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明天皇無奈,簽署了一份國書,目前的情況就是東海州成了大唐領土,他們這些皇室正在準備被運往長安,可能這輩子,不,下輩子都回不來了。
時光荏苒,貞觀十三年,東海州島盡數平定,侯君集戰功累累,回去就受到了賞賜,留下五萬兵馬任命尉遲敬德爲東海州都督,一衆國公該回的都回了。
盧國公程知節回去之後也學了尉遲敬德和李靖這兩人閉門不出,不知道打什麼主意。
侯君集風光無限,回到朝堂長安後可是長臉了,揚眉吐氣。
李靖和在李績的說東西啊終於答應與元善一起開辦“武校”,得到了陛下的認可,名正言順的李靖算是致仕了。
太子李承乾到了滄州船廠去接收剩下的幾艘寶船,驍龍,蛟龍,貞觀,太宗,長安,蘇州,杭州,越州,福州,嶺南號,算是正是完工,幾處船廠正在進行中型商船的建造,寶船的生產經驗,生產小船速度快多了。
東海州島嶼上,要人沒人要錢有點的狀態實在是不太好發展,感覺跟荒島一樣。
元善覺得他是把自己給坑了,人口不足怎麼發展,幹個活都缺人。
都督府主事高表仁,跟着元善等人一起發愁。
“副都護,陛下將您留在這裡實在是太爲難人了,戰後成了荒島,人口不多成了漁村。”都督府主事高表仁道。
“手握一千萬貫錢,沒地方花,還真是叫人哭笑不得。”杜千羽說道。
東海州唯一女長史,杜千羽,在座的衆位都十分尊敬。
綵衣,藍嵐這兩人也成了都護府的官員,反正就是先不留空缺。
幾人哪裡有時間膩歪,倒是尉遲敬德過的最逍遙快活,天天帶着兵馬出去遛彎打獵,勘測地形,後面跟着一衆經發部的統計,測繪,專家等人。
薛仁貴這個司馬都快閒死了,沒辦法元善教給他一個重要的工作,負責治安,交通,等一系列瑣事,差點沒讓他抓狂。
“既然沒有人口那就只能採取遷徙的辦法了,必須陛下給人口,不然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東海州成了漁村豈不是笑話。”元善道。
高表仁表示爲難,說道:“陛下會派人來嗎。”
元善道:“如果這樣回去,陛下肯定不會派人過來,所以咱們需要想折。”
高表仁看着元善胸有成竹的樣子,好奇問道:“有什麼好辦法?”
元善笑而不語。
兩個月後,長安城內大街小巷,全都傳說東海州島上有黃金,銀礦,上島的人可以參與採集金銀,一切就看命,要是做淘金者幫工收入頗豐。
藍田縣內,郭守義正在動員百姓們宣傳,東海州招募工匠,工人,施工隊可以帶着家人一起到東海州工作,生活,待遇從優。
長安的小報上的招聘消息更多,幾乎囊括了各行各業的人,還有招商的信息,全都是建設東海州的消息。
大唐的幾個實力雄厚的商會,已經接到項目建設的通知,他們之前借出的銀錢現在總算是能夠分好處了和,大部分商人生意免稅一年,更多的商人得到了機會,便紛紛組織人手。
建材商會內部正在討論,他們猶豫的是萬一將所有人全部派出去還是留一些,公輸南道:“男的賺錢的機會,咱們可要爲了下一艘滿意號存錢了。”
公輸南不想錯過這次的機會。
沒有人反對,張滿意看了看韋達,沒有反對的,他開口道:“你們贊同的理由我非常立即,能夠爲建材商會賺取相當可觀的勞務輸出費用,但是你們想過沒有,這次東海州的計劃中是要有工人有一半能夠留在東海州,纔會有高額的僱用費用。”
衆人都冷靜了下來,韋達說道:“其實百姓們想要的無非就是高薪水,咱們跟他們直接說明不就好了,至於工程隊核心骨幹咱們不能答應他們留下,培養一個合格的工程核心需要很長時間,絕對不行。”
公輸南說道:“這樣就難辦了,若是這種情況工人們肯定也會要求高回報的,咱們賺的錢可就少了。”
鄭滿意聽着,實際上也沒有什麼辦法,現在這種情況就是非讓商會們幫忙輸送東海州人口。
嘆了口氣道:“實際上,咱們的工人可以去進行施工,不過人口也要給藍國公找。”
同樣的問題,幾大商會全都面臨這個問題,有人願意去東海州麼。
皇宮之內,李世民拿到了元善呈遞的奏摺,就是要求給人口,如果唐人不行,吐渾人,突厥的戰俘都可以,沒有說具體數量,但是從東海州戰報來看,其實也剩不下多少人了,這都是侯君集和程知節的功勞。
現在是穩定了,從一個小國殺成了漁村,現在就跟各個州府三四個縣一樣的狀態。
人口統計出來算上唐人兵馬還不足十萬人,很大一部分是九州島的扶桑屬民數來佔據最多。
“馬和,去找民部尚書唐儉過來。”李世民說道。
等了半晌,唐儉進了書房。
李世民直接問道:“東海州人口不足五萬,你們民部可以抽調多少人補充過去?”
唐儉有些爲難,道:“陛下,此事可能有些難辦,大唐百姓安居樂業,恐怕故土難離。”
唐儉直言不諱,沒事兒誰喜歡背井離鄉的,再說又是去那種蠻夷的地方,就算現在是大唐領土可是他們纔不會去那種地方呢。
唐儉說的直接,李世民有些小尷尬,他這個皇帝能做的事情畢竟有限,遷徙百姓,這種事情還真沒有什麼道理可言,沉默了一會後,才道:“那你覺得將突厥人與土渾人送過去如何?”
“萬萬不可,東海州現在唐人兵馬只有五萬,若是將突厥人和渾人送過去恐怕會變。”唐儉道。
“恩,你說的有道理,吐蕃人在大唐生活這幾年已經習慣,渾人才剛剛加入要是現在就讓他們過去似乎有些厚此薄彼,對於大唐的百姓安定會有影響。”李世民考慮道。
“唐尚書,那你說此事該當如何?”李世民繼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