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的意思是說,官員最好達到二十一歲以上吧?”
皇帝劉恆瞬間抓到了錢汝君陳述的重點。
皇帝劉恆喜歡青年才俊,尤其給他的兒子劉啓安排的未來輔佐官員,更有許多在二十歲以下的俊傑。
時代前進,累積的知識量,也愈可怕。在後代,一個人學到三十歲,遍覽羣裡,都不敢說自己讀遍了那個學門的知識。
而在大漢,知識流傳不易,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能收藏到的書簡有限。
有時候,一本書簡,一千多字,對他們來說,已經是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
看論語的話有多簡潔有力就可以知道這時期文字精簡程度。
所謂學富五車,根本只是後世一本大部頭的書。
所以這個時代,讀會一本書的意思是,你要能倒背如流。跟人對話的時候,要能夠原句引用。
後世的文章,你背背看,能背個十幾篇就了不起了。
至於玄幻大神的書,你要背?自殺還比較快。
後世,講究得更多是讀通。
所以這個時代,十三、四歲的人把經典都讀通,不是作夢,諸子百家,人家也沒要你全會,會個四五家,讀通一家,自成一言就可以了。
然而,錢汝君認爲掌一國大政者,採用一個性格還沒有穩定下來的年輕人,簡直是冒天大的危險。
而三十、四十歲的人,性格穩定之後,就算再有外界的誘因,一般來說,性格不容易改變。
也就是說皇帝能掌握臣子的個性。那時候,再用人,也比較容易判斷這個人適合哪一種職位。
“是。當官的人,必須掌握幾種學問。地理、歷史、數學、物理。而且他的瞭解,不能只是表面知識,而必須能夠深入。學地理,能在家中坐,而通曉天下。知道山川河流的變化,知天文災變。讀歷史,可以明興替,知前代的得失,引以爲戒。知數學,能運算統計。朝政,其實就是數字科學。把數字算明白了,就知道什麼是缺少的,什麼是多餘的。而物理,能讓百官明白萬物變化的規則。依規則行朝政,就不容易有失。”
錢汝君休息一下,繼續說道:
“除此之外,當地方官的人,可以讀心理學。知百姓心理之變化。不過,或許不用教,有些人天生就能通心理變化。這幾種學問,就是兒臣認爲百官需要會的學問。自然,兒臣不是大學博士,說的話只是跟父皇之間的閒聊,父皇可以聽過就算。”
皇帝劉恆,怎麼會聽不出來錢汝君這是以退爲進。其實很希望皇帝聽進她的建言呢?
錢汝君自從出現在皇帝面前,每一樣的建議,或者奉獻,幾乎都對皇帝,或者大漢有極大的幫助。
給他特別準備的蔬菜水果,別的不說,讓他整天都能維持好的心情。
就算不是給皇家的東西,而是給薄家飼養的馬匹,賣給薄家軍的食物,也讓大漢出現了一支強軍。足以跟匈奴單挑。
如今,已經守衛邊防的主力。
至於給胡家生產的棉布,對大漢百姓的作用還感覺不出來。中產人家,倒是多了一種衣料選擇。
棉布比麻布穿着舒適多了。最重要的還是錢汝君給皇帝提供的棉甲做法。
大漢的軍事力量很強。做爲後盾的少府,雖然有千般不是。但他的研發能力比起後世的相關機構,強上很多。
錢汝君回到長安之後,看到的第一個變化,就是腳踏車已經出現,而且透過齒輪傳動,水車又有別的設計產生。
任何一個國家的先進科技,如果是官方研發出來,都會加以保密。錢汝君相信,
大漢皇帝劉恆時代的少府,比起前世後世,都強上不少。
有些發明,或許應用在軍事方面,只是一般人,甚至她這個公主見不到而已。
腳踏車發明出來,其他東西就不遠了。
可惜,後世貧民百姓都能騎上的腳踏車,以現在的冶鐵能力,還不能大量生產。
錢汝君一直糾結着,要不要把冶鐵技術兌換出來。錢汝君知道,一旦冶鐵技術改進,後多發明將涌現出來。
但是想要冶鐵技術改進,煉煤技術的投入,是不可避免的。
而煤的大量使用,是污染的重要來源。
看着大漢的青山綠水,錢汝君真的不想讓環境惡化。
大漢在戰爭對匈奴的弱勢,其實不明顯。錢汝君的做法是改良馬種,改進士兵的身體。
現在錢家農場生產的產品,有一半是奉獻給軍方使用。這也是朝廷雖然對錢汝君有些不滿,但不敢動錢汝君。
軍方,不管是屬於哪個陣營的,都承錢汝君的情。就算錢汝君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但是隻要錢汝君一句話,又無關造反的事。他們就能派出一小隊軍人,讓錢汝君指東打東,指西打西。
皇帝也感受到這點,對於錢汝君因此感到糾結。
幸好,錢汝君沒有朝廷和軍方一把抓,要不然,皇帝真的得把錢汝君限制在長安,不能去金麥逍遙了。
錢汝君提出關於太學學程的看法,打確了皇帝一直以來的思維,他的腦中,大概有兩種作法,一種是中央學堂式,就是看做官的需要些什麼,就教他什麼。欽天監的教天文,水文官教水利。要這麼教,就得找些老經驗的人。
然而,在錢汝君的建議裡,她把官員分爲兩種。具有決策權的正務官,具有執行能力的事務官。
決策的官員,要能明白對錯,而事務的官員,必須嫺熟於實際政務。具有執行的能力。
正務官對於事務不熟悉,可以聆聽事務官的意見。然而正務官必須有事非判斷的能力。
大學,應該培養的是正務官,至於事務官,則爲小學。
這裡的小學,可不是句讀之學。
但是大漢現在的朝廷,是小朝廷。所以官員人數,其實不太多。更多的只是胥吏。
在錢汝君的意見裡,胥吏也應該屬於官的一部分。領國家奉祿。他們的考覈,不應該提升官級,而是提升奉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