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夏承越一邊在家裡享受年前的悠哉生活,一邊耐心地等待躍出點那邊湮滅反應“降溫”。
一直到第二天,躍出點那邊的湮滅反應終於趨於平穩,沒有之前那麼激烈,當然,並不是反應停止了,反應依然在進行,只是鋨質立方體附近的反物質已經稀薄到一定程度。
足以讓夏承越的元神分身在那邊穩定存在,而不是被破壞結構。
除去那個已經損失掉的元神分身,夏承越目前還有十個分身,根據不同用途,其中分配的元神之力也各不相同,這次夏承越選擇了一個由100道元神之力構成的分身去躍出點那邊(最低配)。
通過已經留在那邊的原界印記,夏承越原本正在原界內進行實驗操作的分身驟然消失,出現在鋨質立方體附近。
夏承越到這邊來的第一件事便是頂着暴烈的伽馬射線將剩餘的鋨質立方體收起來,沒有了正物質,單獨反物質並不會發生湮滅。
元神分身本質上並不是物質,而是一種特殊的能量,是可以與反物質共存的,就好像元神分身在地球,和正物質大氣共存一樣。
而當湮滅反應的“眩光”消失後,夏承越才注意到他此時身處的環境——
這是一片黯淡、灰白的空間,在可感知範圍內,沒有任何天體、物質存在。
至於爲什麼說是黯淡、灰白,那就要從極遙遠之處說起了,夏承越在觀察這片空間的時候,首先發現的就是這裡有光,不是伽馬射線那樣的高能電磁波,而是可見光。
遙遠的天際,一片巨大的黯淡、灰白色“巨幕”將這片空間整個包裹着,上下、左右、前後,四面八方,延伸到最遠處便是一個巨大的、散發着微弱光芒的大罩子。
將這片反物質存在的空間整個包裹住了!
見到這一幕的夏承越,第一反應是——這裡可能是一個獨立的空間。
但他隨即便推翻了這個念頭,高維跳躍數百上千次,除了這一次,每一次的躍出點都是在正常的宇宙空間,就單單這一次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獨立空間?就因爲這裡存在反物質?
夏承越不覺得這裡會是一個獨立空間,因爲那將推翻他之前關於四維空間的種種推測。
而想要證明其實很簡單,只要飛到“巨幕”附近,看能否穿過就可以了,時空屏障是無非直接穿過的。
但問題是現在夏承越面臨着一個相當尷尬的局面——
自己施展空間躍遷法術過去,要很長時間,這其中絕大多數時間都要消耗在恢復上;
而要是駕駛躍遷飛船過去的話,飛船一拿出來就要被這反物質環境湮滅損毀。
當然了,這裡的反物質看似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以真空遊離形式存在的,若沒有概念的話,可以想象下太陽系真空範圍內的遊離原子。
夏承越從之前正反物質湮滅的劇烈程度推測,這裡的遊離反物質密度肯定遠大於1立方厘米空間內1個反物質原子。
飛船隻要放出來,肯定會被遊離反物質包圍,更別說開着它去靠近“巨幕”了。
夏承越再一次爲飛船沒有能量護罩感到遺憾。
而不靠近“巨幕”,或者藉助儀器的話,僅憑夏承越的元神分身來觀察,是很難得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結論的。
或許擺在夏承越面前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支出更多元神之力來提升這個分身,讓他能夠在一定時間內爲飛船或者儀器隔絕開外界的反物質。
夏承越對這些反物質相當感興趣,因爲夏承越生活在一個正物質的世界,即便有科學家能夠製造出反物質,但充滿正物質的環境還是會很快湮滅掉這些反物質。
有記載的最長保存時間也不過是5分鐘(製造量少加上很難製造沒有一點正物質的真·真空)。
小時候,夏承越第一次接觸到關於反物質的信息時,他時常幻想是否會存在一個類似地球的反物質世界,也有一個反·夏承越。
但當他長大後,對物質的本質瞭解越多,他就不會再有類似的幻想了。
一般來說,地球上的主流觀點認爲,宇宙是一個正物質爲主的宇宙,在宇宙誕生之初就確實生成了同樣多的正反物質,但由於對稱性破缺,最終以正物質佔據了上風,纔有我們現在的宇宙。
若是正反物質性質完全對稱等價的話,那就會完全湮滅了,就沒有現在的大量正物質天體了。
但宇宙誕生之初的反物質不一定會完全消失,可能在宇宙的某一個地方就存在大量反物質,科學家觀測到銀河系上方3500光年左右的地方有一個不斷噴射反物質的反物質源。
也是因爲這個,夏承越才認爲新發現的這片空間可能就位於正常宇宙的某個角落,並不是擔心之前對於四維空間的推測被推翻。
而那個包裹這片空間的“巨幕”很可能是這片範圍內的反物質與更遠處的正物質接觸的地方,那裡源源不斷地發生着湮滅反應。
或許從宇宙誕生之初,這片反物質星雲的體積會更加龐大,只是它的絕大部分已經在無盡歲月裡湮滅在宇宙的正物質環境中了。
若真是如此的話,那這又是一處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了。
眼下,大規模的研究工作根本無法展開,支出更多元神之力來提升分身或許可行,但也可能不行,不過夏承越並沒有那麼着急,一定要馬上達到“巨幕”附近,或者洞悉這片空間的本質。
發現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夏承越決定先人工採集少許反物質進入原界,這樣通過原界本源轉化,夏承越就有無數反物質可供實驗了,待深入瞭解反物質的特性後,再決定下一步的動作。
而鑑於這次高維跳躍的大發現,夏承越對這種高維跳躍實驗充滿了樂觀,他決定加大高維跳躍實驗的頻率,哪怕理智上知道他的所謂無數次相比於宇宙的廣闊來說,還是可以忽略不計。
但說不定呢,說不定又會發現一個類似這次這樣的發現,這不叫僥倖心理,而是長生者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