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工業之城的規劃

bookmark

朱舜最爲關心的就是水泥的產量問題,看向了工業署署政張燾:“水泥廠的日產是多少。”

張燾正好有好消息告訴朱舜,稟報道:“會首,幾名京師大學堂學子發明了一種新的立窯,通過立窯法生產水泥,產量大增。”

“一座立窯的日產達到了20噸,目前正在逐步改建水泥廠的圓窯,估計到這個月月末,應該就能徹底改建成功,實現10座立窯的目標。”

“這樣一來,日產就是200噸水泥,一個月就是6000噸水泥的產值。”

立窯的出現確實是一個驚喜,水泥的產能大大增加,圓窯一天燒製的水泥也不過4~5噸,京師大學堂學子發明的這種立窯,直接把產能提高到了20噸。

工業之城是一座完全由熟鐵和水泥構成的混凝土之城,還要鋪設一條條混凝土道路,使用的水泥以萬噸計數,月產6000噸顯然是不夠用的。

朱舜給張燾下達了新的指令:“30座,最少要建造30座立窯,把水泥的月產值推到將近兩萬噸。”

30座立窯的指令,讓張燾面露難色,倒不是他不想擴張水泥廠,水泥廠的建造倒不是太難。

但是水泥廠的建造可不僅僅是增加二十座立窯那麼簡單,還要有蒸汽石灰石廠、蒸汽黏土廠等等配套設施。

這些配套蒸汽工廠又需要大量的蒸汽機械,北平機械局生產的各種蒸汽機械,排隊都排到後年了,很難再擠出來一部分蒸汽機械,建造礦石蒸汽工廠了。

張燾作爲工業署的署政,需要一碗水端平,這樣才能服衆,就算是強行徵調了一批蒸汽機械,工廠主們心裡肯定會有怨氣,畢竟都已經把訂銀給了。

朱舜明白張燾的難處,擔任了工業署的署政,享受了那麼大的權利和待遇,就要承擔調配資源集中建設的責任。

增加的20座立窯怎麼解決,那是張燾這個工業署署政的事情,朱舜只看結果。

建造工業之城最主要的水泥問題,定了一個目標,接下來就是基建署了。

朱舜看向了這裡唯一一個嘴上沒毛的靦腆少年李州橋,看見會首的視線落在自己身上,李州橋深吸一口氣站了起來,走到了正堂中間。

正堂中間放着一具木支架,支架上釘着一面木板,李州橋把手裡的青檀熟宣鋪在了木板上,這是一張工業之城的全景圖。

在圖紙鋪開的那一刻,李州橋整個人自信了很多,甚至開始意氣風發了:“整個工業之城的外觀是井字形,看上去就是一個九宮格,總共分爲九個區。”

“名稱就就按照各自的方位命名,東區、東南區、東北區等等,每個區又被劃分成一個井字,形成工人們居住的衚衕街道,一共是七十二個衚衕。”

“每個衚衕去掉酒鋪、茶館、菜市口、綢緞莊這些鋪子,可以居住一萬人。”

一萬人!

除了一臉平靜的朱舜,在座的工業協會高層們全部集中精神看了過去,咋舌不已的看着那張看起來不大,如果真的建造成功,又是一座四聚級別的城池。

七十二個衚衕,每個月衚衕居住一萬人,居住在這裡的大明百姓,表面上的數目已經達到了七十二萬人。

等到工業協會控制了黃河以北,人數絕對不止七十二萬人了。

基建署建造的房屋,全是二層水泥宅子,還帶一個小院子,計劃是居住三四口人,但是住下十餘口都沒有問題。

這麼龐大的一座工業之城,怕是要建造個二三十年了。

正在逗弄畫眉鳥的朱金,放下鳥籠子,問了一個問題:“井字裡有井字,應該是八十一衚衕纔對,怎麼只有七十二個衚衕?”

李州橋知道一定有人詢問這個問題,意氣風發的回答道:“一個完善的功業之城,不能只有住宅。”

“還要有學堂、藥鋪、商街等等建築,還有工人協會的白府,都會搬進井字的中間。”

朱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開口道:“那我要一個園子,就在井字的中心,還要帶噴泉的那種,以後用來開辦工業之城的杏園戲班。”

這件事李州橋做不了主,基建署只負責修築,最後怎麼修築,還要由戰略處定個文書。

李州橋介紹完那個宏偉的百萬都會計劃,繼續說道:“既然是工業之城了,就要有更加附和蒸汽之都身份的東西。”

“首先是自來水廠,要在工業之城的上空鋪設一條條水泥管道,用來給全城的工人供水。”

“關於自來水廠的建造,已經研究的差不多了,過段時間就可以修築了。”

“其次,還要有沼氣路燈、蒸汽機車、蒸汽機船等等蒸汽新式機械。”

一條條平坦堅硬的水泥路,行進着一輛輛蒸汽機車,每到一站都會放慢速度,載上趕着去蒸汽工廠的工人。

夜晚降臨,水泥路旁邊的沼氣路燈,一排排明亮起來,照亮了整個工業之城。

放工回家的工人們,去戲園、茶館、酒鋪等地方,開始享受夜幕降臨以後的繁華和喧囂。

馬頭上還聚集着大量的工人,準備乘坐一艘艘噴涌着黑煙的蒸汽機船,趕往京城。

工業協會的高層們,全在憧憬李州橋所描繪的一幕,恨不得現在就住進比仙宮還仙宮的工業之城。

而不是大明破破爛爛的縣城,縣城內沒有幾條商賈街不說,磚房瓦屋破舊不堪。

到處都流淌着污水,內急的老百姓隨便找個沒人的角落,隨地解決,臭味熏天。

尤其是到了下雨天,鋪着青磚的街道就那麼幾條,縣城內大部分地方,全是一片泥濘。

雨水稍微大了,倒灌家裡的土屋不說,還會把遍地都是屎尿衝到家裡。

大明的縣城州城都是這種情況,就連京師也不例外,京師外城不用多說了,內城的各個角落裡也是臭味熏天,到處都是屎尿。

以至於井水裡泛着一股子苦澀味。

李州橋所描繪的這座工業之城,單是平坦的水泥路,還有排水系統、公廁、自來水廠,就足夠讓工業協會的高層們感覺是仙宮了。

更不要說還有沼氣路燈、蒸汽機車、蒸汽機船,有生之年,能夠住上一天這種從未見過的縣城,死而無憾了。

六百零五章 成立各大學院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起學驢叫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國殺第四百六十六章 洗煤廠對孫傳庭的影響第一百七十二章 崇禎四年的年終總結第四百零五章 囂張的逃兵第三百四十章 科學實驗和節操哪個更重要第四百零四章 內有東林黨拆臺第三百零八章 小伯爺哀求宇文德?第四百五十九章 朱舜的賞賜第五百八十章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第三百二十四章 爭搶新式火器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大收穫第五百七十一章 殺了武官貳臣第一百八十章 推廣土豆第七十四章 什麼是工業化第四十四章 東林黨又作妖了第三百二十章 攻佔南洋計劃第一百七十六章 工業革命的改變第六章 珍妮紡紗機第二百七十一章 大軍頭要買槍第一百零八章 南大陸第四百六十一章 當謀士碰上工業化第六百章 高壓蒸汽機的成果第五十七章 工業化的必要條件第三百七十八章 槍桿子第二百五十五章 崇禎六年的總結大會第四百九十二章 皇太極的大笑第十九章 一排水力鑽牀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議大淩河堡第二百三十五章 興安伯的瓷器生意第二百八十七章 兄弟二人的談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對賭的影響第二百二十章 梳棉機六百一十章 大明的學位和職稱第一百九十五章 京師大學堂的對聯第四百五十二章 得意的李魯生第四百一十章 火器的歷史性一刻第五百四十五章 全部殺光第三百零二章 硫酸實驗室出事故了第五百五十三章 顧炎武的歸屬感第二百七十五章 殺建奴攢積分第五百八十七章 高壓蒸汽機第二百五十七章 經濟奇才第二百二十一章 受到衝擊的手工業經濟第三百八十八章 火炮標準化流程第四百一十九章 孫承宗和一把普通的刀第一百三十一章 焦勖的性格第三百三十二章 我要做言相第一百七十二章 崇禎四年的年終總結五百九十八章 天津府的驗收第五百五十三章 顧炎武的歸屬感六百一十一章 滿清圖謀蒸汽機第六百二十一章 耐火材料第四百八十一章 豪格的憤怒第一百五十一章 燒水泥第二百三十四章 黏土工廠對大明的影響第二百二十七章 順聖川的出路第四十章 大明金磚第五十八章 王承恩的情義第五百六十九章 最大的收穫第五百零四章 京師大學堂開始豐收第一百七十七章 紡織協會第九十八章 新式織機誕生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蒸汽時代第五百章 造紙工廠對滿清的影響第三十二章 處理匠頭第五百三十八章 撿漏第七十一章 火爆的北平火器總局第一百六十一章 實驗結果第五百四十七章 土改發源地第五百五十章 密雲官紳的對策第五百六十一章 水庫的第二作用第八十九章 宋家的希望第四百五十一章 工人票號紮根鄉野第三百一十七章 女真建國第七十九章 傳染病的預防第五十八章 王承恩的情義第二百一十七章 新寧伯賣的木材第二百四十八章 炮表第二十章 鳥銃製造第四百二十一章 太子的培養結果第四百八十一章 豪格的憤怒第二百三十五章 興安伯的瓷器生意第二百九十八章 和蘭艦隊來襲第二百九十八章 和蘭艦隊來襲第五百六十三章 戰略處的應對第六百一十九章 意料之外的拜訪者第九十七章 新式織布機的關鍵第三百八十一章 宣傳員第二十章 鳥銃製造第一百三十九章 瑰寶級的明末科學家第二百八十四章 殺皇帝的膽氣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萬支鬥米式步槍第三百四十七章 太子變成實業階層第一百四十章 我能治理旱災第二百五十七章 經濟奇才第六十七章 火器局的小人物們第二百二十四章 東林黨賣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