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結束登基儀式後,林子然就是忙的腳不沾地。
登基儀式剛結束呢,林子然就是召集了麾下的核心文武官員,包括陸海軍將領以及各部部長等重要官員進行了一場重要會議。
這一場會議持續了六個多小時,一直到晚上才結束。
這麼長時間的會議裡討論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確定新王朝的基本體制以及各行政機構框架。
首先,會議裡第一項通過的事情就是帝國將會繼續沿用‘恆’爲國號,國名依舊是大恆帝國。
其實這沒啥好討論的,因爲大恆人一千多年來不管王朝怎麼變,但是以恆爲國號始終沒變過。
當然了,通俗來說,爲了區分各王朝還是根據皇室的姓氏稱之爲某氏王朝,比如第五王朝就是周氏王朝,大恆人普遍稱之爲前周朝。
第六王朝姬氏王朝,現在也可以稱之爲前姬朝了。
現在的新王朝,可以稱之爲第七王朝,同時因爲林子然的姓氏,也可以稱之爲林氏王朝了,但這只是通俗稱呼。
林子然建立起來的國家,依舊是大恆帝國。
甚至更嚴格上來說,他都不是建立新的國家,而是從姬氏手中搶過了大恆帝國。
這是一種傳承關係。
國號雖然沒啥好討論的,但實際上很重要,這同樣是新王朝向外界彰顯正統大義名分的必要舉措。
確定了國號,就是要確定年號了,林子然的年號實際上早就有人開始琢磨了,有好幾個候選,最後選了一個非常高大上的年號:乾聖。
這個年號是啥意思?
乾指的上天,聖指的是神靈,這合起來就是上天的神靈,而用在林子然身上,就是說,林子然不是人,而是上天下凡的神仙!
而這種一眼看過去就是高大上的年號,但凡是臉皮稍微薄那麼一點點,但凡是心裡頭有那麼一絲要臉之心,都不敢用。
哪怕羅麻子、樑成磊他們吹的再怎麼厲害,換成正常人登基爲帝的話,都是不敢用這種年號了。
但是林子然卻是用了!
因爲他本來就不是這個世界的人,他來自地球,而且還帶着無數的地球先進知識來的,對於這個世界上的人來說,其實和上天來的神仙也沒啥區別了。
再者,林子然一向來臉皮厚!
所以最後確定下來的年號就是乾聖,後續該年號將會通報天下,在新的歷史王朝內部將會立即開始使用乾聖作爲年號,以示改朝換代。
所以從確定年號開始,後續林氏王朝內部記錄時間的話,就不能再用永昌五十三年了,而是要用乾聖元年。
國號,年號定下來後,林子然他們接下來討論的就是機構設置的事了。
這其實還要比較簡單一些,因爲在這之前的元帥府,實際上就是一個機構完整的統治機構了,內設有各部,陸軍統帥部,海軍統帥部。
不客氣的說,一個王朝該有的機構在之前的元帥府都有了,只不過很多並不怎麼完善而已,部分機構所管轄的業務會有一些重複、衝突。
所以這一次討論的主要是這些重複,衝突的機構,把諸多事務梳理出來,進而明確各部門的職權範圍。
當然了,順便改個名字……
比如說大恆統一軍這個名義,就需要改一改了。
統一軍這個名詞,出於大恆統一元帥府,現在自然是要改的。
怎麼改?
簡單的很,陸軍方面稱之爲‘大恆帝國陸軍’,海軍稱之爲‘大恆帝國海軍’,簡單方便!
警備師則是改稱‘大恆帝國皇家近衛軍’。
但是這種名稱上的改變,並不影響內部各部隊的變化,陸軍方面依舊下設十三個步兵軍,三個騎兵軍,四個炮兵旅,此外在各州還有十幾個守備師、要塞海防、河防守備團、旅等部隊。
海軍方面依舊下設第一艦隊、第二艦隊、第三艦隊、臨時性的第一炮艦隊則是改稱鏡河艦隊、另留守羅河的部分內河船隻改稱羅河艦隊。
陸軍和海軍的高級機構,依舊不變,陸軍的最高指揮機關依舊是陸軍統帥部,由皇帝親自統轄,下設陸軍各部、總監、司局等。
海軍的最高指揮機構還是海軍統帥部,由皇帝親自統帥,下設海軍各部等。
總體上來說,軍隊方面的事務除了名字稍微變更了一下,其他的沒有任何實際性的變化。
現在可是戰爭時期,而且部隊打的也挺好的,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也不能去變動。
不管出於好還是不好的原因,都不可能在這種關節眼上進行大規模調整變動的。
軍隊方面的變動不大,不過其他方面的變動卻是比較大了。
首先是設立政務院,下設財務部、工商部、總務部、陸軍部、海軍部等十三部以及海關總局、稅務總局等五個獨立總局,一共轄有十八個直轄機構。
其中的陸軍部以及海軍部是比較特殊的,明文規定,這兩個部的部長必須是文官,副部長則是視情況安排一名武官或文官,但是不做任何強制性要求,同時這兩個部不負責部隊作戰事務,負責什麼?
比如徵兵、國防研究、軍人薪資發放,專業復員,善後事宜等等事務。
相應的,陸軍統帥部以及海軍統帥部則是撤銷了相應的機構,並改組爲陸軍部、海軍部。
陸軍部和海軍部的設置,某種程度上是讓文官對軍隊方面具備一定的鉗制權限,免的軍方獨大,最後搞出來各種****。
不過另外一方面,陸軍和海軍的作戰指揮等事務又單獨向皇帝負責,不向政務院負責,因此軍隊方面又保持了極大的獨立性。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平衡設置,也是林子然對平衡文武衝突的一次嘗試,效果好不好,等後續看看再說,如果效果不好,或者出現什麼問題,那麼就繼續改進。
除了陸軍統帥部、海軍統帥部、政務院這三大機關外,林子然又把之前歸屬於巡警部的督察司獨立出來,這個督察司原本的工作任務是專門用於監督官員,反貪污的,現在則是利用這個督察司進行擴大,補充,最後設立完全獨立的都察院,用於監管百官,反貪腐,同時內設公訴機構,在各州郡縣等設立督察分院。
該機構同樣嫡屬於皇帝管轄!
另原先歸屬法務部管轄的庭理司(審判機構),同樣是被獨立出來,補充擴大後成立全新的庭理院,和都察院一樣,在各地設立分院,全面負責審判事務。
由此,新王朝也是形成了以巡警部、都察院、庭理院三機構組成的三司機構。
至於政務院內的法務部,這個機構是研究、建議提出個各類法律條文的,另外還有一個業務就是管理律師行業。
上述的各機構設置,其實都沒什麼新鮮的,但是還有另外一個機構卻是讓衆人很意外。
那就是設立了全新的一個機構‘參務院’,林子然在當天會議的最後,親自提出了設立該機構,並親自拿出了手寫的該機構的一應章程。
該機構無定員無官階無薪資,一應人員由皇帝親自決定抽調,平時需要在御前值班,以隨時接受垂詢。
咋一看,這似乎是一個沒有明確人員,看似阿貓阿狗都可以因爲皇帝一句話調進來的機構,似乎很兒戲,但是所有人看到了該機構的人可以伴隨御前,隨時接受垂詢後,但凡有點政治覺悟的人都是很清楚這機構肯定不簡單。
會議的最後,林子然親自選定了七人進入參務院值班。
而這七個人入選參務院後,甚至都沒能獲得哪怕任何一個正式的頭銜。
但是看到這七個人是什麼人後,那麼所有人都能知道,這纔是新王朝的核心權力機構!
參務院首批入選的七名大臣,分別是陸軍參謀部部長吳冠林、海軍軍令部段洪曉。
上述兩人,可是正兒八經的陸海軍大佬,其中的吳冠林,就算是徐中書,樑成磊這些領軍一方的將領在他面前,也得自稱晚輩。
吳冠林雖然沒帶過兵,但卻是一手協助林子然建立起來了大恆統一軍。
段洪曉也是海軍方面當之無愧的大佬。
而軍方的第三方力量近衛軍系統,也有人,那就是新鮮出爐的御前首席武官兼任近衛軍軍長張寒秋,他被林子然調回來擔任新的近衛軍軍長,準備把只有一個師規模的警備師,擴大到三個師以上的規模。
除了這三個軍方人士外,還有財務部部長韓浩川,這是掌管着整個新王朝錢袋子的人。
然後還有工商部部長丁權坤,他不僅僅是工商部部長,同時還是戰時生產委員會督辦。
此外還有巡警部部長趙七,此人就是前警備師師長,不過此人實在沒啥從軍的天賦,後來林子然乾脆讓他專業去了巡警部當了個部長,雖然說此人當官也不咋地,因爲學歷太低,連個正兒八經的文章都不會寫,但是能夠從警備師師長專業爲巡警部部長,甚至還進入了參務院,足以證明這人看似不咋地,但實際上精明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