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佛教東傳帶來的

對於陳景恪的決定,朱雄英自然是支持的。

立即說道:“我會讓翰林院刊印此書發行天下。”

接着兩人商量了一下細節,主要是如何推廣此書,如何應對到來的抨擊。

之後陳景恪又分別去見了老朱和朱標,向他們說了自己的打算。

兩人自然也都是支持的。

和宮裡溝通好,陳景恪就去翰林院,找到了方孝孺。

得知陳景恪準備正式發表大同世界,方孝孺無疑是非常高興的:

“哈哈……早就應該發表了,週報會出一期特刊,專門刊登此書。”

陳景恪倒也沒有反對,他的目的就是儘快填補理學留下的空白,藉助官方途徑無疑是最方便的。

至於會不會有人說三道四……

當年孔夫子周遊列國,不也是希望遊說國君,獲得他們的支持嗎。

理學也是獲得了皇帝的支持,才最終壓倒其他學派,成爲顯學的。

陳景恪走同樣的道路,沒人能指摘什麼。

只不過他的書,天然就獲得了皇家的支持,少了遊說的過程而已。

“先刊印第一篇吧,探一探大家的反應。”

方孝孺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說道:

“好,我馬上安排人排版。”

所謂第一篇也就是總篇,何爲大同。

其內容,就是講述華夏文化裡,關於大同思想的發展演化。

在文章裡,他先是總體性的闡述了華夏文化的起源。

誕生於三皇五帝,成熟於西周,光大於春秋戰國。

諸子百家都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而對諸子百家影響最大的,或者說諸子百家之所以能誕生,離不開兩塊基石。

其一道家,其二儒家。

道家和儒家,將先賢的思想彙總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比如儒家思想的主體,就源自於周公召公的思想政策。

而其餘諸子百家,都受到了這兩家的啓發才誕生的。

甚至很多學派,就是基於這兩家的思想,延伸出來的支脈。

秦漢時期百家爭鋒,最終儒家勝出。

華夏文明發展到這裡,其實一直是獨立演化的。

在這個過程中,並未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和衝擊。

所以,說華夏文明是起源文明,也是因爲這個原因。

但就在儒家脫穎而出後不久,佛教出現了。

一個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思想體系出現,對華夏文明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而受衝擊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因爲當時就剩他倆了,而且他倆也是當時華夏文明最重要的外在表現。

一向講究無爲而治的道家,反應卻是最快的。

他們迅速的,吸收了佛教思想、組織架構等方面的優點。

又融合了陰陽家、方士等學派的精華,形成了道教。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儒家。

在面對佛教的衝擊時反應就過於遲鈍,未能及時做出調整。

在學術思想上,一度落於下風。

所以從南北朝一直到宋朝建立,思想界一直是佛道爭鋒,而儒家敬陪末座。

之後,陳景恪又具體分析了,佛教文化從哪些方面,對華夏思想造成了衝擊。

比如慈悲爲懷、普度衆生、衆生平等。

佛教的這種思想,包含着一種非常宏大的終極人文關懷。

作爲統治一個族羣,一個面向所有人的思想,這一點是必不可少的。

但當時的儒家在搞什麼?親親相殺。

所謂親親相殺,就是根據親疏遠近,來確定人和人的關係。

我不從整個人類層面去看待親疏遠近,而是從血統、親緣這個小圈子去看待。

這與佛教的那種,放下自己的身份,以一個宏大的角度來看待所有人,高下立判。

而且必須承認的是,儒家是西周時期形成的貴族文化的總結。

孔子認爲,貴族高貴的不是血統,而是教養。

貴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過後天教育獲得的。

那麼教育的模板是什麼?

就是西周形成的貴族文化。

孔子將其彙總形成了儒家思想,然後廣收弟子將這種思想傳授給天下人,讓所有人都成爲‘貴族’。

所以孟子有云: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但是,儒家也同樣沒有否認階級的存在。

相反,它還特意強調了階級屬性和階級特權。

最典型的體現就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這種對階級的強調,在面對佛教‘衆生平等’時,顯得是那麼的無力。

面對同樣的問題,道家就處之泰然。

因爲道家本身也有這方面的思想。

莊子《齊物論》曰: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而且這一類的思想,還經過了一定的發展。

所以在面對佛教衝擊的時候,道家將先賢現成的思想拿出來加以演化,就形成了自己的‘衆生平等’理論。

儒家雖然也有類似的思想,比如‘大同’。

然而並沒有被重視,也沒有人去拓展這方面的內容。

所以,南北朝一直到唐末,佛道爭鋒儒家只能幹看着,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但儒家並沒有真的固步自封,他們也一直在尋求突破。

隋朝王通就提出三教合一理論,只可惜他並沒有找到合適的路子。

等到韓愈、柳宗元時期,儒家終於摸到了竅門,開始汲取佛道兩家的精華,完善自己的思想。

到宋朝時期,張載張橫渠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思想。

他的‘民胞物與’思想,讓儒家擁有了自己的‘衆生平等’。

佛教帶給華夏的,還不只是這些。

比如,讓思想更加簡單易懂。

儒道皆誕生於貴族文化,是非常繁瑣難懂的。

尤其是儒家,需要‘博雅’來薰陶、培養貴族氣質和心性。

孔子提倡六藝的根本目的,也是爲了‘博雅’。

然而,‘博雅’就註定了和窮人無緣。

只有脫離了生產的富人階級,纔有能力去‘博雅’。

佛教思想簡單易懂,大字不識一個的老農,也能聽得懂。

這對於學問傳播,影響太大了。

它倒逼着儒道做出改變。

道家在這方面,反應也非常迅速,很快就有了簡單易懂的道教思想。

五斗米教能大興,就是得益於這種簡化。

而儒家,直到二程時期才完成了這種簡化。

二程摒棄了儒家以前追求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開始追求直通本性。

那些詩詞歌賦之類的通通不要,通過言傳身教,直接掌握‘理’。

這種簡化,爲儒家的推廣,掃平了最後一點障礙。

所以,儒家能在宋朝大興,不只是因爲皇家的支持。

還在於它自身的變革。

當然,佛教和華夏思想,是相互成就的。

在華夏吸收佛教精華的同時,佛教也同樣被華夏優秀的思想逼迫着完善自己。

最終,與華夏思想完成融合的佛教,成爲了大乘佛教,並延續至今。

而在其他地方傳播的小乘佛教,發展的都不太好,甚至連佛國都被滅了。

所以,佛教東傳,是一次互相成全。

言歸正傳。

正所謂後發優勢,儒家轉變的晚,反而成了一種優勢。

它可以等佛道兩家思想大成之後,將兩家最精華的部分一併吸收,然後完成超越。

文章寫到這裡,陳景恪終於將話題扯到了大同世界上。

基於儒釋道三家,關於終極關懷的思想,我有了一點屬於自己的思考。

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供大家批判。

我了向先賢致敬,這種思想就被我命名爲大同世界。

至此文章結束。

至於大同世界具體內容都有哪些,並沒有說。

這篇文章只是介紹‘大同世界’的來源。

具體內容要等到書正式發表,大家自己去看。

當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引起的轟動可想而知。

從來沒有人,如此係統性的闡述華夏思想的演變,更沒有人能說的清楚,儒釋道三家的關係。

即便是唯物學開山宗師方孝孺,也只是分析了諸子百家產生和消亡的原因。

沒有能從宏觀角度,來解釋華夏文明的發展。

陳景恪是第一個這麼做的。

但這篇文章,卻也引起了儒家的普遍不滿。

雖然陳景恪對儒家的表述,屬於先抑後揚,總體是誇讚居多。

可你有什麼資格非議我儒家學問?

而且,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就成爲最大顯學了。

怎麼到你嘴裡,面對佛教的衝擊,表現的如此無力?

“我儒家何時缺少過終極關懷?”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難道不是那什麼終極關懷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難道不是終極關懷嗎?”

無數人拿着典籍內容,對這篇文章提出批判。

認爲陳景恪不過是譁衆取寵而已。

就連朝中很多人,看陳景恪的目光都變了。

他們到沒有簡單的認爲,陳景恪譁衆取寵什麼的。

有那個必要嗎?

越是瞭解他功績的人,就越知道他的非凡之處。

所有人都有可能譁衆取寵,唯獨他不需要。

他們的想法只有一個:

陳景恪終於要從思想層面,對這個國家做出改變了嗎?

任誰都知道,從洪武十五年開始,真正左右大明走向的人,是陳景恪。

他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遠超常人的長遠目光,以及悲天憫人的胸懷……

爲大明設計了一整套的全新制度。

大明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

短短十幾年時間,就達成了歷朝歷代,需要上百年才能達到的高度。

但他從未在思想層面上,做過什麼建設和改變。

縱使大家都知道他和方孝孺交情莫逆。

方孝孺更是對外承認過,是受到他的指引,才悟出了唯物學。

大家也都懷疑,他對學術有着極深的造詣。

也有過懷疑,他早晚會對學術思想方面做出改變。

但他自己從未表露過,大家也只能是懷疑。

而現在,懷疑終於要變成現實了。

面對這種情況,羣臣的表現也不一樣。

有人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有人則無所謂,別管什麼新思想舊思想,誰能讓我當官我就信誰。

還有些人則持反對態度,思想豈是說變就變。

哪一種思想,不是經過千百年錘鍊形成了。

你陳景恪再聰明,纔多大年紀?

還有些人則是純粹無法接受異己思想,其實這種人也是最多的。

儒家讀書人之所以普遍反對大同世界,也同樣如此。

莫說是古代,就算是二十一世紀也不例外。

大家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

一旦在某處發現與自己認知不同的說法,就會陷入暴躁狀態,不加思考就進行攻擊。

其實道理非常簡單,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不同。

人最難改變的就是認知,最無法接受的,是認知被打破。

但朝野有一羣人,卻因爲大同世界的發表,陷入了狂歡。

那就是以邱廣安爲首的計官體系,以及整個算學圈子。

至於原因,利益相關嗎。

而且,通過這篇文章,大家都能看得出。

陳景恪的大同世界,應該是融合了百家所長形成的。

那麼他們算學圈子也可以去學習啊。

以後誰還敢嘲笑他們,只懂術不懂理?

儒學很了不起嗎?

我們是大同學派,思想方面同樣優秀。

於是,他們就鼓動邱廣安和程一民等人,讓他們找陳景恪請願。

以後在洛下書院開個班吧。

陳景恪親自出任老師,教導其他人學習大同思想。

當幾人找到陳景恪,說出大家的請求的時候,陳景恪又好笑又激動。

他自然能看得出來,大家這是在用實際行動支持他。

算學所代表的力量,已經非常強大。

有他們的集體支持,大同思想將能更快的傳播。

對於在洛下書院開課的請求,他自然答應了。

以後每隔兩天都會去書院授半天課。

得到肯定回覆,算學圈子就更高興了,開始爲此做準備。

——

朝中官吏,不論是支持的還是反對的,大多都沒有急於發表看法。

大家都在等大同思想正式發表。

只有瞭解了全貌,纔好發表看法。

否則很容易自打耳光。

反倒是民間,對他的批鬥愈加激烈。

越來越多的讀書人,對他表示了不滿。

誰都知道,這背後必然是有人在推動。

至於是誰,壓根都不用想,肯定是儒家的大儒們。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佛道兩教卻集體站出來,對陳景恪表示了支持。

十餘位佛道祖師級別的大德,發表了相關文章。

不過他們還算比較剋制,沒有直接攻擊儒家。

只是從自身角度,闡述了佛教東傳之後的影響和變化。

佛教主要講,他們從華夏吸收了哪些優點,如何演變成今日這個樣子的。

道教則將的是從佛教吸收了哪些精華。

但這些文章,都從側面幫陳景恪論證了,他那篇文章的真實性。

這一下,讓很多人啞口無言。

同時攻擊佛道兩家?

別鬧了,雖然儒家是最大的顯學,可佛道的力量始終無法忽視。

現在很明顯朝廷也不站在儒家這一方,真打起來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當然,也不乏有人嘲諷佛道是爲了捧陳景恪臭腳。

只是這些聲音都比較小,也沒多少人理會。

不過,反對聲音變小,並不是因爲那些人改變了想法。

他們也在等。

等大同世界正式發表。

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就從儒家的終極關懷着手進行反駁。

你說儒家以前沒有這方面內容?

那我就證明我們有。

第393章 新大陸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豈能讓百姓吃虧第435章 這是未來第36章 能不能換句話?181.第180章 培養聖人?第21章 從調教太孫開始第454章 華夏在我肩上擔着第440章 我都想弄死他第236章 我去第85章 咱的乖孫怎麼樣第45章 葬禮?秀場!第435章 這是未來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362章 大明週報第401章 這個鍋必須要有人背第405章 操控輿論第393章 新大陸第336章 人才掠奪計劃第30章 預見能力第421章 無題第437章 世界是聯繫的第437章 世界是聯繫的禪位大典第361章 各人的命運第315章 趕鴨子上架225.第224章 此生僅有的機會第17章 六部全軍覆沒第9章 腦回路不正常的陳遠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第461章 無心之過第330章 什麼帝國主義行徑啊第480章 李善長眼中的大同第258章 得償所願第247章 比武將還激進的文官集團第424章 土雞瓦狗第78章 混亂的計官體系199.第198章 封王建制第48章 給老朱上課迫在眉睫第417章 給過年增加點顏色第475章 人無信不立第10章 險惡的政治鬥爭第266章 破王廷第84章 徐達還朝第236章 我去第396章 你們太欺負人了107.第107章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479章 佛教東傳帶來的185.第184章 什麼重要?94.第94章 朱老四天天山珍海味嗎?第374章 問問我的艦炮92.第92章 朱老四有大帝之姿93.第93章 妖僧姚廣孝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第351章 無題第70章 開啓華夏紀元第333章 沒有龍傲天第376章 老朱親自斟茶第426章 大家都怕真相第377章 無題第400章 秦風無衣146.第145章 老朱你竟然和我搶女婿第400章 秦風無衣第309章 那啥無題第360章 無題第312章 敢於打爛一切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第432章 殷第355章 公平交易第447章 攤牌第238章 沒有槍頭一樣能殺人第245章 倭寇是我家扶持的第73章 皇恩浩蕩第462章 kong家必須消失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第51章 老朱強大的理解能力第435章 這是未來第313章 見聞第458章 上鉤第313章 見聞第329章 提防瓦剌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第311章 用工荒第309章 那啥無題99.第99章 你們父子逗大家玩是吧第393章 新大陸第441章 他配嗎第464章 送上神壇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請假一天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第397章 死有餘辜229.第228章 萬物之理第302章 竊取國運第46章 回家第283章 留聲機110.第110章 別人不配讓陛下去賭第364章 高,太高了。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第345章 血染淡馬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