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各展奇謀

接二連三的壞消息讓袁紹幾近崩潰,每日裡都是焦頭爛額,當閔純李歷騎兵反叛的消息傳來的時候,袁紹正在大帳之中和衆人商議,這忽如其來的消息,將在場所有的人都給打懵了,袁紹更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如今四面受敵,再加上內部不穩,內外交困之下,可能一招不濟就會滿盤皆輸,就是這消息讓袁紹好半天都沒有說出話來,呆呆的發愣,嘴角抽搐着,眼光掃過衆人,衆人竟然無話可以安慰袁紹。

“諸位可有什麼可以教我?”過了良久,袁紹才穩了穩心神,在有怒氣再有不平,但是事情還是要解決的,但是該怎麼解決,袁紹心中一點也想不到,只是心亂如麻。

但是眼光掃過,卻見荀諶辛評等人都低下了頭,一個個無法開口,現在這局面不是一場兩場的勝利可以解決的,除非是完全擊潰公孫瓚,但是如今這情形,擊敗公孫瓚並不容易,而且冀州風起雲涌,一時一刻的變化,都會影響之前的主意,衆人一時間卻是拿不出辦法。

沉默了良久,還是許攸咳嗦了一聲:“主公忍一時之氣,方可海闊天空,當年高祖不也是受霸王項羽的欺凌,還是等到機會,纔將項羽逼得自刎烏江之畔的,主公何不答應程東,只要程東發動,公孫瓚大軍之勢就會停下,到時候主公就有時間了,便可以先將內部穩妥,攘外必先安內。”

袁紹不說話,但是眼光掃過衆人,卻只見衆人也不過都輕輕地點了點頭,就連顏良文丑都不敢說話,這種事情他們根本幫不上忙,衆人的反應讓袁紹有些失望,但是好歹有人提出了主意,儘管袁紹覺得接受不了,但是此時此刻,袁紹也沒有別的辦法,冷了好一會神,袁紹才抽搐了一下,無奈的嘆了口氣:“那好吧,給我去紙筆來,我寫一封信給程東,讓程東發動,我來牽制公孫瓚,不過還是要勞煩子遠在走一趟。”

當那封信交給了許攸,許攸也不敢耽誤,便領着十幾人匆匆的趕去了易縣,這一路上可謂是並不太平,許攸幾次差點被公孫瓚抓住,要不是有好心人指點,每次都能避過公孫軍,只怕根本就到不了易縣。

再說許攸到了易縣的時候,程東早就得到了消息,只等許攸一進城,就已經有兵卒回報,讓程東不由得吐了口氣,袁紹終於上鉤了,自己就是在等袁紹上鉤,只要袁紹能拖住公孫瓚,自己就可以發動征戰遼西,但是憑邊軍的實力,還不足以阻擋公孫瓚回援遼西,所以就必須袁紹拖住公孫瓚,程東可不想讓袁紹做那個漁翁,所以程東給袁紹找了一些事情去做,張燕出山,閔純造反,每一個都足夠袁紹頭疼的。

不多久,許攸就被帶到了縣衙,程東還在處理公務,等親兵回報,程東只是哈哈大笑起來:“早就在這裡等待徐大人回來了,不知袁本初怎麼打算的。”

這分明是明知故問,不過許攸不能生氣,只是走進來朝程東一抱拳:“我家主公將將軍所要的送來了,還請將軍過目。”

便有兵卒接過那封信,快步交給了程東,程東打開來看了一眼,只是看了個大概也就罷了,其實這封信作用不大,但是程東只是當做將來打擊袁紹的一件武器而已,而且如此等於把自己進攻冀州的事情腿的一乾二淨,當然自己只是狡辯,但是有這個足矣,看過之後也不過塞在文書之中,只是哈哈一陣大笑,朝許攸擺了擺手:“回去告訴袁本初,只要他和公孫瓚在膠着起來,那也就到了我發動的時候,我先共涿郡,切斷公孫軍與遼西的道路,然後在進攻遼西,公孫瓚絕不會坐視的,那時候可就要看袁本初的誠意了。”

得到了回答,許攸鬆了口氣,只是匆匆告別了程東,便一路趕回了信都,絲毫不敢耽誤,冀州現在真的很危險,公孫瓚還在準備兵力,一旦兵力足夠,就會開始進攻,到時候廝殺就在所難免。

當許攸趕回去的時候,信都縣城外卻已經雲集了三萬多公孫軍,連綿營寨數裡之遠,旗幟招展,煞氣森森的,情況已經很危急了,儘管許攸帶回來的是一個好消息,不過袁紹卻一點笑不出來,幸好袁紹覺得程東沒有理由騙他,只是如此心中也是懊惱的很。

又過了一天,公孫軍更多的輜重糧草送來,而且公孫瓚也準備了足夠的攻城器械,終於大軍開始有了動靜,看來是要第二天開始攻城,這一夜袁軍都很安靜。

只等第二天一早,公孫瓚便等吃過早飯,開始下令攻城,上萬大軍開始進攻信都,大戰在即,雙方等待着廝殺,但是就在這時候,壞消息卻還是傳來,城中不知如何,竟然開始流傳閔純李歷造反,韓馥準備重回冀州的流言,而更讓袁紹惶恐的是,不知道是誰傳的,將自己強逼韓馥退位,又是如何迫害韓馥一家人的那些隱秘的和事情開始傳出來,真正讓袁紹趕到畏懼的是,這些東西竟然說的有鼻子有眼,基本上附和事實,那些隱秘的事情究竟怎麼會傳出去的?

袁紹更害怕的是,這些東西流傳起來,會讓百姓乃至於冀州官員,對自己產生質疑,特別是如今信都的百姓,一旦他們有了想法,又怎麼會全力支持自己對抗公孫瓚,沒有百姓的支持能堅持多久?

這時候軍隊中也開始流傳這些傳言,雖然沒有人敢明着說,但是袁紹也看得出來,兵卒們的士氣卻是更低了,而此時公孫瓚已經開始攻城,這讓袁紹有些絕望,這應該是公孫瓚的詭計吧,誰說公孫瓚有勇無謀的,這王八蛋比誰都壞。

卻說公孫瓚攻城,遠遠地眺望信都城上,城中上萬兵馬,公孫瓚並沒有把我能攻打得下來,不過只是這一看,公孫瓚心中便已經興奮起來,袁軍的抵抗看上去好軟弱,如果不是袁紹和手下幾名將領督戰的話,或許現在已經被攻破了,只是第一波攻勢,就有幾次攻上了城頭,要不是顏良文丑等人領兵衝殺,只怕此時信都城都已經破了。

看到這一幕,公孫瓚那還不知道城中一定是出了事故,不管什麼原因,但是對自己絕對是好事,一時間心胸開闊,只是望着攻城的大軍哈哈哈笑道:“兄弟們,大家加把力,今日拿下信都城,我在城中請大家喝酒,要是能砍了袁本初的狗頭者,賞錢五十萬——”

衆兵卒也是氣勢一盛,久戰之士自然也感覺得到袁軍的疲軟,一時間殺機騰騰,自然是此長彼消,隨着公孫瓚應和道:“諾,今日在城中慶功。”

此時公孫軍衆人也都是鬆了口氣,田豫等人也認爲信都城敗亡在即,臉上也都有了笑容,但是誰也想不到,偏偏就在這時候,忽然間從四面八方傳來了號角聲,這號角聲不知凡幾,而且更是還很熟悉,正是邊軍的號角聲,號角聲一閃而沒,分明是進攻的號角,雖然聽上去距離有些遠,但是卻很清晰,讓衆人不由得臉色大變,正要說話的公孫範一下子就將話咽回到了肚子裡。

怎麼會有邊軍的號角?衆人心中迷惑,不過公孫瓚卻是不敢怠慢,不然一旦等自己大軍攻城功德差不多了,到時候邊軍忽然偷襲,對自己可不利呀,畢竟和邊軍那一仗也沒有佔了便宜,公孫瓚心念一轉,不由得嘶吼了一聲:“快去給我將三十里之內查清楚,怎麼會有邊軍在此,探馬都是幹什麼吃的——”

一聲令下,已經有人領兵去探查情況,上千兵馬分成幾路各方而去,一時間馬蹄聲震動,不過只是這一陣號角聲,讓公孫軍卻是遲疑起來,特別是那些和邊軍交戰過的,此時出現邊軍意味着什麼,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自然就不敢全力攻城,雖然如今和邊軍名義上是已經休戰,但是那種結盟和小孩過家家沒有什麼區別,任何人隨時都可能撕毀所謂的盟約,兵卒們生怕攻到緊要關頭,邊軍在殺出來,到時候騎虎難下,說不得就要全軍覆滅。

公孫軍一旦放鬆,攻城就等於僵持起來,雙方都沒有拼命盡全力,或者說都不想廝殺,喊殺聲登時變得贏弱起來,氣氛顯得有些詭異,要不是公孫瓚沒有下令,只怕刺客都已經撤回去了,但是沒有人知道是怎麼回事?

沒有想到,很快竟然有兵卒回來稟告,而且是一臉的氣急敗壞,遠遠策馬而來,只是到了公孫瓚跟前就已經翻身落下,跪倒在公孫瓚面前:“將軍,咱們的暗哨和探馬被殺了好多,都被吊死在樹上——”

衆人心中都是一震,一時間臉色大變,因爲兩軍相爭,信都往西往北往南都有探馬和暗哨,而且不在少數,四方探馬加起來足有三四百,加行暗哨百十名,周圍十幾裡的範圍,就算是飛進來一隻鳥都能知道,但是很多探馬暗哨隱藏着,就算是公孫瓚都不是很清楚位置,如今竟然被暗算了,而且被氨酸的竟然還是他們身後東面的暗哨探馬,被人神不知鬼不覺的給抹掉了,這又會是意味着什麼?

第17章 趙雲一戰第161章 財帛動人心第143章 詐城第140章 內訌第249章 孤懸於外第264章 名將窮途第27章 程東的打算第7章 蠱惑趙當第152章 勸降第258章 埋伏第84章 田豫之謀第218章 冒險之戰第251章 拖延第87章 長安之行(2)第170章 饒他一回第257章 連下數城第68章 李邵之罪第208章 董卓死了第95章 麻煩來了第162章 人心第52章 韓猛第77章 臨死之計第22章 埋伏第103章 吳綱來訪第40章 兵臨城下第188章 山寨第2章 殘夜第一百三十七章第63章 公器私用第101章 面聖第246章 信都之戰第57章 冀州之行第26章 狗子?程北第101章 面聖第262章 天下大勢第94章 李三娘第136章 打算第198章 有子同行第一百三十七章第11章 廄奚城第165章 劉虞的怒火第154章 相互偷襲第77章 臨死之計第135章 徐三造反第179章 無所不用其極第86章 長安之行第5章 有人就有江湖第196章 先登對白馬(2)第47章 義釋子龍第27章 程東的打算第233章 顏良戰張遼第129章 破漁陽第174章 薊縣之戰第106章 被識破第6章 野心第92章 大將王方第62章 莽漢第31章 偷襲阿突骨部第197章 遠見第171章 劉虞被抓第88章 雁門守將第224章 疑心第201章 一聲鎮諸雄第62章 莽漢第2章 殘夜第95章 麻煩來了第79章 殺機第173章 信取薊縣第211章 義釋鮮于輔第103章 吳綱來訪第5章 有人就有江湖第12章 落腳廄奚第182章 險棋第188章 山寨第15章 公孫瓚的逼迫第41章 疑人不用第209章 情迷第216章 狠辣無雙第118章 遭遇鮮卑第41章 疑人不用第77章 臨死之計第228章 先登營第257章 連下數城第34章 威壓阿突骨力第142章 將屍首送過去第178章 陷阱第126章 上當第195章 先登對白馬第92章 大將王方第22章 埋伏第133章 郭生第246章 信都之戰第92章 大將王方第224章 疑心第253章 看破第72章 李邵之謀第110章 董白的禮物第228章 先登營第55章 齊周第98章 應變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