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火炮標準化流程

bookmark

這種情況是工業革命早期必定要渡過的階段,鋼鐵的質量不合格、齒輪機械不夠精密、工人的失誤操作等因素,都會造成熟工的傷殘。

朱舜比較在意的是制度問題,對於這些傷殘工人和死亡家屬的安置:“賠償制度說來聽聽。”

工人的賠償制度和鄉勇的撫卹制度都是由戰略處起草,根據實際情況不停的調整,現在基本上有了一個比較合理的賠償制度。

最初的時候,由於賠償的銀子過多,對於家屬的安排待遇也過高,竟然造成了一批熟工故意傷殘的現象。

趙鬥米所說的那名死亡熟工就是因爲想要傷殘,結果沒有把握好尺度直接死了,逼的戰略處緊急喊來了六署的署政重新草擬了賠償制度。

賠償制度又不能太低,過低了容易給熟工們造成恐慌,很多熟工不願意去軍火公司和硫酸實驗室這些高危工廠做工。

反正都能賺銀子,不如去更爲安穩一些的織布廠,雖說銀子少了一些,最起碼可以保住小命。

隨着工業革命在大明的深耕,人心和制度問題慢慢開始暴露了出來,好在朱舜早就想到了這一點,一直在讓戰略處的兩位大才和經濟署的黃宗羲不停的修繕賠償制度。

朱舜對於大明軍火公司的賠償制度也很瞭解,其中有很多賠償細則還是他親自草擬的,知道還詢問趙鬥米,那是因爲他們站在鑄炮車間裡。

藉助詢問賠償制度這件事穩定人心。

朱舜這尊活菩薩在工人心裡的地位極高,家家供着朱舜的生祠,幾乎把他當做神仙一樣祭拜。

朱舜就是要讓這裡的工人聽見,聽見他們很關心賠償制度,讓工人們放心賠償制度可以有效的執行下去。

大明的老百姓生活在一個處處不公平的世道,腦子裡就沒有公平兩個字,胥吏的貪腐,鄉紳的欺壓,這些事情給大明老百姓造成了一個觀念。

不相信制度,相信人的承諾。

這和朱舜過去所待的社會形成了截然相反的風氣,凡是都講究制度合約,只要有利益往來一定要按照規章辦事。

在這個減租制度都能讓胥吏們變成加租制度的世道,老百姓只相信鄉里有威望的鄉紳大戶的承諾。

再怎麼言而無信的鄉紳,只要給了老百姓承諾,一定會去實現,因爲這關係着鄉紳在鄉野的威望,如果食言了對於他的威望將是一個重大折損。

工人協會雖然出臺了賠償制度,但是這些底層百姓出身的工人們,還是戰戰兢兢的保持很大懷疑。

皇上下達的詔書都能朝令夕改,何況是工人協會的賠償制度,不過朱舜要是親口許諾了就不一樣了,絕對會極大的振奮工人們的人心,不再有後顧之憂。

趙鬥米出身貧寒,很清楚一些徐積薪這等權貴子弟不瞭解的風氣,着重挑了兩條說道:“傷殘的工人們一律安排到各個蒸汽工廠當個門房,還會在蒸汽織布廠安排一個紡婦的名額,支撐家裡的收入。”

“死亡的工人們家裡賠償五十兩銀子,遺孀安排進蒸汽織布廠,優先考慮匠頭的評選,長子可以直接進入新式縣學,不需要進行策試。”

朱舜點了點頭,平靜道:“一定要保證落到實處,只要被本侯發現誰敢喝死傷工人們的血,革除他在工人協會一切的職務,另外送到順天府衙門以貪腐的名義治罪。”

在大明貪腐可是重罪,雖然針對的官員,但是對於偷拿官僚鄉紳財物的下人們,衙門裡的胥吏會往死裡整治,這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

畢竟大明的胥吏也是一位位員外老爺,家裡也有僕僮婢女。

當朱舜和趙鬥米談論賠償制度的時候,附近的熟工們停下了手裡的動作,豎着耳朵認真聽了起來。

當熟工們親耳從朱舜嘴裡肯定了賠償制度,懸着的一顆心終於落地了,樂呵呵的繼續做活了,幹勁十足,怎麼都不覺得勞累。

朱舜和趙鬥米談論完賠償制度,福王世子定製的千斤紅夷大炮平放在了一個水泥臺上,學徒們拿着鐵錘不停的敲打泥模,直到把所有的黏土泥模敲碎了。

炮膛裡面的黏土同樣是清理乾淨,一個粗糙的鑄鐵炮管就製造完成了。

學徒們趕緊清掃泥土把廢棄的泥土運到專門堆放廢土的地方,由專門的工人統一拉走廢棄泥土,當做修築工業之城的地基。

朱舜走了過去,打量眼前的這根粗大炮管,炮沿和炮身表面有很多的毛邊砂眼,看起來十分的粗糙。

兩名學徒負責清理泥土,剩下的兩名學徒拿出了打磨工具對炮身進行打磨,直到打磨成黑亮光澤的炮身。

大明的鑄炮匠人一般對於泥模的製造沒有任何的規範,只是憑藉個人習慣進行鑄造,只要肉眼看不出太大的差距大差不差就行了。

這也就造成了同樣是一種重量的火炮,有的鑄炮匠人鑄造出來的口徑是70mm,到了另外一名鑄炮匠人手裡可能就是80mm了。

在肉眼看來70mm和80mm,沒有多大的區別。

這樣一來,就不能保證炮彈的氣密性了,畢竟不可能耗費那麼龐大的人力物力給每門火炮配備專門的炮彈。

大明軍隊使用的火炮經常啞火,首先在鑄造環節就有很大的問題。

大明軍火公司就不一樣了,每一門鑄造出來的火炮,都要經過遊標卡尺、千分尺這些精密測量工具的測量。

炮管的壁厚、口徑、身管長度等等都要經過精密測量,凡是參數超過誤差的,直接定性爲殘次品回爐重造。

測量合格以後才進行下一步的炮膛打磨,炮膛打磨的光滑以後,還要進行一次參數測量,不合格的還是回爐重造。

這也就導致了大明軍火公司的火炮淘汰率一直居高不下,不過也讓大明軍火公司製造出來的每一門火炮都進行了標準化。

別說是用肉眼觀測了,就是用精密測量工具測量,每一門標準化火炮幾乎一模一樣。

大明軍火公司製造的每一樣火器,成爲宗藩世子們最熾手可熱的火器,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三百五十九章 千斤稻田第四百九十章 範家要發達了六百一十章 大明的學位和職稱第一百五十三章 汽缸的旋轉問題第二百七十七章 混凝土大淩河堡完工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二百二十章 梳棉機第一百一十六章 解決後顧之憂第四百二十三章 孫傳庭的封賞第二百八十一章 福王世子搶朱舜第二百七十七章 混凝土大淩河堡完工第二百零一章 賣火箭第五百一十章 細菌和巫蠱之術第二百零九章 有人囤積木材?第二百二十一章 又是一年第一百四十七章 鉗工等級第二百八十四章 殺皇帝的膽氣第六百章 高壓蒸汽機的成果第一百一十五章 巴結黃永發第三百二十四章 爭搶新式火器第一百四十章 我能治理旱災第三百六十九章 鄭員外:你們不懂第一百九十一章 朝廷的封賞第四百八十七章 範家買走造紙作坊第三百六十七章 工業派對山海關的影響第四百零五章 囂張的逃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瑰寶級的明末科學家第一百七十四章 捆綁曹文詔第二百二十一章 又是一年六百零九章 工業學院等級第四十一章 愛荷華膛線機第五百二十章 天雄軍第一百七十五章 改變曹家第五十四章 搶劫莊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朱舜的面子第四百七十六章 硫酸造紙第四百一十二章 05型野戰炮的神威第四百零八章 曹鼎蛟的新式戰法第二百三十四章 黏土工廠對大明的影響第六百一十六章 暖閣的反應第十九章 一排水力鑽牀第二百九十章 批准建立軍火公司第五百三十六章 要去前線的工人們第三百三十九章 稀硫酸的三種反應第二百三十六章 工廠化時代第一百一十一章 氣缸第二百九十六章 福王世子的顏良文丑第三百零二章 硫酸實驗室出事故了第八十二章 疫防局第四百九十九章 皇太極因爲輿情要大宴羣臣第一百九十二章 工業革命的根據地第六百零四章 火燒貝海兒湖第三百一十五章 實業家入京城第五百零七章 顯微鏡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萬匹布第四百三十四章 工業化的變廢爲寶能力第二百二十章 梳棉機第三十四章 紡紗廠出事了第二百九十四章 湯若望的新發明第五百一十八章 滅亡滿清的戰略大計第四百九十四章 壓在成本線的硫酸紙第五百七十二章 正賦、耗米、私費第四百七十九章 造紙工廠的教化大功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箭燃燒彈的威力第八章 科學研究太費錢第一章 改進火繩槍第四十五章 偷走線膛槍第二百零四章 炸死倭寇六百零六章 未來第二十三章 標準化第五百六十五章 孫傳庭的信徒第一百二十五章 大明第一臺蒸汽機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萬支鬥米式步槍635.第631章 改革體制第二十九章 校場驗貨第二百九十九章 炮表轟擊和蘭艦隊第二百七十三章 火箭燃燒彈的威力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一百七十五章 改變曹家第二百六十九章 海上奇襲第四百零六章 上去就是一刀第二百章 火箭改進型第三百八十七章 泥膜澆鑄第四百四十章 抓個典型第五章 徐光啓哭了第三百八十七章 泥膜澆鑄第四百八十二章 蒸汽造紙廠第三百一十三章 孫傳庭的小改變第一百零八章 南大陸第三百七十一章 雜交水稻的畝產第三百零三章 防化服第一百八十一章 工業魔改:輔糧變主糧第五百一十五章 陸軍講武堂的戰術推演第二百八十五章 建造自來水廠第五百八十七章 高壓蒸汽機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明三邊基建分局第三百七十二章 情緒失控的東林黨第三百零二章 硫酸實驗室出事故了第三百零一章 工業之城的防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