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軍權是必須要捏在大明人的手中的。交州十一衛三所的將領,大都從此戰中的有功將士裡抽調遴選,少部分衛所將領,則由阮越、或是黎利遺留的義軍將領中的有功者擔任。
州縣的長官則清一色全部抽調大明本土官員擔任,這些年大明新式科舉行之有效,涌現出了許多頗具才德的務實官員,除卻府治的長官多由有經驗的官員擔任外,交州縣治的縣官,則多由這些新科進士們擔當。
這是朱肅的建議,安南收復後,最怕的就是如同歷史上永樂帝收復安南之後那樣,一羣大明官員把這裡當做撈金之地橫徵暴斂,一通胡搞之後弄的安南民怨沸騰,自此徹底與大明離心離德。
新科進士們之中雖說也會有心性油滑的,但大多還沒有經受過官場打磨,胸中滿腔壯志,就想着要好好當官一展心中抱負,對於他們來說,安南這樣一塊被打掉了大部分士族、且百姓們多少還對大明朝的吏治存有觀望之心的地方,和他們最是匹配:
一則,這裡士族勢力已經崩潰,這些新科進士們的施政少有掣肘,也不會有士族試圖腐化這些年輕的官員;二則,他們雖然施政經驗不足,但至少,不會敢明目張膽的荼毒百姓,也沒有什麼後臺供他們貪贓枉法。
管理的好不好另說,吏治清明至少是有保障的。
而安南百姓,現在要的,也就是這片剛剛換到自己頭上的大明青天,能夠比士族清明就可以了。
在來自於大明的這些官員們到達交州後,朱肅特意給他們集體做了一番宣講,內容無非是要清正廉潔,交州上下剛剛收復,交州的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五百戶百姓,皆在看着我大明官員的作爲。
若廉,則百姓歸心,交州自然穩固。若貪,百姓離心離德,自然對華夏也再沒了歸屬感。那麼這個貪官所犯的就不是尋常的貪鄙之罪,而是在破壞華夏民族的和諧與統一,是整個華夏的罪人。
而他們若能治理好交州,那麼所立下的功業,甚至還要高於開疆拓土的將士,作爲收復安南之後的第一任官員,其穩定交州的功業必將名垂千古。
這一番演講,說的一衆官員們深以爲然,熱血沸騰。不止是那些新科進士們大點其頭,那些來做州府官員的老資格們,也是十分同意朱肅的這番話。
其實執政方面,朱肅在看到前來的新科進士的名單之後,也是十分放心的:前來交州主持大局的巡撫名爲胡儼,洪武二十年進士,在歷史上,曾任永樂年間國子監祭酒、內閣閣臣,爲人敦厚戇直,心中常懷百姓;其他前來的官員也多是清官,屬於老朱親自考驗過、留在白名單裡的人物。至於那些新科進士裡,就更是羣星璀璨了,有許多讓朱肅都如雷貫耳的名字。
原永樂朝榮祿大夫、武英殿大學士、少保金幼孜,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名臣,“才華一代文章伯,事業三朝社稷臣”,曾數從永樂大帝北征,乃是毫無疑問的大明肱骨之臣。去年剛剛進士及第,被老朱打發了來,做個縣令……
原永樂朝內閣首輔,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明宣宗朱瞻基曾盛讚:“洪武中,學士有宋濂、吳沉、朱善、劉三吾。永樂初,則解縉、胡廣。”,去年剛剛進士及第,被老朱打發了來,當縣令……
原永樂朝內閣巨佬,赫赫有名的“三楊”之一,奠定了大明朝內閣地位的一代千古名臣,楊榮,去年剛剛進士及第,被老朱打發了來,當縣令……
另一個原永樂朝內閣巨佬,另一位赫赫有名的“三楊”之一,同樣是奠定大明朝內閣地位的一代千古名臣,楊溥,也是去年剛剛進士及第,被老朱一併打包丟了過來,當縣令……
“這麼豪華陣容……看來,老朱也有和我一樣的擔心,生怕安南如前世永樂時期一樣,因爲官員們沒有善加治理,最後煮熟的鴨子,反而還飛了去……”
朱肅心中暗想。老朱那邊,有自己給他羅列的一批日後大明得用的臣子名單,這份名單上的人物雖然未必仍會成爲大才,但至少,在歷史上他們留下了名字,說明他們比起一般人更加可堪造就。
被安排治理安南的這些人中,有許多都是這一份名單上的人,足見老朱對治理安南的重視。
順便一提,這份名單上,排在首位的人物,就是大明少保于謙。可惜于謙如今還未出生,只怕老朱這一輩子,是用不到這樣一位讓他萬分喜愛的名臣了。倒是就朱肅所知,朱標已經將那名單給悄悄抄起來了一份,日後,于謙或許會成爲朱標手下的肱骨之臣,繼續爲華夏的壯大添磚加瓦。
沒有了士族掣肘,收回交州之事確實少去了很多麻煩。但士族留下的權力真空,也使得大明接手交州之初遇到了許多麻煩。交州諸事一直忙碌到了這一年年尾,直到年節將近,交州諸事趨於穩定,朱肅方纔騰出手來,準備離開升龍城,前往武曲港搭乘船隻,返回應天。
他是這一次大明開疆拓土的最大功臣,這一年年終的宮廷大宴,是務必要回去的。老朱已經下了三道催促他回京的聖旨,要是再不回京,接下來送來的怕得是老朱的龍靴子或者是龍腰帶了。
於洪武三十年十二月廿二日,朱肅回到了闊別以久的應天府。年節臨近的應天府顯得分外熱鬧,因爲李文忠、藍玉等人先前回來的時候,朝廷就已經辦過一場慶功大典了,因此等到他這個周王回京的時候,一切就顯得安靜了許多。
當然該有的排場還是有的,身爲太孫的朱雄英,帶着依仗親自前往應天府外五十里的館驛,迎接他的五叔周王朱肅回城。朱肅與朱雄英本就有半師之誼,又素來親密,這一見面,叔侄二人一路走,一路在車架之中暢聊,倒也頗爲快意。
“這些年京中可有什麼大事發生?”朱肅問道。
“倒是無有什麼大事……皇爺爺前些日子徙富戶一萬四千三百餘戶入京,充實京城;東瀛那邊有幾個大名反了,不過問題不大,只是小打小鬧,很快就被我大明衛所平定。三韓那邊有人自稱是高麗王遺孤後人,據說是想趁着我大明和安南拉鋸的時候,出來佔佔便宜。但南北消息不暢,等他起事之後,其實安南已經被我們大明定了,那人自也敗亡。噢還有,前段時間二王叔和四王叔他們也回京了,說起各自在封地上的作爲,讓我好生嚮往……五王叔,你說我什麼時候才能再出京去看看啊。”
想起當年總督大寧時候的經歷,朱雄英面露懷念憧憬之色。
朱肅只是笑笑,揉了揉他的頭。其實,歷史上的洪武三十年並非只有這些小事,歷史上的洪武三十年,該是暗潮洶涌,不止是圍繞皇權,還有吏治、政治……
還發生了洪武年間的最後一樁大案:南北榜案。但現在的大明,因爲朱肅和朱標的科舉制度改革,南北榜案也因着蝴蝶效應而銷聲匿跡了。
晚年的朱元璋孤家寡人,卻仍被這些千頭萬緒熬幹了最後一絲精力。洪武年到最後,只有三十一年。
朱肅之所以問朱雄英,其實是因爲他最擔心的,還是老朱如今的身體狀況。
不過還好,在入宮看到老朱本人的那一刻,朱肅就基本放心了。
此時的老朱正如年輕時那樣,正操着一隻龍靴,對着一個八九歲小娃娃的屁股一頓猛揍,一邊揍一邊喊着:“叫你給咱出宮,叫你給咱欺負平民百姓,還敢不敢了?敢不敢了?”
龍精虎猛的一塌糊塗。
“爹啊,爹啊!我不敢啦!”那孩子奮力掙扎,哭的像殺豬一般。因着老朱見朱肅和朱雄英來,愣了一愣,手下失了點勁,竟是讓那孩子一溜煙的跑了。一邊跑,一邊還不忘提褲子,那模樣頗爲滑稽。
“呃……”朱肅愣了半響,也不知這種場面,是該假裝沒看見繼續以國禮拜見的好,還是該先上前給氣紅了臉的老朱順順氣好。
那邊廂,老朱已將那龍靴在腳上套了套,沒套上,乾脆一把丟到一邊,氣道:“兔崽子,就知道氣咱。”說完還橫了朱肅一眼:“和你們兄弟小時候一個德行!”
躺着也中槍的朱肅面色一窘,朱雄英已去撿了那靴子過來,朱肅順手接過了那靴,俯身給老朱穿上,而後道:“爹,這娃娃誰啊,我怎麼沒見過。”
“怎麼沒見過,早些年在宮中時候,你還抱過他呢。那是你二十五弟。”老朱道。
“二十五……”朱肅臉色一囧。講真,自己的那些弟弟,到了老十之後,自己基本就記不得了。這二十五弟說起來都嫌繞口,朱肅翻了翻白眼吐槽道:“您給我添的兄弟也太多了,誰家的弟弟能排到二十五……您老龍體康健,老當益壯,兒臣可真真是佩服之至。”
“你小子……”朱肅怪模怪樣的在那拱手做欽佩狀,老朱做勢就要再脫龍靴,看着朱肅驚惶閃避的模樣,終於憋不住笑了出來。
這一笑,父子二人數年不見的生疏也去了,就像從來沒有分別過一般。
“你回來的正是時候。”老朱讓朱肅陪他去往御花園散步。這御花園中,倒是比以往多了不少花木。早年間大明初建的時候,這裡多是田土。
每次一來御花園,就能看到老朱和馬皇后兩人一起,把這御花園當做耕地一樣的在自耕自種。而今御花園中雖有耕地,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了。
老朱有自己的皇莊,每年照舊是要帶着百官親自去耕種看看,但更多的其實只是一種習慣。他已六十九歲了,基本已是耳順之年。便是在尋常百姓家,也沒有這個年紀還下地作活的。
“咱大明今年雖免不了些許小事,但卻也稱得上風調雨順。三十是個極數,又收復了安南,市井坊間,也把收了安南之後,看做是真正的華夏歸一。”
“因而,咱準備將今年的年節宴,辦的大些,聲勢隆重些,以彰顯我大明天威赫赫。你若是趕不回來,咱這宴終究失了點味道,你回來了,這宴纔算圓滿。”
老朱道。朱肅落後半個身位跟着老朱,一面走,一面點頭稱是。擡頭看見老朱的側影,忽然發現他雖盡力撐直了身形,但腰背還是不可避免的稍微彎了些。
心中一動,想了想,道:“您老人家,該不是,想用這三十年大宴,給一輩子做個總結罷?”
歷史上,老朱活到洪武三十一年。這年節宴一過,就是洪武三十一年了。
老朱心裡沒點想法,朱肅是不信的。他或許是想用這年宴上的彰顯武功,給自己的一輩子功業,來個提前的蓋棺定論。
老朱怔了怔,笑罵:“你這逆子在想什麼……”
但卻還是輕輕嘆了口氣,看着天空怔愣了一會,道:“咱這一輩子,沒求過什麼長生不老,但到了這時日,終究還是會生出些想法的。”
“大明,還有很多事情還沒有做。但是有你大哥,有你在,咱很放心。”老朱拍了拍朱肅的肩膀。
“咱就算是死了,也是放心的。”
朱肅身子顫了顫,沒說什麼,過了一會,才擡起頭笑道:“您這就覺得這輩子值了?”
“兒臣可覺得,兒臣的日子過的比您精彩多了……您勞碌了一輩子,可曾見過那大海?倭島在我大明之東,上頭許多建築似唐非唐,遊覽起來分外的有意思。”
“撒馬爾罕城之宏偉,與我大明應天迥異,城中商賈如雲,建築多有異域風情,圓頂金漆,陽光照來熠熠生輝。”
“那鳳鳴洲中的土著以羽毛爲飾,他們所建立的文明,與我華夏數萬年前相類,那又是一種獨有的風情……”
“父皇,你德比三皇,功蓋五帝,蒙元的開國大汗鐵木真,由東至西,由北至南,也不知看過了多少世間奇景。”
“您作爲我大明開國皇帝,卻一生囿於這小小的江左之地。如今不過耳順,就已生出了這心思……難道您希望您這一生的所見所歷,還不如鐵木真這個蠻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