣的志向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一百八十三章 新生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七十二章 卑微的公器第四百五十九章 強大的後勤第七百八十八章 還是兒子第三百三十七章 爾俸爾祿,民脂民膏第七百五十三章 兄弟情深第六百五十八章 喪盡天良的張希孟第二百五十九章 張夫子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二十七章 好大官職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兒輩的婚事第六百八十九章 張相住我家第三百九十五章 籌備登基第八百七十六章 好學生第八百九十章 放眼世界第七百四十九章 無愧朱元璋之子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第三百八十章 士大夫的葬禮第三百八十一章 人人爲士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八百三十九章 大明忠臣有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