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祭祀先賢

朱元璋從來沒有如此自信過,在他的身邊,盡是當世頂尖兒的文武人物。文官這邊,以李善長爲首,賈魯,朱升,張希孟,汪廣洋,楊憲,劉伯溫,李習,陶安,宋濂,葉琛……

武將這邊,有徐達,常遇春,胡大海,湯和,馮國用,費聚,花雲,鄧友德,朱文正,吳良,吳禎等等。

時至今日,老朱可以自豪說一句,人才濟濟,羽翼豐滿。

而這還只是表象,亂世從來不缺猛人,論起能打,劉福通已經開始北伐,西路軍已經越過陝州,殺入關中。

毛貴在徐州等地積極厲兵秣馬,也要殺入山東,和元軍死磕。

天完大帝徐壽輝手下,也是人才濟濟,戰力驚人,明玉珍剛剛殺入蜀地,論起天完的地盤,已經囊括了三個大元的行省。

朱元璋的地盤加起來,只怕還不到一個行省大。

就連張士誠方國珍手下,也都是猛士雲集。

更不要說元廷雖然爛船,卻還有三千釘子,脫脫是不行了,但是由於釋放出鄉勇這個怪胎,藉助民兵鎮壓紅巾。

在元廷,漸漸出現了兩個強大的軍事集團,一個是答失八都魯,一個是察罕帖木兒,另外諸如李思齊等人,也都是一時的猛士,不可等閒視之。

但是面對天下羣雄,朱元璋信心十足,或許過程會很辛苦,但是他們註定都是被碾壓的渣渣!

因爲朱家軍這個集團,擁有了遠超對手的東西。

這些起自淮西的漢子們,不再是爲了榮華富貴,爲了出人頭地,這些樸素的要求。他們有了更偉大的追求。

他們要驅逐胡虜,恢復中華,要實行均田,改善民生。

有了思想的農民,就不是普通的農民。

而且朱家軍裡,還有一羣完成了思想蛻變的讀書人。覺悟的讀書人,也就不再是普通的讀書人。

“李先生,這一次祭祀之後,咱準備設立左丞和右丞,輔佐咱處理政務……這個左丞就由你來擔任,張先生出任右丞。”

李善長一怔,隨即心中發苦,自己這個文臣第一的名頭,到底還是保不住了,讓張希孟給超過了……

正在李善長遲疑之時,旁邊的朱升笑道:“恭喜李相了,上位可是把千斤重擔,壓在了你的肩頭啊!”

李善長一怔,這才意識到怎麼回事……原來按照蒙古人的習慣,是以右爲尊,所有在元廷的中書省,右丞是高於左丞的。

在紅巾軍起義之初,也是延續元朝的習慣,以右爲尊。

但是到了如今,朱家軍就要恢復漢家的傳統習慣,以左爲尊。

所以李善長這個吳國公左丞,依舊是文官第一人,張希孟出任右丞,緊隨其後。

而賈魯和朱升,他們掛名平章事,算是朱元璋的高級參謀。

楊元杲、阮弘道、汪廣洋、楊憲、李習、陶安,這幾個人分領六部,直屬於李善長,算是老朱的行政團隊。

張希孟這個右丞兼領學士院,史館,儒學院,都察院,還有通政院,寶鈔司……協助李善長,輔佐政務。

這個安排其實是很有趣的,由於老朱只是升任吳國公,有些衙門的牌匾需要降格處理,比如史館其實就是國史館的意思,儒學院就是國子監的意思,學士院就是翰林院的意思,都察院則是鼓搗出來,暫代御史臺之用。

這樣一來,整個體系設定也就很清楚了。

假如把老朱看做皇帝,那麼李善長是文官之首,屬於丞相,統領六部,全面負責行政事宜。

張希孟是副相,他統領翰林院——負責起草聖旨,統領國史館——負責修史,執掌國子監——負責人才培養,率領御史臺——監察百官,掌握通政司——負責文字往來,還額外負責發行貨幣。

一言以蔽之,六部之外的事情,全是張希孟負責。

毫無疑問,正常國家不會這麼設定官制的,這是要瘋了!

但是對於一個草臺班子來說,就很有智慧了。

老朱要的還是效率,不可能弄一大堆官員,互相掣肘。

因此核心的施政權力,必須交給一個行政能力強悍的人,李善長因爲豐富的經驗,加上這幾年的表現,順利勝出,得到了六部的統御之權。

可問題是如果因此就以李善長爲首,毫無疑問,又會讓李善長的權力膨脹過大,不受控制。

所以老朱這才把除了六部之外的權力,悉數託付給了張希孟,造成了一位超級副相!

這位副相能管公文起草簽發,能監察百官,此外還有人才培養,貨幣發行等權力,等於把李善長給盯死了。

反正不管你老李願不願意,咱就這麼幹了。

面對老朱扔過來的海量工作,張希孟也是頭疼,就算再是工作狂,也幹不過來這麼多事!

所幸張希孟也有自己的班底兒,他讓劉伯溫負責起草公文,宋濂負責教育,葉琛負責公文往來,章溢主管監察……至於張希孟自己,除了監督這幾個人之外,就是主要負責發行寶鈔。

而第一個跟隨張希孟的孫炎,卻是沒給他具體活兒,反正就跟在張希孟身後當跟班吧!

其實看似有些混亂,但是大體還是明確的,未來的六部九卿,已經有了雛形。

相應的,武將這邊就簡單了一些……原來老朱設立過五營,隨後又擴大爲十營,到了現在,指揮使已經不夠用了。

根據張希孟的建議,朱元璋重新設立五軍,並且設立都指揮使……比如前軍都指揮使,下轄甲字營和乙字營,後軍都指揮使下轄丙字營和丁字營,以此類推。當然了,除了這十營之外,老朱還可以隨時擴編,前後左右中,五軍都指揮使,下轄的各營兵馬,可以達到一個相當驚人的地步。

總而言之吧,就是這一整套體系,在快速向着國家方向發展。

暫時還有些彆扭的地方,等老朱稱帝之後,一切名正言順,也就好辦了。

大致的權力劃分,文武格局,基本奠定下來。

接下來的使命,就是給這一支人馬,注入靈魂!

朱元璋帶領着文武,來到了鎮江路丹徒縣京峴山北麓,

當年宗澤駐守開封,憂憤成疾,病逝之後,由兒子宗潁和岳飛護送,屍體運到了京峴山安葬。

最初的時候,宗澤墓還有人照料祭祀,但是由於宋元之際,戰亂頻繁,墓地遭到了毀壞,祠宇傾側,享堂圯廢,墓塋荒蕪,祀產竟然被寺僧侵佔,一羣禿驢在宗澤墓周圍大肆耕種。

張希孟提出祭祀宗澤之後,立刻派人過來,清查墓地情況,把那些種地的僧人給悉數扣押了。

隨後開始全面修葺,清理雜草,修葺祭祀殿堂……一共動用了三千多人,用了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所有工作。

二月春風,似剪如刀,朱元璋在一衆文武的簇擁之下,來到了宗澤墓前。

他們下馬列隊,進入墓地。

朱元璋親自上前,祭祀行禮,獻上三牲祭品……做完這一切之後,朱元璋主動後退,這時候宋濂邁了一步,向前走來。

如果仔細觀察,能發現這位老先生的雙腿竟然微微顫抖,臉色微紅,如醉酒一般……事實上原計劃是張希孟來念祭文的。

可張希孟把機會讓給了宋濂,如果不出意外,這必定是一次載入史冊的大事!

很有可能幾百年後,提到宋濂,就會想到這篇文章,沒準還會寫入教材,並且附上一句話……背誦並默寫全文。

“自盤古氏開天闢地,三皇治世,五帝定倫……”

這老頭一開口,就從開天闢地講起,大傢伙都爲之一振,這文章是真夠大的!

宋濂不緊不慢,繼續道:“大禹治水,國朝始出,夏商三代,表率後世……遂有春秋之論,諸子百家,聖賢定道統,制禮樂,爲華夏,別蠻夷……始皇天降,橫掃六合,宇內一統,中華鑄就!”

說到這裡,大傢伙才漸漸品出了味道,宋濂是在重新梳理歷史,他從三代之治,講到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他認爲這一段歷史,是形成華夏之論,區別蠻夷的關鍵時期。

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就真正確立了華夏格局。

“始皇之後,王者迭出,自秦之後,漢唐相繼,傳至趙宋,華夏江山,中華道統,綿延不絕……然則蒙古起於大漠,提雄兵十萬,橫掃八方,滅國無數,中華一脈,斷於崖山,宇內竟無漢人之疆土,炎黃苗裔命比畜賤,綿延數十年,憂憤之情,滅國之痛,錐心刺骨,仁人志士,旦夕不敢忘懷……”

“幸人心不死,浩氣長存……思我華夏先人,射日移山,治洪水,修長城,何曾畏懼?王侯將相併非天命,匹夫之怒,猶能覆亡社稷!仔細思來,華夏真意,盡在不屈二字!”

宋濂從道統傳承,過度到人心不死,隨後點出不屈之意。

接下來自然要講到如何推翻元廷。

“數千年來,華夏危亡,非只一次。億兆黎庶,豈能甘爲牛馬牲畜?吾主朱氏元璋,敬告先賢,承天之命,順乎人心……提三尺劍,起兵滅元,志在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又云均分田畝,救濟斯民……天命歸我,人心所向,天地神明,並歷代英傑先賢,庇佑吾等,矢志不渝,以竟全功!”

第五百零三章 鯉魚焙面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誕生第三十四章 元璋第八百三十七章 冠軍侯第一百三十一章 萬歲第五百八十五章 沉溺商賈,不可自拔第一百五十一章 朱升第四百二十一章 廣而告之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八百八十一章 含糊不得第二百一十五章 加倍撫卹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的後起之秀第二百一十九章 完者完了第一百七十六章 開科取士第五百三十五章 天下一盤棋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九百一十章 張希孟的告誡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八百一十三章 老朱的保證第五百八十九章 太子羹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八百零三章 印錢就是第二百三十六章 老驥伏櫪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三百九十一章 天大地大,國法最大第七百一十三章 來自張希孟的報復第七百七十六章 你到底是誰?第五百四十五章 賠了朱棣又折兵第三百二十九章 都想投朱第五百九十八章 相逢一笑第八百章 債務,老朱背第三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三百三十章 人生無常第七百零八章 神仙中人張相公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八百零六章 朱大頭第六百三十六章 大明最有錢的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頑強的朱英第五十六章 破橫澗山第七百六十六章 後繼有人第八百三十六章 觀音奴第六百三十七章 拉着老朱做生意第三百七十八章 九州不全,寢食不安第二百六十三章 喝茶多是一件美事第一百一十九章 先生可爲聖賢第九十一章 龍王也低頭(五更到)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導下屬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明爲天下正統第三百八十八章 內鬥果然開始了第一百零一章 大比武第一百八十四章 父辭子孝第四百五十三章 自投羅網的王保保第四百八十五章 均田新政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八百七十一章 皇家科技進步獎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八百八十四章 是大明成就了你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一百三十章 大魄力第六百二十章 紀念館第五百九十章 皇帝帶貨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全面潰敗第八百一十七章 夫人的新官第八十九章 寶鈔第七百八十四章 賭上一切的朱標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二百九十三章 堅定守住,就有辦法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四十八章 善長歸心第八百二十七章 農學家朱元璋第二百二十三章 我們也是人第二百五十五章 越滾越大第四百六十九章 無敵的常遇春第四十五章 李善長第五百七十二章 贏麻了的朱元璋第九百零八章 老朱的小遊戲第五百二十六章 張相公出馬第八百七十章 飛天第二百零七章 天下英雄,唯有你我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原復興第七百零三章 一生要強的朱元璋第五百七十四章 俘虜大元皇帝第八百三十二章 君臣團圓第九百一十二章 朱英還債第六百七十三章 魯王世子第七百九十五章 編織情報網第三百七十一章 大封功臣第一百章 軍中不許賭博(三更求票)第七十七章 剝皮見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新皇的首要大事第六百四十九章 重賞第二百七十九章 李文忠立功第四百五十四章 聰明的孔家人第七百八十三章 該宰肥羊了第二百一十四章 影響深遠第十一章 巾幗勝鬚眉第一百二十七章 饅頭能破城第八百五十章 一不小心成功了第六百九十六章 家父張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