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 太子眼裡實業家

崇禎帶着滿朝君子們從穀場離開,沒過幾天接到了來自西安府的戰報,這封戰報引得朝野震動。

朝廷的剿匪大軍大敗在闖王高迎祥手下,全面龜縮在長安城內,陝西大部分城池落在了闖王高迎祥手裡。

朝堂上又開始吵的不可開交,東林黨人沒有一個謀劃救國良策的,全都開始大罵孫傳庭。

“皇上,臣建議立刻處死昏聵無能的孫傳庭。”

“處死都不足以泄憤,臣建議用凌遲剮了孫傳庭。”

“凌遲?豈不是便宜了孫傳庭,臣建議把他一家老小全部抓起來,只有全部凌遲,才能以儆效尤的威懾那些無能的將官。”

沒有上過戰場,就連戰報都沒看的東林黨人,只知道用嘴皮子大罵孫傳庭,罵到最後都快要誅九族了。

孫傳庭不過是剿匪的衆多將官之一,負責這一次剿匪的總督洪承疇,卻沒有一個東林黨官員去用嘴皮子罵他。

原因無他,總督洪承疇早就派人給東林黨人送去了大筆的銀子,是東林黨的自己人當然不會彈劾總督洪承疇了。

東林黨顛倒黑白的能力也着實讓崇禎開了眼界,洪承疇明明是打了一個大敗仗,到了東林黨人的嘴裡卻比打了勝仗立下的功勞還大。

“皇上,洪總督力挽狂瀾的及時撤進了長安,保住了這座重鎮,於國有大功啊。”

“陳御史所言極是,臣建議給予洪總督官升一級的封賞,用來表彰他的軍功。”

“趙郎中這句話可就說錯了,官升一級未免顯得朝廷沒有泱泱大國的威儀,臣建議給予洪總督封爵。”

崇禎坐在龍椅上看着大殿內的東林黨官員在那談笑風生的討論封賞,差點都要下令讓周遇吉拉來一批東風火箭炸死這些東林黨人。

打了敗仗還要官升一級,甚至還要封爵?

你等怎麼不說給吃了敗仗的洪承疇封個異姓藩王。

崇禎臉色不善的宣佈退朝了,讓傳令太監去把曾經在遼東立下大功的朱舜,以及前任遼東督師孫承宗一起叫到暖閣。

工業之城裡的朱舜得知了剿匪大軍大敗的消息,意外的同時,也有些理所當然。

大舅哥曹文詔和侄兒曹變蛟就是死在了今年的這場大戰裡,現在兩人都沒去陝西剿匪,而是駐紮在抗擊滿清的最前線。

沒了這兩位明末首屈一指的名將輔佐,洪承疇敗在闖王高迎祥和李自成的手裡倒也不冤。

朱舜來到暖閣一直閉口不言,沒能提出什麼力挽狂瀾的建言,他不在戰場的不瞭解雙方兵力的佈置、士兵的士氣、糧草的儲備等等情況,不會像東林黨那般張嘴就來。

不過,朱舜給了一條看似普通卻很重要的建言,希望朝廷能夠及時的把糧草輜重送到孫傳庭這些將官的手裡。

大明最後的柱石孫傳庭,就是因爲糧草不足,還要在朝廷的催促下倉促出軍死在了李自成的手裡。

崇禎點了點頭,說了一句這事由監軍王鱉永負責,顯然對這個王鱉永很是信任。

朱舜聽到這個名字皺起了眉頭,王鱉永可是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大漢奸,投降了滿清不說,還恬不知恥的去勸山東、河南兩地的勸人投降滿清。

朱舜沒接觸過王鱉永,不瞭解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但從歷史對他的蓋棺定論來看,不是一個好東西。

這麼一個以滿清奴才自居的狗東西,還掌握了糧草輜重,不由的憂心孫傳庭的處境。

回到工人會館。

朱舜立即安排人去召集了所有的實業家們,站在高臺上看着坐在官帽椅上的實業家們說道:“朝廷剿匪大軍吃了敗仗這件事,想必各位都已經知道了。”

“本侯這次叫各位過來也沒別的事情,就是希望各位能爲大明出一份綿薄之力,捐些銀子給正在剿匪的官兵們。”

朱舜這一次找來實業家們,其實是爲了給孫傳庭募集糧草輜重,免得再出現歷史上的悲劇。

孫傳庭是在朱舜的提攜下才正式踏入官場,以官場上的規矩來說,朱舜相當於孫傳庭的座師,對他有提攜大恩。

基本上也就被東林黨認作是工業派的一員了,難保王鱉永會用些陰險手段拿捏孫傳庭。

工業革命已經造就了一批實業家了,朱舜希望通過工業革命能對歷史上的一些遺憾進行改變。

孫傳庭的命運就是朱舜最想改變的歷史遺憾之一。

坐在官帽椅上的如果是東林黨人,想讓他們掏銀子?應該是在商量怎麼從剿匪所用的糧餉輜重裡多剮下來一層。

實業家們聽說是要給浴血奮戰的將士們捐銀子,宋家第一個響應了。

已經接下宋家家主大權的宋應升,溫和笑道:“宋家的銀子不多,但是可以捐獻一批土豆麪粉,除去冬季用來賙濟老百姓的糧食,大概還能拿出十一萬石。”

這句驚人的十一萬石說出口,實業家們沒被這個龐大的數目所嚇到,只是會心一笑。

宋家向來如此。

周遇吉的老爹周員外前不久剛給密雲縣捐了幾千兩銀子,囊中有些羞澀,難爲情的說道:“這個...這個...老夫只能捐出八百兩了。”

周員外越說聲音越小,說出八百兩的時候聲音幾乎聽不見了,似乎這個八百兩是個多麼見不得人的數目。

東林黨都在想着怎麼腰斬軍士們的糧餉喝兵血,實業家們卻因爲捐的銀子捐少了感到難爲情。

站在二樓注視這一幕的太子朱慈烺,放下了手裡的《偉人生平傳記》,若有所思。

朱舜今天把太子朱慈烺喊過來,就是想讓他親眼看看官僚鄉紳和實業家的區別,讓他更爲直觀的看到東林黨的嘴臉和實業家的爲國爲民。

接下來的一幕,給太子朱慈烺帶來了更大的衝擊。

實業家們也吵起來了。

卻是在爲多捐一些銀子爭吵。

吵的面紅耳赤,不可開交。

太子朱慈烺從小在爾虞我詐的宮裡長大,雖說有母后的護佑不會涉及到那些蠅營狗苟,但是在那種環境下長大,比起一般的孩子要少年老成很多。

太子朱慈烺很清楚東林黨的嘴臉,又目睹了實業家們的爲國爲民,一個想法在心底不可遏制的滋生了。

是時候建立偉人所說的暴力機關了。

第四百三十九章 蠻不講理的陸軍講武堂學員第三百三十四章 開始做實驗第四百三十四章 工業化的變廢爲寶能力第二百三十三章 廠房構造第一百四十二章 買走一片礦區第三百五十四章 幺弟朱玉的改變第七十四章 什麼是工業化第八十三章 準備擴張第一百九十四章 工業革命對於大明的初步影響第三百六十一章 只希望五百斤第二百二十三章 憤怒的鄉民第三十章 彈劾朱舜?第四百三十四章 工業化的變廢爲寶能力第二百四十章 廉價瓷器買賣第二百一十五章 購買機械鋸牀第一百一十二章 十四萬匹布第三百三十九章 稀硫酸的三種反應第三百六十章 天然複合肥第三百零九章 參觀工業之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狙擊小隊第三百六十一章 只希望五百斤第二百七十二章 東風快遞第四百八十章 李魯生敢從大淩河堡走?第六十一章 大明第一家火器局第二百七十九章 氣急敗壞的多爾袞第五百五十章 密雲官紳的對策第一百四十章 我能治理旱災第二百章 火箭改進型第一百一十九章 崇禎的態度第二百五十六章 南方的新式學堂第三百九十九章 當晉商碰到陸軍講武堂第二百九十五章 福王世子去工業之城第八十二章 疫防局第三百五十二章 倒黴的大宗藥材商第一百九十二章 工業革命的根據地第五百一十一章 西北工業革命的號角第一百七十七章 紡織協會第五百三十一章 權貴們的反應第二百三十九章 蒸汽錘第五百八十四章 民軍第九十四章 瘟疫四起第一百零三章 飛梭織布機的效率第五百零二章 造紙工廠對崇禎的影響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始建立軍火公司第四百一十四章 步兵的戰鬥素養第六百一十八章 葉初春的結局第四百九十八章 歡騰的京城第二百八十六章 紮根松江府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錢砸死你第四百九十章 範家要發達了第四百二十九章 洗煤廠第四百二十七章 改革思想第五百六十四章 水庫和旱情第六十五章 孫元化的爆炸聲第六十七章 火器局的小人物們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起學驢叫第十一章 雙喜臨門第四百七十七章 蒸汽化的大明造紙第二百二十二章 缺木材的新寧伯第五百九十章 良種公司第四百零九章 火器和冷兵器開始碰撞第五百七十五章 老百姓的渴望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林黨賣棉花第二百一十五章 購買機械鋸牀第三百九十八章 陸軍講武堂的概況第一百五十八章 近代化工第二百八十三章 陷害吏部尚書第四百六十八章 煤炭對於孫傳庭的作用第四百三十七章 洗煤廠的落成第一百零四章 崇禎的人情第五百零八章 收買吳又可第四百二十六章 嚇退滿清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明機械學院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國殺第九十四章 瘟疫四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動十臺蒸汽機第八十五章 好清新的紡紗廠第三百八十二章 小偉人計劃第一百六十九章 開始招生第二百八十五章 建造自來水廠第二百三十六章 工廠化時代第四百七十七章 蒸汽化的大明造紙第七十章 世界級天才636.第632章 大明土改第一百七十一章 火箭彈第一百四十二章 買走一片礦區第三百七十一章 雜交水稻的畝產第二十九章 校場驗貨第二百三十三章 廠房構造第五百五十二章 殺光鄉紳第四百一十一章 新式火炮對騎兵的衝擊第四百三十二章 東林黨要提高柴薪價格第六百零三章 抵達貝海兒湖第五百六十三章 戰略處的應對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六百一十章 大明的學位和職稱第二百零五章 又是一個世界級第四百一十七章 捷報傳到工人會館第四百九十四章 壓在成本線的硫酸紙第一百四十二章 買走一片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