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大禮豈有不要之理

最終生性多疑的皇太極還是爲了做好萬全的準備,在對朝鮮動手的最後一刻猶豫之後聽取了范文程的建議。

派出了一列所謂的“使臣”。

得益於朱由檢安置流民的政策,整個北方大部分的地區已經有了基本硬化的道路,沒有專業書籍指導,只有朱由檢依稀回憶而燒製的水泥質量雖然不好。

但勝在取材方便,產量較大,所以迅速就被工部所選用,大量集中生產。

可是當鏡頭一轉反觀後金這邊,顯然就沒有修路這個意識了。

平日裡騎馬倒還好,可這初春時節,不僅僅是春回大地,還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隨着氣溫的不斷升高而讓所有道路都開始變得泥濘起來。

於是焦急的皇太極迫切的想要等待一個結果,等待確認大明這邊最後的態度,然而使臣卻只能慢悠悠的走在路上。

這可急壞了後金衆臣。

每天都在後金的大帳內焦急的來回盤旋。

而看向范文程的目光也越發的憤恨起來。

而對於朱由檢更關鍵的是,這麼一搞也讓朝鮮局勢瞬間變得畫風奇特起來,而這邊得益於情報網不斷擴大的大明,迅速就向朱由檢彙報了這一情況。

而朱由檢可謂一聽就樂了。

瞌睡有人送枕頭的感覺可太好了。

他聽到消息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有機會那一瞬間朱由檢都想在大明境內給范文程整個小廟受民敬仰了。

約定?

態度?

議和?

這些東西總結起來對於朱由檢就是四個字——屁用沒有。

協議如果不用來撕毀,那麼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皇太極給自己送了這樣的一份大禮,而朱由檢也沒有不收下的道理,於是朱由檢也不着急慢悠悠的在皇宮內等待着那來自後金的使臣。

而在另外一邊,則是嚴令要求兵器總局全部戒嚴,內外實行多輪檢查崗制度,將孫元化牢牢的封鎖在火炮司內。

要求其要加快新式火炮的研發速度,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儘可能的加快批量生產的時間。

畢竟技術成熟的情況下,對於孫元化而言放棄吃透技術,而選擇照着圖紙生產則毫無壓力。

這一次對後金的進發,最令他無法割捨的便是這火炮並不能夠拉上戰場發揮作用,而沒想到這因爲關寧一戰變得瞻前顧後的皇太極居然肯給他這樣的機會。

朱由檢立即責令天虎軍,組建大明皇家天虎軍第一炮兵師,規劃下轄三個炮兵旅和一獨屬師部警衛團及相關配套後勤保障隊伍。

按照三門炮組爲一炮兵連,九門炮一炮兵營的構建目標,整師設計火炮數量將達到一百六十門新式火炮左右,並且攜帶大量的新式火槍和可供更換的新式火炮。

火炮第一師與傳統步兵師不同,所有士兵不僅僅要掌握基本的步槍使用,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複雜的火炮操作流程和基本的培訓。

所以之前荷蘭人作爲贈送禮物和後來被大明皇家科學院用來作爲研究對象的那些傳統的前裝滑膛小炮就批量的被送入了新組建的天虎軍第一炮兵師。

而朱由檢還爲其規劃了一片地方,在周圍數百里範圍內實行堅決的軍事禁地標準的禁嚴,而且火炮司的所有生產出來的樣品。

也只能夠運往天虎軍第一炮兵師駐地進行發射實驗。

儘管看起來有些繁瑣和多餘,但是隻要能夠確保消息不走漏,在朱由檢看來一切麻煩都是值得的。

只不過前腳天虎軍剛剛開拔遼東,後腳後金就送來這樣的消息。

讓朱由檢的野心已經不侷限於簡單的痛擊後金皇太極一頓這麼簡單,不說將所有大明百姓頭上揹負的那些血債一一血償,但也要狠狠的從皇太極身上割下一塊肉來。

......

嚴格軍管並不代表就能夠放下經濟建設而置之不顧,反而在新成立的大明發展規劃署的成立之後。

迅速發揮了其被朱由檢賦予的權力,那就是監督全國境內的各項經濟規劃審批,監督大明境內各項民生指標。

而組成這大明發展規劃署的第一批人馬還是朱由檢親自找畢自嚴“借”的;什麼叫借的呢?因爲在這一塊上大明皇家稅務局可謂是很有經驗。

而另外一邊則是從大明皇家工商局借人。

共同注入其中,組建了全新的職能部門,分擔朱由檢肩頭的壓力。

畢竟朝廷要供血,地方也得先吃飽肚子不是?不然接下來大量的基礎建設還需要地方官員想辦法拿出錢來。

怎麼拿?

從何而來?

所以第一屆地方經濟發展研討會就這樣在京城開幕,會議爲期整整一個月,在此期間所有州縣官員、所有在京官員、所有京城派出駐紮在各地的官員。

不僅可以直接到達京師來參與此次盛會,還可以通過上摺子的方式爲大明的這次地方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朱由檢的確看到了不少令他感到眼前一亮的建議。

比如就有河南官員上奏說:“如今的大明手工工商業不斷的向沿海地區聚集,這一點本沒有問題,但依舊要保證內陸不沿海的地方能夠保證有一定規模的手工業存在。”

或者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大明皇家銀行正在不斷的擠壓傳統銀號的生存空間,但卻沒有完全繼承其所有承擔的職能,希望大明皇家銀行儘快開啓對民間的收儲功能。”

..

一條又一條的諫言從全國各地而來,讓這一次的盛會還沒有開始就讓朱由檢覺得賺回了票錢。

大明境內有人才,大明境內有大量的人才。

這些人才或許是來自京師,但更多的一定還在那些偏僻的、還沒有被朝廷關注到的地方。

能夠憑藉着生活中發生的細微改變,能夠憑藉着每月一次的《大明月報》就能夠提出如此多的意見。

這對於朱由檢來說無疑是十分寶貴的。

於是他便叫來吏部周應秋,希望能夠爲這次的會議再加一把火。

第二十八章 埋伏與收割,獵人與獵物第二百四十九章 鐵路建設第十一章 調查鹽務,皇家生意第六十七章 礦石問題第二百五十七章 蒙古有點不老實第二百零八章 出宮閒逛第二百七十九章 切格勒的試探第三百九十一章 倭騎衝擊第二百零一章 漕運疑雲(3)第四百四十七章 應對第三百五十七章 再卷塵埃第一百五十章 平淡之中乍現的驚喜第一百九十八章 議和的銀子帶夠沒第七十四章 商業規矩第一百六十二章 意圖初起第四百六十九章 再度哭窮郭允厚第二百二十四章 飛梭織布機第三百章 朱慈烺第三百章 朱慈烺第三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案第三百九十九章 江戶協定第二百一十八章 情報體系第四十六章 搖旗吶喊不得收費?第一百三十四章 工業規劃出爐第四百八十章 御駕親征第四百九十九章 不容錯過第二十章 流民逃亡,吸納賑災第三百六十七章 奏摺傳遞第四十章 宴第四百七十二章 劉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循環與攬儲第四百八十六章 代善都不願意守第三百八十五章 轉至九州第一百七十四章 復州大捷第二百二十一章 囂張的宗族第二百二十九章 試驗第四百二十六章 旱情苗頭第三百五十九章 一匹白綾第三百五十三章 田下三郎第十六章 打消顧慮,科舉革新第四百七十三章 趁火打劫第三百一十七章 對蒙之策第二百五十章 行動開始第四百二十五章 電氣大明第二百三十八章 準了唄,不然呢第三百零二章 開放錄取第十六章 打消顧慮,科舉革新第三十章 多項改革,遼東大捷第三百二十四章 泉州查案第一百七十三章 追擊不止第二百九十五章 橡膠貿易第八十六章 收尾第五章 此物能制,舉廠搬遷第一百三十四章 工業規劃出爐第二十二章 層層加碼,成效初顯第一百二十一章 驚弓之鳥第一百五十二章 造船計劃第一百六十七章 後金又想要復州第三百八十一章 幕府犒軍第三百九十四章 控蒙之計第三百零五章 經濟缺口第三百一十六章 分省而治第二百九十六章 會議第七十八章 出征!第二百七十三章 朕全都要!第四百二十四章 好機會第二百零六章 教育第一百二十八章 法辦周奎(3)第二百三十五章 迷茫的牛二喜第五十五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四十六章 漢人的新生活第一百九十八章 議和的銀子帶夠沒第四百六十九章 再度哭窮郭允厚第三百四十八章 經濟路線第二百三十一章 長談商業第四百九十二章 落幕第三百三十章 調兵遣將第四百七十六章 張燈結綵第四百七十五章 兩隻狐狸第一百四十六章 李忽悠第六十二章 人人都能過上好日子第三百八十七章 進港休整第一百六十七章 後金又想要復州第三百九十九章 江戶協定第三章 朝堂之爭,東林落敗第二百九十章 困獸猶鬥第四十五章 賑災當爲第一要務!第三百二十二章 召見趙雲凱第一百六十八章 炮口低三分第二百四十三章 教育的本質第三百一十四章 談判開始第二百二十四章 飛梭織布機第四百四十七章 應對第二百七十五章 先坑一把第四百五十七章 兩幅面孔第四百零一章 移民準備第一百四十四章 咱不就是上班喝酒第五十九章 調動第二百一十二章 養豬很重要第三百九十章 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