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的驚訝不是來自於那個不起眼的執戟郎居然有這樣的見識,而是在於這個年輕的統帥,居然能夠聽進去一個執戟郎的建議,並且隨之做了改變!
這還是那個極爲重視門第出身的羽兒嗎?這還是那個極其驕傲的羽兒嗎?
這變化可真是喜人啊!
范增不由自主瞪大的眼睛,過了一會兒才縮回,認真道:“此人大才,區區一執戟郎着實屈才,應該立即擢升。”
王慶笑道:“正欲對亞父你二人說此事。
韓信此人果真有大才,我欲在軍中再設一大司馬,由韓信擔任,不知亞父,龍且你二人意下如何?”
范增、龍且一文一武,是項羽軍中極爲重要的兩人,王慶雖然已經決定要另立韓信爲大司馬,卻也要先與這兩人通氣,徵詢一下他們的意見,以免鬧出不愉快的事情。
他二人聞聽此言皆震驚,范增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王慶居然會把這聲名不顯的韓信看的如此之高!
龍且在震驚的同時,心中一時間不是滋味,畢竟以前項羽軍中就他一個大司馬,此時再多出來一個,他的權力必定會被削弱,但這些話,他也不好直言,又深知項羽性格,此時出說,心中其實是已經下了決斷的,自己的意見其實並不重要。
注意到上將軍正在笑望着他,龍且連忙收斂心神道:“上將軍在用兵之道上,普天之下,無人能及,韓信此人,既能得上將軍如此賞識,想必是真有大才,龍且無有異議。”
范增這兩天因爲事事順心的緣故,自然不會在上面掃王慶的興,也點頭稱是。
王慶站起身來伸手在龍且肩膀上拍了一下笑道:“無有異議?無有異議纔是怪事!你我一起玩到大,我怎會不瞭解你?
不過這方面你也不用擔心,你我兒時玩伴,怎會讓你吃虧?
韓信爲大司馬之後,不會從你這裡調走一兵一將,我準備將叔父手下兵將,以及沛公部下降卒合併起來,歸於韓信統領。”
聽到王慶此言,龍且先是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心中好受許多,待到聽到王慶說,不會動他一兵一將,而是把項伯統領兵馬劃給韓信之後,僅存的一點不快,也消失的無影無蹤,心中極爲歡快。
項伯此人,本事不大,心胸也小,爲人很獨,依仗着自己是項氏集團的核心人物,沒少做排擠打壓外姓將領之事。
項梁在時,有人能夠約束他還好些,項梁定陶兵敗之後,他成爲項氏集團裡面僅存的一個老一輩人,依仗着自己的輩分和超然的地位,行事愈發變本加厲起來。
項羽此人,極重感情和親情,再加上骨子裡有一種屬於貴族的驕傲,雖有些察覺,卻也一直未曾多加約束,以至於軍中不少將領對項伯都是敢怒不敢言。
就連龍且這個項羽的兒時玩伴,項羽部下的大司馬,都沒少受他的氣。
但礙於項羽的顏面,又自付不若項伯與項羽親密,擔心鬧將起來項羽難做,因此上一直未曾多言。
此時猛然聞聽,王慶要將項伯手中軍權盡數收掉,哪裡會不欣喜?
先前因爲王慶要另設一大司馬的些許不快和失落,早飛到九霄雲外了!
“如此最好,上將軍行事龍且佩服!”龍且歡快的笑出聲來,對王慶拱手施禮。
隨後意識到項伯畢竟是項羽的叔父,自己聞聽其兵權將要被收,當面如此歡樂,有些不妥,連忙憋住笑,換做一副頗爲嚴肅的樣子,清清嗓子,用低沉的聲音道:
“只怕左尹聞聽之後,會大吵鬧,到時怕……”
王慶道:“這個無妨,軍機大事,豈能兒戲?便是吵鬧又如何?不過此事暫時不要外傳,免得起了波瀾。”
范增龍且自然點頭遵從。
隨後王慶差人去請韓信過來,與范增、龍且二人相見,相談甚歡,范增有意考教一下韓信,就問進入咸陽之後,面對秦人仇視該如何應對。
韓信道:“自二世登基以來,徭役繁重,戰亂頻發,政令越發嚴苛,動輒即是身死族滅,非但原六國之民苦秦久矣,就連秦國故地之人,同樣不堪重負。
是以沛公入關,進咸陽,宣佈廢除秦朝嚴苛律法,與關中之人約法三章,關中秦人非但不恨沛公,反而擁戴異常。
前車後轍,沛公身故不過一日,尚未下葬,上將軍緣何就忘記此事也?”
范增目露讚賞之色,但還是反問道:“如此豈不有拾人牙慧之嫌?”
韓信道:“實用即可,何畏他人之言?”
范增撫掌而笑:“妙哉!好一個實用即可,何畏他人之言。上將軍言你有大才,可擔大司馬之職,現今觀之,果然如此!”
王慶暗暗一笑,這還並不是他所擅長的領域,待到將來他領兵大殺四方時,你就會明白,我的眼光有多毒辣。
這樣想着,有些心虛的往四周打量一眼,然後挺挺胸膛。
自己現在是在古代,又只是在心裡想想,不用擔心有人知道,罵自己不要臉。
只有又覺得有些好笑,當年漢初時有蕭規曹隨之說,自己若是這樣做了,會不會也會創造出一個成語,叫做‘劉規項隨’或者‘沛規項隨’?
王慶、范增、龍且、韓信四人在房間中秘密謀事的時候,劉老三的靈堂之內,蕭何和張良之間,也進行着一場談話。
王慶韓信等人離去之後,整個靈堂之內,就只剩下了張良蕭何這兩個劉老三的舊臣,而看守靈堂的兵卒,又離得遠,談話不會被人聽去,兩個跪在葦蓆之上爲劉老三守靈的人,就開始進行小聲的交談了。
“沛公真是欲誅殺項籍而被項伯殺害?”蕭何低聲問道。
張良想了一下輕輕搖頭同樣低聲道:“未知,我進入時,沛公已經身亡,沛公當胸被插一劍,劍爲項伯所執。
但項伯曾說,沛公不是亡於他手,神情不似作假,以我對項伯瞭解,沛公之死,另有蹊蹺,極有可能爲豎子項籍所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