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以前,朱元璋肯定會問:
你將華夏文明說的這麼好,爲啥面對那兩個宗教時還要如臨大敵呢?
況且,思想該怎麼武裝?總不能在腦袋上帶個鐵盔吧?
和陳景恪認識這麼久,也斷斷續續聽了許多課。
不論是眼界還是思想,都開闊了許多。
他很快就自己想清楚了其中的緣由。
爲何要如臨大敵?
因爲大明確實還沒有做好準備。
七千餘萬人口,真正對華夏這個概念有清晰認識的,其實只是一小部分。
大多數普通百姓,對國家對族羣對文明,並沒有什麼認識。
雖然這幾年,朝廷有意識的普及‘華夏’這個概念。
朱雄英還搞了個撫慰使制度,進行思想教育工作。
可因爲時間太短,效果還沒有顯現出來。
若是毫無防備就讓那兩個宗教傳入國內,恐怕會引起不小的麻煩。
況且就算真的全民普及了華夏概念,也難免會出現一些無父無母吃裡扒外的人。
而且基教、伊教和佛教還不同。
佛教是多神教,教義偏向於溫和。
佛教東傳,只是佛學先賢的自發行爲,僅僅只是爲了傳教,與政治無關。
佛教和華夏文明的碰撞,並沒有引起激烈的鬥爭。
佛教主動吸收了華夏文明的精華,經過自我改良之後,把自己變成了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後來道教借鑑了佛教的制度體系,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宗教體系。
韓愈、柳宗元吸取了佛道兩家的精華改良儒學,爲儒家大興奠定了思想基礎。
至此華夏文明徹底消化了佛教。
然而,這種情況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再也找不到第二例。
至於佛教是外來宗教……這完全不是問題。
把天竺打下來,將佛祖釋迦牟尼的老家納入大明的統治範圍,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但基教、伊教不一樣,他們是一神教,且教義更加極端更加有侵略性。
他們背後都有武裝勢力支持,傳教是帶着政治目的的。
東進的目的不是與我們和平相處,而是想要在文化上滅絕我們。
所以,對這兩個宗教必須要提高警惕。
至於如何武裝思想,其實之前陳景恪也已經說過答案了。
教化。
讓百姓瞭解自己文明的歷史,增加文明認同感。
當百姓都認同自己華夏人的身份,併爲此感到自豪時,外來宗教再想洗腦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朱元璋將目光看向朱標和朱雄英,說道:
“這就是你們父子兩個的任務了,大膽的去做吧。”
朱標自信的道:“您放心,我們不會讓您失望的。”
朱雄英更是直接道:“我早就讓人將相關書籍編撰好,只是不想引起大家的反感沒有拿出來。”
“現在也顧不上這些了,等回去就命國子監將其列入必學科目。”
朱標搖搖頭說道:“將書給我吧,此事我來辦更合適。”
朱雄英還處在養勢階段,不宜表現的太過強勢。
大勢已成的時候,表現的強勢,別人會說你有主見。
威望不足的時候表現的太強勢,別人會覺得你不好相處,心裡還會牴觸。
雖然朱雄英的地位不可撼動,可也沒必要頭鐵瞎折騰。
那純屬給自己製造困難,沒有任何意義。
朱標就屬於大勢已成的那種,朝野威望十足。
他表現的強勢羣臣只會敬畏,不會有別的想法,也不敢有別的想法。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當即就表示,會將教材給朱標送過去。
這時陳景恪說道:“太孫編寫的那套教材,可以稍微修改一下,再增添一些內容。”
朱雄英問道:“哪裡需要改?”
陳景恪說道:“編寫教材的時候,使節團還沒有返回,咱們對外界的情況還不太瞭解。”
“所以裡面沒有關於外界的信息。”
“現在既然瞭解了外面的情況,又確定要走出去,就應該將一些情況告訴大家。”
“這樣大家心裡就有了準備,等真的要面對外界信息的時候,不至於茫然無措。”
“而且我們主動去宣傳這件事情,就可以有選擇的,將我們想要讓他們知道的情況告訴他們。”
“不想讓他們知道的情況,就少提或者不提。”
“比如,我們可以強調,不論是基教還是伊教,都不允許祭祀祖先。”
“他們每到一處,就會毀滅其文化,強迫信仰他們的神,否則就會被殺掉。”
“然後再找一些大儒抨擊這種無父無母的行爲。”
“當這個認識深入人心的時候,大家先天就會對兩種宗教產生厭惡感。”
“等文明發生碰撞的時候,因爲這種先入爲主的厭惡感,任由他們說的天花亂墜都沒用。”
試想一下,當西方傳教士吹的天花亂墜,描述他們的神多麼偉大,信仰他們有多少好處的時候。
華夏百姓冷不丁來一句:聽說你們的神不讓祭祀祖先,真的還是假的?
那種場景想必是極有意思的。
朱標思索道:“有道理,一味的隱瞞反而不是好事,是時候讓他們瞭解一下外界信息了。”
“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教化百姓,強化華夏文明的概念,就相當於是爲我們穿上了盔甲。”
“但只有盔甲還不行,再堅固的盔甲總有被攻破的一天。”
“進攻纔是最好的防守,所以在穿好盔甲後,我們還要有鋒利的武器。”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問道:“武器從何而來?”
陳景恪說道:“宗教。”
朱雄英疑惑的道:“宗教?”
朱標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陳景恪點頭道:“對,就是宗教,對付宗教最好的武器就是宗教。”
“基教和伊教在互相碰面之前,可以說無往不利。”
“可等他們碰面之後,卻誰都奈何不了誰,然後陷入了無止境的拉扯戰。”
“我們也完全可以用同樣的招術來對付他們。”
朱雄英恍然大悟,激動的道:“對啊,我怎麼就沒有想到這個辦法。”“大明有佛道兩個宗教,讓他們主動出擊,去和基教伊教碰一碰。”
朱元璋眉頭一皺,說道:“他們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小心被反噬。”
朱雄英冷笑道:“嘿,不聽話抽兩鞭子就好了。三武一宗能做的事情,咱大明可以做的更徹底。”
朱標關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佛道兩教太過於溫和了,恐怕不是西方二教的對手。”
陳景恪頷首道:“確實如此,被馴化的太久,佛道作爲宗教確實有些不合格。”
“不過問題不大,鞭子可以讓他們變成溫順的綿羊,自然也能讓他們變成吃人的狼。”
“就看朝廷準備如何用他們了。”
朱標深以爲然的道:“也好,找個時間,我召佛道兩家過來談一談。”
陳景恪說道:“不,要讓他們來求我們。”
說到這裡,他對朱元璋說道:“要勞陛下出一次手了。”
朱元璋秒懂他的意思,笑罵道:“嘿,臭小子,髒活累活就想起咱來了。”
陳景恪笑道:“洪武大帝威震天下,一句話就能給佛道兩家嚇癱了,最適合做這個事情。”
朱元璋笑道:“別拍咱的馬屁,咱不吃這一套。”
“說吧,讓咱做到什麼程度?”
陳景恪說道:“狠狠的往死裡打,只要給他們留一口氣就行。”
朱元璋指了指他,說道:“你小子纔是真的吃人不吐骨頭,就這所有人還都誇你心善。”
陳景恪知道他在開玩笑,所以也沒有解釋,而是順手拍了一記馬屁:
“都是在陛下您的羽翼庇護下,纔有我今日啊。”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不學好,越來越會拍馬屁了。”
大家也都跟着笑了起來,大殿內緊張的氛圍一掃而空。
接着四人一起討論瞭如何施行教化,如何敲打佛道兩家,又如何讓佛道兩家走出去。
等事情有了頭緒,朱雄英見時機差不多,就主動將話題扯到了河西走廊上面。
把陳景恪在城門樓上的話轉述了一遍。
陳景恪又補充道:“西域是我們走出去的陸上通道,只有掌握了這裡,才能掌握對外的主動權。”
“河西走廊是西域的橋頭堡,想要經略西域就必須掌握此地。”
“而且河西也是重要的產糧基地,能就近爲西域大軍提供後勤保障。”
“張掖的刪丹山最適合養馬,最早冠軍侯霍去病在這裡設置軍馬場。”
“唐朝時期也是最重要的養馬地,據記載巔峰時期,同時在這裡飼養了七萬匹馬。”
“唐末之後中原失去了對這裡的統治,馬場也被廢棄。”
“如果重設軍馬場,每年至少能爲朝廷提供超過萬匹戰馬。”
“對大明的馬政是個極大的補充,也能緩解百姓的壓力。”
“拿下這裡,遠比派遣大軍深入草原,更符合大明的長遠利益。”
朱元璋說道:“咱不是不知道河西的重要性,只是這裡漢人太少了,無法維持長久駐軍。”
“當年讓馮勝撤軍,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朱雄英插話道:“今日不同往日,這幾年朝廷陸續往那邊遷徙人口。”
“據我所知,嘉峪關以內已經有了超過五千戶人口,足以支撐一支軍隊常駐。”
“而且爲了應對河套和陝北高原荒漠化,我們即將對那裡的人口分佈進行調整。”
“可以將一部分人遷徙到河西去。”
“前兩年可能還需要朝廷支援一部分糧草。”
Www• тt kān• Сo
“等那些人紮根,河西將再次繁榮起來。”
“到那時我們應該也完成休養生息了,正好出兵西域。”
朱元璋思考許久,依然沒有做出決定,而是問朱標道:
“伱如何看?”
朱標說道:“接下來幾年朝廷以休養生息爲主,不會發動大規模戰爭,有能力支撐對河西走廊的開發。”
“但前提是,軍隊必須要保證百姓的安全,不能被北元襲擾。”
朱雄英說道:“此事簡單,堡壘計劃先在河西施行。北元敢來,牙都給他們硌掉。”
朱標點頭道:“那我沒有什麼意見了。”
朱元璋這才點頭,說道:“好,就這麼辦了,咱這就……嗯,標兒你看着辦吧。”
朱標也沒有推辭,當即說道:“好,我這就將魏國公他們找來商議,制定全盤計劃。”
接着幾人就河西戰略進行了討論,完善了許多細節。
順便還聊到了西域戰略該如何施行。
陳景恪提出了一個建議:“將西域戰略全權交給晉王實施,朝廷只要給予支持就可以了。”
朱標也非常支持,說道:“三弟想在碎葉川建立自己的封國,想必他會很樂於接受這個任務。”
朱元璋自然更不會有意見了,甚至對陳景恪的建議,他還十二分的滿意。
沒有因爲立場關係,就隨意猜忌打壓別的宗親。
事實上陳景恪讓朱棡去西域,還真有自己的小心思。
那邊宗教氛圍濃厚,用暴力手段是最簡單的解決辦法。
但又不能徹底將那裡摧毀,否則重建會很麻煩。
朱棡是最適合執行這個計劃的人選。
一來他塞王的身份,不用害怕背黑鍋,敢於下手。
二來能力確實很出衆,能掌握好那個平衡。
之後大家又追溯了一番漢唐時期,經略西域的往事。
朱元璋等人說的基本都是班超,西域都護府,安西軍,屯田之類的。
陳景恪則重點提到了一個人:
“博望侯張騫,是有文字記載以來,華夏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
“他不只是看,還身體力行的去做。”
“若沒有他的開拓,華夏不知要何時纔會將目光放在那裡。”
“以他的功績,完全有資格在史書裡獨享一篇傳記。”
“只可惜,他的行爲與儒家思想不符,功績被掩蓋了。”
朱雄英立即說道:“那就給他加上,大明單獨爲其列傳。”
朱標也沒有反對,說道:“爲他寫一篇傳記,倒也不是不行,還能激勵大明子民勇敢的走出去。”
這時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咱本來還在想,應該給趙秩什麼樣的封號,不如就封他個博望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