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極殿,一衆前朝舊臣、復遼軍軍官在被召集在此。大殿之上的龍椅卻空無一人,殿內還有楚雲的衛兵。楚雲就站在大殿上方,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睥睨羣臣。
跟李自成一模一樣,楚雲根本就不重視這些禮教規矩,氣得這些前朝官員七竅生煙。但無奈楚雲控制了京城各個角落,就連皇極殿中都有楚雲的衛兵,讓這些經過李自成教訓過的官員說話前要考慮一下引發的後果。
“崇禎皇帝不知所蹤,且萬曆末年以來,禮樂崩壞、積貧積弱、民不聊生。故在此,宣佈廢除崇禎帝,廢除明朝。”楚雲語氣平穩,就像是在做一次很普通的決定。
然而這個消息落在前朝舊臣耳中,無異於晴天霹靂!沒想到大明終究還是亡了,就這麼輕易被楚雲隨口廢除。
百官譁然,不過沒有臣子再敢站出來反駁楚雲了。大明朝廷在李自成入城以後已經名存實亡,楚雲只是正式廢除而已。真正死忠於大明朝廷的臣子已經被李自成殺得差不多。
“本人創建復遼軍以來,以收復遼土爲己任,經兩年苦戰最終如願以償。如今遼土鞏固,復遼軍入主中原,復遼軍的使命已經變更,從今往後,復遼軍更名爲九州軍,使命爲開疆擴土,建立大九州。《尚書·禹貢》有云,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爲九州。自先秦以來,歷代帝皇以統一九州爲己任。但是在我看來,此九州爲小九州,在小九州以外還有大九州。我們華夏文明千年以來侷限於小九州,素重守成,而不重開疆,所以難以擴大文明之影響力。”
“因此九州軍應徵服其餘八州,使得大九州一統,以後歷代九州軍統領,應當以同樣的使命,就如同小九州一樣,即使暫時分裂,最終也會形成一個整體。”楚雲說道。
在秦王掃六合以後,小九州統一文字,從此形成一個整體,分分合合以後仍然會大一統,形成華夏文明。
復遼軍的軍官們聽得熱血澎湃!他們在遼南科學院知道了這個世界上除了大明的疆域以外,還有諸塊大陸,上面有着其他的文明。如果能夠掃蕩這些文明,那將是比起開國還要偉大的史詩!想象建立一個比起成吉思汗還要偉大的帝國,擁有十倍於大明的土地,那他們的權勢也將增加十倍,載入史冊,千秋萬代!
楚雲取消了他那個時代對於大陸的劃分,將世界劃分爲了大九州,爲以後攻伐這些大陸作爲理由。
大明所在的東亞文明圈,命名爲中州,然後按照四方方位分爲東荒州、西荒州、南荒州、北荒州。四方位州又分爲上下兩州,如東荒上州、東荒下州,以拱衛中州。
按照大九州計劃,楚雲他們佔領的地方纔是中州的一小塊地方!中州在楚雲人爲的劃分中,是包括了現在大明、蒙古草原、高麗國、東瀛國、琉球羣島、南洋諸國、漠西蒙古在內的廣袤疆土。
東荒上州是原北美洲大陸、東荒下州是原南美洲大陸。南荒上州是原大洋洲大陸,南荒下州是冰雪覆蓋的南極洲。西荒上州是原西亞、南亞大陸,西荒下州是原非洲大陸大陸。北荒上州是原歐洲大陸,北荒下州則是西伯利亞平原。
反正誰擁有權力誰就有命名的權力,楚雲直接借鑑《山海經》的說法來命名,以後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亞洲、非洲這樣的說法,更加符合華夏文明中的華夷體系。
“中華以外,盡是蠻夷,爲何要將他們納入我們華夏,豈不是有損於我們的身份?”一些儒生難以理解楚雲的用心,反而表示吃虧。
“遼東、瓊州以前也不被中原政權重視,不過它們現在已經成爲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餘八大州也同樣如此。擁有更多的土地,就相當於有更多的農田、更多的資源,充分利用各地的優勢。”楚雲簡單地向他們解釋。
不過也就只是這麼簡單的解釋,他已經沒有什麼耐心和這些前朝舊臣過多解釋,因爲他們甚至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還一直認爲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什麼都不用做全世界就可以圍繞着自己轉。只有楚雲和他帶領的軍隊那纔是真正爲中州成爲世界的中心在戰鬥。
“從今以後,我爲九州軍軍主,九州第一執政官,現在統領小九州一切事務,將來統領大九州一切事務!”楚雲說出最終的決定。
他要擁有和帝皇一樣至高無上的權力,才能帶領九州軍征伐其他八大州!在這個封建時代,各個階級還沒有形成力量,需要一個具有影響力和控制力的人才能集中力量,帶領九州軍統一人類各個文明,做出十倍於秦王掃六合功績的偉大事業!
“我等願意追隨軍主,一統大九州,成就古往今來未有之大業!”
楊太等原復遼軍將領心裡早就想好幾套應對的方案。此時見楚雲做出他們最想要的決定,取代朱家王朝,成爲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而且還要帶領他們征服全世界,個個像是打了雞血一樣興奮,連說話都是顫抖的!
“萬歲!”衆多軍官的聲響在皇極殿迴盪,聲勢浩蕩!
大明的舊臣們十分幸運,目睹了復遼軍的變更,以及九州軍征服世界的開始!
“那麼現在就是對於你們這羣亡國之臣的處置!”楚雲不讓大明舊臣有機會瞎反駁,就以九州第一執政官的至高姿態對他們進行審判。
這些大明舊臣終於想起來自己不過是一羣特別的俘虜,楚雲的決定還由不得他們插嘴!
“除地方官員暫時留任以外,罷黜京官,重新選拔官員。地方仍然按省府縣之制度,廢除九品制與六部、改革科舉,官府機構分爲部、司、局、處、科五級,形同遼東、遼南所制。”楚雲又宣佈新的命令,“京城將會派遣宣政使前去各府各縣指導當地官員改革政務,另派監察使督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