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不是專業的海軍軍官,對陣列之法更不懂得,不過隱隱間感覺卻是不太妙……荷蘭艦隊這邊也在停帆橫船下錨,不過艦隊船隻亂成一團,看似強大,其實由於擁擠在一處,不少側舷火炮的炮位會不小心打中自己的艦船,只能在慢慢平移,而反而和記的戰船已經基本上要調整好了,三條線的戰船和商船都是調整的很快,因爲原本就是一字縱隊過來,所以調整橫移都是相當的迅捷。
論起水手的本事,當然是荷蘭船爲第一,就算是百年之後的海上第一強國英國人,在第一次英荷戰爭勝利之後,其後第二,三,四,連續三次大型的對荷蘭人的海戰都是打輸了,而且輸的相當的慘……兩邊的艦隊進入二里範圍之內,在所有火炮的射距之時,和記與荷蘭艦船一起調整橫帆,下錨準備,和記的艦隊有一字縱隊之利,就算這樣,荷蘭人也差不多也是都要調整過來了。
就算這樣,領先一步就是領先一步,處於下方的帆漿船最先調好頭,帆漿的好處盡顯無餘,當荷蘭船大半還在調整船身時,特別是蓋倫船笨拙的船身只調整不到一半時,四艘帆漿戰艦早就調整好了,漿手們不停的划動手中的長漿,把船身調整到最合適的位置……
在宋克還在發呆時,炮聲響起來了。
每艘帆漿船的側面都是超過十五門重炮,論火炮的數量不在蓋倫大艦之下,論火炮的質量更是優勝一籌,每門火炮最少也是二十四磅炮,滿船俱是重炮,同時炮手的動作嫺熟老練,打起來相當精準,相隔裡許,第一輪炮彈就是大半擊中目標。
四周滿是火炮打放的沉悶轟響,還有炮彈呼嘯而至的尖嘯,當然還有炮彈擊中木製帆船時發出的砰然巨響……有艘商船被擊中了甲板,好幾個人被炮彈直接炸飛,與木屑飛向半空,發出陣陣慘叫聲。
宋克面色如常,眼前這一點場面對一個殖民地高官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他內心的擔憂也不會說出來,到底來說高文律纔是艦隊指揮……
這時宋克將目光投向巴達維亞號,那艘鉅艦纔是艦隊的靈魂……六百五十噸位的船身,長度是五十六點六米,主桅高達十米以上,擁有三百一十四名船員,現在人數應該是不止,高文律帶着一些人上了主艦,人數應該在三百五十人左右。
這艘船的設計炮位並不多,只有二十四門鐵炮的兩層甲板的炮位,這個時候正是大型風帆戰艦開始發展的階段,到英國的海上君主號開始成型,三層甲板,城堡般的船尾樓,炮位多達過百門,一般的小型戰列艦也有數十門炮。
而在十七紀紀初的時候,很多大艦因爲要載運貨物,導致設計炮位並不很多,後來在大型戰艦越來越多,炮位也越來越多之後,很多戰艦上又加裝火炮,就如巴達維亞號一樣,除了原本的二十四門火炮之外,又在主甲板加上護板,加裝了十四門火炮,加上船尾加裝的火炮,使其火炮超過了四十門。
現在這艘主力艦已經橫過一半的船身了,這比商船要慢一些,在巴達維亞的側前方分別有兩艘商船,基本上已經快完成轉身了。
可惜他們轉身一樣不及和記的商船和縱帆船……荷蘭戰艦的艦隊是由十九艘船組成,和記則是二十五艘,最上部份的橫隊是四艘縱帆船加上四艘商船,已經完成了一字橫隊,八艘艦隊有些偏斜的一字排開,下錨之後艦炮已經開始打放,這個角度,正好是打在左側方的巴達維亞號附近,宋克看到炮口不停的噴出火花,炮彈飛嘯而出,擊中已方戰船各處。
近中間部份則是一艘蓋倫船戰艦和八艘小型商船,宋克認得那艘蓋倫船,那是在與明國福建水師交戰時被俘虜的,結果現在落入了和記的手中。看着這艘船也是一字橫隊,兩兩配合的向自己一方開炮,宋克的神色淡然,內心卻是有些壓制不住的憤怒。
下方則是四艘帆漿船和四艘小型商船,帆漿船完成轉身更早,在相隔不到一里的地方四艘船排成了整齊的橫隊,側舷火力完全發揮,火力全開,炮彈不停的傾瀉在赫克託號和其餘幾艘商船的頭頂之上,碎木橫飛,不停傳來人的嚎號和吶喊聲,軍官們拼命督促水手遲快完成轉身,炮手們急的咒罵,被人一直按着頭打卻不能還擊,他們的憤怒可想而知。
雖然轉身很慢,荷蘭船多半還是都完成了這個戰術動作。
這一下呈現在常威等人眼中的就是這個時代的最偉大的畫面,耳中則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小的商船也裝配了十餘門火炮,戰艦則是少的也有二十多門,多則三四十門,四十多艘艦船近千門大炮,這是何等壯觀的景像啊!
想象一下吧,最低配給也是九磅炮,近千門火炮如果是用在陸地上,三十六磅炮,二十四磅炮,十八磅炮,九磅炮,一字排開的炮兵陣地簡直已經夠拿皇時代的主力大會戰的炮兵水平了,當然這個時代的火炮威力還小,九磅炮的有效射程不過裡許出頭甚至不足一里,但如果果真有千門火炮擺在這個時代地球上任何一處戰場上,轟擊起來地動山搖,絕對沒有哪一支陸軍可以扛的住,並且能夠戰而勝之。
這個場景,叫在草原上參戰過和去過遼東的人心馳神搖,如果是這麼多火炮擺在草原上,或是放在遼東戰場,又會是怎麼的一種情形呢?
當然現在也只能是想想,和記這兩年來,特別是近年來火器局所鑄的所有火器幾乎就是火炮,甚至新組建的龍騎兵團的火槍和火炮都沒有補充,還派了大量技術人員和所需物資直接送到臺灣這邊,這才保證了這些艦船有充足的火器。
鄭氏水師從來也沒有這麼多火炮,連和記現在的一半也沒有,哪怕是鄭芝龍最強盛時的擁衆十餘萬,火炮怕是也沒有過百門,而且多半是小炮,只有少量的合格的大炮放在中軍艦那樣的大艦上。
鑄炮也是一門學問,掌握了才談的上進入強者之林,纔有資格在此時與荷蘭人打一場象模象樣的海戰!
要是張瀚在此,恐怕會比常威等人更激動幾分。
這是何等壯觀絢麗的畫面啊,比他看過的幾部風帆戰艦的海戰電影要精采的多。電影又怎麼能把實戰的感覺拍出哪怕一半呢?
一艘艘木製戰船一字排開,形成了整齊的三條橫行的戰列線,這就是戰列艦這個艦種名稱的由來了,戰列線,這名字也是真的美,一種戰爭的,暴力的美學之感就在這三個字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三條線,對着一窩蜂般混亂的荷蘭艦船,比起三條橫行的和記水師,荷蘭人當然也是橫舷過來了,但他們平時毫無艦隊編成的訓練,只是各艦知道要留出距離給友艦發揮火力的空間,一艦與另一艦之間需得稍留距離,否則很容易被近側的友艦火力不小心誤中。
然而以荷蘭艦船的密集程度,這種事怕還是難免。
在常威等人眼中,居高臨下,碧藍的大海之上真是平生罕見的奇景,一堆是十九艘艦船橫在海上,似乎是故意放散亂的,船隻錯落有致,有前有後,不停的也在開火放炮,火炮一發,火光一閃,然後是大片的白煙從船身一側冒起來,一艘船便有十幾二十門火炮次第打放,火光接連閃爍,船身也一直在晃動,然後是另外一艘,再一艘……荷蘭人的十九艘船不停的開火,火光象是過年時的爆竹一直不停的閃爍迸放着火光,然而火炮的威力當然遠勝爆竹,給人一種無比震撼的感覺。
和記一邊則是整齊的戰列線,每艘船火炮炮組打放的時間也是幾乎完全一致,每次都是轟的一聲,一艘船的十幾門或二十餘門火炮幾乎一起打放,船身晃動的很厲害,然而炮組成員和水手們都是早就習慣了,並不將這種震動放在心上。
兩邊不停的打放火炮,船身卻完全不動,這和人想象中的一追一逃式的打放火炮是不同的……戰艦在移動時還互相開火,在真實的海戰中那樣的情形是相當困難的。
火炮的後座力很強,稍不小心就會傷到炮組成員,如果固定船隻,這種可能的損傷會減到最低機率,但還是免不了有炮組成員會被自家火炮的後座力所傷,畢竟這個時代能採取的措施實在有限的很。如果想在移動中開火,那就需要極大的膽魄和極強的訓練,只有少數炮組成員敢這麼做,並且要冒相當大的風險。
此時的海上,兩隻艦隊不停的向對方傾瀉着炮彈,到處都有船隻中彈的景像,桅杆,船帆,亂麻一樣的索具,船頭,船尾,船身正中,甲板,船舷,懸掛在大船一側的小舟,幾乎沒有一處地方不被火炮擊中,也沒有一處地方可以不被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