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武卻道:“司令,卑職認爲流寇即使進山,肯定不會持久,因爲他們得不到足夠的糧食給養。現在張獻忠仍然有不下於十萬人馬,這次大敗輜重大量丟棄,要得到補給,只有下山搶奪,那麼像羅田這樣的縣城必然是他們的目標!甚至可能繼續向西,劫掠湖廣。”
王紅武的話讓王越眼前一亮,他是先入爲主將張獻忠看成紅軍那樣的存在了。
張獻忠哪裡能和紅軍相比的,軍民關係更加沒法兒比。之所以是流寇,搶錢搶糧食裹挾百姓纔是他們的主要工作。
“紅武所言有理!”王越笑着道:“重點就是這些縣城,那麼我軍將能夠避免和他們在山上長期兜圈子。”
王越命令道:“紅武,明天你率領第四團向潛山挺進,我和第五團隨後出發。”
“是!”
馮源山問道:“司令,爲何不讓卑職直搗中軍,取了張獻忠的小命,這對我們剿匪不是事半功倍嗎?”
天策軍的戰力,對於帶兵有一段時間的馮源山來說,幾乎是心裡有數。所以在與張獻忠開戰時,他提到過執行類似於斬首行動的作戰方式。
王越經過考慮後,否定了這個計劃。以天策軍裝甲車的進攻速度,以車載機槍的密集程度和迫擊炮的覆蓋炮擊,擊中火力幹掉張獻忠中軍的那些人,成功率非常大。
但是張獻忠那些匪首一死,三十多萬人很有可能迅速崩潰,就以天策軍這點兵力,可能就連現在這二十萬人也俘虜不到。
而且張獻忠的死,不可能代表着流寇被剿滅了,否則高迎祥的死,就不會有後來的李自成了。張獻忠死了,還會有李獻忠、王獻忠,因爲中原大地到處都是吃不飽飯的饑民,隨便一忽悠又是一支流寇大軍。
就如現在幹掉黃太吉,不能就代表大清滅亡了,因爲還有多爾袞還有福臨等等,人家野豬皮的子孫多着呢。
要滅滿清,就要消滅它的軍隊,佔領它的土地。
要徹底清除流寇,有兩個辦法,一個是解決饑荒問題,這個問題朝廷解決不了,起點城現在也沒辦法解決上億人的吃飯問題。
另一個辦法就是減少這些地區的人口,滿清入關後能解決流寇的問題,那就是一個字殺!
據史料統計明末崇禎年間人口規模在兩億,清康熙二十年統計全國人口是四千六百五十一萬人,人口少了四分之三,哪裡去了?當然是被殺了。
滿清大量屠殺漢人是因爲女真人口不到百萬人,要統治兩億人口和這麼龐大的國家,它心裡沒底。殺,是爲了震懾漢人。殺,是爲了減少漢人總數,更利於管理。
滿清的大殺特殺,無形之中破壞了流寇的生存土壤,成了無根之萍,所以流寇再也沒有明末那種聲勢了。
王越也在打着減少中原大地人口的目的,他當然不是要學習滿清搞屠殺,這對他沒有任何利益。
減少人口的方式就是把這些人遷移走。海外有那麼多土地,何必擠在家裡捱餓呢?
流寇們的積極作用,就是摧毀了這些地區現有的社會結構,清洗了這些地區的士紳階層,打破了百姓們頭上的禁錮,這些百姓就是非常理想的移民羣體。
對於張獻忠和張獻忠手下的那些人,通過史料王越還算比較瞭解,換了別人,王越就很難摸清性格了。
這次來剿匪,王越是奔着那些被裹挾的百姓來的,但是在此過程中,他的想法又產生了變化,這是從馮源山提出的斬首而引申出來的。
張獻忠這些人的造反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他身邊的一些人,更是具有超凡的軍事才能。如果不是有人拖後腿,他們很有可能會改寫歷史,正是他們與滿清抵抗到了最後一刻!
想到了這些人在南明永曆朝的表現,王越對於現在搞死張獻忠意見不大,但是這些人不能死。
王越還是希望這些人能夠繼續發光發熱,你們不是熱衷於造反嗎?那別在國內鬧騰了,去國外繼續你們的革命事業去,王越的理想地區就是中南半島。
他的長遠打算就是把他們趕到這一地區,如果他們能夠在這些地區繼續革命,王越不介意給他們提供一些支持。
“我們作戰的最大目標是這些人口,而不是讓他們四散而逃。再說我軍又不是打不過流寇,需要端掉他們的老巢來製造混亂!”
有些想法不便說明,所以王越給出了這麼個解釋。這個理由也是說的通的,天策軍打仗不能白打,這些人口就是紅利。張獻忠死不死跟起點城關係沒有那麼大,只要別繼續待在應天巡撫轄區內搗亂,天策軍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那麼接下來就是我們要做的第二個工作,就是把這些饑民全部遷走。”王越又道:“明天匯合舒城方向來的五萬饑民,由四個治安軍團分批互送他們到長風沙港暫時安置,等待轉運。留兩個團在那裡維護治安,同時做一下饑民的登記。”
這些饑民真是太多了,不可能一起走,而且僅登記工作就不是兩天能夠完成的。
“按計劃這些饑民將有二十萬人遷移到臺灣淡水地區,另有五萬人會遷移到上海縣,另外的五萬人將用於修建一條上海縣至蘇州府的公路。”
一次性移民二十萬人至臺灣淡水地區開荒種地,已經是起點城能做到的極限,人太多了管理難度大,而且運力有限。並且這些人也要分批前往,這樣容易做出規劃。
這次向這些饑民宣傳的內容,誘惑最大的應該是分地,所以大部分人會繼續做他們的農民。
這些人的掃盲教育和孩子的教育也會持續跟進,所以他們中的許多人,今後也會爲起點城的工業提供必要的人才。
上海縣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五萬人算是先期的建設者,後期還會有移民到達。
上海縣是王越前世的窩,所以各類建設材料、工程器械會源源不斷地傳送過來。先修建一條上海至蘇州的公路,也爲今後在江南地區建設公路網絡鍛鍊合格的築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