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是漢奸還是人材?

西北。

年前爲籌西北賞功銀,大順監國陸文宗命西北數省各自籌銀。

諭令頒下後,陝西巡撫張國柱、甘肅巡撫汪兆齡、寧夏巡撫趙忠義、青海巡撫辛思忠便竭力籌措此賞功銀,然西北地方貧瘠,百姓無有積蓄,行營又嚴禁攤派百姓,不得已四位封疆便將目光統一放在了境內鄉紳頭上。

臘月後,陝西巡撫張國柱第一個動手,“布州縣官吏,毒掠縉紳”,爲了獲得更多縉紳藏銀,張國柱命人張榜公示,鼓勵百姓密告大戶富戶藏銀,所得者十分之一賞告發者。

又命組建清鄉隊,每縣一百至兩百人,對凡土地過千畝,或產業店鋪過三家者定下捐輸比例,或五抽一,或四抽一。若有不交者,清鄉隊即抄沒其家。敢於抗拒者,則調大兵捕殺之。

深知監國心念貧民,張國柱又命清鄉隊成員多以貧民、無地佃農爲主,此舉令得貧苦農民除參軍之外,又得一條爲大順“體制”之路,不僅極大鞏固加強了大順於地方的統治,也極大打擊了陝西境內的土豪鄉紳。

在順軍平定西北的強大聲勢下,土豪鄉紳不敢反抗,其家族勢力被大大削弱,難以再同前明時一樣左右地方,形成地方一霸。

甘肅巡撫汪兆齡參加大西軍之前雖是舉人士紳階級,然深惡此階級害民殘民,因而在四川時便曾勸張獻忠殺盡地主士紳,歸降大順後,此念依舊不改。

汪於固原召集官員公議,會上公然稱“縉紳皆無道之人,不可同情”,隨後便令前降清士紳以官職大小定輸銀多寡,多者六七成,少者二三成。有曾造成順軍(西軍)傷亡的降清士紳,更是派兵直接抄殺其家,家產皆沒入府庫。

爲了更好更快更方便的完成監國所定任務,又爲徹底清除士紳土豪於鄉野勢力,汪兆齡更是私設甘肅催收司,以原西軍降卒四千餘人爲催軍,分遣各地。

催軍一至,立時從地方手中拿取名單,以拷掠方式拿來名單中人,迫其出餉。

汪所定拷掠者以萬曆四十年後鄉紳科目爲斷,即萬曆四十年後有功名在身者,全省計270餘家。

催軍更有若干刑具,除基本夾桚外,又有鐵梨花、呂公絛、紅繡鞋等物。

諸般手段輪番上陣,使被拷掠者叫苦不已,紛紛捐輸交餉。

固原有大戶兩三家不肯交餉,串連謀反,舉鄉兵兩三千人合攻縣城。知縣周某率人堅守,命往省城求援。

汪兆齡急請駐甘肅的第十一軍艾能奇出兵進剿,斬殺作亂鄉兵千餘,誅殺爲首者上百。

汪兆齡深恨大戶不爲國家出力,反而聚衆作亂,密令催軍將第十一軍俘虜的上千人盡行撲殺,慘不可言。

此事被原西營禮部尚書、現任大順西北巡閱使的吳繼善得知後,因其原就與汪兆齡不合,反對其對地主階級大殺特殺的政策,因此上書行營揭發汪兆齡亂殺無辜事。

彈章送至,監國陸文宗閱後,提筆批:“知道了。”

又命頒口諭於汪兆齡,謂:“歷來西北之亂首惡多爲地方勢大者,此類人等若能嚴守華夷大防,忠於民族,當行招撫器重,委以官職,使之參與我大順國事。反之,當嚴行打擊,能殺頭者不使其牢獄,能牢獄者不使其在家。”

“自古治國,首治豪強,監國聖明。”

得到監國明示後,汪兆齡立時變本加厲於甘肅推行一些官員眼中的激進之舉,雖死者甚多,然地方卻是秩序清明,民生恢復極快。

寧夏巡撫趙忠義同青海巡撫辛思忠都是帶兵之人,不僅有地方治理之權,更有統兵提調之權,奉諭籌銀後,趙忠義即命兵丁逼索鄉紳,名曰“納餉”。又命將不肯納餉的鄉紳解入大獄,毀其坊匾,燒其田契,分其屋產,“凡無地者分地之後,皆免三年稅。”

青海巡撫辛思忠則多令部將持符巡省境,勒土官捐餉,迫僧官積蓄,橫暴異常,然所得也是四省最多。

率軍收復河套地區的順軍大將高一功雖沒有得到籌銀任務,但於五原置城期間,張官置吏,四出赴任,旬日間遍於兩套。

又派精騎略行兩套,追索蒙古部落大小酋長,少者千金,多者萬金。有不能獻金銀者,追其牛羊過半。敢於抗拒者,刀兵相加。

五原知府、順監國族侄陸義良上任後,“陽言蠲貲租,刑逼鄉官,漸及富戶,謂之追餉”。

追餉最重者無疑西安城。

西安爲西北中心,聚集大量前明士紳官員,此幫人等九成降清,有漢奸之罪。

甘陝總督孟喬芳奉監國諭,召此等士紳,先是痛斥這幫人等從前罪過,爾後要他們戴罪立功。

言:“西北剛經大亂,想要大治,必須錢糧。國家初立,一窮二白,正是爾等贖罪之時。所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兩者都不出者,分明視我大順爲賊寇。既是敵非友,則斷然處置矣。”

在孟喬芳的威逼下,西安城中富戶迫於壓力,紛紛解囊。

一時之間,西北四省處處捐輸追贓,大順所任官吏皆以輸銀競比,原定西北賞功銀三百餘萬兩不足半月便湊齊,追贓之風尤在繼續,部分地區出現爲追贓而滅門之事。

原西營吏部尚書、大順西北安撫使胡默上書,請停追贓之風,以免重蹈永昌元年舊事。

吏政府尚書宋企郊、兵政府尚書陸之祺等人也認爲此風不可繼續滋長,也不當再行蔓延,因爲當年永昌皇帝退出北京與追贓之事有莫大幹系。

“永昌元年失敗之事,根源乃輕敵滿洲,非士紳。前番永昌皇帝於北京追贓也無不妥,概歷年以來前明士紳官員所得,非盜上即剝下,無一合法所得。倘若不行追贓,便是默認此類人等財富合法,他等若合法,我大順便不合法也!”

已經班師回京至潼關的陸四無意停止西北四省追贓助餉之事,在他看來在滿洲大敵已亡,北方已經統一的情況下,追贓助餉實際是鞏固大順根本的頭等大事,也是最好的時機。

但也頒下諭令,命各地注意“尺度”,不要亂殺人。無論是追贓還是助餉,都要“師出有名”,有理有據,不可胡亂捏造,肆意害人性命。

在潼關,陸四接見了一百多名西北各地往京師赴考的士子,這幫人有舉人,有秀才,但亦有許多無功名之人。

去年左輔顧君恩建議大順恢復科舉,陸四採納,卻命開恩科,要天下人皆來考。

此天下人非天下讀書人,而是天下人。

“識字者,有見解者,有能者,都可來考。大順用人,不拘一格。”

潼關城樓下,陸四見赴京趕考的士子中有一人穿得單薄,於寒風中凍得面紅耳赤,不禁解下自己的貂襖上前披在此人身上,隨口問對方姓名。

“學生於成龍。”

沒想大順監國竟解貂襖於己的于成龍激動的跪伏於地。

第二百八十六章 天子寶座 價高者得第六百七十七章 太上皇配福晉第七百五十一章 請典史出山第二百五十章 我這破落戶能穿皇袍?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順完了,大清也完了第四百九十四章 不怕死的跟我殺過去!第九百三十二章 皇后娘娘喜禮第一百九十五章 要什麼給什麼第六百九十九章 姜驤反正 山西光復第六百五十九章 人間路短,兒女情長第二百五十九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八百零七章 知根知底的國公第七十九章 闖軍南下 赤子之情第三百一十三章 孔家無道,佃農起事第七百四十七章 俺對不住大兄弟啊!第五百三十章 破北京,封親王第一百五十九章 菩薩爹爹有鬼了第五百一十三章 棄城,不殺;毀城,誅三族第五百九十三章 磨刀霍霍第四百四十八章 阿濟格是死的第六百七十七章 太上皇配福晉第七百二十七章 忠王、遼王、秦王(大明三傑)第五百四十六章 有毛沒毛,拉出來瞧瞧第九百九十五章 大勢所趨第七百四十六章 我是不是跟曹操一樣?第四百二十六章 攝政王是否有愧!第五百二十五章 多爾袞哪來的勇氣第四百三十八章 都督,要哪個?第三百七十二章 天降大任,必先神聖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龍降世 萬歲加冕第二章 造反三要素第一百三十七章 一把油菜花第四百九十三章 殺咧,殺咧,殺咧!第六百八十六章 監國,天下第一孝子也!第九十三章 揚州,絕不可重演第六百七十三章 陸親開道,閒人勿近第四百一十三章 冰與火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順的軍餉有了第二百六十六章 我怕你報仇第六百四十三章 太后進京第七百三十六章 銜枚疾驅三百里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順公主的嫁妝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清平南王陸文宗第二百五十六章 淮陰侯的價碼第二百四十四章 小淮海戰役第七百二十七章 忠王、遼王、秦王(大明三傑)第七百零一章 捐輸第二十三章 風起運河第六百一十九章 窮途末日第一百四十八章 陸爺,我把寇白門弄來了第四百二十九章 人,不能太狂第六十九章 陸文宗,我要娘們!第二百六十九章 你們能不能聽咱的話第二章 造反三要素第九十九章 吃飯砸鍋者,滅門第九百五十七章 第四軍助戰變主戰第七百三十七章 數萬西軍齊解甲第六百章 天王不認賬第五百四十六章 有毛沒毛,拉出來瞧瞧第四百七十一章 西望長安第二百八十章 豪格北撤第六百章 天王不認賬第七百六十一章 馬鞭所指,便是大順第六百四十七章 更無一人是男兒第八百一十六章 四賊第三百一十二章 世間從無聖人第五百九十七章 不要活的第四百九十七章 收復故都第六百九十九章 姜驤反正 山西光復第四百零三章 你們要給我找個舅媽?第七百三十八章 父皇,你死的好慘!第四百二十七章 聯明平淮(四更)第九百五十章 頭可斷,辮不可剃第二百三十九章 淮陰侯的迷茫第六百九十三章 四大國公 十二侯爺第四十五章 以陸四爲首的造反集團第五百八十三章 陸四天王以慫奪天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棄城,不殺;毀城,誅三族第一百四十七章 侯爺不可糊塗第三百四十五章 攝政王的驚怒第三百一十一章 劫孔救淮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下船,就打誰!第二百四十七章 可爲將,不可爲帥第六百五十二章 關東大兵要亡了第九百四十四章 最後的滿蒙集團第二百零七章第八百一十一章 是漢奸還是人材?第九百九十八章 好漢阿濟格第七百三十八章 虎焰班 跑得快第一百一十章 火不滅,聲不停第二百七十八章 騙吃騙喝的高傑第一百七十章 龍虎鬥第九百五十一章 順承郡王兵敗第八百一十一章 是漢奸還是人材?第二百二十九章 告訴二郎,我頭疼第五百二十六章 攻保定第九百五十一章 順承郡王兵敗第五百六十九章 武英殿中稱皇帝第一百五十三章 老弟就不想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