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

第129章 三全其美

朱元璋向來雷厲風行,隔天就在朝堂提起了治黃之事。

一開始他什麼都沒說,只是將工部的治黃疏拿出來,讓羣臣來討論。

羣臣的意見倒是挺統一的,治,必須要治。

具體怎麼治,羣臣齊刷刷的,將目光看向工部一衆官吏。

該你們出場了。

治黃是專業性極強的事情,羣臣向來不會胡亂發表意見。

少數心裡沒點數想指手畫腳的,也已經消失了。

工部尚書王時就尷尬了,皇帝將治黃疏拿到朝堂來討論,那顯然是對他們的策略不滿。

關鍵是,皇帝不是駁回,而是直接拿到朝堂討論。

一般皇帝要是不滿意,都是打回去,讓他們再想更好的辦法。

這種拿到朝堂上討論,已經是對他們工作的極其不滿了。

看來自己這個工部尚書做不了幾天。

就是不知道是遷走,還是直接罷免。

入獄的話,他倒是認爲不太可能。

一來自己任上沒出事兒,二來不貪不結黨。

皇帝不會無緣無故拿他開刀。

可一想到自己幹了半輩子,在巔峰時跌落谷底,還是很難受。

他過於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竟然忘了出列應對。

這讓朱元璋更是不滿,恨不得立即將他給罷免了。

不過想起馬皇后的勸誡,又忍了下來。

不過還好,並不是所有人都糊塗。

水部郎中連思善站出來做了對答,這是用了好幾次的老辦法,效果很好。

既然辦法好,那就繼續用唄。

羣臣一聽也紛紛點頭。

好用,還是老辦法,那還有啥可說的,用啊。

這正中朱元璋下懷,立即就是一通質問。

“黃河攜帶泥沙是否會堵塞河道?若淮水支脈河道被堵塞,造成的後果你們想過嗎?”

“洪澤湖越淤越高,馬上就要成爲地上懸湖了,後果有多嚴重你們知道嗎?”

還是那句話,能站在朝堂上的沒有傻子。

之前只是沒有人,從這個角度考慮問題。

朱元璋一提醒,他們自然能想到後果有多嚴重。

尤其是江淮地區出來的官吏,再也坐不住了,連忙跳出來反對此法。

並要求工部儘快拿出解決之法。

這一下工部上下徹底慌了。

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皇帝說的是真的,但也更清楚想改變有多難。

我們也想解決,可我們沒那個能力啊。

王時更是如喪考妣,本來還有些不甘心,現在也別等了,趕緊跑路吧。

朱元璋依然沒有放過他們,又說道:“治黃先治沙,黃河的泥沙是哪來的?”

終於碰到能解答的問題了,連思善連忙站出來回道:

“泥沙多來自於河套、晉陝和草原……”

朱元璋說道:“既然知道了,伱們可有想到如何解決?”

連思善啞口無言,只能支支吾吾的道:

“臣擔任水部郎中才兩個多月,還在熟悉工作,暫無辦法。”

本以爲會被訓斥,哪知朱元璋卻點點頭說道:

“難爲你了,剛上任就要面臨如此大的難題。”

“你能知道黃河泥沙的來源,已經比某些人強了。”

連思善心中鬆了口氣,感激的叩謝皇恩。

而一旁的王時,已經恨不得挖個地縫鑽進去了。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繼續說道:“一個是泥沙問題,一個是淮水堵塞問題,儘快給咱拿出辦法來。”

“還有你們,不要萬事都指望工部,所有人都給咱想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每個人都要寫一道奏疏,咱就不信了,滿朝文武都想不到辦法?”

羣臣都麻了,這是治黃啊?我們哪有什麼辦法?

可皇帝已經開口,他們也不敢反對,只能在心裡咒罵工部無能,害人不淺。

朝堂上的消息很快就傳了出去,大家議論紛紛。

沒想到治黃竟然這麼麻煩。

很快受害者們就開始現身說法。

之前朝廷治黃的時候,已經使用過,用淮水支脈分流的做法。

導致許多河道堵塞。

當地人可沒少痛罵此事,只是當時沒人理會他們罷了。

現在皇帝終於重視這個問題了,他們紛紛站出來陳述自己家是多慘。

“河道被黃河泥沙淤積堵塞,旱的時候外面的水進不來。”

“下雨的時候多餘的水排不出去,小雨澇,大雨淹。”

“以前俺們那都是良田,產出的糧食多的吃不完。”

“現在要靠救濟才能活命,慘吶……”

“都是那羣治水的狗官害的,幸好皇上聖明,發現了這個問題,否則不知道還要有多少人受害。”

有了真實的案例,大家的感觸更深了。

然而讓大家沒想到的是,有人卻從這番訴苦的話裡,看出了別的東西。

“哎,你們江淮的救濟糧,都是從我們南方人的碗裡取走的啊。”

“你們受災,我們南方人也跟着受罪。”

本來嘛,受罪的又不是我。

南方人是帶着看熱鬧的心態,來看待此事的。

乍聽此言,心裡一陣痛楚。

那可是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自己都捨不得吃,被拉走救濟北方人。

不行,必須要請命。

讓朝廷將淮水治理好,這樣我們南方就能少出一點糧。

然後,壓力就來到了朝廷這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百官都倍感壓力巨大。

本來南北方的百姓,訴求是一致的,就是解決黃河問題。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輿論又開始轉變方向。

南方人開始抱怨,爲了北方我們付出太多,那種窮地方要來幹啥。

北方人也不滿了,你們的祖上也是從北方遷過來的,現在數典忘祖啊。

南方人回懟:事實證明,我們的祖先來南方是對的,北方就是多餘的。

北方人再次反駁:當年北方富裕的時候,可沒少出錢出人開拓南方,你們忘恩負義啊。

況且,北方破敗,是因爲數百年戰亂導致的。

一旦天下太平,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恢復昔日榮光。

南方人嗤笑:大明立國十六年,北方已經被打下來十年了,你們怎麼還沒恢復?

要不要再給你們一百年時間?不行就是不行。

時代變了,現在是南方人的天下,懂不懂。

北方人被懟的啞口無言,因爲這是事實。

不甘心的他們,開始尋找反擊的辦法。

這種爭論最熱鬧的地方,就是國子監。

學生嘛,精力充沛,又比較閒,讀了幾本書就喜歡指點江山。

爲打嘴仗貢獻了最多的口水。

而這羣學生,家庭背景都比較深,他們的觀點能影響到許多人。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蔘與了進來。

就在北方人被懟的張不開嘴的時候,不知道從哪出現了一個觀點:

“北方經濟遲遲無法恢復,那是因爲少了黃河。”

南方人自然是嗤之以鼻,認爲是北方人找的藉口。 而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理由的北方人,自然要牢牢抓住,開始翻閱各種書籍,尋找證據。

結果還真給他們找到了不少。

“黃河灌溉了幾千萬畝土地,產出的糧食能養活千萬人口。”

“光靠北方就能養活整個天下……”

“現在黃河奪淮入海,北方失去了黃河水灌溉,自然無法恢復往昔盛況。”

“還有航運,黃河是重要的航運線路,少了它北方就相當於是瘸了一條腿……”

他們甚至翻出了秦漢乃至隋唐時期,黃河兩岸有多少畝地,養活了多少人。

黃河的航運,爲北方提供了多大的便利。

然後又拿出少了黃河之後,北方的情況。

如此詳細的證據,南方人將信將疑,也開始翻書確定真假。

然後也不得不承認,北方人說的確實有道理。

於是雙方的話題再次變了,不再打嘴仗,而是認真的討論,如果黃河迴歸故道會帶來什麼好處。

好處太明顯了。

北方那些土地將再次變成良田,減少了對南方糧食的依賴。

南方人不用繳納那麼多賦稅,日子也會好過許多。

至此南北方達成了一致意見,別吵了,讓黃河回去吧。

對大家都好。

這時江淮地區的人也站了出來,別忘了我們啊。

黃河走了,淮水就有救了。

淮水恢復正常,江淮地區的百姓日子也會好過許多。

於是,民間開始廣泛討論,黃河迴歸故道的事情。

此事很快就傳到了百官耳朵裡。

一開始他們也覺得很荒謬,讓黃河迴歸故道?

你們以爲黃河是聽話的狗,讓往哪走,就往哪走啊?

知不知道讓它改一次道,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但隨着越來越多的數據擺在眼前,他們也變得遲疑起來。

如果真的能讓黃河回去,還真是三全其美的事情。

可……他們無不搖頭嘆息。

還是那句話,黃河豈會聽話的回去?

風險太大了,沒人能承擔得起這個後果。

陳景恪也一直在關注朱元璋的動作。

老朱先是命翰林院的人,去查關於先秦的記載。

史書、詩詞歌賦、隨筆、地方誌、族譜……

只要和先秦有關的,都要查。

主要查的是關於大象和犀牛的蹤跡,以及氣候變化情況。

很顯然,這是爲了蒐集更多,關於溫寒變的信息。

關於黃河的事情,陳景恪一開始還有些疑惑,老朱爲何將此事拿到朝堂上來說。

難道他已經決定,要讓黃河改道了?

這才兩天時間啊。

還是說,他是想看看還有沒有別的解決辦法?

陳景恪比較傾向於後者。

但隨着外界輿論的變化,他又疑惑了。

這輿論肯定是有人在引導,能在應天府做這事兒的,就只有老朱一個人。

可老朱這麼做是爲什麼?

莫不是想爲黃河改道造勢?

他有些不敢相信,恰好朱雄英也來問他:

“皇爺爺這是想做什麼?”

陳景恪馬上就有了主意:

“我也疑惑,你可以直接去問陛下,他肯定不會瞞你的。”

朱雄英立即去見了老朱,沒多久就一臉興奮的回來了。

並帶回一個消息,改道。

陳景恪震驚了。

老朱這也太果決了吧,黃河改道這麼大的事情,竟然說幹就幹?

然後就是深深的佩服,這纔是老朱啊。

接下來他也開始想辦法,爲治黃做一份貢獻。

讓黃河改道,他也無能爲力。

這事兒必須要經過,專業人才實地考察,然後規劃出路線才行。

穿越者的見識和經驗,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瞎出主意是要死很多人的。

所以他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黃土高原、河套平原上種草種樹。

前世我國專門組建了多個部門,有的頂着風沙植樹造林。

有的數十年如一日的,用飛機撒播草種。

還有很多公益組織,商業機構,慈善個體等羣體的加入。

等經濟好轉,就開始封山育林。

再加上小冰河期過去,氣候轉暖降雨增多……

綜合作用下,黃土高原、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以及其他地方的荒漠,紛紛被攻克。

從衛星遙感地圖可以清晰看到,中國一步步變綠了。

這是中國人對環境做出的巨大貢獻,惠及全世界。

有那麼一小撮人,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非要唱反調。

什麼全是氣候原因,和人的關係不大。

就笑嘻了,和人關係不大,爲什麼不見別的國家變綠啊?

中國人擁有豐富的植樹造林的經驗,陳景恪也參與過幾次植樹造林活動。

還在某寶上種了幾十顆梭梭樹。

所以他對這事兒還是有一丟丟經驗的。

先是將前世常用的植物寫下來,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將不適合當前的剔除。

然後就是封山育林,在這個年代其實也很好搞。

大明滿打滿算才六千多萬人,大多都生活在中原地區和南方。

黃土高原和河套地區,可謂是人煙稀少。

大明有的是土地安置這些人。

將這些人遷出,安置在肥沃地區,還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

何樂而不爲呢。

當然,河套地區是邊塞要地,也不能全遷。

可以選出一部分地區作爲聚居區,既能爲邊軍提供資源,又便於朝廷管理。

除此之外,他還想出了許多不錯的主意。

比如當地的軍戶,閒着沒事兒可以去種種樹嗎。

還有些主意則被他否了,實在是時代受限,沒辦法。

正在湖廣巡查的朱標,得知應天府發生的事情,很是驚訝。

連忙寫信給老朱,您老人家這是想幹啥啊?

莫不是我不在家,您精力不濟管不過來了?

要不我回去?

朱元璋接到信氣的吹鬍子瞪眼,你小子學會說風涼話了是吧?

更可氣的是,你小子光動嘴,不動手啊。

然後就寫了一封信,將朱標痛罵了一頓。

不過也將溫寒變、黃河改道的前因後果,詳細的講了一遍。

這封信足足有三四萬字。

以八百里加急送到了朱標的手上。

朱標看完信之後沉默了許久,然後就做出一個決定,去河南。

本來按照計劃,下一步他應該去陝西,然後去山西太原見一見自己的三弟。

最後再去河南山東。

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自然不能再按照原定路線了。

直接去河南和山東,實地考察黃河改道的可行性。

(本章完)

第44章 這孩子,能處第371章 澳洲?炎洲!第488章 無間道第445章 喜憂參半第411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第477章 用你祖宗的戰術打你114.第114章 歷史沒有立場第411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第255章 我畢生的追求第352章 你特麼想反皇權?第246章 是的,我們滅了一個國家第386章 分封的深層次謀算第37章 需要拉攏的人才第302章 竊取國運第289章 政變第77章 成爲時代的探索者第354章 無題第83章 讓他當駙馬?第375章 花錢是一門學問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豈能讓百姓吃虧第65章 組建海軍第420章 官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131.第131章 猶豫啥,聯姻啊。第413章 陳景恪算什麼東西第344章 血染淡馬錫(上)第73章 皇恩浩蕩第41章 丞相徹底成爲過去第293章 外面的世界第56章 別拍咱的馬屁第389章 大明二代之臣紛登場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142.第141章 被嚇出病的李文忠第483章 理學之冠第308章 新書構思第418章 死亡名單第290章 佈局和收穫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來全在你手裡了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124.第124章 從批閱奏疏開始第422章 標題困難戶第27章 替朱元璋解惑第494章 無題第276章 朱標要強化內閣第460章 久違的上課第19章 當然聽皇帝的請假一天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譜批發的?第354章 無題第441章 他配嗎第490章 無題第271章 進退有據第280章 你的心真髒啊第45章 葬禮?秀場!第342章 無題第390章 太子長子第473章 時間是給所有人的101.第101章 我朱元璋豈能讓百姓吃虧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177.第176章 異常第472章 太聖皇第417章 給過年增加點顏色第390章 太子長子144.第143章 活的功漕神第58章 唯儒獨尊第45章 葬禮?秀場!第421章 無題第13章 思烹狗第337章 解縉的震驚232.第231章 扣你一個月俸祿167.第166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177.第176章 異常第381章 屠魷令第262章 給你封個猴兒吧224.第223章 太孫長大了第416章 身份帶來的使命第85章 咱的乖孫怎麼樣178.第177章 獨眼石人112.第112章 方孝孺瘋了?第453章 孔第329章 提防瓦剌第459章 欺老朱年邁第440章 我都想弄死他第456章 拿捏第291章 這就是大明233.第232章 封狼居胥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第82章 心眼真多啊189.第188章 老狐狸們的課第486章 秦國,危第428章 歸來第492章 治心治事第259章 良善者難成大事第384章 兩極反轉第298章 無題第278章 朱標的五條措施154.第153章 這畫面不對啊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98.第98章 掀起醫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