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陝西

索性朱元璋的動作很快,確實沒在居延澤停留多久,在他看來,在居延澤待太久,也不是什麼好事。

畢竟這邊的蒙古人不像東北的,已經被大明吸收了不少,至少暫時不敢對大明舉起刀子。

這裡可就不一樣了,就算沒人催促,朱元璋也不願在這多待。

雖然已經有了藍玉的提醒,但是黑區還是沒有想到,從居延澤回到大明的路途,竟會如此艱難。

這一條路,本來就不短,還全都是黃沙漫天,將士們因爲熱死、累死的就不下百人。

讓何秋心中極爲不安,這一路茫茫大漠,若是在遠處看,自然會覺得天公治下,無奇不有,風景壯觀。

但真的把人放進來走一趟,就是再樂觀的人也不願意走第二遍了,至少何秋是如此。

朱高熾應該也是問過朱元璋他們了,後來還和何秋探討過環境保護的事情,可是何秋不得不很是遺憾的告訴他。

想要在大明保護環境,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最簡單的一點,西北本就缺水,若是把水用來種樹,誰幫他們交稅,誰給他們糧食?

再進一步說,不讓他們砍伐樹木,冬天如何取暖?整年裡,怎麼燒夥做飯?

不知道朱高熾聽完是怎麼想的,反正臉色頗爲難看。

可能何秋的這番話會讓他在心中記上很久吧,這肯定會讓他明白一個道理,就算是權勢滔天,就算是皇帝下令,也有做不到的事。

其實事情的難度,遠不止何秋說的這麼簡單。

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大明壓根找不到能夠抗旱的樹種。

別看後世西北治沙造林,乾的風風光光的,可那是建立在新中國找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治沙手法。

還有各種可以抗旱的樹種,相互維持。

這些樹種都是經過精心培育的,可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挑出來的。

而且就以大明的生產力,種下去一百棵樹,能活下來十幾顆就頂天了,這點樹木,在大明的西北,能起到什麼作用?

其中的靡費多少?朝廷是否能維持百年不變?

政策要是沒有延續性,最多不過一代人的時間,一切就會恢復舊觀,只是勞民傷財罷了。

何秋在心裡默默想着,微微有些黯然。

隨後何秋就跟着大部隊,慢慢走到了嘉峪關,這座大明的玉門關,這裡已經是大明的領地了。

何秋也是鬆了口氣,經過這一趟,他只想早早回到京城,老婆孩子熱炕頭。

未來誰想讓他何秋再多跑幾趟,門都沒有!

就只說在漠南漠北這一路,他何秋吃了多少沙子?

可能朱高熾和朱元璋要好很多,畢竟天子攆車,帳幔較多,能擋住不少風沙。

可他們這些當臣子的就沒這麼好運了,天天在外面風吹日曬的,風沙打在臉上,後來何秋都不感覺疼了,習慣了。

擡眼望去,跟着朱元璋出巡的這些臣子們一個個都灰頭土臉的,看起來像是老了十來歲。

雖然已經來到了大明境內,但行軍的速度並沒有放緩,這是朱元璋下的命令。

畢竟大明的西北殘破如斯,壓根撐不起大軍的長時間逗留。

就算朱元璋能夠免除當地的一定賦稅,可整體算下來,依然是不划算的。

特別是河西走廊一帶,以往漢唐的繁華早就不見蹤影,破碎的像是再也拼不好的拼圖。

不管怎麼看,朱元璋都不可能在這長期停留,唯有快速通過此處,才能減緩對當地的負擔。

雖然朱元璋下令快速通過河西走廊,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他不能好好看看當地的情況了。

要知道,大明的水泥道路已經修通了西北,畢竟這裡是軍事重地,第一條水泥路是北平到南京的。

第二條就是南京到西北的,這樣大大緩解了河西走廊一帶的軍儲壓力。

既然水泥路修好了,沿着水泥路沿線的其實也就是當地最繁華的地方了。

在河西走廊,也不用看別的,只用看他的農業就行了。

這邊又沒有什麼工商業,城池都不用進去。

可是這一路上,朱元璋看到的情況,可算不上好。

這讓朱元璋有些神色鬱郁,你道是爲何?

在沿線的農田裡,幾乎一半都是種的高粱,剩下一部分是小米,至於麥子和紅薯、土豆這三者加起來大概也不過十之三四。

要知道,高粱的產量是很低的,而且一般都是用它來釀酒,誰沒事種這個吃?

但朱元璋也是種過地的,當然知道西北爲何會選擇多種高粱和小米,因爲這兩者能抗旱!

小麥的生產需要的水太多了,以西北當地的情況壓根不可能支撐的起來小麥的種植。

這也是當地百姓們出於無奈的一種選擇了。

只是,明明有了高產的紅薯和土豆,但爲什麼甘肅一帶的官員們沒有好好推廣呢?

朱元璋的心中有些怒氣,但暫時是將這些怒氣收在心裡,只等着見了甘肅的布政使等人,再行發作。

很快,朱元璋的車架就來到了蘭州,這裡也是大明西北的一處重鎮了。

明初的陝西雖然很大,但是數得上號的幾座大城裡都少不了蘭州。

無他,河湟一帶都是青藏高原的土司,形成不了什麼大的城市,河西走廊太過殘破,這兩者就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而關中是漢唐故地,雖然不復舊觀,但還是有不少大城的,比如西安。

可真正靠近蒙古這一代,能算得上大城市的,也就唯有靠着黃河的蘭州了。

蘭州處在黃河和其支流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所以農田水利修建的很是不錯。

這一點上,朱元璋還是比較滿意的。

還沒進蘭州城,陝西布政使等人已經在蘭州城迎駕了。

朱元璋下了攆車,看着他們沒等他們先開口問好,朱元璋就率先發難。

“河西走廊一帶的紅薯、土豆爲何沒有多做推廣?明明這兩樣作物都是抗旱利器!”

眼前這幾人苦笑着對視了一眼,最後由布政使出面回答道。

“陛下有所不知,陝西的民衆太窮了!縱然這兩種良種,朝廷一直喊着推廣,可是它們的根莖都是要錢的。

能買得起這兩種作物的,終究是少數人。

而且也是因爲太窮,她們實在擔不起一丁點風險,若是貿貿然讓他們換種紅薯、土豆,恐怕沒幾個人願意。

所以臣等主要是讓他們自行考慮,是否要換種紅薯、土豆。”

朱元璋聽完心中一震,有些難以置信的說道。

“這兩者的種子朕不是有明令要免費推行天下嗎?”

這下三人不敢說話了,可他們不說,朱元璋就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嗎?

朱元璋是真的沒有想到,居然會有如此不怕死的人,他都已經殺了這麼多人了,怎麼還有這樣貪婪的人?

是覺得他朱元璋的刀子不夠利了嗎?

朱元璋的眼神一片冰冷,對陝西省的幾個頭頭腦腦們說道。

“等入了城再說!”

第40章 肖景騰第150章 大動作(下)第7章:尋找麥芽釀造啤酒第289章 鬱新入滇第32章 複式記賬法第93章 不服來辯第84章 管教熊孩子第196 章議遷都第53章 真香第25章 教育熊孩子第162章 軍隊訓練第19章:飢餓營銷第211章 整理資料第16章:朱棣背後的謀士第12章:大明未來的狀元解縉第321章 黃河第7章:尋找麥芽釀造啤酒第51章 酸辣土豆絲第18章:泡麪啤酒賣瘋了第306章 遵化(下)第177章 倒黴的藍玉第11章:連夜趕往順天府第58章 二十萬斤生鐵第108章 藍慶之死第131章 籌備書院(上)第247章 南方孔族崛起第10章:殺朱棣賞千金封千戶第266章 反響第142章 婚事第36章 求雨第80章 明教中人第350章 引導第91章 永安公主第19章:飢餓營銷第281章 運輸問題第114章 一炷香足矣第146章 我是知識的搬運工第362章 李景隆的打算第57章 最堅硬的鋼第98章 背水一戰第168章 回到書院第283章 鼓動第67章 大明人愛吃雞第162章 軍隊訓練第65章 士農工商第235章 囂張的孔家第94章 限量售賣第264章 李景隆的努力第126章 閒暇第154章 演練開始第334章 微服私訪第312章 大寧第182章 處理方案第148章 知行學派(下)第304章 一舉多得第268章 藍玉的教誨第354章 刺殺第321章 黃河第75章 舉鼎第39章 確定人選第45章 生鐵到位第287章 勁爆的消息第13章:八歲孩童朱高熾第352章 告狀第216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296章 正式出巡第176章 後勤事(下)第25章 教育熊孩子第95章《新貴妃醉酒》第145章 席宴第340章 大航海第155章 演練之後第347章 錦衣衛出動第64章 圖窮匕見第201章 皇太孫第118章 烹製美味第356章 重回錦衣衛2第50章 朱棣的廚子第307章 山中老卒第157章 地震前兆第104章 加工廠被圍困第235章 囂張的孔家第216章 公道自在人心第130章 父子談心第141章 後續第206章 傅友德之死第199章 另有隱情第272章 瘋了第147章 知行學派(上)第197章 風雨將至第56章 歐冶子後人第337章 海上威脅第208章 教導皇孫第174章 藍玉的苦心第34章 鋼鐵俠戰甲的威力第310章 民間疾苦第292章 一年第264章 李景隆的努力第41章 朱棣的表演第29章 爽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