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隊伍去密雲

驚蟄時節。

朱舜故意挑了這個一年之中響起第一道驚雷的節氣。

朱舜、太子朱慈烺、還有鄭成功等一大批陸軍講武堂的學員們,騎着遼東大馬動身前往了密雲縣。

滿丹臣等一些激進的陸軍講武堂學員,也嚷嚷了一路。

土改不就是殺人嘛,哪裡用得着工業侯和太子朱慈烺親自過去。

但這只是浮於表面的認知,土改真正的目的是用來收攏人心。

太子朱慈烺通過對太祖傳記的一遍又一遍的誦讀,整個人的格局已經徹底不一樣了,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看世界。

明白這個得人心者得天下的人心,不是所謂的官僚鄉紳的人心,而是老百姓的人心。

這一次的土改有兩個目的,一是收回土地讓老百姓人人有飯吃,也讓大明即將崩潰的國庫一步步強大起來。

第二就是藉助土改真正的收攏老百姓的人心,讓老百姓成爲大明的後盾,而不是因爲官僚鄉紳的壓榨整天想着造反。

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朱舜和太子朱慈烺等人來到了兩河村。

這是密雲縣最南也是最大的一個村子,居住着密雲縣大部分的官僚鄉紳。

兩河村位於潮河和另一條大河的交匯處,兩條大河都是發軔於密雲北方的連綿山脈裡,最終在密雲縣的兩河村交匯。

形成一條水量不亞於永定河的潮河,流向南方的通州,最終匯入京杭大運河。

這也就造就了兩河村的土地膏腴,擁有整個密雲縣最多的水澆田,是密雲縣最爲富庶的一塊土地。

朱舜挑選這裡作爲土改的突破口,頗有讓一些地方先富起來的意思。

只要在兩河村完成了土改,其他地方就好解決多了。

兩河村附近,太子朱慈烺看着溝渠密佈的肥沃田地,一望無際。

心裡竟然是忍不住生出了要作詩的衝動,可見兩河村土地肥沃的程度。

但他想到這些肥沃田地以前全是軍戶們的,現如今全被官僚鄉紳巧取豪奪了,也就沒有多少心思作詩了。

這些土地要還是那些爲了邊關穩定,戰死了一代又一代,死了不知多少家人的軍戶們的土地。

太子朱慈郎何止會作詩,會在這裡開辦一場盛大的春社進行慶祝。

兩河村邊界上,有一塊不大的界石,只有正常人的小腿高度。

一名長相俊美卻黑瘦了很多的年輕官員,站在界石旁安靜等候,旁邊還牽着一頭小毛驢。

太子朱慈烺躍下遼東大馬,笑容滿面的走了過去:“想必先生就是朱千石了。”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朱舜的幺弟朱玉,因爲在密雲縣種出了畝產高達一千多斤糧食,被老百姓稱作朱千石。

這是一種讚譽,也是老百姓能想到的最高的讚美了。

因爲在老百姓的心裡,什麼也沒有一畝地能產出一千斤糧食重要,如果能再有一百畝地,這輩子死了也值了。

這纔有了一個朱千石的讚譽。

世上不是所有人見了皇帝和儲君,像朱舜那般鎮定,還能鎮定自若的談笑風生。

朱玉這麼近在咫尺的看着大明未來的天子,不免有一些侷促不安,更多的是緊張:“朱玉,見過太子殿下。”

太子朱慈烺是打心眼裡喜歡這個能夠種出千斤糧食的朱玉,笑容更濃了:“孤是你家兄長的學生,按照輩分說,還是你的晚輩,朱千石不必這麼拘束。”

一句聊家常般的拉進關係,朱玉更加誠惶誠恐了,他並沒有像那些順風順水了一輩子的官宦子弟,來了一個順坡下驢。

反而是更加恭敬了:“太子殿下這邊請,臣在涼亭裡備好了茶水。”

“太子殿下奔波勞碌了一路,先歇歇腳,稍後臣給太子殿下說一說密雲縣的情況。”

朱舜對於幺弟朱玉的這份爲官謹慎,十分的滿意,這要是換成官宦子弟已經順坡下驢的以太子自家人自居了。

這一點是爲官的大忌,太子朱慈烺看得起朱玉,才說了算是真心實意但更多是收買人心的話。

要是真把自己當太子的一家人,可就大錯特錯了,留給太子很好的第一印象也就沒了。

朱舜未來是要做聖人的,就像孔聖人那樣的聖人,他要做工業聖人。

不管改朝換代多少代,都要先來祭拜他這個工業聖人。

一朝天子又如何,只要敢對朱舜有半點的不敬,就會因爲沸騰的民意從皇帝寶座上下來。

這樣纔是萬世長存,造就一個永世存在的家族。

但是現在還沒有封聖,朱舜在朝廷就需要有他自己的聲音,對於幺弟朱玉寄託了很大的希望。

三四里外的涼亭內。

朱舜,太子朱慈烺,朱玉三人坐在涼亭內,鄭成功等陸軍講武堂的學員們端着鬥米式步槍在四周戒備,防備任何人靠近這座涼亭。

等到太子朱慈烺喝了一碗茶水,朱玉沒有親口去說,拿出了一本記載密雲情況的賬本,交給了太子朱慈烺。

太子朱慈烺放下手裡的白瓷碗,翻開了賬本。

密雲縣以三名鄉紳爲首,這三名鄉紳卻坐擁本縣七成的膏腴田地。

這三名鄉紳裡又以三班六房的戶房掌案爲首,戶房掌案剛好就住在兩河村。

大明各縣縣衙的三班六房小吏,三令五申了不止一次不允許‘世襲’,甚至多次打擊過這種把持地方的行爲。

但就拿戶房來說,需要協助知縣進行地丁人口、田地丈量、錢糧奏銷、雜稅徵收、門牌清冊等等各種繁瑣事務。

當地官僚鄉紳和百姓有多少田,多少地,起科多少,詭寄了多少,隱瞞了多少,只有世世代代掌控魚鱗冊的戶房掌案知曉。

知縣一般都是外鄉人,本地的鄉紳哪裡會把這些涉及身家性命的事情告訴外鄉知縣,知縣基本上都是理不清這裡面繁瑣的名目。

想要治理好地方,只能依靠在本地盤根交錯的戶房掌案,而這些本縣土地的底細,又是戶房掌案一代代積累下來的本錢。

根本不會傳給外人,只會傳給兒子,還得是長房長子。

沒有兒子的,就傳給侄兒和外甥,但絕不會傳授給外人。

這也就造成了三班六房的小吏,成了一代代的世襲,畢竟不管是從外鄉抽調還是換成本地的其他人,都是不清楚一縣的糧課底細。

第四百三十九章 蠻不講理的陸軍講武堂學員第五百一十八章 滅亡滿清的戰略大計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隊伍去密雲第五十一章 打造完畢第九十二章 爆發瘟疫第二百五十九章 宣傳署署政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穫第五百四十章 通港公路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軍頭要買槍第五百五十三章 顧炎武的歸屬感第五百七十九章 讓工業派去天津府第四百五十章 三期學員的班長第五百四十九章 對全世界的佈局第六十三章 火器局的危機第一百八十章 推廣土豆第四百五十二章 得意的李魯生第四百三十五章 鎮遠侯被安排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三百一十九章 宗藩們見到了工業之城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個師的兵力第四百九十八章 歡騰的京城第四百零五章 囂張的逃兵第六章 珍妮紡紗機第四百二十二章 捷報傳到朝堂第四百四十章 抓個典型第二十四章 準備建廠第二百三十六章 工廠化時代第二百八十六章 紮根松江府六百一十三章 東林黨坑工業派?第二百章 火箭改進型第三百二十二章 有妖怪?第三百一十五章 實業家入京城第三百五十章 萬無一失曹掌櫃第三百四十六章 股息制度第九十六章 朱舜是個好先生第一百三十七章 十臺蒸汽機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明的金融體系第四百四十三章 土改大明就要流血第三百九十四章 試炮結果第二百八十章 工業之城的規劃第二百九十三章 軍工體系第四百二十八章 解決腐敗問題第三十五章 宋氏織布作坊第五百零三章 朱舜的賞賜第五百四十一章 土改隊伍去密雲第七十三章 初中數學教材的威力第六百二十三章 入局第四百二十八章 解決腐敗問題第四百四十七章 工人票號的推廣第六百二十章 北五州府的土改保障第一百九十四章 工業革命對於大明的初步影響第四百七十七章 蒸汽化的大明造紙第一百四十九章 宋家的福報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一波工業化紅利和延續國祚第五百三十七章 磨死幾萬漢八旗第二百四十三章 三處六署第十一章 雙喜臨門第二百三十三章 廠房構造第五十七章 工業化的必要條件第五百四十六章 批判大會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明第一臺蒸汽機第三百六十九章 鄭員外:你們不懂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國殺第六百二十章 北五州府的土改保障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五百八十七章 高壓蒸汽機第五百八十三章 工業派的力量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縣治第四百四十九章 遼東也缺煤炭第十九章 一排水力鑽牀第五百一十六章 山海關的戰術部署六百一十章 大明的學位和職稱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鑄炮法第五十二章 拆走水利紡紗機第四百二十三章 孫傳庭的封賞第七十五章 要結束了第六章 珍妮紡紗機第四百一十三章 步炮協同的開始第四十五章 偷走線膛槍第一百八十五章 100轉!第二百八十一章 福王世子搶朱舜第六十章 京城第一敗家子第五十七章 工業化的必要條件第二百九十四章 湯若望的新發明第二百三十章 買礦山第四百二十四章 氣死東林黨第五十三章 女真來襲第一百七十三章 造船作坊第五百三十三 孔有德得知兒子慘死第十章 崇禎的通殺第五百九十四章 各大機械局第一百一十二章 十四萬匹布第四百三十三章 買賣煤窯第五百一十章 細菌和巫蠱之術第四百六十四章 山海關的譁變事件第九十一章 女真火器局第五百九十六章 輕工業中心第五百二十八章 開始進攻了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穫第二百六十四章 朱舜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