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章武新貌

渤海郡,章武港。

此郡以海爲名,此港也是一樣,以所處的轄地章武縣爲名。

十年之前,這裡還是一片荒涼的灘塗,偶爾有漁民在此路過,留下幾行腳印。

十年後的今天,這裡已經成爲渤海西岸最重要的港口,冀州與遼東、韓州、徐州之間商貿往來最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港口占地廣闊,碼頭被修繕得齊整異常,一眼望去很少能看見泥土地面,而是被磚石覆蓋。

出於審美方面的考慮,工匠們沒有單獨使用青磚或是紅磚作爲主要建材,而是將這兩種顏色迥異的磚石混搭起來,盡情發揮想象力,在地面上構成了各種各樣的圖案。

在這之中,位於港口中心位置的廣場尤爲聞名遐邇,擁有最令本地人自豪的繁複圖案——青紅雙色的雲紋簇擁下,一艘通體赤紅的大船揚着高高的風帆,劈波斬浪,航行在青色大海之上。

此時正值夏日的午後,天上下起了濛濛細雨,給炎熱的天氣帶來了一絲清涼,碼頭上的勞工們自然不會停歇,而那些沒有什麼緊要事情的民衆則是紛紛躲入附近的各種建築之中,片刻之後,偌大的廣場上就只剩下了兩名身材高大的年輕人。

這兩人衣着尋常,眉宇之間卻滿是掩藏不住的飛揚神采,正是冀州牧劉備劉玄德的兩位親傳弟子,諸葛亮和司馬懿。

“這究竟是出自什麼人的手筆,竟如此氣勢恢宏?”司馬懿撐着油布傘,從踏足章武港的第一刻起就對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讚不絕口,此時漫步在廣場之上更是流連忘返,鞋襪和褲腳被雨水打溼也渾然不覺。

“是工匠們自己做出來的,據說當初審太守親臨視察,請幾位老工匠各自立意,然後畫出圖樣讓全縣的民衆挑選,最終有五成人選了這幅揚帆出海圖。”諸葛亮看過這方面的公文,當即滔滔不絕地講解起來,“那邊那座石碑正是審太守親筆所寫,我們過去看看?”

這師兄弟二人漫步來到廣場邊上一座高達兩丈有餘的青石碑前,才發現這碑身四四方方,說是一根丈許粗細的方形石柱或許更爲恰當,碑身四面皆刻有文字,正面是洋洋灑灑的四六駢文,尋常人看不懂也沒太大意思,另外三面則讓他們頗有興趣。

章武建港的由來,興建港口的經過,都被一一記載在石碑上,更令人驚訝的是,碑身上還鐫刻有上千個名字,其中沒有高官顯貴,反倒都是些看上去就很土氣,什麼二牛、黑娃之類的名字。

“另有勞工七萬四千五百二十三人無法一一列舉,然此功此業,必將永留史冊。”諸葛亮輕聲念着最後的結語,心中滿是震撼。

碑身上的一千多個名字,有十分之一是負責港口各處建設的工匠,剩餘的名字,則是在修建港口的幾年中先後離開人世的人們,他們的職業各不相同有工匠、有勞工、還有擔負警衛的士卒,他們的死因也各不相同,有累死的、病死的、還有死於各種意外事故的。

唯一相同的就是,他們的名字沒有被遺忘,而是被一一列出,永遠供後人瞻仰。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司馬懿不住地搖着頭,有些難以置信地說道:“換做以往,這些人的性命不過是草芥一般,即使死掉成千上萬,也不過是史書上的寥寥數字,豈能得到這種身後留名的厚遇?”

“人家爲了造福後人而辛勤勞作,把命都搭上了,能夠留下姓名供後人瞻仰也是情理之中。”諸葛亮輕笑着說道:“不過審太守這事做得真是漂亮,應該向先生提議,讓各地都效仿此舉。”

“會不會把他們擡得太高了?”司馬懿皺起了眉頭。

司馬懿出身於河內名門,老子又是朝中高官,雖然司馬防爲人剛直,教子甚嚴,尤其注重德行,但世家子弟的人生經歷和思維方式就決定了他不可能把平頭百姓看得跟自己一樣,可以享受同等待遇的人。

在他的認知當中,能夠留名史冊,或是被人樹碑立傳的,要麼是功勳卓著,要麼是德行出衆,總之得異於常人才行。

像這種工匠民夫,不過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而已,即便是死了,劉備這邊的撫卹也是格外豐厚,足以讓其家人忘卻失去親人的痛苦,沒必要多此一舉。

審配此舉,可以被人讚賞爲愛民,但推而廣之,就真的沒必要了。

“是我們被擡了太久,忘記自己從哪裡來了。”諸葛亮笑了笑,見雨勢漸小,天色放晴,便收起油布傘,朝着海邊施施然走去,雖然年方十六,比司馬懿這個師弟還小兩歲,但說話往往頗有深意,總讓人忘記他的年齡。

聽了這句話後,司馬懿果然又站定沉吟,片刻之後回頭望去,才見諸葛亮已經走出了數十步遠,連忙快步趕了上去。

他們這次沒有住在章武港專爲往來官員和重要人物設立的館舍,也沒有住進遍佈港口內部、鱗次櫛比的旅舍酒樓,而是憑着路引,在劉備當初點名留給自己,後來又讓專人前來修建的山頂莊園入住,也算是享受了一次特殊待遇。

二人沿着坡度平緩的山路一路前行,很快就進到了莊園內部,跟莊園守衛和主管寒暄幾句便各自返回了住所。

諸葛亮住進的是一座面向大海,由青磚和水泥砌成的二層小樓,換下雨水弄溼,又被山路上的泥土弄髒的竹鞋布襪,他起身來到窗口,靜靜地欣賞起遠處碼頭上仍然在不停裝卸貨物的勞工來。

碼頭繁忙異常,不斷有船隻離去,也不斷有新的船隻靠港,裝卸工們一刻不停,用遍佈碼頭的機械設備提起沉重的貨物,並將其運送到不同的地方。

吊臂、滑輪、板車,這些簡單的機械極大程度地減輕了工人們的勞動量,也使得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中還能保持樂觀的心態,悠長的號子聲、人羣的喧譁聲和時不時爆發出的鬨笑聲,隨着微風不住地飄散。

“人不分南北,地不分東西,四民百工不分貴賤,使民安居樂業,老有所依,幼有所養,這就是爲師要走的煌煌正道。”看着看着,諸葛亮便想起了劉備曾對他說過的話。

“走正道很慢、很累、也很難,但每當你走過一步,回頭望去,都能夠由衷地自豪,這就是我們活着和奮鬥的意義所在。”

第四十八章 徐州易主第四十五章 都殺了吧第四十八章 殺人立威第四十八章 打土豪分田地第二十九章 最後的戰略安排第三十二章 步卒出戰第七十九章 獨步江淮第三十章 劃撥土地第五十六章 還說你不是壞人第五十七章 意見不一第九十一章 你也沒問啊第九十九章 常林第四十一章 更狠的第二十四章 不是卜已,而是蒲喜第一百章 相會第六十八章 金山再現第一百一十七章 小小兒郎第四十九章 機動性第四十二章 該補補了第三十五章 暗涌第六十四章 新錢第十六章 計算,算計第四十一章 苦惱第六十五章 用人不疑第八十四章 轉向再轉向第三十一章 鏡鎧第七十八章 反董同盟第八章 沒法打了第三十七章 真正的重要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捕鯨第四十四章 爲官之道,節流開源第三十一章 豈曰無衣第一百零四章 義之所至第五十六章 愚蠢第三十章 孤獨前行第三章 後宮分隔計劃第一百零二章 戰場無私情第二十九章第二十九章 仗義第六十四章 好事第一百一十四章 兩種槍法第十一章 和你投緣第一百零二章 趙雲的煩惱第一百零七章 重注第十四章 路子很野第九十七章 左部帥(下)第二十六章 一派胡言第十四章 錦帆賊第一百一十四章 要與時俱進啊第一百零八章 胎死腹中的制度第三十四章 漢人來真的了第七十三章 怕是要出事第三十八章 遼西生變第十九章 槍管第十四章 人心向背第五十三章 使匈奴中郎將第七十章 不是久留之地第六十六章 鬧心第二十六章 渡河第二十五章 給你們交個底第六十六章 又一處金山第八十二章 後顧無憂第九十四章 初見張燕第一百二十六章 識破與被識破第一百一十三章 常山趙雲,前來領教第六十八章 撤民第二十六章 狼煙起第四十章 滅門的縣令第一百二十章 好兒子第十四章 錦帆賊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戰 戰死第二十章 分兵出擊第三十二章 惡貫滿盈的趙雲第九十四章 初見張燕第四十六章 收買人心第七十七章 布衣之怒第二十章 趁天冷,搞事情第一百一十九章 孤獨的勇士第五十章 來日方長第三十三章 殺進去第六十五章 沮陽盛會第九章 護烏桓校尉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城第一百一十四章 章武新貌第五十一章 願爲使君效死第六十二章 大好河山第一百一十四章 追擊第一百三十章 箭破長空第三十六章 恍然大悟第九十二章 怪物騎兵第八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六章 督戰第五十章 曠世奇才第十四章 撒豆成兵第四十九章 出事了第五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六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五章 先下手爲強第四十四章 爲官之道,節流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