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儒家復起

ps:有書友覺得太墨跡了,扭扭捏捏才幹掉一個陳家太不爽。有書友覺得劇情太急了,大漢帝國的各階層的細節沒有刻畫到位。各種要求的都有,烏梅也不知道誰的好,索性就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好了。求訂閱,

四月末迎來一陣急雨,連綿的雨水使得渭河水漲,沿岸的村莊日夜守堤,防止河堤突然決口。

長安城街道上的石板路被雨水反覆沖刷着,四輪大馬車前支起雨棚,兩匹馬在雨篷下愜意的奔行着,過路的行人羨慕的看着帶雨棚的馬車,那是平陽侯府新出的產品,精裝版售價是2銀幣,摺合300枚五銖錢,普通版1銀幣摺合150枚五銖錢。

“這個雨棚不錯,起碼不用出馬車就被雨淋,我家的馬兒也不會風吹雨打,挺好!”

竇嬰笑着與車內的兩個儒生聊天,年老的儒生挑開竹簾,不敢相信眼前的城市名叫長安,這是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並非他生活居住十幾年的那座長安城,這裡的花草樹木房屋街道,一切都不一樣了。

“平陽侯曹時的功勞?”

“他建造了長安城,一個人的功勞,所以晉升少府了。”

老儒生搖搖頭,也不知是不相信亦或是無法理解,他依然在看着窗外的景色,如棋盤落字整整齊齊排列的閭里,黑紅相間的牆漆,精緻的二層小樓。還有許多沒見過的奇怪建築,據說有公共浴室,公共廁所和沼氣池。

“爲什麼變化那麼大?”

年輕儒生也在遠眺窗外的景色。他不知道自己看的是不是夢中的仙境,長安的繁華遠不同於齊國的臨淄,比起路過的雒陽更加輝煌大氣,路邊的人行道上,打着油紙傘匆匆走過的人們,臉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生活的美好沖淡了雨水帶來的煩惱。

“爲什麼呢?”

每一個初到長安的人都會產生類似的疑問。同爲大漢帝國的一份子,爲什麼長安城的生活好像高出其他城市一頭。無論是臨淄、雒陽還是彭城、成都,寬大的城郭,古樸的城牆和土裡土氣的閭里是他們的主色調,哪個閒人會花心思把裡牆上了色纔是有毛病。

或許長安城裡有一羣有毛病的有錢人。又或者少府曹時是個有毛病的官僚,爲了自己的政績不惜血本砸出一座超級城市,據說大興徭役時還給民夫提供一日三餐,吃的是肥豬肉喝的是鮮魚湯,簡直是暴殄天物浪費糧食,少府曹時腦子裡一定有問題。

竇嬰親自駕車到長安城外迎接他們,兩人是儒家被說服後,主動派來協助自己的主要成員,年老的儒生名叫轅固生。年輕的儒生名叫孔武。

轅固生問道:“我聽說,廣川董仲舒早一步來到京師,不知道他去了何處?莫非是孔安國那兒。”

廣川郡董仲舒!

公羊學派三大家之一。兩個至交好友公羊壽、胡毋生地位高絕,前番到長安城裡開壇設講引來幾千人聽講,若不是孔安國盲目出手,以一己之力毀掉兩位老先生的苦心經營,說不定儒家又重新在長安城裡紮下根基,凝成一股勁有所作爲。

只可惜孔安國無能。空有一顆包容天下的雄心,兩手空空身無長物做不出大事。一場大敗差點把儒家在朝堂上的力量連根拔起,若非竇嬰和孔安國相處不好,素來沒有太深的來往,恐怕他連閒居長安等候起復爲大農令的機會都沒有,早早的跟着敗退的儒生滾出長安,到封國裡做個土地主去了。

董仲舒添爲公羊學派三大家之一,同時也是三人裡最年輕的大儒,在齊儒裡是響噹噹的大人物,比起在京師做了十幾年博士的轅固生的名聲絲毫不差,門下學徒三千餘人,在齊國地界舉手投足都有莫大的影響力,齊國國相、內史、都尉多與他有書信往來,若他有意在齊國出仕,可以輕而易舉的進入臨淄王宮常伴齊王左右。

人皆有志向,能力越大志向就越高,普通儒生遇到這樣寶貴的機會,說不定會爲了走進臨淄王宮打破頭,董仲舒並不會這樣。

他是個成名已久的大儒,想投靠齊王早十年也可以,一場突如其來的吳楚七國之亂幾乎毀掉齊國,謀反作亂的齊王劉將閭兵敗自殺,當年七十餘城的關東霸主大幅縮水,董仲舒不在猶豫。

目標只有一個,進長安城爲皇帝效命。

馬車內的三個人知道,董仲舒就在這座巨大的城市中生活着,只是不清楚他生活的好壞。

竇嬰的眉毛一挑隨即搖頭笑道:“我也不知董生現居於什麼地方,我家僕役去齊國送信給董生時,才發覺董生已經啓程前往長安城,擦身而過竟毫不知情,真是可惜啊!”

“董生乃奇人也!才學驚豔,胸懷大志,早有意匡扶漢家江山社稷,我與他在臨淄王宮裡多有來往,雖然彼此所學非一派學說,我還是很敬佩他的才學和品德。”轅固生捏着山羊鬍子侃侃而談。

論年紀比董仲舒大十五歲,以漢初十五歲結婚生子的習俗而言,他去當董仲舒的長輩也不爲過,只因他和公羊學派另外兩大家引爲知己,公羊壽年過六十(前203年),胡毋生也接近六十歲(前199年),雖說董仲舒是胡毋生是半師半友的關係,但兩者畢竟是平輩相交。

轅固生也不便貿然稱呼董仲舒爲晚輩,只是端起老者的架子淡淡的評價董仲舒,沒有人會說他以大欺小爲老不尊,轅固生的學術地位和名氣早就擺在那兒,教育董仲舒纔是應該的。

孔武沒有吭聲。車廂裡不論竇嬰,亦或是轅固生,都是他的長輩。長輩交談不應他來置噱,尊禮永遠是孔武最的最好,他弟弟孔安國永遠也趕不上他,所以孔安國在家中不受寵,早早的被打發到長安城裡跟着族兄蓼侯孔臧混。

過了半晌,兩位老人收了聲,他才問道:“請問魏其侯。吾那不成器的弟弟現在何處?”

“孔博士自那次之後,無顏在朝廷上立足。已經辭官不做了,聽說是在蓼侯孔臧的府裡,每日以攻讀詩書爲樂。”竇嬰心裡有些遺憾,他沒能勸住衝動的孔安國。

這小子連寫幾十封信寄給同窗好友。還有十幾封寄給自己仰望的長輩高人,期望能借幾分力氣重返朝堂,最好能把少府曹時一起掀翻下去,讓儒家的話語權重新抓回手裡,不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

月初發生的一切震驚了天下人,隆慮侯陳蟜、堂邑侯世子陳季須被殺,堂邑侯陳午被免侯,丞相衛綰、御史大夫直不疑、廷尉牛抵、郎中令賀、大農令惠、主爵都尉奴等多名上卿或是主動辭職,或是被破免職。黃老學派的中流砥柱全軍覆沒,太皇太后竇漪房病重臥牀不能理事,這樣的重創幾乎要了黃老學派的命。

要知道。幾十年來黃老學派地位穩固,離不開歷代太后的大力支持,從高後呂雉時代起,朝廷就堅持黃老無爲治國,薄太后帶着年輕的漢文帝來到長安,第一道懿旨是封兒媳竇漪房爲皇后。第二道懿旨就強調黃老無爲乃國策,任何人不得生出別樣心思。

當初多少人想忽悠漢文帝改變國策。都被薄太后一隻手輕易擋住,賈誼能順利的被攆出長安城,灌嬰、馮敬等重臣的堅決進言是一方面,薄太后不喜歡空談大言的儒生也是一方面,漢文帝知道母親的喜好,所以偷偷召見賈誼時連國策都不敢問,只能談談鬼神祭祀方面的禮儀。

到竇漪房當上太后,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死死的壓住漢景帝,堅決不許兒子搞出法家刑名之術治國,竇漪房的出身可不是普通人,她是高後呂雉精心挑選培養的宮女,一言一行都有着深刻的呂氏風格,呂后一死呂家覆滅的確極大的刺激她,讓她終生不敢和始作俑者列侯鬧翻。

但若論及對於黃老學派的堅持,竇漪房絲毫不比她的前主子高後呂雉,她的婆婆薄太后差一絲一毫,堅決捍衛黃老無爲治國的國策,那個人敢動半分絕不能輕饒,有三代太后的堅持做底,黃老學派纔敢大剌剌的執政,從不顧忌儒家會翻天。

否則,以漢景帝的能耐,可以一隻手廢掉列侯,也可以一隻手捏死黃老學派。

曹時就做到了,一腳踹開擋住他去路的黃老學派,雖說他也屬於黃老支脈的一股新興勢力,但是他所秉持的國策可沒有黃老無爲四個字,或許基層家都會繼續保持黃老無爲的框架,但是到了三公九卿執政帝國的層面是沒有的黃老無爲多少事的。

他的強悍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他的作爲讓新的權力空檔出現,頓時被列侯派和親皇帝的外戚、忠臣佔據。

多少人得知消息時捶胸頓足長吁短嘆,儒家就有許多人氣的一佛出世二佛昇天,這得是多好的機會,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二千石高官只要呆在朝堂,就有機會躋身最高權力的幾十個人名單之內,可是純儒各大派系裡壓根就沒有這樣一個人。

最有機會的王臧、趙綰大敗虧輸,生生被踢出朝堂永遠不得錄用,好端端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那可是秩比二千石的太子少傅,稍進一步混個真二千石的左右內史輕而易舉,運氣好說不定一步邁過幾道門檻,幾十個候補者的位次成爲中二千石的上卿。

儒家後悔的腸子都青了,可他們沒有辦法反抗,原本有心助力孔安國的也沒下文,只有腦袋進水的奇葩纔會支持他,傻子也看得出情況不對,曹時的地位如日中天,個人威望通過擊潰三公九卿建立起來。

曹時已然天下無敵。

竇嬰很無奈,他並非純儒出身,得不到純正儒家大派系的支持,學術上的影響力永遠只有那麼高。哪怕他曾官拜大將軍,哪怕他是外戚竇家的人,哪怕他位列太子太傅領受真二千石俸祿。對於高傲的純儒而言,所謂的高官厚祿不值一提,他們到皇帝面前只有一個念頭。

大展所才,治國平天下。

純儒求的是功名,利祿反而不重要,所以儒家眼裡功名利祿排序不同,朝廷發放的俸祿擺在最末尾。於人於己的利益排在倒數第二,名聲是儒家非常重視的。他們認爲儒家應該比道家更優秀,實乃冠絕百家的最上等學說,應當被頂禮膜拜的鎮國寶器,孔子應當封一個堪比周公的聖人之位。

最後也是最高的是是功勞。治國之功、輔國之功、中興之功,所謂名聲的極限莫過於有大功,文聖周公,武聖呂尚(姜子牙),兩位的名聲之大如山如海,無非是有開國、輔國、治國之大功加身,開啓大周八百年的兩位超級功勳,在大周王朝是名副其實的神靈,祭祀他們的社就等同於神廟。

但是眼下不同了。

因爲孔安國的傲慢和愚蠢。儒家遭受重大打擊,就連一向安分守己的孔家也被殃及池魚,曹時並不是個心胸寬廣的真君子。在他的號令下孔家被迫離開時代居住的祖庭,前往趙國邯鄲暫時居住,但是孔家並不甘心受到牽連,他們依然想返回魯國的祖庭,那裡有他們的根。

所以,最優秀的繼承者。被稱爲完美的儒生,新一代儒生的領袖。頂着無數光輝燦爛的稱號,肩負着無數人的殷切期盼的年輕人,孔家嫡長子孔武,離開邯鄲來到長安城。

忽然孔武雙腿支撐,正姿起身行下頓首禮:“驚聞吾弟莽撞說了不該說的話,對大農令多有得罪,在下代吾弟向大農令道歉。”

“大農令大可不必多心,孔武是孔家最知書達理的年輕人,他父親是個難得的開明之士,比起孔家那些老頑固好說話的多。”轅固生笑眯眯的說道。

竇嬰放下心來,溫和地一笑道:“孔生無須多禮,我與孔安國沒有私怨,只不過是理念不同起了些爭執,事情過去就不用再多提了。”

“我孔家也早有意接觸雜學之道,家父差遣在下就爲了向大農令學習雜學。”

“孔生,莫不是在說玩笑話?”

“在下從不打誑語。”

竇嬰駭了一跳,所謂雜學是儒家學派以外所有書籍總稱,儒生們對其他學派保有藐視的心態,所以無論是黃老無爲的道家,還是申韓霸道的法家,兼愛非攻的墨家,白馬非馬的名家,攻城略地的兵家等等學派都屬於雜學。

另一個比較中性的詞是諸家學說,本意也是遠遜於儒家的學說之稱,在高傲的純儒眼裡,孟子和荀子也屬於諸家之列,並不能位列孔子、曾子的儒家排序之內。

竇嬰不太明白孔武的意思,純儒都是驕傲的,心裡塞滿優越感的,已經優越到歧視所有自己人以外的同胞,認爲自己說的纔是真正的治國之言,其他人說的只是日常交流的無用話,以及狗屁不通的雜學廢話。

孔家是純儒裡最驕傲的,他們擁有最高貴的血脈,那是來自孔子傳下來的精神,爲了發揚孔子的學說,他們不惜一切代價扶持資助各地來求學的窮苦學生,因此孔家上下素來不太富裕,被趕到邯鄲城支族鬧着分家置產的孔家更是大不如前。

以孔家的驕傲,就算丞相親自來請,也很難說服孔家家主離開家鄉出仕,唯有天子纔有能力請出他,可眼下的情況惡化到無法滿足孔家正常生活的地步,孔家家主也是個非常有主見有決斷的人,很快下定決心讓孔武出來走一走。

竇嬰開動腦筋瞬間聯想到的可能,或許孔家已經不願意繼續保持沉默,於是笑道:“我原以爲,孔家只是派孔生出來瞭解點情況,在長安城走一遭就返回邯鄲。”

孔武搖搖頭。

“爲了適應這個新時代,我們孔家必須做出一些改變,我聽說少府曹時曾經說過一句話,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我不認同他的大部分看法,但是這句話說的非常有道理,適應時代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適者生存。

轅固生閉着眼慢慢咀嚼四個字,過了許久又搖搖頭,萬萬沒想到孔家的人繼承人是個儒家改良派,他一直以爲孔家人的腦袋是四四方方的,那麼保守傳統的世家也忍不住做改變,或許孔家的危機已經大到無法忍受的地步,否則孔家那幾個老頑固絕不會同意讓嫡長子孔武去學什麼雜學。

“好吧,希望你會對外儒內法感興趣……”

竇嬰沒有打愣的答應下來,他又不傻,焉能看不出孔家的含義,或許這是一種雙贏的新方式,對他對孔家乃至對整個儒家都是好機會,孔家賭的是竇嬰的身家前程了不得,竇嬰又何嘗不需要有一大助力支持自己,孔家做背書再請儒生入府做門客就容易多了。

大雨停了,一陣六級大風從東南吹拂而來,強烈的勁風吹的路上的大姑娘小媳婦衣袂飄飄,許多女子漂亮的印花裙子被吹起來,露出兩條纖細修長的小腿上的彩色絲襪,孔武正巧轉過頭看個正着,臉一紅連忙轉過臉放下簾子,口中默唸:“非禮勿視,非禮勿視……”()

第1章 二世爲人第332章 欺騙第321章 不安的雨季第44章 韓嫣與王臧第198章 突如其來第65章 太子監國第93章 如履薄冰第88章 天子歸來第148章 圍觀新紀錄第126章 殺機四溢第275章 新體系第99章 陳阿嬌第115章 時不待我第49章 亡秦論第281章 打落牙齒活血吞第320章 行軍與春雨第202章 向西向北第142章 此恨綿綿無絕期第172章 陳家兄弟之死第110章 淮南王女第149章 我不甘心第285章 宮廷鬧劇第150章 莫非是……第262章 回師西進第90章 陵邑制度第194章 冬練三九第143章 寧成投靠第286章 恐懼源於未知第14章 商隊第70章 上巳節踏青第36章 吊打隆慮侯第34章 邊郡戰雲起第284章 兩個皇帝第72章 威望提升第64章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第322章 隴西太守第111章 匈奴的裂痕第55章 血本無歸第279章 囂張氣焰第230章 宣室對策第179章 新武器與新鎧甲第91章 朝會衝突第163章 你準備好了嗎?第177章 儒家復起第21章 列侯大宴第322章 隴西太守第129章 賊心不死第50章 趙涉現第181章 扶棺入陽陵第174章 撂挑子裝死?第249章 田蚡栽跟頭第78章 蝶戀花第193章 猜忌心第19章 陽信爲妻第326章 誰是賽里斯?第97章 太子的羞愧第93章 如履薄冰第12章 商賈事第266章 鏖戰雙王第17章 衛家姊弟第189章 臣錯了嗎?第125章 死灰復燃第318章 拭目以待第95章 出人意料第72章 威望提升第25章 繪圖造物第90章 陵邑制度第219章 太學與向西第302章 五族做誓第174章 撂挑子裝死?第223章 不速之客第276章 困獸第147章 羽林騎第259章 漠南追擊第245章 匈奴南下第101章 貨幣論第320章 行軍與春雨第143章 寧成投靠第330章 平陽侯靠你了第60章 左賢王旗第9章 大宴啓第136章 燈下黑第322章 隴西太守第265章 救人一命第288章 鮮卑戰敗第164章 心中的答案第84章 多神教第202章 向西向北第152章 貴婦熱捧第90章 陵邑制度第258章 直搗黃龍?第67章 列侯的交易第249章 田蚡栽跟頭第252章 暴風驟雨第337章 少時志向在西行(完)第272章 出路總會有的第119章 兩個老頭第86章 列侯的節操第278章 遷徙朔方第279章 囂張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