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內閣的核心問題

這個問題很棘手,怎麼回答都不好。

所以陳景恪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給他們分析講解了中央權力的構成。

“……票擬可以看做參政議政之權,批紅代表的是最終決策權,駁斥代表的其實是執行權。”

“以前丞相也擁有這樣的權力……皇權與相權之爭,爭的就是這些東西。”

“陛下廢除丞相制,將票擬、批紅權盡歸己身……”

“雖然沒有對駁斥權做出具體規定,但實際上這個權力下移到了六部等具體的衙門。”

“各衙門是執行機關,他們拿到陛下的最終決定,會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是否可行。”

“如果他們覺得有問題,就會提出建議……其實就是在行使駁斥的權力。”

“只不過他們的駁斥權是經過弱化的,沒有強制性……”

“如果陛下不同意他們的意見,他們也只能執行您的意志。”

“丞相府的駁斥權纔是完整的,他們對君主的政策不滿意,是可以拒絕執行的。”

爲什麼駁斥權代表的是執行權呢?

很簡單,因爲執不執行這條命令,是掌握了駁斥權的人說了算的。

具體執行政令的是六部等衙門。

這也意味着,誰掌握了駁斥權,誰就掌握了六部等衙門。

如果將這個權力給內閣,那麼就意味着六部等衙門,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朱元璋和朱標都恍然大悟,原來中央權力的構成竟然還可以這麼分。

這麼一剖析,他們心中生出許多的想法。

朱元璋說道:“內閣作爲幕僚機構,向君主提供建議,其實已經具備了參政議政之權。”

“只不過沒有票擬之權,他們始終有實無名。”

“給他們票擬之權,就是給了他們參政議政之名。”

陳景恪頷首道:“是的,給他們票擬權,就等於是爲他們正了名。”

“以前他們的議政權,是陛下借給他們的。”

“如果給了他們票擬權,那麼他們的權力就是律法賦予的。”

名不正則言不順,在官場名義是非常重要的。

借別人的權,和法律賦予的權力,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朱元璋思索道:“但他們也只有參政權,沒有決策權和執行權。”

“只要不將駁斥權給他們,他們就始終要受制於君主,無法和皇權相爭。”

陳景恪再次點頭,進一步分析道:

“人力有時而窮,君主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需要臣子輔佐才能治理偌大的國家。”

“這就意味着,君主必然要將自己的一部分權力,借給臣子才行。”

“決策權只能掌握在君主手裡,不可假於他人。”

“那麼,能借出去的就只有議政權和執行權。”

“議政權和執行權表面看是並行的,實際上並非如此。”

“正常來說,掌握了議政權的人掌握了主動,執行權要受制於議政權。”

很容易理解,議政權掌握了政策的制定,執行人只能被動執行。

自然是前者更主動。

“大明當前的局勢是,內閣在事實上掌握着議政權,執行權在各個衙門。”

“按理來說,內閣的權力應當在六部衙門之上,代行丞相之權。”

“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沒有票擬之權的內閣有實無名。”

“名不正則言不順,六部等衙門,不會聽命於一羣幕僚的。”

朱雄英說道:“如果給了內閣票擬之權,他們就能蓋過六部了是吧。”

陳景恪搖頭道:“不,但就算陛下將票擬權給他們,他們依然壓不住六部。”

“原因很簡單,內閣學士才五品,六部尚書都是二品大員。”

“二品大員怎麼會甘心受制於五品官呢?”

在官場,除了職務品級也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規定,誰的品級高誰的地位就更尊崇。

五品和二品之間,更是天差地別。

再說了,人家熬了半輩子熬到二品大員,又怎麼會心甘情願聽你一個五品官的?

朱元璋一拍桌子,說道:“對呀,五品官怎麼能命令二品官呢。”

“而且內閣雖然有議政權,卻沒有決策權和駁斥權,在法理上是無法直接命令六部各衙門的。”

“如此一來,內閣和各衙門就會相互不服氣,相互看不順眼。”

“沒有各衙門支持的內閣,猶如被關在籠子裡的老虎,是無法傷人的。”

還是那句話,名在官場太重要了。

內閣品級低,沒有駁斥權,所能發揮的權力始終是有限的。

前世張居正在官場罵聲一片,爲何?

難道僅僅是因爲他的改革,觸犯了官僚階層的利益嗎?

不是的。

因爲他是通過非法途徑掌權的。

霍光等權臣的權力,是法律賦予的。

他們掌權在程序上是正義的,是名正言順的。

張居正則不然。

他作爲內閣首輔實際上只是個五品官,六部尚書是二品。

在職務上他可以命令六部尚書,可在地位上又低於六部尚書。

雙方是互相轄制的。

可是他勾結太監馮寶,掌握了最終決策權。

徹底壓倒了六部各衙門的主官。

你一個內閣首輔,勾結太監獲得了不屬於你的權力。

這已經不是權臣了,而是奸臣。

張居正的名聲差,也與此有關。

事情分析到這裡,朱元璋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票擬之權可以給內閣,不過咱要先給內閣立幾個規矩。”

朱標精神一振,說道:“您說。”

朱元璋說道:“其一,內閣學士永爲五品。”

這一點很好理解,就是要讓你低品掌權,無法對等的和六部等衙門打交道。

“其二,不可給予其駁斥權。”

同樣的道理,駁斥權代表着執行權。

將駁斥權給了他們,就相當於給了他們命令六部等衙門的權力。

那樣的話,內閣就變成第二個丞相府了。

這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

“其三,內閣學士不可兼任。”

聽到這一條,朱標先是疑惑,繼而恍然大悟露出敬佩之意。

陳景恪也是敬佩不已。

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內閣學士可以兼任,那麼六部尚書來兼任內閣學士呢?

六部尚書都二品大員,本就位高權重。

再讓他們兼任內閣學士掌握議政權,那權力可就太大了。

這一點連陳景恪自己都沒有想到,朱元璋卻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就能看出來了,還找到解決辦法。

果然不愧是老朱啊,這政治敏銳度是真的可怕朱元璋又接連說了好幾條規矩,都是限制內閣權力的。

真要按照他的規矩來,內閣還真就是被關進籠子裡的老虎。

可是陳景恪卻知道,他太想當然了。

你規矩立的再好,也架不住後世子孫有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立鐵牌太監不得干政,有用嗎?

陳景恪敢肯定,他立下限制內閣的規矩,未來會被他的後人一條條廢除。

這不是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事實上內閣制度真的沒有問題,至少陳景恪認爲,它是古代最先進的政治制度了。

內閣掌握議政權,大家羣策羣力解決問題。

這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駁斥權是爲了限制皇權而設立,這其實也是朱瞻基的初衷。

怕後世子孫出昏君,讓羣臣稍微限制一下皇帝的行爲,不至於釀成大禍。

可以說,從哪裡來看這都沒有問題。

即便是讓二十一世紀的人來看,也很難想出比這更好的制度了。

但這並不意味內閣就沒有問題,恰恰相反,明朝內閣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

這個漏洞不是制度本身,而是成員構成上。

內閣成員全部是文官擔任。

後果是什麼歷史已經告訴大家了。

文官集團尾大不掉,甚至讓明朝皇帝擁有了易溶於水的特性。

所以陳景恪認爲,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改變成員構成。

不能讓文官徹底掌握內閣。

設立限制內閣的規矩自然也有必要,可只能作爲輔助手段。

朱元璋顯然也察覺到了他有話想說,立即就問道:

“景恪你可是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陳景恪自然不能說,文官會讓你的子孫易溶於水,說了他也不一定會信。

想了想,他說道:“不論內閣的權力有多大,它都是協助君主處理政務的機構。”

“一國政務千頭萬緒,包含軍事、民生、司法、商業等等方面。”

“可是現在內閣成員全部來自於讀書人,來自於文官,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沒有人能做到全知全能。”

朱元璋目光怪異的看向他,沒人能全知全能嗎?

別人說這話咱信,你說這話咱只能當伱是謙虛了。

“能進入內閣的肯定都是大才,可他們也有自己不擅長的地方。”

“所以,內閣成員不應該只有文官,而是從各行各業挑選人才進來。”

“比如,文官出一人,軍方出一人,司法官出一人,計官出一人……”

“如此,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有專業人才以備諮詢。”

“我覺得,這樣定然能更好的處理國家大事。”

朱元璋雖然不知道他的深意,卻完全贊同他的這個提議:

“好好好,這個提議好。”

“咱以前就覺得,內閣用起來總感覺有點不順手,只是一直找不到原因。”

“經你這一說咱才明白問題在哪。”

“內閣學士全都是讀書人出身,處理民生事務他們很擅長。”

“處理軍事、司法等問題,他們總是出紕漏,可不就是不順手嗎”

陳景恪略微提點道:“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可以防止一家坐大。”

“屁股決定腦袋,在黨爭面前是沒有對錯之分的。”

“內閣掌握議政權,如果全有文官擔任,那麼他們制定的政策必然傾向於文官。”

“到時軍方、司法、計官等都會受到打壓,這不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如果各方都出一個人,事情就好辦的多了。”

朱元璋秒懂其中的道理,說道:“說的好,不可使一家獨大。”

“標兒這一點也要寫進規矩裡,內閣成員要選擇不同的官吏擔任,不可全用一種家之人。”

朱標自然也明白事情的輕重,說道:“是,過幾日我就從各部挑選一人進入內閣。”

眼見自己的想法得到認同,陳景恪心中暗暗鬆了一口氣。

他能做的就只有這麼多了。

大明以後會如何,內閣會演變成什麼樣子,就不是他所能掌控的了。

但他敢肯定,必然比前世文官一家獨大要強,這就足夠了。

朱元璋又問道:“還有什麼建議,一併說了吧。”

陳景恪想了想,說道:“內學士擁有票擬之權,就無法時時待在陛下身邊以供諮詢了。”

“所以,有必要新設一個類似的職務。”

“可以在內閣增加一個觀政的職務,比如叫內閣行走什麼的。”

“陛下有比較器重的官員,一時間又不知道該如何任命,可以放在內閣當行走。”

“如此既可以供陛下諮詢疑難,也可以讓他們就近觀摩內閣學士處理政務增長經驗。”

“將來有合適機會,可以直接外放爲官。”

朱元璋微微頷首道:“這個提議也不錯,不過並不重要,你知道咱想聽什麼。”

陳景恪攤攤手道:“那我就真的沒有什麼建議了,內閣做到這一步,已經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極限了。”

朱元璋見此也沒有在追問,正如他所說,內閣到這一步確實已經足夠完善了。

剩下的就只能交給實踐。

之後幾人又一起討論了一下細節方面的問題。

比如內閣成員具體選那些人,又如何保證他們不會陷入黨爭耽誤政事等等。

這種重要的機構制度問題,他們也只能自己討論,不能交給別人。

這一討論就到了半夜,連飯都是端進來湊合着吃的。

孫福幾次過來提醒他們休息,被朱元璋給訓斥走了。

最後還是將馬皇后請過來,他們幾個大老爺們才意猶未盡的去休息。

——

皇帝、太子召見軍方代表,整整開了一天的會,自然是瞞不住人的。

大家都在猜測,到底發生了什麼?

莫非是又要打仗?

可是太子不是才下令收縮兵力嗎?

這麼做簡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臉,不太可能。

有人腦洞大開,莫非是……退功臣?

本來只是隨便說說,可越來越多的人卻覺得,這就是真相。

大明已經基本掃清四夷,北元也被重創。

現在皇帝明顯有意讓位給太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功勳集團就成了太子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皇帝在這個時候退功臣,給太子留下一個乾淨的政治環境,完全是有可能的。

想到這裡,人心都沸騰了。

尤其是文官集團,簡直是欣喜若狂。

勳貴集團退了,那就該輪到他們上位了啊。

然後,朱標就給了他們迎頭痛擊。

內閣改組。

內閣學士不再全部由文官擔任,而是改成,軍方出一人,司法選一人,計官選一人,監察出一人,稅務一人,行政官員出二人。

並且永爲定例。

105.第105章 十年後讓位給你121.第121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第337章 解縉的震驚第351章 無題214.第213章 來自日本的情報第23章 再出手第274章 團隊力量131.第131章 猶豫啥,聯姻啊。第251章 新的課題150.第149章 太孫好像有點不正經第443章 南洋話事人第23章 再出手第250章 南洋攻略第260章 無題166.第165章 新都設計圖第421章 無題第378章 朱樉太卑鄙啦第470章 一些安排第273章 大課堂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第392章 徐允恭的見聞第442章 這孩子一定大富大貴174.第173章 藍玉寶刀未老啊第61章 自己的小圈子第81章 老朱覺得自己又行了第435章 這是未來第50章 老朱臉上掛不住了113.第113章 這些可都是棋子第305章 階梯性收稅157.第156章 藍玉:請太孫示下99.第99章 你們父子逗大家玩是吧162.第161章 咱當年也是個乞丐頭110.第110章 別人不配讓陛下去賭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第424章 土雞瓦狗第365章 滄海第32章 馬皇后一刻三驚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第375章 花錢是一門學問152.第151章 他還得謝咱呢第381章 屠魷令禪位大典第373章 大戰將起222.第221章 太簡單了沒意思第440章 我都想弄死他第11章 鴕鳥朱標第49章 給老朱父子上課第55章 正義執行第367章 你們準備好錢了嗎第413章 陳景恪算什麼東西第373章 大戰將起第6章 錦衣衛帶來的危險126.第126章 溫寒變第236章 我去第58章 唯儒獨尊第279章 海盜代表自由?139.第138章 踹的衣服都崩開線了第28章 給朱元璋講史第478章 發表第412章 一票否決權第416章 身份帶來的使命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156.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第71章 自古以來第306章 師徒談心第303章 你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128.第128章 雄才大略馬皇后第343章 火燒錦衣衛衙門第236章 我去第470章 一些安排第8章 御下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第250章 南洋攻略第268章 無題第472章 太聖皇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第64章 朱雄英突襲方孝孺第440章 我都想弄死他第361章 各人的命運134.第134章 天命加身151.第150章 內部提純第261章 亂認祖宗第22章 突破口第454章 華夏在我肩上擔着第383章 傳統技能發動第405章 操控輿論第40章 演戲第406章 父母之愛子第421章 無題第484章 科技就是玩具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計第471章 禪讓第270章 這就是朱雄英216.第215章 匠籍如奴籍第16章 李善長的怨憤96.第96章 對世界貢獻最大的大明藩王第36章 能不能換句話?春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