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舐犢之愛
二零零一年,深秋。
下午五點左右,市第六中學放學了。那些清一色身穿校服的男女中學生,一個個爭先恐後地涌出學校大門。喧鬧的人流中,有的騎車,有的步行;二三結伴,或四五成羣,好不熱鬧。唯獨初二學生韋希望走出校門後,形單影隻地步行在回家的路上。
這幾年,南疆市大張旗鼓地搞城市綠化、亮化工程,五一路這條街的景色已徹底改觀。原先路道兩旁的相思樹和鳳凰樹因爲易患蟲害,皆被悉數砍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翠綠成簇的芒果樹、人面果樹和棕櫚樹。它們亮麗各異,千姿百態,彰顯出南國綠城特有的韻味和風情。沿街兩旁的那些圍牆大都已被拆除,變成一間緊挨着一間的商鋪店面,而所掛的那些門匾招牌真是五花八門,經營什麼商品的都有。伴隨着城市迅速擴容和馬路大大拓寬,綠化和亮化工程頗見成效,公交車所跑線路更是倍增。眼前,來來往往的公交車全都塗抹得花花綠綠,車身上到處是惹人注目的各種廣告畫,它似乎向人們印證這個商業城訕正在蓬勃興起。
時近黃昏,城市上空籠罩着蒼茫的暮色。馬路上的車輛川流不息,斑馬線上的行人交錯而行、來往混亂不堪,一片嘈雜而喧囂的場景。這正是一天中街道交通最繁忙、最擁擠的時段。
韋希望不緊不慢地沿街而去。他從學校步行回家,大約需要十五分鐘。當他覺得背上書包越發沉重時,他便停下腳步,把它往上並抖動一下雙肩,調整着那往下滑落的書包帶。他的褲子看上去又窄又短,下面裸露出一小截足踝,顯然他今年又長高了。經過一家鞋店門口時,他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往裡張望幾眼,然後繼續往前走。他腳上穿的那雙塑料涼鞋早已變得殘破:一隻鞋前面拉開個口子,一隻鞋後跟的帶子斷了。不過,他覺得還能湊合着穿,並未打算向母親開口要錢買雙新鞋。
韋希望用鑰匙擰開家門,客廳裡空無一人。他把書包甩在木沙發上,轉身走進廚房。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母親爲了養家餬口,每天在外四處奔波、辛苦工作,這使韋希望從小就學會照顧自己,也懂得替母親分擔愁憂,並主動承擔了不少的家務活。別看他只有十四歲,可煮飯燒菜、洗碗洗衣服、拖地擦窗、收拾屋間這些活計樣樣都能上手。這時,他捲衣袖淘米煮飯,又拉開單門冰箱拿出一條巴掌大的羅非魚。他動作熟練地把那條魚開膛破肚,沖洗乾淨後放在碟子裡,再撒上一點薑絲和米酒。等到飯鍋裡冒出了水蒸氣,他才把盛魚的碟子放進飯鍋裡去蒸。隨後,他又拿起一把空心菜摘了起來,洗好後點火炒菜、做湯……等飯菜都做好了,仍未見母親回來呢。
韋希望回到客廳裡,趴在飯桌上做着作業。爲了不讓母親操心,他學習非常用功,成績在班上一直都是名列前茅。每天放學回到家裡,他總是先把作業全部完成了,纔會抽空去看棋譜書。他寫寫停停,不時地擡頭向桌上的小鬧鐘瞄上一眼。等到窗外已是漆黑一片,才聽到家門外有些動靜。
“媽,今天怎麼這麼晚呀?”韋希望看着母親平安回來,懸着的那顆心才放下來,眼裡閃着一絲欣然的亮光,拉着母親的手說道:“我把飯菜都做好了,就等你回來開飯呢。”
“好兒子,真能幹!”曾清婷舒心地笑了笑,十分愛憐地撫摸一下兒子的小腦袋瓜,又用手扶着自己的腰部,有些疲憊地說道:“好,我這就去洗手吃飯。”
韋希望心情舒暢,動作麻利地把飯鍋裡的蒸羅非魚和炒空心菜端上飯桌,又盛了兩碗米飯。他與母親坐到飯桌旁,開飯了。
“兒子啊,以後媽媽要是回來晚了,”曾清婷端起飯碗,望着兒子那張稚氣未褪盡的圓臉,心裡充滿疼愛地說道:“你就自個先吃飯,別餓着啊,不用等我的。”
“不,我等你回來一起吃。”畢希望看着母親那張瘦削的臉上生出不少皺紋,心裡有些酸楚。他一副大人模樣地給媽媽的碗裡挾了一塊魚肉,脆聲說道:“媽,你嚐嚐我蒸的魚,味道怎麼樣?”
“你正在長身體,多吃些魚纔好。高蛋白有助增長大腦的發育。你忘了嗎,媽媽可是特別喜歡吃魚頭和魚尾的。”曾清婷藉故把碗裡那塊魚肉挾放到兒子碗裡,卻撈起那塊魚尾巴放進嘴裡細細咀嚼着,誇讚地笑道:“嗯,味道不錯!這回沒忘放酒,有進步!”
韋希望低下頭,有意識地抑制着心裡的波濤翻滾,無語地往嘴裡扒着飯。此時,他的雙眼已慢慢地被一層淚翳矇住了……
自從韋建國入獄後,七年來母子倆相依爲命。其間,市棉紡廠一次性買斷下崗職工的工齡,然後讓他們徹底與原單位脫鉤。從此,曾清婷實際上便歸屬於再就業的弱勢羣體,並失去了任何經濟來源,而她還要撫養一個正在上小學的兒子,其貧困交加的窘態可想而知。因爲她沒有什麼文化知識和工作技能,所以想找份薪水較高的工作毫無指望,也只能幹些體力活掙錢養家。她曾經參加過有關部門舉辦的再就業崗位培訓,並取得了家政服務員的資格證書。她雖然一直都在做鐘點工,可這份工作很不穩定,接活兒是時有時無,如果僅靠其收入難以保障和維持日常生活。除此之外,她還爲自己找了兩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天清晨,拉着一輛三輪車在街邊兜賣早點,擺賣豆漿、油條和包子;中午,再到中華路廣貿大廈前面擺擦鞋攤。爲了在這日漸繁華的城市裡生存下去,並且還要把兒子培養成人,她只能咬緊牙關,終日風裡來雨裡去,四處奔波,憑藉着一雙勤勞的雙手找活兒幹,節衣縮食,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漸漸地將兒子拉扯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