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突如其來的遷都話題(加更求月票)
看完吳願的密信,陳景恪終於知道是怎麼回事兒了。
但這個結果,真的讓他有點不知道說什麼好。
朱標竟然被朱樉給氣出高血壓來了?
這事兒說出去誰信?
可還有個問題他想不通,朱標絕不是個拿別人錯誤,來懲罰自己的人。
即便那個人是他的親兄弟。
爲何會爲了朱樉的事情,生這麼大的氣?
朱元璋嘆道:“之前我幾次想將朱樉召回應天嚴懲,標兒不知他的罪行,出於兄弟情義勸說於我。”
“我也有僥倖心理,就順水推舟收回了命令。”
“這次標兒去陝西,親眼目睹了他的暴行,因此自責……”
陳景恪懂了,朱標氣的不只是朱樉,更多的是他自己。
看信裡所言,他應該還覺得自己虧欠陝西百姓,因此內疚。
所以廢寢忘食的工作,幾乎是事必躬親,操的心比諸葛丞相還多。
長時間處在氣憤和內疚之中,難怪會得高血壓。
這還真是……讓人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但高血壓,說重也不重,說輕也不輕。
治療的方法更多在於養,核心就六個字:
少操心,多休息。
這對普通人來說不難做到。
可對於太子或者皇帝來說,幾乎不可能。
想想李世民和李治父子倆就知道了。
年輕的時候還好,年齡稍微大一點就不行了。
陳景恪看了看朱元璋,心下很是同情。
歷史已經改變,本以爲這輩子他能少操點心,現在看來是沒戲了。
又看了看朱雄英,這小子運氣是真好。
朱標才二十八歲,如果不得這個病,至少還能幹三四十年。
也就是說,朱雄英要當至少三十年的太孫太子,等到四十歲纔有機會登基。
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以朱標的性格,在確定自己身體不行的情況下,大概率會直接退位。
就算不退位,也會讓朱雄英監國。
如此一來,朱雄英至少可以提前十年,掌握國家大權。
最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這運氣,是真踏馬的好啊。
朱元璋、馬皇后和朱雄英三人,此時都在關心朱標的身體情況,並沒有想到這些。
更不知道,陳景恪竟然能想的那麼遠。
馬皇后最先問道:“景恪,你去一趟長安吧,只有你去了我才能安心。”
朱元璋也說道:“是啊,醫術方面咱只相信你。有伱在標兒身邊,咱才能放心。”
陳景恪很是意外,竟然不是讓朱標回來?
都這種情況了,還不回來養病?
就算朱標想彌補自己心裡的內疚,三四個月的時間也足夠了吧?
那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朱元璋遲疑了一下,說道:“告訴你也無妨,太子在那邊除了替朱樉善後,還有個更重要的事情。”
“實地考察關中詳情,爲遷都做準備?”
“遷都?”陳景恪和朱雄英同時驚呼道。
馬皇后表情不變,顯然是早就知道了此事。
朱雄英連忙問道:“應天不是挺好的嗎?爲何要遷都?”
朱元璋說道:“應天城偏安南方,非長久之計。”
見朱雄英還是疑惑,就解釋道:“應天城有長江天險,但也只有長江天險。”
“一旦江防被破,應天就會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之下。”
“且長江在守護應天的同時,也會束縛住人心。”
“讓人變得保守不思進取,一旦北方有變,恐怕會重演南宋舊事。”
朱雄英半懂不懂,他倒是明白朱元璋是什麼意思了。
但還有些無法理解,爲什麼會變成那個樣子。
只是國都換個地方,就能有這麼大的改變?
陳景恪先是驚訝,然後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他自然知道京師遷往北方的必要性,也知道前世朱棣這麼做了。
卻不知道,朱元璋竟然也有這樣的想法。
事實上是他孤陋寡聞了,朱元璋從登基之日開始,就有遷都的心思。
最早想將京師放在開封,實地考察之後覺得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就放棄了。
洪武二年,又想遷都鳳陽,還派人修建皇宮。
但也因爲種種原因,放棄了這個想法。
洪武十一年,派人考察長安、洛陽、北平等地。
一番衡量,朱元璋最滿意的其實還是長安。
別的不說,八百里關中平原,潼關天險。
孕育了秦漢隋唐四大帝國,實在沒有不選它的理由。
前世,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派人去長安修建了鐘鼓樓,其目的不言而喻。
洪武二十四年,再次派朱標前往長安實地考察,其實已經做好了遷都的準備。
然而朱標回來之後,卻建議將國度放在洛陽。
具體緣由已經不可考,但想來是極其有說服力的。
否則朱元璋也不會猶豫不決。
但還沒等他考慮清楚,朱標就病故了,遷都之事就此作罷。
後來朱允炆以及他身邊的大臣的操作,證明了遷都北方的正確性。
最終在朱棣手上達成。
朱元璋看着半天不說話的陳景恪,心中不禁一動。
陳景恪的思路向來和別人不同,他是不是能給自己,提供一些不一樣的參考意見呢?
想到這裡,就出聲問道:“景恪對遷都可有什麼想法?”
陳景恪連忙搖頭道:“陛下,遷都乃國之大事,豈是我能置喙的。”
朱元璋說道:“有幾個選擇各有優劣,咱始終無法下定決心。”
“你的想法與常人不同,咱想聽聽你的建議。”
“你不用擔心,咱也不是非聽你的,只是想聽聽你有沒有別的看法。”
陳景恪這才說道:“既如此,臣就妄言幾句。”
“我將不同區域劃分爲四種功能,其一資源區域,其二經濟區域,其三軍事局域,其四政治中心。”
“資源區域就是提供某些資源,比如糧食生產、金銀鐵礦……”
“經濟區域,交通便利的地區,其實都比較適合發展經濟。”
“總體來說,南方是天然的經濟區域。”
“軍事區域,就是承擔軍事任務的地方。”
“目前的北平、太原等地,都是這種類型。”
“政治中心,往大了說就是國家的京畿所在。”
“往小了說,布政使衙門所在,也是區域政治中心。”
朱元璋高興的道:“景恪的總結非常精闢,確實可以如此劃分。”
馬皇后也不禁點頭,這個劃分確實很有道理。
朱雄英就沒有想那麼多了,此時他就只有一雙耳朵,專心的傾聽。
“景恪繼續說,後面呢。”
陳景恪就繼續說道:“對於小國來說,因爲國土狹小,很可能一個區域同時承載着四種功能。”
“但對於大明這樣國土遼闊的大國來說,這四種區域的功能劃分就比較明顯了……”
“軍事區域和經濟區域受限於環境、資源區域受限於物藏,此三者人力很難強行干涉。”
“唯有政治中心,是人力所能決定的。”
軍事區域和經濟區域,倒不是沒辦法干涉,而是強行干涉費力不討好。 順應自然環境,纔是最省時省力的。
朱元璋想了想,也點頭表示認同。
陳景恪喝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
“對於大明來說,政治中心絕對不能和經濟中心放在一起。”
“經濟中心的話語權本來就重,若再將政治中心放在這裡。”
“其他地方就將徹底喪失話語權。”
“對一個國土遼闊的國家來說,其危害太致命了。”
朱元璋極爲贊同的道:“說的好,這也是咱一直想遷都北方的原因之一。”
“南方已經夠強勢了,在將京畿放在這裡,那北方怎麼辦。”
“咱最中意三個地方,長安、洛陽和北平,你覺得哪裡最合適?”
陳景恪沒有直接說哪裡,而是道:
“京畿之地,首先要有天險可守,易守難攻。”
朱元璋回憶三地的地形,給出了判斷:
“三地皆有天險,長安最爲堅固,其次洛陽,北平最次。”
陳景恪繼續道:“作爲大一統的王朝,交通要便利。”
“否則不利於漕糧運輸,也不利於通行各地。”
朱元璋說道:“長安交通最爲不便,北平稍好,洛陽地處中原腹心之地,四通八達最爲便利。”
陳景恪再說道:“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否則重新修建一座都城,代價太大了。”
朱元璋深以爲然:“若論經濟,自是洛陽最強,長安其次,北平最次。”
“這也是咱不想將都城放在北平的原因。”
“雖然元朝將大都放在此地,然元人不善經營城池,此地並未發展起來。”
“僅有的宮殿,也毀於戰火。”
“若將京畿放在此地,相當於重頭興建一座都城,代價太大了。”
陳景恪內心也很認同朱元璋的看法。
北平在地勢上確實可以當京畿。
但現在是洪武十六年,不是三百年後,更不是六百年後。
未經明清兩朝經營,此時這裡還是半蠻荒之地。
將都城放在這裡,前期投入實在太大了。
朱棣將京畿放在這裡,一來是因爲這裡是他的老巢,二來也沒別的選擇了。
爲什麼這麼說呢,看看地圖就知道了。
長安是秦王朱樉的地盤,山東有齊王朱榑,河南有周王朱橚,太原有晉王朱棡。
雖然當時朱棡和朱樉都已經死了,可作爲塞王他們的實力還在。
朱棣敢將首都放在別人家裡?
那不是找刺激嗎?
北平就成了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
那裡是他的老巢,既可以達成政治中心北移的目的。
又可以徹底擺脫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陰影。
還具有極強的戰略價值,何樂而不爲呢。
但朱元璋就沒有這麼多顧慮了,他想將首都放在哪裡就放在哪裡。
哪個兒子敢反對試試?
他只需要綜合考量,哪個地方更合適。
而眼下的北平,確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他本來就有這方面的顧慮,現在又聽到陳景恪的分析,就徹底放棄了北平。
現在就剩長安和洛陽。
陳景恪說了三個要素,經濟、交通、防守。
洛陽在經濟和交通上佔據絕對優勢,但長安在安全上佔據絕對優勢。
再加上朱元璋先入爲主的想法,還是比較認同長安的。
不過他依然沒有就此做出決定,一切等朱標實地考察歸來再說。
就在他準備結束話題的時候,陳景恪再次開口:
“還有第四個因素,發展潛力。”
朱元璋頓了一下,說道:“發展潛力?”
陳景恪點頭道:“對,政治中心發展迅速,很快就會成爲大明第一大重鎮。”
“如果發展潛力不足,無法承載如此龐大的人口和經濟總量,就會制約京畿的發展。”
朱元璋苦思片刻依然不得要領,就說道:
“你給咱具體講講,這發展潛力都指的哪些方面?”
陳景恪想了一下,說道:“簡單來說,土地承載能力就是其中一項。”
“京畿所在地,能承載多少人口。”
“就以唐朝長安城爲例,人口最高時超過百萬。”
“唐朝人口巔峰約爲六千餘萬,大明立國就有六千萬人,百年後人口將破億。”
“可以預見的是,大明的京城人口也將是以百萬計的。”
“所以陛下就要考慮,新的都城能不能承載百年後的百萬人口。”
“如果不能,就是給後世子孫留下一個大大的難題。”
朱元璋恍然大悟,忍不住說道:“長安在唐朝時期就曾容納百萬人口,現在定然也沒問題的。”
陳景恪卻暗自搖頭。
還沒等他開口,馬皇后卻先說道:“恐怕不行。”
朱元璋愣了一下,不解的道:“爲何?”
馬皇后說道:“你數一下,唐朝皇帝帶領羣臣外出就食之事,發生過多少次。”
就食說白了就是出去討飯。
每次遇到災年,皇帝都會帶領文武百官出關中,去外地要飯。
八百里關中平原,已經養不活那麼多人了。
每年從天下各地,往長安輸送數百萬石糧草,才勉強夠養活那麼多人。
關鍵是關中交通不便,所有的漕運壓力,幾乎都壓在了廣通渠上。
敵人要是能打到潼關,只要封住出關的口子,不讓一粒糧食流入關中。
用不了多久,關中就要人吃人了。
朱元璋默然不語。
他是讀過史書的,尤其是認識陳景恪之後,更是酷愛讀史書。
自然也知道唐朝面臨的尷尬局面。
可這是十三朝古都,孕育了秦漢隋唐輝煌帝國的氣運之地。
他實在不願意放棄。
馬皇后繼續說道:“漢唐時期,陝北還有大片的森林草原,適宜居住。”
“唐朝時期雖然陝北開始荒漠化,但當時氣候溫暖降雨充足,尚能生活。”
“現在陝北和河套已經嚴重荒漠化……”
“如果溫寒變是真的,未來氣候變冷降雨減少,陝北將更加不適宜居住。”
“少了陝北的長安,承載能力比唐朝時期更加脆弱。”
“還要考慮人口增多之後,對當地環境的進一步破壞……”
“所以,我以爲長安不再適宜做大明的京畿。”
馬皇后最後說出了自己的結論。
上個月一千月票的加更,奉上。
再次囉嗦一下加更規則。
滿三百月票加一更(四千字),無上限。
請大家多多支持。
謝謝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