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薩爾滸之戰的評價,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對此千古一役,歷史愛好者多關注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人們對於楊鎬在薩爾滸之戰中的戰略部署口誅筆伐,對於各將領在戰役中的表現也多有微詞。我個人認爲這種看法有成王敗寇的嫌疑。
楊鎬作爲一個久經沙場的統帥,絕不像人們認爲的那樣庸碌不堪,他的戰略部署自有他的道理。幾百年來,人們總是在批評他,可是我想就人們抨擊他的幾個主要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分析,替楊鎬等人講幾句話。
關於分進合擊的戰略問題,我想提請大家注意以下四點:
一、分進合擊並不等於分散兵力。明軍從四個不同的軍區出發,當然要“分進”,“分進”其實是一個兵力集結的過程。而“合擊”則是“分進”的部隊到達指定地點後集中兵力打擊敵人,這是戰役的關鍵部分。楊鎬並非不注意集中兵力。
二、分進可以使敵人不敢傾巢出動。進攻一方從四面八方過來,防守一方無法判斷哪支部隊是主力,顧頭不顧腚,一旦出擊,容易被敵人調虎離山,把老窩給端掉。而努爾哈赤之所以敢不按常理出牌,傾巢出動進行迎擊,是因爲他掌握了明軍的詳細的行動計劃,這隻能歸咎於保密工作出了問題,他其實也是冒了一定的風險。
三、四路明軍都距離赫圖阿拉很近,可以很快開到指定位置,因此“分進”的風險相對較小。
四、如果按照人們所說的那樣,集中兵力以一路人馬開進。則努爾哈赤可以放棄後方,傾巢而出,對明軍進行伏擊和迎擊,明軍在林海雪原中與佔據地利的敵人展開野戰,取勝沒有把握。
關於楊鎬出兵前下戰書的問題。
許多人認爲楊鎬出兵之前通知對方是一招臭棋。其實恰恰相反,這是楊鎬對對方實施的一種高明的心理戰。
楊鎬自知部隊數量不足,沒有絕對優勢,因此以四十七萬大兵嚇唬對方,目的就是爲了讓努爾哈赤畏懼,不敢出擊,而是堅守赫圖阿拉。這樣就配合了分進合擊的戰略部署,消除了分進過程中被努爾哈赤迎擊的風險,順利形成合圍赫圖阿拉的局面。
關於出兵的時間問題。
許多人認爲楊鎬選擇的出兵時間是天寒地凍的冬天,不利於以南方人爲主的明軍,不合於天時。其實楊鎬出兵時間是在陰曆三月初,陽曆四月,屬於早春。經過一個冬天的坐吃山空,這個季節是遊牧民族最衰弱的時節,一旦發生戰爭,後金的後勤很成問題。
也有人認爲出兵之前下了一場雪,不適合出兵,楊鎬以“師老靡餉”爲藉口強令將士們出發,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雪可以阻止騎兵前進的速度,不利於後金。此外雪天也可以麻痹對方,使敵人疏於防守,正是發兵偷襲的好機會。
歷史上著名的《李朔雪夜入蔡州》的故事,就發生在雪天,在這場唐代的經典戰例中,李逆正是利用雪天敵人疏於防守,發兵長途奔襲蔡州,一舉破城,活捉叛將吳元濟。這個故事曾經編入中學語文課本,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
楊鎬選擇在雪天發兵,不但沒有問題,而且是很英明的。
關於將領的指揮問題。
西路軍杜鬆遇到努爾哈赤傾巢而出的絕對優勢兵力突襲,出乎意料,失敗再所難免,杜鬆力戰而亡,沒有責任。
馬林的北路軍在得知西路軍失利後,沒有逃跑,而是挖溝築壕,排炮列陣,與敵人打起陣地戰,非常英明。因爲後金傾巢而出,老窩赫圖阿拉必定空虛,而我軍其他兩方面的部隊正好可以乘機抄底,因此敵欲速戰速決,而我則儘可能拖延,爲友軍爭取時間。然而馬林畢竟力量太小,無法與敵周旋,拖住敵人的目的沒有達到,但其戰術安排是正確的。
馬林的問題在於缺乏必死的決心,在最後關頭沒有和敵人決一死戰,而是選擇了不光彩的“僅以身免”。但是在杜鬆的主力部隊都全軍覆滅的情況下,馬林不跑也難逃同樣的命運,因此,看待馬林的問題,應該留有餘地。
東路軍的劉綎中了敵人的詭計。後金在設好埋伏以後,派投降的漢人裝扮成杜鬆的兵丁,手持從杜鬆處繳獲的令箭,引誘劉綎,劉綎並沒有輕信,後金又以剛剛繳獲的杜鬆的大炮進行“傳報”。劉綎聽到炮聲後,必須火速前進,這正是劉綎的勇敢之處,也是軍法的要求。所謂“輕進”、“急於立功”之說,純屬污衊。
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更不能當事後諸葛亮,而是要爭取全面的瞭解當時的人。
綜觀薩爾滸之戰,主要問題還是準備不充分,力量不夠,原本就是一鍋夾生飯。無論是四路進軍還是出兵一路,都各有其利弊。若從攻城來講,以四路合圍爲宜,這可以使明軍的火炮發揮優勢。若以野戰來講,當然兵發一路爲宜,但是這並不是明軍所擅長的。
戰略本身各有長短,成敗關鍵在於執行過程,而明軍在執行前就己經泄密,努爾哈赤對於明軍情況瞭如指掌,因此纔敢於放棄後方,傾巢而出,在短短的五天內,千里***,來回奔波,速戰速決,使得楊鎬的所有打算都落了空。
因爲泄密一事,無論四路、一路,圍城、野戰,都難逃敗亡的命運,因此泄密者纔是薩爾滸之戰真正的罪魁禍首,然而是誰泄了密呢?
有一個人疑點重重。
他與努爾哈赤是世交,他的家族扶持了努爾哈赤的崛起。
他的小妾是努爾哈赤的侄女,並生有一子。
他率領的南路軍離赫圖阿拉最近可是進展最慢。
別的部隊都全軍覆滅只有他的部隊全身而退。
他在戰後遭到彈劾畏罪自殺。
他就是——李如柏!
一個人能同時擁有這麼多疑點可真不容易,然而李如柏做到了。
雖然我們仍無法指認他(《明史》不可能記載李如柏的污點,因爲《明史》是清朝人寫的),但是他永遠也躲避不了人們懷疑的目光,他將作爲嫌疑犯永載史冊。
薩爾滸戰役中,明軍將士的表現可圈可點,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他們面對敵人的優勢兵力寧死不屈,奮勇殺敵,血染彊場,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書了一段氣壯山河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