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

工部出身的門下省官員陳高亭臉上掛不住了,他是陳啓沅一個遠房親戚。

“陛下,只有日本最好的繅絲女工能拿到這個錢,他們稱之爲百元女工。”

朱敬倫哼道:“我國最好的繅絲工能拿到這些錢嗎?”

陳高亭低頭:“我國的工資比較平均。”

之後朱敬倫參觀了繅絲工廠的食堂,看得出來他們刻意加餐了,每個工人分到一個豆包加一個壽司,但就食物本身來說,就真的比不上中國工人了,因爲中國工人往往每天都能吃到肉蛋,稻田養鴨的推廣,讓中國南方地區鴨蛋氾濫,極其廉價。

朱敬倫也要吃他們的食堂,讓工場主極爲恐慌,他可沒給中國皇帝準備食物。

現在的加餐也不是給人看的,而是爲了慶祝,能得到大人物的青睞,中國皇帝這樣的權貴來參觀,對他們工廠是巨大的廣告,以後賣給國際市場的絲價變不了,但給國內的甚至都能提一提價格。

讓中國皇帝吃女工一樣的食物,這不但是失禮,關鍵是,如果中國皇帝的肚子金貴,吃的拉肚子的話,這可是巨大的外交糾紛啊,他一個小小的繅絲廠可承擔不起。

他用懇求的目光看着依仁親王,親王面色沉重,喝斥他還不去準備。

朱敬倫連吃了三個豆包兩個壽司才吃飽,但看到每個女工只有一個豆包一個壽司,知道這些女工恐怕常年吃不飽。

日本用三分之一的土地種上了桑樹,人口這些年激增了幾百萬,耕地降低了三分之一,傻子都知道他們的糧食不夠吃,但日本前些年還在出口大米,被視爲明治維新對農業的促進作用,簡直是扯淡,只能說高效的現代政府提高了對農村搜刮的能力。

這幾年工業發展了,就開始從朝鮮進口大米,導致朝鮮的饑荒不斷,造成一種工業國向農業國輸出飢餓的經濟學現象。

朱敬倫覺得,這裡面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可挖。

於是故意問道:“日本的生絲質量不錯,不知道有沒有向我國出口啊?”

依仁回答:“主要出口美國。”

陳高亭在旁邊不斷的給朱敬倫使眼色,他很清楚,日本生絲沒有出口中國,是因爲中國的高稅率,如果降低稅率,日本低廉的生絲會沖垮兩廣地區的生絲生產的。

桑葚魚塘的農業結合,在生物學上確實很棒,但在經濟意義上,沒有那麼大。跟普通桑田相比要優越,但還比不上大規模種植。

依仁敏銳的抓住了機會,他還是日本桑蠶協會的會長,如果能向中國出口,那市場不會比美國小。

感嘆一聲:“貴國的關稅——”

他沒有說下去,很顯然意思表達出來了。

朱敬倫點了點頭:“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合作合作。”

珠三角地區的桑蠶這幾年其實已經步入衰退,一方面是日本競爭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是自己的經濟結構調整,很多農民開始放棄種桑養蠶,將土地開始種植甘蔗榨糖,老百姓富裕之後,開始食用更多的糖類食品,蔗糖比桑蠶經濟效益更好。

日本用三分之一土地種植桑樹滿足美國市場,可不可以讓他們用百分之百的土地種植桑樹來滿足中國市場呢,以日本桑樹的生長週期,兩廣地區的土地退出桑蠶一畝,他們就要開發兩畝,如果兩廣的桑蠶退出一半,日本全國都得種上桑樹。

那麼日本的糧食怎麼辦,只能進口,朝鮮是不可能滿足日本的糧食缺口的,但中國可以啊。儘管中國糧食也在進口,其實是自給自足的。進口糧食不過滿足兩三千萬人口所需,而每年用來飼養牲口的糧食,則滿足五千萬人所需。

擠一擠填補日本糧食缺口綽綽有餘。

只要日本依賴中國糧食,他們還逃得出中國手心嗎?

依仁也很高興,馬上躬身:“如果敝國商品能得到貴國的青睞,將不勝感激和榮幸。”

談商業自然有戶部的人談,朱敬倫只是提出一個引子而已,但他開口了,無論如何,都會有一些進展的,這一點依仁非常確信,這將是一個無比巨大的利益,他看了工場主一眼,讚許的點點頭,讓工場主受寵若驚。

日本人大概是誤會了什麼。

之後幾天的走訪中,朱敬倫發現日本安排那個叫阿信的女工隨行,但凡有端茶倒水的工作,都會讓阿信在朱敬倫面前露臉。

顯然他們誤會朱敬倫看上這個瘦小的日本女孩了,儘管在日本人眼裡,阿信長得白白淨淨,優渥的工資讓她的生活水平顯然更好一些,也許中國皇帝就喜歡這種瘦小的丫頭呢,不是有句古話叫楚王好細腰嗎。

朱敬倫真是有口難言,這麼個小丫頭,推到也就推倒了,日本人巴不得呢。能犧牲一個女工,換來日本生絲向中國出口的一點優惠,那簡直是太划算了。

但朱敬倫很清楚,自己今天推倒了這個女工,明天這個女工會死的很慘,高媛和張柔都不是省油的燈,宮斗的血腥是他不想深究的。

但他還是有意加重了日本人的錯覺,讓手下幫忙留下了這個女工。

日本人或許有小心思,討好中國皇帝是一方面,如果阿信能得到中國皇帝的青睞,留在身邊對日本來說,無異於多了一個消息渠道,可以方便的瞭解中國皇帝的真實意圖,以及對日本的態度。

而朱敬倫也需要這麼一個向日本傳遞消息的方式。

他不是要睡阿信,這些年來也沒在女人上投入太多精力,對這麼一個瘦小丫頭真提不起精神。

“阿信啊,中國菜吃的慣嗎?”

跟中國皇帝接觸之後,阿信十分驚訝中國皇帝竟然懂得說日語,隨即就釋然了,皇族,那都是神一樣的物種,會說什麼都不奇怪啊。天皇可是太陽神的後代,最近看報紙,不是宣傳中國皇帝是天子,中國蒼天的兒子嗎,也是神啊。

“吃的慣!”

阿信習慣性的低頭回答。

“真吃的慣?”

朱敬倫隨性帶來了各種服務人員,御廚也是必帶的,各大菜系輪番準備不說,連食材都是直接從中國進口,擔心日本的食物不安全。

“就是有些油!”

阿信說完,連忙道歉。

“不過很好吃,真的很厲害,一點都不膩。”

日本女工的胃裡沒有多少油水,常年吃素讓中國菜顯得很油膩。

朱敬倫笑了笑跟她拉了拉家常,今天朱敬倫休息一天,高媛被日本女親王邀請去茶社喝茶了,還會進行一些手工藝品方面的參觀,他就在日本人準備的高檔住所中跟阿信閒聊。

這是一個旗本家的家宅,位於福岡縣,算是當地有名的豪宅了,主人給攆了出去,給中國訪問團留了出來。

通過阿信,朱敬倫瞭解到了很多紙面上看不到的情況,日本人賣兒賣女的情況很普遍,農民對地主和資本家的怒火很大,三井銀行竟然能將銀行佈局到農村,真的讓人感嘆,同時也意味着日本農民需要借債才能完稅,負擔比中國農民重的多。

阿信家就是這樣一戶農家,儘管有阿信的工資補貼,但生活依然很困苦。一年五十兩的收入,足夠中國一個五口之家過上相當不錯的生活了,但日本人卻要捱餓。因爲日本的食物比中國貴了太多,他們進口糧食的關稅很高。這顯然不是爲了保護本國農業,大概是爲了關稅收入,以及防止資本外流。

日本是吃大米的,全世界生產稻米的國家,除了印度之外,基本上都在中國的影響之下,最大的稻米產地,越南的紅河和湄公河三角洲,還有暹羅的湄南河地區,不但兩國直接受中國影響,在當地經營大米生意的,最大的就是中國商人羣體。

另外南洋地區的大明種植區,菲律賓的稻米產區,也在打開市場之後,越來越被中國商人控制,如果能向日本出口糧食,中國商人是能夠控制這個國家的食物來源的。至於日本政府會不會擔心糧食安全問題,這是一定的,但只要他們咬朱敬倫拋出的生絲出口這個金鉤,他們就必須接受開放糧食市場。

一旦廉價的東南亞大米進口,很快日本本國的糧食生產就會被摧毀,加上生絲出口的強大拉力,日本很快就會將土地集中到生絲生產上。甚至日本工業部門還會助推這種轉變,出口換匯始終是他們最大的目的,這個動力高過讓本國農民吃飽飯。

“阿信,願不願意跟我回中國啊?”

跟阿信聊的越來越多,一個十八歲的小丫頭,在工廠裡關了好幾年,能有什麼見識,很快就將知道的東西,都說給了朱敬倫。

朱敬倫擔心之後日本政府會找她麻煩,她暴露的日本實情,有可能被日本接待方認爲丟了面子。所以朱敬倫想帶她回國,至於回去後如何安排她,那太容易了。隨便打發去那家官員家做女工,都要比在日本過的好。送到工廠做技術工人,也能當上師傅級別的女工了。

但阿信很猶豫:“我,我要請示——”

朱敬倫接口道:“請示父母嗎?”

阿信連忙點頭,額頭滲出汗水,顯然她險些說漏嘴了,是官府的大人讓她有求必應,中國皇帝要做什麼,她都不能拒絕,包括陪寢,甚至緊急找來了專家培訓過她相關技術,很少羞臊了一番。但從沒交代過,她是不是能給中國皇帝去中國。

不過官員們強調過,讓她不要將跟日本政府的關係說出去,否則讓她切腹。

剛纔險些說出去,讓阿信覺得她在鬼門關口走了一圈。

日本官員巴不得呢,阿信能進入中國皇宮,這是巨大的外交影響啊。

朱敬倫在謀算日本的時候,日本人的小算盤多着呢。

高媛跟幾個日本貴婦到處參觀,可是不是平白無故,回來後告訴朱敬倫,日本有意跟中國聯姻。

有日本貴婦透露,天皇有兩個小女兒,跟中國皇太孫年紀相仿。

朱敬倫猶豫了一下,跟日本皇室聯姻,這可不是什麼好買賣啊,日本皇室的基因讓人很擔心,常年的近親結婚,讓日本皇室的遺傳基因,恐怕連平民都比不上。

但又非常有政治利益,一旦跟日本皇室聯姻,那麼短期內就能讓日本配合中國的外交行動,日本大概也想通過跟中國聯姻,擡高他們在東亞的地位,化解他們在東亞幾乎是讓東亞國家封堵的不利狀態。

當然,日本人其實想的更多,日本人認爲,一旦能跟中國聯姻,日本就能跟中國共同主宰東亞地區政治,這一點朱敬倫是小看了日本的野心。

所以他讓高媛在去跟日本貴婦們接觸接觸,不妨表達一下中國的誠意。

但日本人回饋的熱情確實嚇到了朱敬倫,他們不是要嫁一個女兒,而是打算將明治天皇最小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中國皇太孫,其中有年紀十四的富美宮允子內親王,十二歲的滿宮輝仁親王,以及只有九歲的泰宮聰子內親王。

中日兩國都沒有廢除納妾制度,明治就有好幾個老婆,但一次性嫁三個女兒,還是讓朱敬倫感受到了日本人內心深處的某種野望,這已經不是小算盤,而是大野心了。

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八百二十節 提前的新農村建設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百四十九節 洪秀全死了第六百五十八節 東亞霸權第八百一十七節 讓城裡人回農村第六百八十三節 阜康財團第六百六十七節 鐵路扯動的政局第五百九十六節 流氓合夥人第五百六十三節 軍事改革 3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五百五十六節 不要讓人絕望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三十節 願與你結拜第八百零一節 赫德的圖謀第六百零二節 蜜月期結束了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四百二十八節 錦綸堂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四百二十三節 北歐之行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七百四十五節 已無退路之人與已無退路之局第五百六十二節 軍事改革 2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五百六十七節 規範鄉村自治 2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八百零五節 不可避免的戰爭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六百二十四節 雲南他們守不住第九十一節 疲敵戰術第四百一十九節 打造工業鄉紳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四十九節 勝利第五百四十八節 精神偶像的坍塌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六百一十二節 災情第十二節 機會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八十二節 雙槍隊第五百五十六節 兩個新國家第三百九十二節 藏污納垢之所第一百四十節 反割地運動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一百九十五節 橫掃千軍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三百七十八節 以登基爲契機第五百九十五節 太平洋鐵路的命運第八百二十八節 德國需要保證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六百四十三節 琉球人的態度第七百一十八節 富商和國王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五百八十七節 反攻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二十九節 想分一杯羹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二十節 取信(4)第六百四十八節 整裝待發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五百九十二節 重工業的春天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五百六十四節 教育改革 1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一百六十七節 收穫民心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五百七十節 大危機和北伐第一百八十九節 鬧餉還是造反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六百六十五節 瘋狂的鐵路第三十四節 蛇無頭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一百一十八節 鉅額訂單第七百三十一節 大明的財團時代第五百七十八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1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六百四十六節 借師復國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一百五十七節 立約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