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陸軍講武堂的行動

其一,延綏鎮的治所在榆林又叫做榆林鎮,孫傳庭手下的秦兵全是從榆林縣招募而來,榆林縣一帶的縣鄉百姓民風尚義,是大明最重視宗祠關係的地方之一。

五千秦兵打散到數萬榆林鎮守軍裡面,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宗連宗,對於殺了一人有可能引起全縣老少男女一起報仇的榆林鎮,基本上就控制了榆林鎮的數萬軍士。

孫傳庭是三邊總督有朝廷的大義在,有權利任免三邊的參將以下各類武官,剛好秦兵都在潼關衛立了大功。

完全可以讓秦兵擔任榆林鎮的小旗、總旗、把總這樣的低層武官,也算是讓這些當初願意跟他坦然赴死的秦兵衣錦還鄉了。

在出身於榆林鎮的秦兵看來,銀子不重要,美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衣錦還鄉,讓自己的父親伯叔因爲他們臉上有光,在縣內大大的有面子。

只要讓他們衣錦還鄉了,秦兵會對孫傳庭更加的感恩戴德。

其二,榆林鎮缺柴薪,不僅軍士們缺柴薪,老百姓也缺柴薪。

工業派研究出的浮選洗煤法,對於孫傳庭來說簡直就是一場久旱甘霖,太及時了。

這些精煤一部分是給邊關軍士使用,另一部分是給延綏鎮各縣的老百姓使用。

有了工業派一座座煤山的源源不斷支持,孫傳庭就對延綏鎮各縣老百姓有活命之恩,對數萬延綏鎮邊軍的父母妻兒有這等大恩,重情重義的延綏鎮邊軍都能把命給孫傳庭。

雙管齊下,孫傳庭的根基在綿延一千二百餘里的延綏鎮就徹底穩固了,誰也動搖不了。

只是從京城到達榆林路途遙遠,又是馱運煤炭這樣的大宗商貨,鐵路和水泥路這兩大道路系統還沒建立,火耗極高。

一分銀子一擔的煤炭運到延綏鎮遠遠不止十倍火耗了,都能賣到五錢銀子,甚至六錢銀子了。

看似和晉商把煤炭運出順天府的火耗一樣,但是煤炭的原價不一樣,三大晉商的煤炭基本上都是以一錢銀子一擔吃進的,只有五倍火耗。

孫傳庭的煤炭是以一分銀子一擔來算的,足足五六十倍的火耗,換了任何一位商賈都會被這巨大的火耗嚇退。

但是工業派沒有,工業派不是那些爲了銀子甘願賣國的晉商,而是一羣實業興邦實業救國的實業家。

就這樣一批又一批的煤炭送到了延綏鎮治所榆林城,送到了榆林城後方的歸德堡,距離榆林城只有幾十裡的路程。

孫傳庭大張旗鼓的來到延綏鎮治所附近,沒有第一時間開拔進入延綏鎮,率領數千秦兵駐紮在歸德堡附近。

陸軍講武堂一期學員們都是閒不住的人,按照六大教程的交通學、地形學也不應該窩在歸德堡。

步兵科班長曹變蛟帶着步炮科學員們又去繪製交通線了,不把漫長到一千二百里的延綏鎮全部繪製清楚,是不準備回來了。

一句繪製交通線說來簡單,這其中不知道要吃多少苦頭,一般人一天能走二三十里地就不錯了,曹變蛟等步炮科學員們卻要走上一千二百餘里。

邊關的山嶺本來就多,還有經常在險峻的山道上行走,一不留神就有可能粉身碎骨,就是爲了繪製出延綏鎮每一條可以進出大明和草原的交通線。

還要面臨缺衣少食的困苦,還要防備馬匪的襲擊,以及小股蒙古韃子的打草谷。

這裡面的艱辛,想必只有曹變蛟等步炮科學員們自己清楚了。

特戰科班長朱鐵等特戰科學員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跑遍整個遼闊的延綏鎮,帶上特戰科學員們在榆林城尋找制高點,以及最佳的潛伏地點。

特戰科的要務就是在小範圍內,一座城,一條衚衕,甚至是一個宅子內,掌握有力地形對敵人造成絕對的壓制。

沒必要去摸清整個延綏鎮的交通線,真正要摸清的是榆林城內的衚衕巷子。

至於情報科班長馬吉翔,沒去繪製交通線,也沒去摸清榆林城的衚衕巷子,反而是去鄉野找老百姓去聊家常了。

潼關衛一戰過後,馬吉翔爬的最快已經是錦衣千戶了,只不過他這個錦衣千戶沒有千戶所。

有壞處也有好處,壞處就是沒辦法像其他千戶那樣在地方上撈錢了,好處就是不用長期固守在某地,可以在大明各地隨意行走。

馬吉翔去鄉野的目的也很簡單,是爲了太子朱慈烺革新錦衣衛的大業,發展地方上的情報員了,也從鄉野百姓嘴裡瞭解榆林城的很多詳細情況。

把這些情報篩選彙總,交到孫傳庭手裡,完成收服延綏鎮的謀劃。

歸德堡內。

一處簡陋的屋舍內。

堂堂的三邊總督孫傳庭,站在這處僻靜的屋舍內,安靜的錘鍊書法。

面前的沙土盤子上,已經寫好了兩句話。

一切行動聽指揮。

不拿羣衆一針一線。

孫傳庭要寫的文字沒有東林黨大儒們那麼詞藻華麗,也沒有許多名士學子鼓吹,更不會一幅字帖賣到上千兩白銀的天價。

只是在僻靜處寫字。

寫着只有十一行的字。

孫傳庭寫到第十句‘不調戲婦女’,剛剛提起小木棍,虎大威扯着大嗓門喊道:“督師,馬吉翔來了。”

第二百三十四章 黏土工廠對大明的影響第三百二十四章 爭搶新式火器第四百六十二章 煤炭和遼東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排新式棉布第五百零七章 顯微鏡第六百二十四章 買賣礦山六百零六章 未來第七十八章 新式廠房第二百二十章 梳棉機第四十九章 第一波紅利第三百九十二章 鑄新炮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第四百一十八 太子得知了捷報第一百零六章 收倆小弟第二百八十四章 殺皇帝的膽氣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箭燃燒彈的威力第三百三十七章 黃澍的下場第一百七十五章 改變曹家第八十一章 機械匠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襲第七章 科研流程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四百三十二章 東林黨要提高柴薪價格第一百八十八章 帶你見識火箭的威力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第八十二章 疫防局第一百九十章 工業魔改成功六百一十二章 工作崗位第五百一十三章 鄉紳們的罪行第五百一十二章 海岸線和深水港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失的鑄幣權第三百五十二章 倒黴的大宗藥材商第二百二十五章 挖的一手好坑第二百六十章 第三代火槍第四百二十四章 氣死東林黨第二百二十六章 拿下造船廠第三百五十七章 活着的縣治第十三章 紡紗機的造價第二百七十五章 殺建奴攢積分第二百九十九章 炮表轟擊和蘭艦隊第六百一十九章 意料之外的拜訪者第一百六十八章 小侯爺眼裡壓力水井第一百七十六章 工業革命的改變第三百零四章 硫酸罐第一百六十六章 壓力水井的價值第三百七十九章 太子以後……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爭密雲第一百二十九章 又一個世界級?第五百九十二章 重工業中心的地點第四百零九章 火器和冷兵器開始碰撞第六十三章 火器局的危機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三邊基建分局第二百一十五章 購買機械鋸牀第五百一十四章 孫傳庭殺鄉紳第三百九十九章 當晉商碰到陸軍講武堂第三百零二章 硫酸實驗室出事故了第四百六十五章 工業化對遼東的影響第二百五十四章 製造玻璃的前置條件第五百五十章 密雲官紳的對策第一百七十七章 紡織協會第四百八十章 李魯生敢從大淩河堡走?第一百二十五章 黃家的落魄第三百三十四章 開始做實驗第六十九章 黃永貴的金磚第二百五十六章 工業之城計劃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穫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三百七十一章 雜交水稻的畝產第一百七十八章 第二代蒸汽機第五百零七章 顯微鏡第五百七十五章 老百姓的渴望第二百三十六章 工廠化時代第二百一十五章 購買機械鋸牀第三百六十章 天然複合肥第三百一十二章 橡膠娃娃第二十七章 第一家近代紡紗廠第二百五十章 國運之戰第三百零九章 參觀工業之城第五百八十五章 東林黨七君子第二百七十七章 混凝土大淩河堡完工第三十七章 大紡車第三百八十九章 實彈測試第二十五章 工錢問題第三百五十四章 幺弟朱玉的改變第三百零一章 工業之城的防禦問題第一百零二章 來自松江府的震撼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四百二十章 有人要割裂國土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三百八十六章 大明的鑄炮法第七十一章 火爆的北平火器總局第二百九十五章 福王世子去工業之城第四百八十章 李魯生敢從大淩河堡走?第二百一十四章 朱舜翟崇儉的地位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排新式棉布第一百六十三章 產業鏈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第八十八章 歐羅巴的科學院第三百七十四章 又是一個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