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桑,我覺得軍主還是太過拘謹,以九州軍的軍力,推翻幕府是翻掌之間的事情。管他什麼大名反對,全部扔到江戶灣餵魚就好了!”
華夏會的社員從楚雲的府邸出來以後,仍然在討論楚雲的態度。
“爲了實現我們華夏會的奮鬥目標,我看在九州軍向幕府施壓以後,我們必須要改變擴大我們活動的方式,儘可能地擴大我們的影響力。我們華夏會目前才兩萬社員,還不足以讓軍主閣下動心。”田中成一說道。
“田中桑你有什麼好法子在幕府的監視下增加我們華夏會的成員麼?”有華夏會的社員問道。
“從南京城到京城這一段時間,見到了九州軍的手段以後,我有很多新的想法。我們以前拉攏的是對幕府不滿的人,所以到現在只有兩萬社員。以後我們不但要爭取對幕府不滿的人,而且還要爭取下層的武士、商人、礦工、農民這些中立人士,他們纔是主體。”
“而且我們華夏會的活動方式不能停留在發表演說、在報紙上抨擊幕府的形式上,還要刺殺、襲擊大名、帶領百姓鬧事,引發百姓對幕府的不滿!”
田中成一經過在華夏的經歷,有了新的想法。
“刺殺幕府官員和襲擊大名,這可是死罪!”華夏會的社員瞳孔一縮。
他們以前採取演說、發報的形式,已經波及了一批人被德川幕府關押入獄,要是採用更加激進的手段……
“東京學堂的先生說過,做這種事情總是要有人流血的,我們當初成立這個會社,本來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田中成一眼神變得銳利起來,“要是諸位沒有這個膽量,就去做德川幕府的走狗好了!”
“我等願意和田中桑成就大事!”幾個華夏會的社員猶豫了一下,而後說道。
能夠與田中成一到這裡來的,絕對都是華夏會的骨幹,他們流亡在華夏,對幕府恨意更深。
“好,等我們返回江戶城,監牢裡面的同伴出獄以後,我們就嘗試一下使用更加激進的手段來打擊幕府囂張的氣焰。”
楚雲回京以後,只覺得更加繁忙,先是召見了六部的官員,然後是西線戰場的將領、南線戰場的將領,還有東瀛華夏會的成員。
等到東瀛華夏會的人離開府邸以後,天色幾乎暗了下來。雖然還有人在求見,楚雲拒絕了他們,讓他們去尋找相應負責的人就好了。自己又不是鐵人,要是什麼事情都要操心,豈不是要和諸葛亮一樣勞累而死。
楚雲回到了後院,見到柳如是正提着一壺熱水要進艾拉的房間。
“軍主大人。”柳如是見到楚雲,施禮道。
“辛苦你了,將水壺交給我,讓我帶進去吧。”楚雲說道。
“是。”柳如是遞給了楚雲,見到楚雲這樣的身份還這麼客氣,而且還親自提着熱水壺進去,總覺得不可思議。
楚雲進入艾拉的房間中,發現她只是坐在書桌前方低頭看書,還沒有意識到楚雲進來:“柳妹妹,你將熱水壺放在牀邊就好了,待會兒我親自爲軍主沐足。”
楚雲將水壺放在了牀邊,然後不動聲色地走到她身後,一把將她抱起來。
“啊!”艾拉一聲驚呼,發現是楚雲以後滿臉緋紅,雙手摟住了楚雲的脖子。
шωш●ttκá n●¢ o
“乖乖坐在牀上,今日爲夫親自幫你洗腳。”楚雲輕輕地將她放在牀邊,然後取來銅盆,將熱水倒入其中,用指尖試了試銅盆中的水溫。
“軍主讓我來服侍您。”艾拉想要起身,但又被楚雲有力的雙手按住。
“這是命令。”楚雲不容質疑地說道。
艾拉一隻手扶着牀邊的木架,玉足被楚雲握在手中,俏臉鮮紅欲滴。
“都是要當孩子他孃的人了,還這麼害羞。”楚雲調侃道。
“我……”艾拉想要爭辯,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反駁。
“你在看什麼書呢?這麼入迷。”楚雲問道。
“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上面記載的諸葛亮、曹操等人都好厲害,我看到了孔明借東風那裡,人真的可以借東風嗎?”艾拉津津有味地說道。
“傻瓜,你都是什麼時代的人了,還問這樣的話,我們華夏有千年不傳的秘法,當然是可以借東風的了。”楚雲認真地說道。
“真的?是用了什麼樣的原理?我記得在科學院裡面沒有類似的研究啊。要是有這種能力,我們可以讓大帆船在無風帶也能來去自如。”艾拉有些疑惑,不過見到楚雲微微上揚的嘴角,就知道楚雲在逗她,“軍主真是壞人……”
“我不壞的話,孩子是怎麼來的?而且還要一直壞下去,起碼要生十個八個才行。我們華夏現在不是養不起那麼多人,而是人口不夠充實廣袤的領土。”楚雲說道。
“誰要生十個八個了……”艾拉低聲嘟囔。
“嗯?”楚雲加大了按摩的力度。
“艾拉知錯了,軍主想要生多少個都行!”艾拉趕緊說道。
“最近幾天有很多事情,而且京城中魚龍混雜,所以纔沒有讓你出去。一直待在後院也不是一件好事,有空可以出去走一走,這樣對身子好一些。”楚雲說道。
“軍主可以抽出一天的來陪我麼……”艾拉遲疑地問道。
“有什麼不可以的,六部在我前去南洋那麼長的時間內都能夠運轉如常,只是剛剛返回京城的時候比較繁忙而已。”楚雲說道。
遠在江戶灣橫濱港的鄭芝龍收到了楚雲的命令以後,立刻派出大使向幕府施壓。幕府在橫濱租界的壓力下,幾經猶豫,還是被迫釋放了關押的東瀛華夏會的社員。
這年深秋,滯留在京城的東瀛華夏會核心社員返回了橫濱港,並開始使用更加激進的手段反對幕府的統治。隨着後來的九州軍派出更多人前去暗中經營東瀛,掀開了“脫夷入華”運動的帷幕——來自於1840年某個華夏有名的歷史學家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