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勳章
深夜,幹清宮。
朱元璋看着面前的卷宗臉色鐵青。
本來他退位之後,已經搬離幹清宮。
只是朱標情知自己不可能再執掌皇權,甦醒後不久,就執意搬出了幹清宮。
朱元璋雖然很不情願,但爲了方便處理政務,還是再次入住此地。
洪武大帝的精力有多充沛,前世已經證實過的。
自打他搬過來,每天晚上幹清宮的燭火都要亮到二更末。
但像今天這樣,三更都快過完了還沒歇息,也屬實罕見。
內侍也全部被攆了出去,只有蔣𤩽一人伺候在身旁。
房間靜悄悄的,只有朱元璋翻動卷宗的聲音。
過了許久,老朱突然說道:“蔣𤩽,你怕死嗎?”
蔣𤩽毫不猶豫的回答:“不怕,臣就是賤命一條,幸得陛下恩寵方有今日的榮華富貴……唯有以死相報。”
朱元璋不置可否,指了指手裡的卷宗,說道:
“那如果咱讓你去查此事呢?”
蔣𤩽的眼睛裡,難以控制的流露出忌憚之色,遲疑着沒敢回答。
朱元璋嘲弄的道:“你還是怕了。”
蔣𤩽臉色浮出屈辱之色,下跪說道:“臣不是怕死,實在是對方勢大,臣怕連累家人。”
老朱面露釋然之色,說道:“是咱誤會你了,起來吧。”
蔣𤩽並沒有起身,而是說道:“這大明是陛下的,只要您想做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若您真的決心要動他們,臣甘爲馬前卒。”
老朱反問道:“不怕家人遭殃了?”
蔣𤩽面色悲傷的回道:“怕,但他們享受了朝廷的恩德,理當爲朝廷犧牲。”
老朱很是滿意這個回答,說道:“很好,不過咱也不能真的不顧你家人的死活。”
“過幾日會有一批物資送往燕國,讓你的家人一起過去吧。”
“咱會吩咐高熾,隱瞞你家人的來歷,並在王府爲他們安排一個體面的工作。”
“他的人品和能力你是知道的,應該信得過他。”
蔣𤩽‘咚咚咚’磕了三個頭,說道:
“謝陛下,臣死而無憾。”
朱元璋起身親自將他攙扶起來,說道:
“這幾日就不要來宮裡了,好好陪陪家人,享一享天倫之樂。”
“等送走家人,再來宮裡見我。”
蔣𤩽起身說道:“臣告退。”
目送他離開,朱元璋露出一絲冷笑:
“當年咱讓天地變了顏色,今日就再爲這天下換一換心。”
——
最新一期的大明週報,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全國各地。
還有一部分,被送往各軍。
其中一支錦衣衛,快馬加鞭追上神機營,將報紙送到了徐允恭手裡。
他看過之後,再次感受到了朝廷的決心。
同時也鬆了口氣,做思想工作的教材,有了。
作爲全軍統帥,他一直在關注將士們的心理變化。
因爲按照軍功計算的緣故,將士們對此行並不反感。
畢竟打仗是軍功,救災也是軍功,而且危險性還更小。
何樂而不爲呢。
可是大家之所以願意,不是因爲什麼族羣大義,而是軍功。
這已經偏離了陳景恪和朱雄英最初的計劃。
換成一般的將領,肯定不會管那麼多。
只要我任務完成就好,管下面人怎麼想的呢。
然而他的身份不一樣,太子妃的親兄長,和陳景恪、朱雄英又私交甚密。
他想要儘可能的配合兩人的計劃。
他了解陳景恪和朱雄英的真實用意,灌輸大義思想。
救民護民是軍隊的職責,軍功只是他們行大義的獎賞。
只是現在的情況,明顯已經跑偏了。
大家眼裡只有軍功,沒人在乎什麼大義不大義的。
同樣是救災,光有軍功沒有大義,和舊軍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今天他們能爲了軍功救民,明天就能爲了軍功害民。
熟知詳情的他,也一直在想辦法改變這種情況。
數次找撫慰使們開會,讓他們將這一點傳達給將士們。
但他只是個將領,並不是玩意識形態的大學者,不懂如何做思想工作。
撫慰使們比他也好不了多少,雖然他們一直都是負責思想工作,但也只會照本宣科。
接到徐允恭的命令,他們的做法很簡單,把之前上面發給他們的教材拿出來,讀給將士們聽。
要知道,這些教材主要是用來培養他們忠君愛國的,護民方面的內容並不多。
最多也就是大家都是百姓出身,要愛護百姓,不能劫掠百姓。
別的就沒有了。
用這種教材做思想工作,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忠君愛國這一塊,大家確實挺明白的,可護民這一塊依然沒什麼人在乎。
徐允恭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大明週報的到來,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而且,陳景恪讓人不辭勞苦,將報紙送過來,目的不就是用來給將士們做思想工作嗎。
於是下令,將報紙送到各撫慰使手裡,讓他們讀給全軍將士們聽。
務必要讓他們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
事實上,撫慰使們也在頭疼。
護民是軍隊應該做的?還要讓將士們都明白其中深意?
什麼和什麼啊都是。
軍隊不都是忠君愛國、開疆拓土嗎?
護民愛民那是衙門的事情,和我們有啥關係?
不過官大一級壓死人,徐允恭的命令他們自然不敢違逆,只能硬着頭皮上。
結果可想而知。
現在上面給了教材,讓他們都鬆了口氣。
繼而好奇心就起來了,他們很想知道,朝廷到底是什麼意思。
打開報紙一看,所有人都震驚了。
原來朝廷是這個打算,原來……軍隊還能這樣。
雖然他們水平不高,可畢竟是搞思想工作的,在很多事情上的敏感度是要超過常人的。
自然能明白朝廷這種改變的意義有多大。
但能明白,不代表就能理解。
軍隊自古以來就是用來打仗的,你們這麼搞不是不務正業嗎?
冒那麼大險,花那麼大的代價,值得嗎?
只是值不值得並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作爲軍人他們要做的就是傳達上面的意思,然後去執行。
所以,在拿到報紙之後,他們立即就展開了全新的思想工作。
至於效果嗎……
只能說,有,但不多。
大家聽了,但基本沒當一回事兒。
對此,徐允恭也有些無奈,只能寫信將此事告訴陳景恪。
不過很快他就沒工夫操心這個了。
運兵船順流直下,很快就到達了應天府。
在這裡他們感受到一股截然不同的氛圍,緊張。
鄉野道路上,到處都是災民,拖家帶口向着應天府而去。
面對這些災民,徐允恭也不敢掉以輕心,他太清楚後果了。
連應天府都出現大批災民,更遑論其他地方了。
他都沒有下船,只是在船上會見了應天府的官吏,詳細瞭解了東南受災情況。
畢竟應天府處在長江南岸,能更快的瞭解東南災情。
得到詳細情報後,他按照災情輕重,對部下將士進行了分配。
然後全軍順流而下,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當神機營到達的時候,當地官吏其實也非常緊張。
一開始還以爲朝廷是怕災民造反,纔派人過來的。
等明白神機營的目的,有多震驚可想而知。
但比起其他地方的人,在震驚之後就是狂喜。
災禍到來,他們也想做點什麼。
可面對這種天災,他們人手實在有限,能做的不多。
軍隊到來就不一樣了,首先能保證災民不會作亂。
其次軍隊人多力量大,如果真的投入到救災中去,能做的就太多了。
所以,當他們得知神機營的目的,紛紛給予了支持。
從不多的人手裡面,抽取了一支精幹力量,配合神機營的工作。
有了當地官吏的引導,神機營的將士們,很快就投入到救災中去。
見到軍隊到來,災民都惶恐不已,以爲是朝廷來驅趕他們的。
不怪他們會這麼想。
歷朝歷代莫不如此。
災民在朝廷眼裡就不算人,而是麻煩。
比起賑濟,更需要的是提防造反。
不過很快災民就發現,和他們想的不一樣。
這支軍隊並沒有驅趕他們,反而引導他們前往安全的地方,幫他們建立的安置點。
還教他們防疫知識,減少不必要的病痛。
這還不算完,等他們得知還有災民被困,立即前去營救。
一開始大家自然不信,以爲就是做做樣子。
可當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安置點,述說着自己是如何被救,所有災民都信了。
這支軍隊真的是來救他們的。
然後……將士們察覺到災民對他們的態度變了。
從原本的畏懼,變成了愛戴擁護。
原本見到他們,老遠就避開的百姓,現在見到他們紛紛圍上來表達感激之情。
各種逃難時候攜帶出來的一點物資,比如魚乾、肉乾、窩窩頭之類的,拼命往他們手裡塞。
不要都不行。
還有很多大爺大娘,拉着他們的手述說自己家的情況。
什麼我也有個兒子和你一般大如何如何。
試圖給他說親的人,那就更多了。
很多大膽的小姑娘,主動向他們眉目傳情。
將士們哪受到過這種待遇,既興奮又茫然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時,報紙上的內容,情不自禁的浮現在腦海裡。
之前無法理解,當做笑話聽的話,此刻卻是那麼的道理。
軍隊來自於民,是民的一部分,就要守護萬民。
簡直就是真理。
太上皇果然英明神武,早早的就發現了這一點,難怪他老人家能得天下。
百姓的愛戴,讓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也讓將士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從原本的爲了軍功救災,變成了爲守護百姓而戰。
他們開始主動深入危險的地方,去搜救百姓。
於是,傷亡出現了……
——
京城。
陳景恪也沒有閒着,始終在關注着東南災情。
徐允恭的信他收到了,對於將士們反應平平之事,他並不擔心。
口頭說教能起到的效果確實不大。
等到了災情,親身感受到了百姓們的愛戴,他們自然會明白一切。
這也是他爲何堅持讓神機營去災區的最大原因。
目前他主要工作,就是着手安排糧食調運工作。
大明不缺糧食,缺的是高效的運輸糧食的手段。
能通船的地方還好,不能通船的地方,速度慢不說,路上的消耗也是驚人的。
面對這種情況,陳景恪提出了一個方案。
“軍糧,把儲備肉罐頭送往災區。”
早就很久以前,軍隊就已經開始大面積使用罐頭。
主要是南方的水果罐頭和沿海地區的魚肉罐頭。
當然,這些罐頭也不是主食,而是作爲輔食來使用的。
比如水果罐頭,每週才能吃一次,還要一個小隊的人一起分。
魚肉罐頭要多一點,平均每天每個人都分到一塊,主要是用來喝湯下飯。
即便如此,比起以前只有粗糧吃,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只不過限於製作技術,目前罐頭的可靠保質期爲六個月。
並不是說超過六個月就會變質,而是變質的概率會變高。
實際應用中,六個月後約有三成左右會漏氣變質。
所以,大明一般會儲備三個月所需的罐頭,以應對突發情況。
比如這次的東南臺風,就會影響到罐頭的生產。
現在陳景恪要動用的,就是這三個月的儲備。
此舉自然遭到了羣臣反對,朝廷又不是沒有糧食,就是運輸慢一點而已。
就爲了爭取這幾天時間,動用軍糧實在沒必要。
萬一中間再發生別的事情怎麼辦?
陳景恪也知道不能太激進,於是提出抽調一部分罐頭投入到災區。
“肉比糧食扛餓,哪怕只是一點肉湯,就能節約許多糧食,能少餓死很多百姓。”
最終在朱雄英的支持下,這條建議通過了。
朱元璋下旨抽調五分之一庫存的罐頭調往災區。
罐頭的運輸速度,可比單純的糧食快多了,很快一艘艘運輸船出發南下。
就在這時,東南抗災的最新消息傳回。
共有一百六十四名將士犧牲,其中一百一十三人連屍體都沒找到。
最慘烈的一次,一個總旗的人(50人)去山村救援。
突遇山洪爆發,所有人無一倖免。
這個數字並不多,隨便一場遭遇戰,傷亡都要比這多好幾倍。
然而,每一個看到這個數字的人,無不爲之震驚。
因爲這個數字代表着一個信息:
軍隊救災之策成功了。
朱元璋大喜,立即下旨對所有將士進行表彰,犧牲的將士封賞加倍。
同時將此事通告全軍,讓全軍學習他們的事蹟。
陳景恪既悲痛,又激動,找到解縉讓他立即準備加刊。
“將這一百六十四名將士的名字、籍貫、生平功績等等,全部都寫出來。”
“要讓全天下的人,都記住他們的功勞。”
解縉二話不說,召集報社的人連天加夜的工作,務求以最快的速度將加刊印刷出來。
這還不算完,陳景恪又找到老朱提出了兩個建議:
“在災區立碑,將所有犧牲將士的名字可在上面,供天下人瞻仰。”
“同時再製作一枚特殊的勳章,頒發給所有參與救災的將士們。”
老朱好奇的道:“勳章?是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