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從IBM的計算機全武行分化出來軟件,並且只針對個人計算機軟件,結果部分大於整體。而微軟自己也沒有能防止這一點的發生。在互聯網時代,它沒有發明兩種最重要的軟件,一個是瀏覽器,一個是搜索服務。微軟靠強大的商業能力消滅了瀏覽器市場的執牛耳者,但是對於Google這個競爭者卻一籌莫展,Google的市值已經達到微軟市值的一半。微軟和很多大公司之所以喪失了一些新的機會,秘密也在於分化。通常而言,分化遵守“分佈區不重疊原理”,即新分化出來的物種若遠離原物種的激烈競爭,就比較容易成長。
當住房面積比較小的時候,多功能的傢俱就比較流行,比如可以展開成爲牀的沙發就很受歡迎;當住房面積增大之後,不僅有專用的沙發,同時又增添了各種各樣的椅子。家用的每一件數碼產品,雖然在功能上都趨於綜合,照相機、手機、攝像機雖然都可以照相,但是人們還會購買專門的設備,沒有多少人拿照相機攝像。但是買兩臺數碼相機的卻大有人在,一臺是便於攜帶的卡片機,一臺是高檔數碼相機。數碼產品和一些IT功能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並非意味着產品在融合,其真正的原因在於爲電子產品提供某種附加功能的邊際成本非常低廉,對用戶而言,多一樣總比少一樣要好。在各個部件都成爲多功能的同時,用戶又讓各種瑞士軍刀司職專用的功能。用戶常在購買了專門用刀子的瑞士軍刀之後,再買一個專門用螺絲刀的瑞士軍刀。
不僅僅是產品和經濟遵從分化規律,科學和思想的發展也符合分化規律。托馬斯·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中體現的關於科學革命的哲學思想,人們不應忽視。庫恩發現在一次科學的大躍進之後總是有很多小步驟跟隨着完善,並且發展出許多分支。不知道爲什麼,他在書中並沒有明確地引入“進化”和“分化”這些言簡意賅的概念。
我們發現,科學革命的歷史分明是一部科學的進化史,任何一個偉大的科學發現之後,人們做的都是細化和分化的工作,從而完善了一整幢“科學大廈”。哥白尼發現了“日心學說”之後,人們開始完善天體運行規律的研究;牛頓之後則是數學和物理學產生了許多分支;達爾文的學說,又讓人們把它延伸到了更多的領域。
同時,任何一門成熟的學說又不可避免地成爲新學說的障礙,偉大的亞里士多德使歐洲的科技發展停滯了將近兩千年,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才發明了試驗的方式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亞里斯多德的光輝導致了整個中世紀的黑暗。”禹寬平在《我們爲什麼會生病》的譯後記中的感慨頗具進化哲學色彩。從原理上看,一門學說之所以枝繁葉茂是因爲衆人投票支持的結果,而這種支持,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新思想、新觀念的產生和傳播。由此看來,一些新的發明、新的創造都是在一片新的土地和新的公司裡成長起來的,是符合物種生存邏輯的。
分化起初也許是幼稚的,當新的品種能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存活,甚至取代原物種。托馬斯·赫胥黎第一次讀《物種起源》時感嘆說:“竟然沒有想到有這麼一回事,真是愚蠢之極。”蓋茨在看到Google的成功之後恐怕也有類似的感慨。
用進化法則抑制房價
在深圳,從2003年到現在,住房的價格已經漲了一倍以上。原來每平方米5000元左右的住宅已經漲到8000~10000元,而原來10000元左右的住宅已經漲到20000元以上。在任何一次漲價中,越是高檔住房價格漲得越多。當然,這也是有時間限度的,歷史研究表明,在任何房地產一輪漲價中,高檔住宅總是比普通住宅漲價幅度更大。在跌價時,高檔住宅也比低檔住宅跌得厲害的多。
政府爲了平抑房價,儘量使所有人都能夠有“功能型”的住宅,強行規定了房地產規劃、開發中小戶型的比率。有人提出質疑說這樣會使大房子緊缺,非但不能降價,反而會使房子變得越來越貴。依據我們對社會的價值標準來看,這沒有什麼錯,在產品營銷中,超越功能部分的需求我們稱之爲“”。讓有錢人爲埋單,這沒有什麼錯。
最關鍵的是這個政策符合產品分化的進化法則,所以在推行中也會比較順利,這是很重要的。假如我們想做一些對社會或者公司或者自己有益的事,唯有采取合乎規律的辦法,纔會取得持久的效果。
實用主義建議
1.生存鬥爭是自然界的一種必然法則,然而只有減緩鬥爭強度纔是鬥爭的上策,分化就是一種減緩鬥爭強度的方式。
2.經濟的發展不斷在創造新的生態位、消滅舊的生態位,所以發展的契機不在於市場的大小,而在於它是否位於分化點上。
案例
如何“撫養”新部門?
2006年11月28日,華爲公司以8.82億美元出售了華爲3Com合資公司49%的股份給3Com公司。
在動輒以數十億美元收購公司的案例中,8.82億美元並不是一個很顯眼的數字,但考慮到中國整個的經濟環境和需求環境,能夠將華爲3Com合資公司運作成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華爲3Com的業務是企業網絡設備,這是一個競爭激烈、風雲多變的市場。這個市場的發展歷史是一系列重型公司倒下的歷史,IBM、HP、3Com、北電等都曾經角逐過這個雞肋般的市場,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華爲當初涉足企業網絡設備市場可謂困難重重,最關鍵的是,企業網市場非常分散,而華爲擅長的則是用戶數量非常少的電信採購模式。如何在新的市場中存活是一個難題。華爲所採用的方式暗合了生物的分化原理,在原體系基礎上讓企業網部門相對獨立地運作,這樣它就能夠不斷地根據市場環境調整,逐漸產生了適應性。我們再反觀IBM和北電這些大公司,它們試圖做的總是將新市場納入它們熟悉的體系和套路中,從而越來越喪失了適應性,以至於死亡。
那麼是否可以簡單地理解成,當一個公司進入一個新業務領域時,只要保持足夠的獨立性就是成功的法寶呢?也不一定。要是那樣的話,只有兩種結果:成功了,它就不屬於母公司了;失敗了,就一切都沒有了。
公司進入新領域的關鍵是在“撫養”和“進化壓力”之間取得平衡,過分的撫養,缺乏進化壓力,新業務部門就喪失了適應性。完全缺乏撫養的幼崽又很容易在激烈的生存鬥爭中被淘汰。這種辯證關係就是廣爲人知的“叢林法則”。
山中有一棵偉岸的大樹,它枝繁葉茂,風姿綽約;它的頂端極力向上,尋求最多的陽光雨露;它的枝幹舒展擴張,佔據最有利的呼吸空間;它的根系盤根錯節,絲絲入扣,吮吸着大地最多的精華。可是,在大樹的身邊,幾棵弱不禁風的小樹卻在痛苦中掙扎,枝幹瘦弱如草莖,葉子枯萎如殘花。
小樹忿忿地盯着大樹:“你已經有了如此輝煌的成就,爲什麼還要與我爭奪生存的空間?你處處得天獨厚,爲什麼卻要限制我的發展?”
大樹冷冷地說道:“這裡是叢林,競爭就是叢林法則,因爲你的生長對於我來說就是威脅。”
一顆草的種子落在了樹下,在晨曦中,從土的縫隙探出嫩黃的小臉,羞澀地輕搖着自己纖細的腰肢,張望着這個陌生的世界。一滴雨露從大樹的枝幹上滴下,又是一滴,這珍貴的甘露滋養着飢渴的小草。草兒蓬勃地生長,她擡起頭說:“謝謝您!大樹先生,謝謝您的慷慨和大度。”
“哈哈哈哈……”大樹寬厚地笑了起來,笑聲在叢林中盪漾:“別客氣,我們同在一個叢林,相依相偎,互相幫助是叢林的法則。盡情地長吧,我會盡一切可能幫助你的。”
小草感動地流出了晶瑩的淚滴。
小草努力長高,可每當她長到一定的高度就無力繼續生根發芽,她一次次地長高,一次次地倒下,終於長成柔美的草坪。
“你在幹什麼?這麼賣力地生長。”小樹低垂着頭,不解地問。
“是偉大的樹,他的慷慨滋潤了我,他鼓勵我成長,我不能辜負他的希望。”
小樹搖搖頭:“他纔不慷慨,你瞧他把我擠成什麼樣了,我都要餓死了。”
“可這是爲什麼?他會如此的不同。”
“因爲你的生長不會對他構成威脅,你精心地呵護着他腳下的土地,”小樹若有所思地說,“適者生存,這是叢林的法則。”
夜晚,颳起了強勁的颱風,風聲鶴唳,萬木蕭瑟。當太陽升起的時候,風止了,大樹折斷了樹幹,龐大的身軀零亂地趴在地上。他看看身邊的小樹:“這麼大的風你怎麼沒事?我如此堅強都不能倖免於難,而你卻是如此弱小。”
小樹在風中招搖着自己的身體,陽光暖暖地照在自己的葉子上:“你總是過於求大求高,你卻忘記了樹大招風,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懂嗎?這也是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不只一條,我們要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在競爭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在競爭中尋找一切可以成長的機會。
上述文字是流傳最廣泛的叢林法則,由於這個法則的冷酷,總遭到人們情感上的厭惡。而實際上,這就是自然界的原貌。用叢林法則比擬現實的商業競爭,不能認爲僅僅是一種具象的比喻,它們之間有深刻而相同的邏輯內涵。
我們在這裡不想對複雜的競爭問題展開討論,僅對一個具體而普遍問題說明一下如何利用這個叢林法則—即如何“撫養”新部門?
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很多公司都會遇到拓展新產品、新業務、新客戶的問題。如何撫養這些新生兒,目前尚無成法。
進化上給我們的啓示是要想使新部門獲得成功,關鍵是處理好撫養和壓力、繼承和分化的關係。總體上說,缺乏撫養和過分撫養,都無法使新部門獲得競爭力;過分的繼承則使新物種喪失了適應新環境方面的進化,它就無法分化出適合新目標的特徵出來;完全遊離於原公司體系之外,則缺少了根基,從而變成了完全自由的進化,增加了被淘汰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