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電磁測試實驗室中,徐川拉起閔富因爲激動而橫倒在地上的椅子。
再度重複完成了臨界壓強係數的測試後,新鮮出爐的數據映入了所有人的眼中。
目光落到了電腦屏幕上,那已經暫停了的實驗數據上,318.651kPa的電阻曲線皎如日星,醒目無比。
看着屏幕上的那條斷崖般的曲線,徐川嘴角勾勒出一抹笑容。
他也沒有想到,時隔十幾年的時間,再一次製備‘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一次就能夠成功的將其做出來。
看來他的手藝還不錯,吃飯的傢伙並沒有丟掉。
“臥槽!”
站在他的身後,收到消息匆匆忙忙趕過來的樊鵬越忍不住用手揉了揉眼眶,一句標準的感嘆詞從這位樊師兄的口中飆了出來,神情中滿是震撼,差點沒咬到自己的舌頭。
一旁,丟下手中實驗趕過來的宋文柏和龔正臉上的表情同樣沒好多少。
很顯然,三人都被這份測試實驗數據震撼到了。
似乎是覺得自己看錯了,樊鵬越一把將站在自己前面的徐川扒拉開,自己俯身貼到了電腦屏幕牆,瞪大了雙眼。
盯着屏幕上的實驗數據看了老半天,他才忍不住起身看向徐川,開口詢問一個答案。
“三百千帕的壓強?零電阻?”
哪怕是親眼看到了測試實驗數據,他依舊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徐川點了點頭,笑道:“你沒看錯。”
嚥了口唾沫,樊鵬越看了看徐川,又沒忍住回頭看了看實驗數據,一句方言飛了出來。
“訥啊!”
徐川看了他一眼,有些不解:“吶啊什麼意思?”
樊鵬越沒管這話,他盯着徐川,迅速追問道:“這個是你剛剛做出來的材料?”
“當然,有什麼問題嗎?”徐川點點頭問道。
“問題?”
樊鵬越古怪的看了一眼徐川,激動的說道:“問題?問題是沒什麼問題,但是這個牛逼大了啊!!”
“三百千帕的壓強下電阻爲零,你他喵知道這是個什麼概念嗎?!”
徐川笑了笑,輕描淡寫的開口道:“這和我們的研究目標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不用這麼激動。”
樊鵬越:“.”
艹!
誰來打死這個裝逼犯啊!
太踏馬凡爾賽了!
三百千帕的壓強下實現室溫超導是個什麼概念?
各國都要跳起來爭搶的東西啊!
標準大氣壓的強度是101.325kPa,318.651kPa是標準大氣壓的3.144倍。
三倍於標準大氣壓下的壓強,實現標準室溫的超導。
相對比以往超導領域中動輒上百萬標準大氣壓強度的數據,這份突破,用奇蹟、神蹟來形容都絲毫不爲過。
以至於做測試的閔富到現在,嘴裡還時不時的唸叨一句,這真是個奇蹟,這怎麼可能一類話語。
而且更關鍵的是,三個標準大氣壓環境下的標準室溫具備超導屬性,相對比固態氫、十氫化鑭、硫碳化合物等材料來說,它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實用價值了。
畢竟製造數百萬個標準大氣壓的強度很難,但製造三個標準大氣壓的強度還是很簡單的。
簡單到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
比如最常見的手錶防水,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都有明確的規定。
凡是標明防水的手錶,最低要耐受兩個大氣壓,即20米水深處不進水,30米防水則可以表示手錶耐受3個大氣壓。
即溫度保持在20-25攝氏度,且手錶和水都呈靜止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手錶如果能夠防水,即是合格的。
而人體自由潛泳,普通人一般能夠承受的深度也差不多在三十米左右,即抗住三個標準大氣壓的強度而不至於使身體出現問題。
如果是經過訓練的專業潛水員,自由潛水的深度能達到一百米以上,這個深度潛水員承受的大氣壓差不多在十個。
從這些數據,就足以看出三個標準大氣壓的強度到底有多麼的低了。
徐川笑了笑,沒太在意這些人的震驚。
三個標準大氣壓的強度下實現室溫超導的確相當的驚人。
但正如他所說的,這距離他的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
他的目標是在常溫常壓的環境中,具備超導性能的同時,還能夠工業化且方便加工成各種形狀的材料。
如果還能夠找到一種更節省合成費用的方法,那就更好了。
就像是高溫銅碳銀複合超導材料的合成一樣,現在西部超導集團那邊已經能夠做到一天生成數百噸了。
針對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尚未完成的測試繼續進行。
但接下來的測試重點放在了壓強與溫度的關聯性測試上。
簡單的來說,就是測試在不同的溫度下,需要多大的壓強,這塊材料才能從非超導態轉變成超導態。
這個測試和之前的臨界溫度測試有些類似,但不同的是它增加了壓強係數。
而最先測試的,毫無疑問自然是最爲關鍵的溫度上升實驗。
這關係到這份材料在25攝氏度的室溫以上環境中的應用情況!
畢竟在25攝氏度以下保持超導只要將壓強固定在三個標準大氣壓就夠了,但25攝氏度以上,需要的條件卻是未知的。
因爲按照往常超導材料的實驗數據,每提升一攝氏度,需要提升多少壓強都會呈指數上升才能繼續維持超導狀態。
這個數據關係到這份材料的實際應用情況,也自然更讓衆人關心。
這種針對性的實驗並不難,階段性測試完成的速度也相當的快。
實驗數據通過專用的打印機印刷了出來,送到了徐川和樊鵬越等人的手中。
看着手中的實驗數據,拋開徐川以外,其他人幾乎都皺起了眉頭。
因爲這份實驗數據,出現了第一個他們從未見過的現象,或者說情況!
在25攝氏度的標準室溫下,對氧化銅基鉻銀系·室溫超導材料的超導臨界壓強的數值是318.651kPa。
當溫度上升一度,提升26攝氏度的情況下,超導臨界壓強需要的數值上升到了347.11kPa。
相對比之下上升了28.459千帕,約莫四分之一個標準大氣壓。
這並沒有什麼問題,溫度提升,需要的壓強也跟着提升了。
問題出現在下一條數據上。
當測試溫度上升到27攝氏度的時候,超導臨界壓強需要的數值上升到了379.66kPa。
僅僅上升了32.55千帕,相對比26攝氏度時提升並不是很大。
“.28攝氏度,壓強數值上升到了413.580kPa”
“.29攝氏度,壓強數值.447.60kPa”
“.30攝氏度.”
從數據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溫度每上升一度,需要的壓強的確提升了。
這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的樣子,但如果是學過物理學,還記得熱力學定律或相對論的,都很清楚這份數據中的問題。
它不僅僅不符合往常各種超導材料的實驗數據,還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熱力學定理,甚至是相對論。
衆所周知,超導壓強溫度與壓強呈正相關關係,即壓強越高,超導臨界溫度越高。
這是由物質本身的性質決定的。
簡單的來說,超導之所以需要超低溫才能實現,是因爲電流通過導體的時候會因爲電阻而發熱。
這涉及到溫度的來源。
溫度來源於原子振動的幅度,溫度越高的物質,其原子振動或運動得越劇烈。
當電流流經導線時,導線中的大量電子處於移動狀態。
此時,電子就會與構成導線的原子發生“衝撞”,而這樣的“衝撞”又會影響到原子的振動。
這意味着電子的前進方向會因此發生改變,原子也會吸收電子的部分能量,而吸收的這部分能量會使原子的振動變得更加劇烈。
而超導,就是通過外部條件,來將這些原子的震動‘安撫’下去,使得它們一直保持在安靜的狀態下。
就像是一條四馬平川的高速道路一樣,可以讓車輛(電子)快速通過。
無論是低溫、還是高壓強環境,都起到的是這個作用。
但理論上來說,無論是提升還是降低,消耗的能量都會呈現出指數級。
因爲運動的越劇烈,你需要讓它安靜下來的力氣(能量)也就越多。
對於超導材料來說也一樣。
臨界溫度與臨界壓強之間的關鍵呈現出正相關,即溫度越高,所需要的壓強也會隨之越大。
這就像是速度的提升一樣,有質量物體速度也提升一分,需要的能量是呈指數級上升的。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對這個現象做出瞭解釋。
即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時,需要的能量會無限增加。
這是因爲物體的質量會隨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所需能量也隨之增加。
然而他們手中的實驗數據卻嚴重違反了這條定理。
溫度上升,維持超導態需要的壓強,卻並沒有呈現出指數級升高。
“這不科學!”
緊緊的盯着手中的實驗數據,宋文柏緊鎖着眉頭,率先打破了實驗室中的寧靜。
一旁,樊鵬越同樣皺着眉頭看着實驗數據,點了點頭贊同道:“溫度提升,需要維持超導態的臨界壓強的確有上升,但是”
站在他身旁的龔正補全了他的話語:“這個上升弧度和數值不對,太小了。”
作爲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員,能夠擔任徐川的副手主導其他的實驗,這幾人的能力不用多說。
實驗數據中的異常,自然逃不過他們的眼睛。
溫度上升,但需求的壓強,或者說能量卻不對等。
就像是速度提升,需要的能量卻差不多是固定的一樣。
就如同有人跟他們說永動機是可以做到的一樣離譜,如果不是實驗設備出了問題,就是世界出了問題。
這要是真的,別說打破熱力學定律了,相對論的核心都跟着一起直接崩壞了,甚至可以說整個物理學都得跟着推到重新來過。
作爲一名學者,一名科研人員,打死他們都不會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
然而就是這樣離譜至極的事情,卻發生在了他們的眼皮底下。
“川師弟,你怎麼看?物理學崩壞了?”
盯着手中的實驗數據看了一會後,樊鵬越蹙着眉頭看向徐川,忍不住開口問道。
聞言,實驗室中其他三人也同步將詢問的目光投了過來。
如果說還有誰可能會知道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那毫無疑問就是製備出這塊材料的人了。
聽到樊師兄開口就是物理學崩壞了,徐川沒忍住笑了笑。
前人耗費了無數時間建立起來的基礎物理學哪有那麼容易崩壞,這份實驗數據看似離譜,但它並不違反熱力學定理,也不違背相相對論,依舊包含在物理學的框架中。
但回過來頭又不得不說,現階段這的確是個相當迷惑人的數據。
上輩子他第一次看到這份實驗數據的時候,同樣爲此困惑不已,在這個上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才找尋到答案。
它並不違反物理學,只不過,它需要的解釋方向並不是熱力學定理這些,而是在另一個方向而已。
看到徐川的表情絲毫沒有驚訝,甚至還笑了笑,樊師兄忍不住了,快速的追問道:“我怎麼感覺你早有所預料的樣子,一點都不驚訝詫異?”
徐川笑了笑,開口解釋道:“如果我的推測沒錯,這應該是室溫超導的一種新機制,或者說是局部電子離域化的一種新現象。”
“在構造室溫超導機理的時候我就有所考慮了,不過現在的實驗數據還不足以支撐我的猜測,將測試實驗做完吧,做完後我會和你們解釋的。”
說着,他看向了負責超導材料實驗的閔富,笑着開口道:“接下來的實驗,對低溫區進行,它會驗證的我的‘推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