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嚯……”
剛一進到鞠義的“藏寶閣”中,張遼就被掛滿整面牆的密密麻麻的各式兵器給鎮住了,不由得驚歎出聲。
繞是張遼習武多年,自詡什麼兵器都能耍得有模有樣,但鞠義這裡的藏品之多,種類之繁雜,也是讓他大開眼界。
“之前使君讓人從這裡拿走的應該是一把護手刀。”鞠義抓了抓腦袋,有些不確定地問道,他喜歡兵器,還喜歡跟劉備一起琢磨些新奇的東西,這間大屋裡面有半面牆都是各式各樣的護手刀,具體是給了別人什麼東西,壓根都記不清了。
“是護手刀,刀身是直的。”張遼用手比劃着。
“那就沒錯。”鞠義邁步來到一個木架子旁邊,那裡剛好有一個刀架是空的,鞠義低下頭,口中唸唸有詞,“騎兵刀二十三,沒錯,就是它。”
張遼有些震驚,“需要這麼多種騎兵刀?”
華夏民族立國千年,擁有龐大的武器譜系,流傳下來的兵器也是五花八門,通常來說,騎兵的近戰武器主要就是長槍和環首刀這兩種,各自有兩三種制式,以重量和長度區分開來,方便體格不同的戰士選用。
但是,像鞠義這樣,一開口就是二十三的編號,無疑是有些誇張了。
“軍隊裡當然用不到這麼多種類,但每一種能夠推廣到全軍,給軍工廠指定規格大規模製作的,都是從這些樣品裡挑選出來的最合適的。”鞠義耐心地解釋道,然後給郭嘉和張遼兩個人一一展示起來。
在鞠義的講解下,二人才明白了這裡爲什麼會有如此多的兵器。
他這裡的騎兵戰刀按照刀身的長度來分,幾乎每一寸的長度區別,都有相應的成品。
刀身長度、刀柄長度、整刀重量、重心位置、刀身弧度……
所有這些因素組合起來,單單是騎兵戰刀,就有一百多把樣品。
“打仗是靠將士們提着腦袋跟人拼命拼下來的,一點都不能馬虎,所以我一直給來到這裡訓練和幫着試驗兵器的小子們說,手上的兵器只要哪裡用着不趁手,務必要說出來,方便我們改進。”說起打仗,鞠義臉上就沒了嘻嘻哈哈的表情,而是一臉凝重,“就拿這戰刀來說,長一寸,正常情況下就要加重,可兵器重了就笨,所以要保持原有的重量,這樣一來,刀身就薄了,吃不住力,而且重心也要變化,每一個改動,都會讓整把刀變得不一樣,我這麼說,文遠老弟應該聽得懂吧。”
張遼點點頭。
“看看這把刀,是劉使君之前提起過,上個月才被做好送來的。”鞠義從右手邊摘下一把長刀,張遼眼尖,看見這把刀的遠處貼着一張紙條,上面寫着騎兵刀一百三十二。
這把兵器與其說是刀,倒不如說是根長長的錐子,刀背最厚的部分有半寸,然後以細小的程度變薄,直到距離刀尖還有兩寸距離的時候才被打磨成一個明顯的銳角,顯得極爲堅實。
從側面看去也是一樣,刀身末端寬度不過一寸,鋒刃從刀尖開到整個刀身的六成就戛然而止。
“只能刺擊,對吧?”鞠義順手將這把迥異於中原風格的兵器遞給張遼,示意他自己試試。
張遼也不推辭,接過之後就是唰唰唰三下刺了出去。
然後他的臉上就顯出了極大的驚喜。
“特別輕便,對吧?”鞠義開心地笑了起來,“手腕一抖就出去了,藉着戰馬的速度,只需要一甩腕,再一收,就是一條人命。”
“又直又厚,這是破甲用的。”張遼說道。
鞠義點點頭,“對於馬術不太好,需要一隻手來握住繮繩的人來說,這把刀就可以當槍的使,雖說短了許多,但總比戳到人之前就自己摔下馬的好。”
“胡人善使彎刀,臨敵交戰以二馬錯鐙時揮砍爲主,我軍用這種長直刀刺擊,應該能佔據很大的先手優勢。”張遼瞬間來了興致,比劃着說道。
然後,這兩個長期在邊疆之地生活,擁有豐富的與遊牧民族作戰經驗的男人就開始了技術層面上的探討,聽得郭嘉是嘖嘖稱奇,說到興頭,鞠義和張遼二人還用屋內的各種兵器,模擬着不同的作戰方式,一番長談下來,均有惺惺相惜之意。
“老弟,你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等天下一統之後,匈奴、鮮卑這些傢伙的腦袋,就註定要成爲你封侯的墊腳石了。”鞠義重重拍着張遼的肩膀說道,從之前的交談之中,他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張遼的心思,知道這個年輕人一心要實現先祖聶壹的夙願,徹底掃清盤踞在大漢北面的宿敵,心中頗爲歡喜。
“若是有那麼一天,我一定要請老哥大醉一場。”張遼也是開懷大笑,臉上盡是暢快的喜悅。
三人一直聊到傍晚,臨別之時,鞠義還鄭重其事地送了一副盔甲給張遼。
“這身盔甲是最好的精鋼鍛打而成,幾乎沒有兵器能夠擊破,最多就是在泜水被大戟士拍得有幾處凹了下去,後來又請工匠給重新打好了,這甲你拿去,也算不埋沒了寶貝。”鞠義將這幅漆黑黝亮的板甲拍得梆梆作響,一臉不捨地說道。
“這怎麼使得,元泰兄還是收回去吧。”張遼強忍着心中的狂喜,連連擺手推辭,“元泰兄正值壯年,他日未必沒有率軍出征的機會,怎能把如此寶物贈予他人?”
張遼是個識貨的,一眼就看出來這幅渾然一體的板甲不是凡品,也知道對於武人、尤其是將領來說,一身好盔甲那是比婆娘都看得重要,所以即使是眼饞,他也不願奪人所愛。
“哈,要是輪到我這個四十多歲的老傢伙衝鋒陷陣,這天下也就快完了吧?”鞠義自嘲地搖了搖頭,有些不捨卻又堅決無比地說道:“好東西不能藏着,要用,纔是對它的喜愛。”
“多謝兄長!”張遼見對方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便也不再矯情,雙手抱拳,重重施禮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