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爺果然很混賬,片刻不停又回到山海關鬧着要東西,這就是水運的便利,張之極一點也不辛苦,反正他不暈船一上船就睡覺。
朱大成和一幫勳貴見到了張之極,還見到了黃勝分給大舅子的整整一百建奴正兵首級,裡面還有十一級白甲兵,一個個歡呼雷動。
太有意思了,自己講義氣不吃虧啊!幫黃大人要戰馬物資?這可是我們的強項啊!於是乎,勳貴們賴在山海關不走了,因爲走不了,戰馬沒了,給養光了。
劉應坤見張之極他們鬧正中下懷,反正有了潑天大功,給黃大人東西有什麼不好,不給黃家難道全部給遼東那個縮頭巡撫做人情。
很快兩千匹戰馬就送到了忠明堡,糧食、餉銀、賞銀、鎧甲、火器也搞得不少,戰船沒有,這要等到朝廷有新出廠的分配到遼東才能夠給黃大人一部分。
三天後黃家人馬一部分跟着家主回到了黃家灣島,一部分去了覺華島,留守忠明堡的正兵戰士也進行換防。馬世虎由於要報一千多人的陣亡,他主動讓黃明理留下這些戰士。
馬世虎不擔心無人可用,他這一次有大功在手,實授一個參將應該是板上釘釘,朝廷自然會補足麾下兵馬,況且他升官後是否還在遼東任職還無從得知,給麾下的戰士一個好去處結個善緣何樂不爲?
還有一個好處大家誰都不提,如此大功朝廷給陣亡將士的撫卹銀子也不會少,這些人都在黃家吃香喝辣活得好好地,那些銀子馬世虎當然不客氣了。
有了銀子就可以賄賂各路神仙,兵馬糧草都是朝廷的,要到手當然很輕鬆。
馬世虎帶着一半人馬和成大事帶領的五百撫寧壯勞力來到山海關立刻被追捧了,馬世虎吊着的膀子成爲了血戰建奴最有力的證明。
大才子麾下最高級別將軍的人馬只回來了一半,主將都受了傷,山海關軍民都唏噓不已,黃大人的人馬損失該是多麼巨大。他們需要多久才能恢復元氣啊?
鎮守太監劉應坤當然隆重歡迎凱旋的將士,並且拉着成大事的手錶示幫他請賞。
遼東之事塵埃落定,大明朝廷歡欣鼓舞,這一次是遼事以來唯一的一次完勝,因爲累計斬首數有一千餘級,其中有建奴牛錄額真四級,拔什庫九級。
朝廷把這一次的大勝命名爲“寧錦大捷”,病怏怏的天啓皇帝激動得無以言表,哭倒在太廟。
唯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第一功臣傷病纏身臥牀不起,不能來京師誇功,而是請了半年病假回家靜養,真是天妒英才矣!
朝廷在商議如何論功行賞,這可是大事,這個時候捱得上挨不上的都鬧着上了。
首功毋庸置疑是九千歲,不是老太監把國家治理得河清海晏哪來如此大勝?
戰功首推黃勝大人這已經是街談巷議了,運籌之功理所當然是兵部尚書王之臣大人,舉薦之首功非閣老高第莫屬,張之極、朱大成、高智謀等等的策應之功已經毋庸置疑,他們的人馬雖然不多,但是成爲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爲戰報上寫得明明白白,錦州之戰正在膠着之時,張之極帶着勳貴家丁兩千多騎兵加入戰場,奴酋見大明不斷有援兵趕來,才知難而退。
趙率教、滿桂、馬世虎、黃明理、黃明道、祖大壽、吳襄、黃東山、顧山河、黃東海等武將都要厚加封賞。
還有一個人更加不能忽視,內喀爾喀小臺吉慶格爾泰。他帶着麾下忠心耿耿爲大明效力,其行爲有太大的政治影響,不能不厚加封賞。
許多武將都會得到恩賞,文臣當然不甘落後,連太監的好處都跑不了,只要在朝堂附議年輕的大才子統兵出關的都要求分潤舉薦之功,一時間朝堂又變成了菜市場,吵成了一團。
朝廷不可能有效率,封賞之事不知又要扯皮多久,黃勝哪裡有空跟他們一起扯淡,訓練戰士強大自己纔是當務之急,其他都是浮雲。
由於馬世虎留下了三成麾下,加上上一次補充的山海關營兵,覺華島守備的兵額已經足夠,還可以算幾百人作爲黃明道覺華島水營千總的兵額。
黃勝不客氣了,趁着這一次的“寧錦大捷”的順風,把以前歸屬不明確的所有戰士全部收爲家丁,以後這些人馬就不是朝廷可以調動的部隊了,而是自己的私人武裝。
如果朝廷來點驗人馬,覺華島駐守訓練不滿員的兩個把總騎兵和五個把總步兵一千多人馬足以應付,而且兵強馬壯是經歷過血戰遼東兵馬的精英。
黃明理、黃明道麾下陣亡了一半人馬,留下千把人給朝廷算兵額已經夠意思了。
覺華島水營的物資和戰船的損失情況也給朝廷去了戰報,這一次進入內河解圍錦州,由於水面狹窄,河水太淺,水營將士爲了朝廷奮不顧身。
他們不懼艱險毅然揚帆全速衝灘,經過惡戰,雖然使得救援部隊成功建立灘頭陣地,但是船隻損失巨大,水手炮手傷亡過半。
如今覺華島水營千總部只有草撇船三艘,馬船十五艘,水手炮手陣亡五百一十七人,傷殘二百餘,倖存官兵不到五百。
黃勝如此動作當然是把大明朝廷分配的戰船、運輸船直接貪污了,
黃大人的戰損上報朝廷,大人們又是議論紛紛,斬獲如此之多,損失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啊?看來兵馬交給黃大人真的讓朝廷很放心。
由此可見黃勝把騎兵部隊和步兵報了一小半陣亡和一成的傷殘還是不夠狠,心還不夠黑。
黃家灣島輕重傷員有小一千人,醫院住院部的二百張牀位已經住滿了,還臨時加了一百多牀位,不全部是黃家人馬,許多都是趙率教麾下,小部分是馬世虎的兵。
所有的輕傷員都沒有牀鋪住院治療,黃家戰士的家小都在黃家灣島工作生活,輕傷戰士回家休養正好跟家人團聚。
趙率教和馬世虎麾下的輕傷員住進了黃家灣島兵營,由學校就讀的學生幫着護理。
錦州解圍的當天,黃家就派出醫務兵去城裡救死扶傷,當然完全是義務勞動,有許多需要後續治療的騎兵戰士被黃家醫務兵帶回來了。
他們大多數是外傷感染,眼睜睜看着這些跟着他多次出城襲擊建奴的好兵每天痛苦不堪,趙率教束手無策,這個時代外傷感染能夠活下來完全靠運氣,能夠有一成就不簡單了。
黃家醫務兵不能在此地久留,表態把一百五十幾個需要後續治療的戰士帶回黃家灣島醫院治療,如果他們抗不過來,黃家負責入土爲安,活下來的就留着在黃家做工。
趙率教見是這樣的好事當然求之不得,遼東人人都知道黃家是最好的去處,這些戰士萬一傷殘了能夠獲得在黃家的工作崗位,他們的生活從此就有着落了。
後來黃明理來找趙率教,表態讓這些傷員的家小都去黃家灣島安家,一來好就近照顧他們的親人,二來好讓傷員安心。
黃勝認爲在戰場上流過血的騎兵戰士如果成功的治癒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作戰技能都會突飛猛進,經過血與火考驗的戰士求之不得,黃家當然要治好並且留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