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東捻雖平,宮中的新年過得並不熱鬧,因爲西捻已由河南竄入河北。兩宮太后封咸豐年間那次逃難到熱河,創鉅痛深,一想起來就會心悸,所以對京畿的刀兵戰亂,特別重視。其實張總愚還遠在數百里以外,但兩宮太后總覺得捻軍一到了河北,就彷彿到了通州、良鄉似地,寢食難安。

爲此,從元旦受賀以後就召見軍機開始,新年裡沒有一天不臨馭養心殿,也沒有一天不發調兵遣將,指授軍略的上諭。半夜裡有軍報,慈禧太后也是絲毫不敢耽擱,披衣下牀,叫宮女剔亮了燈,撥旺了火,比照着“方略館”所繪進的地圖,細細閱看,西捻到了那裡,圍剿的官軍又到了那裡?各路勤王之帥,或者已經開拔,或者因事逗留,大致都有個下落,獨獨李鴻章那裡,消息沉沉,慈禧太后最盼望的劉銘傳一軍,也不知動身了沒有?

“主子,主子!”

慈禧太后一驚而醒,聽得宮女在帳子外面輕聲喊着,知道又有軍報,便問:“那兒來的?”

“直隸總督衙門來的。”

這一說把她的殘餘的睡意,攆得乾乾淨淨,直隸總督駐保定,相去極近,一切奏報總是在下午送了進來,如今深夜遞折,可知必是極緊急的消息。於是霍地坐起身來,連聲吩咐:“拿來我看!”

四名宮女,一個掛帳子,一個替她披衣服,一個掌燈,一個把黃匣子打開,拿奏摺送到她手裡。事由是“賊勢北趨,請飛調客兵入直”說大股捻匪由平鄉等境狂竄,直向北趨,而客兵未集,蔓延甚廣,恐有震及近畿一帶之虞。

憂心忡忡的慈禧太后,就此一夜不曾閤眼。等宮門一開,隨即把摺子發了下去,又叫安德海到軍機處去傳旨,催恭王早早進宮。

平日軍機見面,總在八點鐘左右,這天提早了一個鐘頭,滴水成冰的天氣,養心殿地方又大,生上四個炭爐還不大管用,所以君臣們的臉色都凍得發青,看來格外陰沉抑鬱。

“一個年也不曾好生過,今兒都初十了。”慈禧太后的聲音跟天氣一樣冷,“李鴻章打了勝仗,眼睛長在頭頂上,把我們孃兒三個給忘掉了!”

恭王一向迴護李鴻章,到此地步,也不敢替他辯解,只這樣答道:“軍機上再寄信催他,如果銘軍尚未啓程,限他即日開拔,兼程並進。”

“哼!”慈禧太后冷笑道:“跟他說好的沒有用,倒象求他似的,越發端了起來。我也不知道他有良心沒有?要什麼給什麼,東南膏腴之地,盡供養了淮軍,朝廷那一點兒對不起他?他就忍心這樣子置之不理?六爺,我看不用跟他客氣了,讓他親自帶隊到直隸來!再要問問他,催提銘軍的上諭下了好多天了,何以到現在沒有消息?該怎麼處分?你們說吧!”

“自然是交部議處。”恭王說。

“要嚴議!”慈禧太后這樣加上一句。

“也不能光辦李鴻章一個人。”慈禧太后說了句公平話:“捻匪由山西到河南,李鶴年躲在開封不理那個碴兒,也可惡!如果河南能夠出力攔一攔,捻匪不能就這麼容易到了河北。”

“這話一點不錯。”慈禧太后深深點頭。

看樣子她還有話,恭王不容她往下說,趕緊攔在前面:

“李鶴年也派張曜、宋慶追了,不過豫軍力量單薄。”

“反正李鶴年也是沒有盡力,一起交吏部嚴議。”

李鶴年跟恭王走得很近,但剿捻不力的事實俱在,而且兩宮太后異口同聲地表示不滿,恭王不便再爲他衛護,唯有遵旨辦理。

在京各衙門,凡是本身能夠處理的公事,一向辦得很快,頭一天交議,第二天就有了復奏,吏部擬議的處分是:欽差大臣李鴻章和河南巡撫李鶴年“降三級留任”。照一般的處分,“降級”是可以用“加級”的紀錄來抵銷的,所以吏部特別陳明:“事關軍務,應不準其抵銷。”這是一個鞭策的處分,如果李鴻章肯照朝廷的旨意,起勁去幹,“開復處分”,指顧間事,否則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把“留任”二字取消,立刻就會象劉長佑那樣,以總督之尊,一降而爲“三品頂戴”,紅頂子都保不住了。

就在吏部的復奏,尚未定奪之際,局勢迅速惡化了。官文飛奏,西捻北竄衡水、定州一帶。定州就是保定府屬的完縣,這已經可令人驚駭了,而實際上,官文還隱瞞着情況,西捻已直撲保定府治的清苑——這是安德海打聽來的消息,慈禧太后沒有理由不信。

經過徹夜的思考,她的態度變得很平靜了,“你們都說官文不能不用,他在湖北的功勞,都教曾家兄弟跟胡林翼給蓋了,現在你們說吧!”她說,“官文是不是獨當方面的人才?”

恭王、文祥和寶鋆都不作聲。官文爲曾國荃嚴劾落職,那班從未出過直隸省境一步的“旗下大爺”,無不憤憤不平,因此才讓官文去當直隸總督。事實上直隸的一切軍事調度,都出于軍機的指揮,所以慈禧太后的指責官文,恭王不宜申辯,也無可申辯,唯有付諸沉默,靜等天顏轉霽。

於是,上年十月汪元方病歿,出於文祥的保薦而奉旨“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的沈桂芬,越次陳奏:“啓奏兩位皇太后,今日的局面,亦未可完全歸罪於官文。朝廷並用恩威,一秉大公,該處分的處分,該激勵的激勵,是非分明則將士用命。如今須有嚴旨,振飭疲玩。”

“我也是這麼想。”慈禧太后點點頭,“功名富貴來得太容易,就不拿朝廷當回事了。六爺,你說,前些日子讓李鶴年是怎麼辦來着的?”

“是讓他派豫軍,繞道到直隸,‘迎頭壓剿’。”

“現在呢?”慈禧太后有些激動了,“豫軍是從捻匪後面攆,由南往北,把捻匪攆到京城裡爲止。”

語言已經相當冷峻,而神色更爲可畏,慈禧太后每遇震怒時,額際的青筋就會凸起,此時天顏咫尺,清晰可見。恭王心想,不必讓她親代了,自己知趣吧!

於是他說:“疆臣互相推諉,有負委任,其情亦實在可惡。如今非請旨嚴譴,不能讓他們生警惕之心。臣等幾個商量好了,再跟兩位皇太后回奏。”

“好吧,你們去商量。”慈禧太后又說:“外面的情形,我都知道,官文是個自己拿不出主張的人,左宗棠跟李鴻章可又喜歡自作主張。果然把事情辦妥了,也還好說,又不辦事,又不聽話,那可不行!”

這番話聽入恭王耳中,深有所感,第一是警惕;第二是領會——慈禧太后看得很清楚,左宗棠和李鴻章的自作主張,確是令人心煩,看起來一味遷就,亦非善策。

因此回到軍機直廬,他憤憤地把帽子一摔,大聲說道:

“撕破臉幹吧!”

“六爺!”文祥正一正臉色勸他,“局面很扎手,打你這兒先得沉得住氣。”

“這話得兩說。朝廷沒有一點兒聲色,何以激勵人心?”寶鋆順着恭王的意思說:“咱們商量處分吧!”

該受處分的人是很明白的,官文、左宗棠、李鴻章、李鶴年。官文和左宗棠比較好辦,有二李的現成例子在,不妨交部嚴議,費躊躇的是已經有了“降三級留任”處分的二李。

河南一李由恭王自動提議,革去新近賞加的頭品頂戴。只剩下一個李鴻章,照李鶴年的例子,自然是革去騎都尉的世職,但怕慈禧太后還會嫌處分太輕,回奏上去或許要碰釘子,所以商量的結果,除掉革騎都尉以外,另外褫奪雙眼花翎及黃馬褂,四個人當中,獲咎獨重。

於是即刻擬了明發上諭,當面奏準後由內閣發抄。在內廷辦事的官員,首先得到消息,原以爲捻軍只不過剛過黃河,而明發上諭上敘明“捻匪北竄衡水定州一帶”,那是已經到了保定府,照這樣子看,要不了三天工夫,捻軍就能撲到京城,怪不得剛剛平了東捻的李鴻章會獲此嚴譴,實在是誤了大局。

這一下,平白比較留心時局的官員,無不大起恐慌,紛紛打聽進一步的消息。消息最靈通的是軍機上的人,所以這一夜沈桂芬家,突然來了許多訪客。

主人在恭王府,到二更天還不曾回家。有些等不到的,索性丟開煩惱,上東四牌樓,地安門,或者前門外大柵欄看燈去了。這天正月十三上燈,民間還不知道匪氛已經迫近,依然熙熙攘攘,“看燈兼看看燈人”,二更天還熱鬧得很。

但另有些人,看沈桂芬在恭王府議事,到此刻還不回家,可見得局勢嚴重,越不肯走,好在這幾天金吾不禁,再晚也能通行,不怕回不了家。

二更打後打五要——這跟宋朝四更打後打六更一樣,另有道理在內。燈節的五更實在是三更,暗示夜分已深,張燈的該熄燈,看燈的該回家,所以這個三更打五更的梆鑼,名爲“催燈梆”。

※※※

燈市以東四牌樓爲最盛,連“催燈梆”都能打出花樣來。京師內外城治安,由步軍統領及巡城御史負責,五城八旗,各有轄地,東城北面屬於鑲黃旗,旗下又分滿洲、蒙古、洪軍三營,以東四北大街和東直門大街交會的北新橋爲界限,西滿北蒙東洪軍,各有自己的更夫。更夫都是花錢僱來的乞兒,到了該打“催燈梆”的那一刻,三營更夫數十名,不期而集在北新橋,時候一到,呼嘯聲起,頓時梆鑼齊鳴,能夠象曲牌一樣,打出極動聽的“點子”,沿着東四北大街南下,這面一套打完了,那面一套接着打,鬥妍鬥勝,成爲看燈以外的一項餘興。

就在“切兒卡察、嘡、嘡”的梆鑼點子中,沈桂芬回家了。訪客中的翁同和跟他很熟,迎上來直道來意,沈桂芬是個極沉的人,不慌不忙地寒暄着,心裡在想,紙包不住火,消息是瞞不住的,正好利用在座這班聲氣甚廣的人來安定人心。

於是他用低沉而誠懇的聲音,透露了真相,捻軍不僅已出現在衡水、定州一帶,其實在前兩天的拂曉時分,已包圍了保定。“邊馬”——捻軍的前哨,一度到過固安。

固安就在永定河南岸,離京城只有百把里路,真正是“天子腳下”了,所以客人一聽這話,相顧變色。

“危險過去了,神機營很得力,保定之圍已解。”沈桂芬說,“豫軍的宋慶,張曜已經繞出賊前,左季高所轄的劉松山、郭寶昌兩軍,馬上也可以趕到。局勢已經穩定下來,諸公可以高枕無憂了。”說着,便拱一拱手,催客回家睡覺。

他這後半段話,並不實在。保定解圍,無非捻軍怕攻破了城,反爲各路官軍所包圍,自動退去。實際上各路勤王之師,人馬未到,諮呈先來,都要直隸總督和順天府尹兩衙門,替他們準備糧草,比較起勁的是山東的丁寶楨,帶了他的得力將領王心一,已經出省,李鴻章自然還沒有消息,左宗棠則行蹤不明,只知道他在山西。爲此,民間的人心雖已穩定下來,慈禧太后卻還急得夜不安枕,食不甘味。

但她急是急在心裡,表面卻不太看得出來。元宵那天,召集近支親貴,在漱芳齋吃飯聽戲,以家人之禮,作新年團聚。宣宗屬下那一支的王公貝勒和額駙都到了,只有醇王未到。

“七爺呢,怎麼還不來?”慈安太后在問。

“已經派人去催了。”安德海回答。

一句話未完,醇王已匆匆趕到,走得太急,額上都有了汗。他向兩宮太后和皇帝行了禮,說明遲到的原因:“神機營抓住了一個奸細,臣要親自審問明白了,好來跟兩位太后回奏。”

“喔!”慈禧太后很注意地問,“奸細怎麼說?”

“說是捻匪趁這幾天民間看燈熱鬧,預備化裝成商民,混進城來鬧事。”

“那……,”兩宮太后尚未有所表示,惇王在旁邊喊了起來:“那得讓步軍統領衙門,加緊巡查!”

這簡直等於廢話,慈禧太后不理他,但他的另一位嫂子爲人忠厚,怕他面子上下不來,便敷衍着說:“王爺的話不錯。”

聽得這一聲,惇王便起勁了,“如今局勢緊急,京城要講防守之道,臣與好些人商量過,要跟兩位皇太后上個條陳。”

他說,“臣的條陳,一共三條。”

看他說得鄭重其事,慈禧太后覺得不妨聽聽,便點點頭:“你說吧!”同時看了看恭王與醇王,意思是讓他們也仔細聽着。

“第一條,城外要添兵駐紮,以備偵探救應之用。”

這叫什麼條陳?他那兩個弟弟都幾乎笑出聲來,慈禧太后卻故意損他:“嗯,嗯,不錯!”

惇王不知眉眼高低,依舊提高了聲音往下說:“城內宜乎添派各旗,續練槍兵,分門防守。”

“怎麼叫‘添派各旗’?”慈安太后問。

“臣的意思是,把駐紮在城外各地的,譬如香山的健銳營啊什麼的,調到城裡來。”

一則說城外要添兵,再則又說把城外的兵調進城來,豈非自相矛盾?但誰也不願意徒費口舌去揭穿他,只有十三歲的皇帝,理路已頗清楚了,接着他的話說:“五叔,我跟你算個帳。”

“是!”

“把城外的兵調進城——你剛纔不是說,城外也要添兵駐紮嗎?那從那兒來呀?我看,把原來在城裡的兵調出去,兩面兌換一下兒,就都算添了兵了!”

兩後兩王無不莞爾,惇王卻是面不改色,“城裡的兵當然不調出去,”他說,“城外要添兵駐紮,當然得要兵部查一查;

那兒有可以挪動的兵,撥一支過來。”

“好了,好了!”慈禧太后不耐煩了,“還有一條你說吧!”

“第三條是臣親眼得見,近來城裡要飯的,比以前又添了許多,得想辦法收容,給他們飯吃。”

“這一條還差不多。”慈禧太后點點頭,轉臉看着恭王和醇王說:“你們哥兒倆商量着辦,看那兒一有敷餘的款子,多辦幾個粥廠。不然,倒是會鬧事。”

醇王管理神機營,步軍統領衙門也歸他稽查,京師地面治安的責任一大半落在他肩上,不肯承認乞兒過多的說法,“我看要飯的也不算多。”他說。

“你看?”惇王立即抗聲相譏:“你每天坐在轎子裡,‘頂馬’在前頭替你喝道,早就把閒雜人等給攆走了,你到那兒去看去?”

醇王被駁得無話可說,大家也都相信惇王的話,因爲他別無所長,就是對外不擺王爺的架子。夏天一件粗葛布的短褂子,拿把大蒲扇,坐在十剎海納涼,能跟不相識的人聊得很熱鬧。冬天也往往會裹件老羊皮襖,一個人溜到正陽樓去吃烤羊肉,甚至在“大酒缸”跟腳伕轎班一起喝“二鍋頭”。所以闤闠間的動態,在無潢貴胄之中,誰都沒有他知道得多。

“我可又不明白了!”在沉默中,皇帝又提出疑問,“爲什麼要飯的,一下子添了許多?是打那兒來的呢?”

“對啊!”慈安太后誇獎皇帝,“這話問得有理!”

這下把惇王問住了,但恭王卻可以猜想得到,這件事說出來也不要緊,“怕有一半是省南逃過來的難民。”他說。

“這得想法子安頓纔好。”

“也不光是安頓這些難民。”慈禧太后以低沉抑鬱的聲音說,“年已經過完了,轉眼就得下田,捻匪盡這麼衝過來、衝過去地鬧,誤了春耕,今年的直隸又是一個荒年。去年旱荒,今年又是刀兵,這樣子下去,怎麼得了?”

看見兩宮太后憂心國計民生的深切,醇王有個想了好幾天的主意,這時便忍不住要說了出來:“啓奏兩位皇太后,局勢這麼壞,上煩兩位皇太后和皇上的廑憂,臣心裡實在不安。臣這兩天在想,捻匪流竄無定,保定再過來就是易州,陵寢重地,必得保護,臣願意帶一支兵出京,防守西陵。請兩位皇太后的旨意!”

這一說,恭王心裡就是一跳,知道麻煩又來了,剛要設法阻止,發現兩宮太后都有嘉許的神色,心中越生警惕,這件事不宜在這裡談,萬一兩宮太后點頭應許,便難挽回,所以搶在前面說道:“醇王所見甚是。不過茲事體大,最好由軍機會同醇王商定了章程,再面奏請旨。”

辦事的程序本該如此,兩宮太后都表示同意。就這空隙之間,安德海疾趨而前,請示開戲的時刻。

一聽這話,皇帝第一個就坐不住,慈安太后便說:“叫他們預備吧!”

說着,便站起身來,於是所有的王公貝勒都到殿前來站班,等兩宮太后駕臨御座,才各自找着自己的位子坐下。這天的戲,無非是些由昇平署伺候節令承應的吉祥戲,行頭簇新,唱得熱鬧,懂戲的慈禧太后卻不甚欣賞。唱到一半傳膳,她另外點了兩齣戲,一出是《宮嘆》;一出是《廉頗請罪》。

《宮嘆》扮起來方便,四名宮女引着一個公主上場,便唱了起來。在座的人,連恭王都不知道這是出什麼戲?但他身旁的醇王,是崑曲行家,於是他小聲問道:“老七,這個‘公主’是誰啊?”

“長平公主。”

“啊!”恭王雖未看過這齣戲,卻讀過《倚睛樓七種曲》,想起其中有一本《帝女花》,寫的就是明思宗當李自成破京之日,引劍砍斷長平公主於壽寧宮的故事,心中困惑,不知慈禧太后爲什麼要點這麼一出悽悽慘慘的戲。

就這時,已換了《金絡索》的曲牌,恭王因爲讀過這本曲,所以凝神細聽,字字分明:

“生恐長安似弈棋,五更殘魄歸消歇;三月花幡緊護持,空悲切!帝王家世太凌夷,鬧轟轟幾個兵兒,醉昏昏幾個官兒,傷盡了元陽氣!”

聽得這幾句,恭王心裡很不是味,莫非慈禧太后就藉着這幾句戲詞罵人,他一直這樣在想。

再看到下面那出《廉頗請罪》,感慨就更多了!朝廷倚爲長城的左宗棠和李鴻章,一個目空一世,譽己成癖,一個私心特重,見利忘義,等而下之,凡是統一路之兵的大員,無不橫行霸道。要有廉頗那樣勇於認過,和衷共濟的氣度,局面就不致搞成今天這個樣子。

爲了這種種感觸,恭王這天的興致很不好。從宮中散出來,很想找個人談談,一抒積鬱。於是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寶鋆。

他是寶鋆家的常客,一到便被迎入書齋。每次來都由寶鋆夫婦所寵愛的一個丫頭五福伺候,五福是蘇州人,卻說得一口極爽脆的京片子,對於旗下大家的禮數嫺熟無比。一見面就請了個雙安,見面問好之外,又爲元宵佳節祝賀。接着便從六福晉問到大公主、大少爺、二少爺,一個不漏。最後斟了酒來,恭王有些洋派,五福用水晶杯子替他斟了一杯紅酒當茶喝。

“吃飯了沒有?”寶鋆問。

“想喝碗粥。”恭王說,“只要醬菜就行了。”

“巧了。”五福笑道:“正好熬了香梗米粥,也有錦州醬菜。”

除了醬菜以外,還有一碟蝦米拌黃瓜,瓜細如指,淺淺一碟,就這樣小菜,便抵得一桌盛饌,恭王一見吟了兩句竹枝詞:“黃瓜初見比人蔘,小小如簪值數金。”吟完了搖搖頭,頗有不以爲然的神情。

“怎麼啦?”五福問道:“那一年正月裡來,都有黃瓜,總是吃得挺香的,就今兒個不中意了!”

“唉!”恭王忽發感慨,“你們那兒知道外面的時世?”

一提到這些事,五福便不開口了。大家的規矩嚴,凡是不知道的情形,從不許胡亂插嘴議論。

“今兒宮裡很熱鬧吧?”

“很熱鬧。”恭王吃了一口粥苦笑道:“老五上條陳,老七又要帶兵保護西陵。”

“那不是又給地方上添麻煩嗎?”寶鋆皺着眉說,“要錢可是沒有!戶部窮得要命。”

“哼!看他勁兒還足得很。今天是讓我搪過去了,明天還不知道怎麼樣?”

“明天怎麼樣?”寶鋆想了想問:“就算讓他去,有將無兵,可也不管用呀。”

“決不能讓他去!”恭王很有決心地說,“各路人馬,齊集京散,就爲剿張總愚那一股匪,已經很丟人了。再去一位郡王,不太長他人的志氣嗎?”

“對了!明兒七爺再要提到這話,就拿這個理由勸他好了。”

“嗐!不提這些事兒了。找點樂子!”

“看燈去吧?”寶鋆提議,“今年工部的燈,很有點兒新鮮花樣。”

恭王心想,去看“六部燈”,自然是微服私行,只怕有些言官知道了,說時世如此艱難,親貴大臣居然有閒情逸致出遊看燈,豈非毫無心肝?無緣無故挨頓罵不上算,還是安分些的好。

就這時候,內務府總管崇綸,派人送了一封信來,說工部的書辦送了許多花燈,兵部的司官又送了許多煙火花炮。他又叫了一班雜戲,有寶鋆最愛聽的“子弟書”,特意飛箋,請他去“同謀一夕之歡”。

“樂子來了!”寶鋆指着信,把崇綸的邀約,告訴了恭王。

崇綸有大富之名,這些玩的花樣,終年不斷,恭王也去過幾回,每一回都是盡興而歸。但此時忽然意興闌珊了。

“算了吧!這是什麼年頭兒?傳出去不好聽。”

“那我辭了他。”寶鋆走到書桌面前,揭開墨盒,取枝水筆,站着寫了一個回帖,叫聽差告訴崇家來人,說是有貴客在,無法分身,心領謝謝。

“五福,”恭王站起身走到火盆旁邊坐下,“替我再倒杯酒來。”

等五福把酒和果盤拿了來,他把雙足一伸,她替他脫了靴子,取了張紅木凳子來擱腳,接着又去捧來一牀俄國毯子,圍住他的下半身,把毯子掖一掖緊。

“這不也很舒服嗎?”恭王取杯在手,想談談正事,“我不明白,李少荃到底是什麼意思?”

“他也有他的難處。第一,不願跟左季高共事;第二,怕吃力不討好。李少荃是從不做徒勞無功的事的。”

“話是不錯。不過朝廷待他不薄,就算勉爲其難,也不能不買朝廷一個面子。一味置之不理,這叫什麼話?”

“爲了一個張總愚,三位爵爺會剿,外加兩位一品大員,說起來也實在是笑話,再加上一位王爺,越發熱鬧了。”

“老七當然不能叫他去。”恭王停了一下說:“官、左、李三位,將來到底讓誰總其成呢?”

“官文辦糧臺,左宗棠指揮前線。”

“李鴻章如之何?”

“只有勸他委屈一點兒。”

“能勸得聽,倒也好了。”

寶鋆想了想說:“有個人的話,他也許會聽。”

“曾滌生?”

“對了。”寶鋆又說,“明天我來寫封信給我這位老同年。”

“也好。不過你別許下什麼心願。”恭王提出警告:“現在上頭的主意大得很,而且小安子替她做耳目,什麼道聽途說的話,都在上頭搬弄,事情是越來越難辦了。”

寶鋆默然。息了一會才說了句:“等皇上親政就好了。”

這一下提醒了恭王:“皇帝很象個大人了。”他很興奮地說,“我看找機會跟上頭提一提,每天軍機見面,讓皇帝也聽聽,學着一點兒。”

“嗯!”寶鋆又問:“聽說兩宮太后,在打算立皇后了,可有這話?”

“提是提過,預備在皇帝十六歲那年冊立皇后。還有三四年的工夫,不忙。”

“我看皇帝的身子單薄,大婚不宜過早。”

“你正說反了。”恭王放低了聲音:“皇帝的智識開得早,早早大婚的好,省得那班小太監引着他胡鬧,搞壞了身子。”

“聽說‘西邊’那一位,防宮女跟皇上親近,跟防賊一樣。

小安子就奉派了這樁‘稽查’的差使。”

“小安子麼,”恭王很隨便地說,“總有一天要倒大黴。”

由這裡開始,大談宮內的近況,凡是恭王想要知道的,寶鋆都能讓他滿意。就這樣正談得起勁時,聽差來報:“崇大人來了。”

人影未到,先見冰燈,用整塊的堅冰,鏤刻而成,據說加了一種獨得之秘的“藥”在裡面,能夠日久不消。這冰燈共是四盞,刻成春、夏、秋、冬四季景緻的花樣,是崇綸隨身攜來的。

“你不在家看燈,聽“什不閒”、“子弟書”,跑這兒來幹什麼?”

崇綸七十多歲了,養生有道,腰腿依然輕健,給恭王請了個乾淨俐落的安,笑嘻嘻地答道:“聽說六爺在這兒,特爲趕來伺候。”

“你別以爲沒有到你家看燈,是瞧不起你。實在是亂糟糟的,沒有那份閒心思。”

“其實,那些燈年年一樣,也沒有什麼看頭,不過借個因由,陪着說說話。”崇綸又說,“我本來也在想,時世不好,這些照例的玩意,不如蠲免了吧!可也有人說,年年玩兒慣了的,今年忽而改了樣子,必是捻匪鬧得太兇的緣故。想想是安定人心要緊,所以照常弄了些燈來掛。”

恭王知道,這是崇綸心有未安的解釋,聽聽就是,不必再往下談,不然倒象真個耿耿於懷,未能釋然似的,所以換了個話題。

“聽說這幾天,地面兒上要飯的,比平時添了許多。可有這話?”

“那是一定的。上燈以後,家家都要出來逛逛,這時候不‘做街’,還到什麼時候?”

“什麼叫‘做街’?”寶鋆插進來問了一句。

“那是他們的‘行話’。”崇綸笑道:“上街來要飯,就叫‘做街’。”

“不是有難民夾在裡頭?”

“不會吧,”崇綸答道,“他們那一行,雖是末等營生,規矩可大得很,各有地段,誰也不許胡來,更不容外人插足。再說,能夠逃難到京城,不是手裡有倆錢兒,就是有至親好友可以倚靠,何致於要飯?”

恭王聽着不斷點頭,向寶鋆說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斯之謂也。”

“怎麼啦?”崇綸困惑地,“好端端的,六爺提起這個!”

“五爺今兒在上頭面奏,說最近京城裡要飯的多了,得想辦法。”恭王又說:“你有步軍統領衙門的差使,地面兒上的事,也有你一份!”

崇綸兼署步軍統領衙門左翼總兵,東半城地面歸他所管,這時很輕鬆地說:“那好辦。多不敢說,就這個大正月裡,我包管五爺上朝,看不見一個要飯的。”

他說得到,做得到,當夜派人去找“杆兒上的”——丐頭的俗稱,說是給五百吊京錢,這半個月,不準在內城“做街”。

“杆兒上的”又稱“趕兒上的”,據他們自己說,正名叫做“趕上吃”,是明太祖所封。意思是奉旨吃白食,那家有紅白喜事,趕上了便有殘羹剩飯好吃。當然,作爲丐頭的“杆兒上的”,既不必“做街”,也不會吃討來的飯,坐享孝敬,日子過得很寬裕。

這時京城裡那個“趕兒上的”,姓丁,外號“丁判官”,家有一妻二妾,安享餘年,已不大管事,但權威仍在。聽崇綸所派去的那個筆帖式,說了究竟,丁判官表示正月裡廟會甚多,是“做街”的好時機,不過:“既然崇大人吩咐,那就認了!”

果然,第二天起內城看不見一個要飯的,都被攆到九門以外去了。對付乞兒是如此,那些統兵大員對付捻軍也是如此,尤其是革職留任的直隸總督官文,向以一個“攆”字爲用兵的心訣,只望能把捻軍逐出直隸省境,往東到山東、往南到河南、往西到山西,均無不可,就是不能往北,因爲北面是京城。

這時各路勤王之師,山東巡撫丁寶楨首先趕到,奉旨嘉獎。接着李鴻章也有了很切實的復奏,除劉銘傳“患病屬實,暫難成行”以外,其餘各軍已分遣馳援,他自己不久也要“由東入直”,來赴“君父之急”。這一來,加上南面的豫軍;西面自娘子關來的,左宗棠的軍隊;以及由京中所派的神機營,由天津所派的崇厚的洋槍隊,四面包圍的形勢將次形成,而官文的逐捻軍出直隸省境的希望,看來是要落空了。

照慈禧太后的想法,大軍雲集,除卻銘軍以外,所有的精銳都已集中,合圍進剿則西捻如釜底遊魂,不難一鼓盪平。

於是好整以暇地想起有件很有趣的事,應該要辦一辦了。

※※※

這件事就是“挑秀女”——八旗官員人家不論滿洲、蒙古、還是漢軍,生了女兒,不能私下婚配,要準備宮內挑選秀女。照規矩分爲兩種,一種是一年一次,挑內務府“包衣”的女兒作宮婢,一種是三年一次,挑選八旗秀女,凡是文職筆帖式以上,武職驍騎校以上,年滿十三歲的都要報名候選,挑中了便等着指配王公宗室的子弟爲妻。

這一次挑的是八旗秀女,也是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以來的第一次,前兩次都因洪、楊未平,道路不靖,停止舉行。所以這一次的挑秀女,兩宮太后都很重視,早在上年十月間,就由戶部行文各省旗官,開列名字年歲,報部候選。一開了年,各省合格的秀女,都已到齊,連同在京的一共有一百二十多名,年齡都在十三、四歲之間。戶部早就具奏,請示挑選日期,因爲西捻猖獗,延擱了下去,既然局勢已可穩住,應該及早挑定,讓不中選的才女,各回原處,也算是一種體恤。

這天是二月初四,神武門前一早就有戶部和內務府的官員在當差,太監更多,有的是有職司,有的是受託來照料熟人,有的是來看熱鬧。

候選的秀女都是豆蔻梢頭的小姑娘,在剪刀樣的春風中,鼻尖凍得通紅,瑟瑟發抖。有的是要俏麗,不肯多穿衣服,受寒所致;有的卻是深怕“一朝選在君王側”,從此關入空曠幽深的宮中,心生恐懼;也有的是往好處去想,能夠指配給那家王公的子弟,興奮得不能自已;而更多的只是從未經過這樣的場面,想到天顏咫只,唯恐失儀,緊張得不住哆嗦。

從天不亮就到神武門前來報到,直到近午時分,還沒有“引看”的消息,彼此都在詢問:“到底什麼時候看哪?”

“快了,快了!”戶部的官員這樣安慰着她們,其實他亦沒有把握,“反正今天一定會看,而且一定看完。”他只能這樣說。

旗下的女孩子雖是大腳,但穿着“花盆底”,就靠腳掌中心那一小塊着力之處,站上幾個時辰,這份罪也不是好受的。這時候就是宮內有熟人的好了,引到僻處,找個地方坐着休息,然而那只是少數,大多數的只有硬挺着,有那脾氣不好的,口中便發怨言,父兄勸慰呵止,到處嘈嘈切切,愁眉苦眼,把三年一次的“喜事”,搞得令人惻然不歡。

秀女初選不是一個個挑,十個一排,由戶部官員帶領着向上行禮。如果看不上眼,便什麼話也沒有,秀女們連太后皇帝的臉都還沒有看清楚,就被“刷”了下來。

這樣的挑選,有名無實,縱使貌豔如花,但含苞初放,十分顏色只露得七分。天寒地凍,翠袖單寒,神情瑟縮,要減去一分,乍對天顏,舉止僵硬畏怯,失卻天然風致,再要減去一分,而殿廷深遠,猶如霧裡看花,剩下的五分顏色,又得打個折扣,所以匆匆一顧,了無當意。只見寫着秀女姓名年籍、父兄姓名的綠頭籤,一塊一塊,盡往安德海所捧着的銀盤裡撂。

坐在上面的皇帝,初經其事,彷彿目迷五色,茫然不能所辨。就算能夠辨別,也不能有所主張,他的入座只爲引見臣工,完成儀注而已。主持挑選的是兩宮太后,東邊的那一位,倒想放出眼光來挑,但心思太慢,覺得那一個不錯,想再看一看時,人已經過去了。她又不肯隨意留下“牌子”,因爲一留牌子,就等於留下人來聽候複選。雖說秀女赴選,戶部照例發給車價飯食銀兩,其實不過有此名目,決不夠用,京裡的開銷大,多留一天就多一天的賠累,慈安太后於心不忍,所以沒有幾分把握,總是撂牌子放了過去。

慈禧太后卻有些神思不屬,眼望着殿下,心卻飛回到十七年前。咸豐元年的冬天。她記得那天也是這樣子冷得牙齒都會發抖的天氣,地點不是在御花園,是在慈寧宮以西的壽康宮,由先帝奉恭王的生母康慈皇貴太妃主持挑選。她只記得那天唯一使她關心的一件事,是家裡欠了一個“老西兒”三十兩銀子,這天非歸還不可,此外的記憶都模糊了,這時怎麼樣苦苦追索,都難記得起來。

回到眼前卻又有無窮感慨。十七年之前,誰曾想得到有此一天?一晃眼的工夫,真跟一場夢一樣,如今想來,真不知爲何在“夢”中會有那許多希奇古怪的波瀾曲折,更不明白自己如何能夠經歷了那許多希奇古怪的波瀾曲折,而有安然坐在欽安殿上挑秀女的今天?

就這樣幽渺恍惚地撫今憶昔,她一直不曾留下牌子,直到慈安太后開口說話,她才驚省。

“快看完了!”

“喔,”慈禧太后定一定神,回頭問安德海:“還有多少?”

“還有三十多。”

已看過三分之二了,自己面前一塊牌子都不曾留下,看慈安太后那裡,也不過留下十幾個人。她不願讓人看出她心不在焉,便故意這樣問道:“怎麼辦呢?竟不大有看得上眼的!”

“寧願嚴一點兒。”慈安太后說到這裡,忽然指着一個長身玉立的說:“看那個怎麼樣?”

“留下吧!”慈禧太后第一次留下一塊牌子。

從這裡開始,她打起精神,細細挑選,一挑也挑了七、八個,兩下合在一起,恰好是二十個人。

於是宣召戶部尚書寶鋆上殿,宣示了初次入選的人名。寶鋆問道:“那一天覆選?請兩位皇太后旨,好早早預備。”

兩位太后商議了一下,決定在二月初十複選。寶鋆領旨退出,皇帝問了問時刻,仍舊趕到弘德殿去補這一天的功課,兩宮太后便在御花園內隨意瀏覽了一會,回到漱芳齋去閒談休息。

所談的自然還是脫不開秀女,兩宮太后都感嘆着沒有出色齊整的人才,好在該指婚的王公大臣的子弟,都不過是跟皇帝差不多的年齡,再等三年也還不妨。

“妹妹,”慈安太后忽然說道,“我在想,孩子們成親,還是晚一點兒的好!”

聽見她這句話,慈禧太后立刻就想到了大格格,心中便是一痛。大格格從前年指配給她嫡親表兄,六額駙景壽的長子志端,不久成親,新郎才十五歲,生得瘦弱,兼以早婚,不過一年多的工夫,弄出個咯紅的毛病,看樣子怕不能永年。設或不幸,這一頭自己一手所主持的姻緣,竟是害了大格格的終身!

“唉!”她情不自禁地嘆了口氣,由衷地點着頭:“說得是。”

“那麼,我看皇帝大婚,也不必那麼着急。晚兩年吧?”

原來是定了後年,皇帝才十五歲。晚兩年到十七歲,實在也不能算遲,慈禧太后同意了,“晚兩年也好。”她說,“日子寬裕,可以慢慢兒找。”

“對了!”慈安太后又說,“咱們倆把這話擱在肚子裡,先別說出去。要暗底下留心,才能訪着真個是好的。”

這個宗旨慈禧太后卻不能同意,她認爲皇帝立後,不愁覓不着德容俱茂,可正中宮的名門閨秀,不必在暗底下私訪,應該通飭內外大臣留意奏聞,千中選一,纔是正辦。不過時候還早,此刻用不着跟她爭執,所以含含糊糊地答應着,不置可否。

“皇帝挺象個大人的樣兒了。”慈安太后以欣慰的聲音提出勸告,“咱們也不能老拿他當孩子看待。前兒六爺提過,每天召見軍機,讓皇帝也在場聽聽,這件事兒倒可以辦。”

“還是書房要緊。”慈禧太后不以爲然,“總要能看摺子!現在可又不比從前了,興了洋務,添出來許多花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丁日昌他們的摺子,不能不仔細看。要是看不懂摺子,光聽軍機說,也還是不懂。”說到這裡她覺得也不便把慈安太后的話,完全駁回,便又加了一段話:“等過幾天,問問大家的意思,還有弘德殿的師傅們,如果大家認爲該讓皇帝一起召見軍機,自然也可以。”

※※※

說是這樣說,慈禧太后一直不曾諮詢大臣,慈安太后也不便再提。轉眼到了二月初十,複選秀女的日子到了。

因爲複選只有二十個人,無須欽安殿那麼大的地方,所以改在漱芳齋引看。這天是個日暖風和的好天氣,而且複選的秀女,再度進宮,不似第一回那麼羞怯退縮,於是場面氣氛也都跟初選大不相同了。

初選行禮是十個人一班,複選改了五個人一班,磕過頭要報履歷,爲的是聽她們的聲音。駐防各地的旗人,盡有幾輩子在一地,與土著無異的,但一口京片子始終不敢丟下,不過有的圓轉,有的尖銳,有的低沉,好聽不好聽卻大有分別。

因爲跪得很近,而且自報履歷時,有好一會工夫,所以兩宮太后和皇帝把每一個人都看得很清楚,第二班最後那一名,瓜子臉上生了一雙很調皮的眼睛,皇帝一見便有好感,因而格外留心聽她的履歷。

“奴才旺察氏,咸豐六年生人,滿洲正白旗,杭州駐防。曾祖福舒,正藍旗漢軍副都統,祖父伊納,陝西同谷縣知縣,父赫音保,現任鑲紅旗蒙古協領。奴才恭請聖安!”

她的聲音清脆無比,在皇帝聽來,彷彿掉在地上能碎成幾截,心裡在想,這個人一定會被留下。

“你的小名叫什麼?”他聽見慈安太后在問。

“奴才小名桂連。”

“是那兩個字啊?”

“桂花的桂,連環的連。”

皇帝心裡在想,身後傳下來的一句話,必是“留下”,但他所聽到的卻是兩位太后在小聲商量。

“怎麼樣?”慈安太后問。

“長得倒不賴,就是下巴頦兒太尖了。”慈禧太后又說,“纔看了一半,已經留下七個了。我看,撂下吧!”

已經“撂牌子”了,皇帝脫口喊道:“慢一點兒!”話一出口,他才發覺自己的語氣不恭,急忙起身,向上請了個安說:“兩位皇額娘,把這個桂連留下吧!”

這是皇帝第一次挑人,神色不免忸怩,兩宮太后對看了一眼,都有些忍俊不禁的神情。終於是慈安太后允許了他的要求,向安德海吩咐:“把桂連的牌子拿回來!”

“喳!”安德海從銀盤裡取出一枝綠頭籤,放回御案,接着便向桂連吆喝:“謝恩!”

於是桂連磕頭說道:“奴才桂連,叩謝兩位皇太后天恩!”

“怎麼不跟皇帝謝恩呢?”慈安太后用一種教導的語氣說。

這是失儀,也是不敬。桂連一半慚愧,一半惶恐,頓時滿臉飛紅,趕緊答應一聲“是”,向皇帝補磕了一個頭:“奴才桂連,叩謝皇上天恩。”

“伊裡!”

這是句滿洲話,意思是“起來”,皇帝對在旗大臣向他磕頭時,照例回答這麼一句。而桂連卻聽不懂,依舊直挺挺地跪在那裡,清澈明亮如寒泉般的眼光,飛快地在皇帝臉上一繞,跟着把頭低了下去。

“起來吧!”安德海用那種大總管的神態呵斥:“別老跪在那兒了!”

於是桂連才站起來,倒退數步往後轉身,視線又順便在皇帝臉上帶過。

接着是第三班行禮。因爲已經挑中了八個人,額子有限,所以這一班只挑了兩個,第四班也是如此。總計二十名複選的秀女,入選了十分之六。

那十一個都不關皇帝的事,他只關心一個桂連,早就打好了主意,覷個便走到慈安太后那裡問道:“皇額娘,今兒挑中的人,怎麼辦哪?”

慈安太后知道他的來意,故意問道:“你看,該怎麼辦?”

照他的意思,最好把桂連封做妃子。他知道這是做皇帝的一項特權,但自己覺得行使這項特權,就跟行使另一項特權——殺人那樣,都還嫌早了些,所以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

“你挺喜歡她的是不是?”

明明已說中了心事,他偏不肯承認,不好意思地紅着臉說:“不!”

“那你爲什麼挑上了她呢?倒說個緣故我聽聽。”

“我看她可憐。”

“唷!原來是爲了行好兒。”慈安太后有意逗他,“誰也不可憐,就可憐她。這又怎麼說呢?”

這時皇帝已想好了一個理由,神態便從容了,“她不是杭州駐防嗎?”他說,“也許家裡死過好些人。”

想不到是這樣一個理由!杭州在第二次陷於洪楊時,旗營精壯,傷亡甚衆,城破之日,將軍瑞昌舉火,旗營次第火起,男女老幼,死了四千多人,爲有旗兵駐防以來最壯烈的一舉。兩宮太后這幾年,與王公大臣一談到此,總是諮嗟不絕。慈安太后心想,皇帝必是聽得多了,所以纔會想到桂連家裡,怕她是劫後餘生,另眼看待,這倒是仁君之心,不可不成全他。

“對了,這一次倒是沒有看見多少杭州駐防的秀女。不過,不知道桂連家,老底兒是杭州駐防,還是從荊州調過去的?”

“皇額娘把她留在宮裡,慢慢兒問她好了。”

到底吐露了真意,也在慈安太后意料之中,便點點頭說:

“好吧,我把她要過來。”

一聽如願以償,皇帝十分高興,笑嘻嘻地請了個安:“謝謝皇額娘。”

“咦!”慈安太后笑道,“這道的是那門子的謝?我挑了桂連來,跟你什麼相干?”

一說破,皇帝又不免受窘,恰好榮安公主來問安,纔算遮掩了過去。到第二天,戶部正式具折,奏報入選名單,請旨辦理,兩宮太后在早膳時商量,決定暫時不指婚,十二名秀女,兩宮太后各留四人,還多下四個,撥到各宮。

“把那個杭州駐防的,叫什麼名兒來着的,撥給我好了。”

慈安太后故意這樣說。

“叫桂連。”因爲慈安太后一向不會作假,所以慈禧太后沒有想到其中存有深意,毫不遲疑地用硃筆在桂連的名字上,做了一個記號。

皇帝也在侍膳,見事已定局,暗暗心喜。從這天起,一下書房,便注意着新選的秀女,可曾入宮?等了兩天,不見動靜,忍不住問張文亮:“那些秀女,都到那兒去啦?”

“奴才不知道。”張文亮答道,“大概是在內務府。”

“又不是包衣的秀女,怎麼會在內務府?不對!”

“奴才是這麼想,每一趟挑了秀女,都由戶部送到內務府,學習宮裡的規矩,等規矩都懂了,才能送進宮來當差,所以猜想着在內務府。”

“去打聽!”

張文亮很快地有了回話,新選秀女還有三天就要進宮到差了。到了那一天,皇帝醒得特別早,聽見淅淅瀝瀝的雨聲,便覺掃興。但一想到那張瓜子臉上的一雙調皮的眼睛,陡覺精神一振,張口便喊:“來人!”

小太監小李早就在伺候了,看了幾遍鍾,正打算去喊醒他,此時便急快奔到牀前,一面揭帳子,一面請安說道:“萬歲爺睡得香!”

“今兒有‘引見’沒有?”他問。

“昨兒有,明兒也有,就是今兒沒有。”

小李喜歡耍貧嘴逗皇帝開心,但這天卻碰了釘子,“混帳東西,好嚕囌!”皇帝又問,“外頭冷不冷?”

這一次小李不敢嚕囌了,跪下答道:“跟昨兒個差不離。”

沒有引見就不須穿袍褂。皇帝有套心愛的衣服,特意傳“四執事”太監把它取了來,是一件棗兒紅的灰鼠皮袍,配上淺灰貢緞的“巴圖魯”背心,平肩一排金剛鑽的套扣,晶光四射,把人的眼睛都閃得花了。腰間繫根明黃的絲絛,拴上平金荷包、彩繡表袋,又是叮玲啷噹的許多漢玉佩件。頭上是珊瑚結子的便帽,前面鑲一塊綠得一汪水似地“玻璃翠”,辮子梳得油光閃亮,只是頭髮不多,還不夠長,皇帝叫小李在辮梢綴上極長的絲線。打扮好了,取穿衣鏡來前後照看,自己覺得比載澂還漂亮,心裡十分得意。

一到書房,師傅諳達,無不注目,只有倭仁大不以爲然,那臉色便不大好看了。

原該他講《禮記》,攤開了書卻問起別的話:“皇上在宮內,可常省覽《啓心金鑑》?”

這是倭仁特爲皇帝編制的一冊課本,輯錄歷代帝王事蹟,以及名臣奏議,加上註解,讀完以後,倭仁請皇帝攜回宮中,時時溫習。但皇帝嫌它文字枯燥,不如另一本《帝鑑圖說》——明朝張居正爲神宗授讀所編的課本,有圖有文,來得有趣,所以坦率答道:“我常看《帝鑑圖說》。”

“那也好。”倭仁徐徐說道,“請皇上告訴臣,漢文帝在宮中,穿的什麼衣服?”

皇帝心裡在說:“老古板又來了!”但其勢又不容閃避,隨即答道:“弋綈。”

“請問什麼叫弋綈啊?”

“黑的,很粗的綢子。”

“是!”倭仁便把皇帝從上至下又打量了一遍,“天子富有四海,漢文帝又何必穿得那麼樸素?臣再請問皇上,‘安史之亂’是怎麼來的呢?”

《啓心金鑑》和《帝鑑圖說》都指出“安史之亂”是由唐玄宗驕侈淫逸而來,但皇帝不肯如此回答,“那是因爲用於李林甫這個奸臣的緣故。”他緊接着問道:“倭師傅,今兒該上生書了吧?”

倭仁拙於詞令,連個十三歲的學生都說不過,到底讓他“顧而言他”地閃了過去,把倭仁一肚子的話都封住了。

這天《禮記》的生書是匠人篇,一聽開頭四句:“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視以景,”皇帝就有三句不懂,還有兩個字從未見過,他的頭就痛了。讀倭仁教的書,幾乎沒有一次不頭痛,他用各種方法去對付,精神好就故意找些麻煩,扯東扯西,磨到了時候完事,精神不好就只得垂頭喪氣地一味苦苦忍受。有時也想聽從師傅的勸諫,用些心思下去,從書中“啃”出點味道來,無奈那些書實在太古老了,硬得象石頭一樣,枉費氣力,只是啃它不動。

幸好倭仁在內閣中有個會議,就只教了那四句生書,再背了兩課熟書,便算結束。接下來的功課是寫字,歸翁同和“承值”。平常遇到這時候是皇帝比較輕鬆的一刻,看看帖,聽翁同和講用筆的方法,都不費心思。而最主要的是唯有這片刻可以借磨墨爲名,把小太監找來說說話。心裡不甚舒服,亦可以嫌墨磨得太濃太淡,把小太監罵幾句出出氣。

但這天他一改常態,規規矩矩寫完兩篇大楷,一篇小楷,送了給翁同和看過,隨即吩咐:“進去吧!”

一天的功課分做兩節,一早六點上書房,讀到九點鐘,進宮用膳,如果有“引見”,便提早離去,然後到十點左右,復回書房,先讀滿書,再讀漢文,一直到午後一點半左右,才能放學。

中間還休息用膳的一個鐘頭,是在養心殿,那裡沒有宮女,只有太監。皇帝惦念着桂連,卻苦於不能無緣無故到慈安太后宮裡去看一看,同時他也不願意透露心事,所以不便叫張文亮或別的小太監去打聽,桂連進宮了沒有?

想來一定進宮來了,張文亮的話一向靠得住。只不知她此刻在幹些什麼?轉念到此,發覺一件他從未想過的事,“小李,”他問:“你們閒下來的時候,幹些什麼?”

“奴才那兒敢偷閒哪?不整天伺候萬歲爺嗎?”

小李誤會了他的意思。“我不是說你,你當差挺巴結,好得很!”他故意這樣說,好教小李寬心說實話,“我是說別的人怎麼樣?”

“那可不一定了。”小李答道,“喝酒、下棋、賭錢、喂貓喂狗,或者養個雀兒什麼的,各人找各人的樂子。”

“那些丫頭呢?”

“她們?”小李撇撇嘴,“還不是聚在一起,誰長誰短的說是非,要不就拌嘴,說急了還許打一架。”

皇帝大爲詫異:“她們也打架?”

“怎麼不打?打得可兇呢,拳打腳踢嘴咬,外帶拉頭髮。”

說到拉頭髮,皇帝笑了,他就喜歡拉宮女的長辮子。吃過苦頭的宮女,一聽見後面腳步響,總是先把辮梢撈在手裡,此刻想想,那是小孩子的玩意,以後不能再玩這一套了。

“那麼,”他又問,“她們打架也沒有人管嗎?”

“管也管不得那麼多。問起來怕受罰,都說沒有打,就吃虧的也只好認了。”

“那可不行!”皇帝不假思索地說:“誰欺侮人罰誰!”

小李是個不安分的人,一聽這話,正好藉機報復,把平日仗着自己聰明伶俐,得太后喜愛,不大愛理人的幾個宮女,在皇帝面前告上一狀,於是想了想說:“萬歲爺聖明,有些個霸道的丫頭,說話行事,好不講理,連奴才都常吃她們的虧。”

“噢!”皇帝好奇的問,“連你們都欺侮?”

“是啊。”

“怎麼樣欺侮你們?”

“譬如說吧,那一次萬歲爺吩咐奴才,去要六爺進的外國糖,明明還有,慶兒愣說沒有了。奴才跟她說‘你可弄清楚了,不是我嘴饞,假傳聖旨,是萬歲爺要。’慶兒回我一句‘誰要也沒有。不給就是不給!’奴才心想,要不來外國糖,不能跟萬歲爺交差,只好跟她苦苦央求。到後來慶兒算是點頭了,可有一件,要我爬在地上裝三聲哈吧狗兒叫。”

皇帝大笑:“你裝了沒有?”

“不裝也不行。”小李用萬分委屈的語氣說:“萬歲爺只知道外國糖好吃,那裡知道這外國糖是怎麼來的?奴才想起‘誰要也沒有’那句話,心裡就不服!是仗誰的勢,連萬歲爺都不放在眼裡?”

這幾句話把皇帝挑撥得勃然大怒,“對了!”他臉色鐵青地問,“慶兒是仗誰的勢?”

“還不是小安子嗎?”

提到小安子,皇帝越發惱怒,咬着牙說,“好!讓他等着吧!”

爲了小李的一番話,皇帝的胃口便不好了,草草用過午膳,仍舊回到書房。小李在殿外廊上,小聲把剛纔奏對的那番話,告訴了別的小太監。正談到得意之處,有人來叫:“小李,張首領找你。”

張首領就是張文亮,小李一向怕他,所以這時便問了句:

“幹什麼?”

“大概是讓你到內務府去要東西。”

凡是到外廷需索物件,都是好差使,第一可以看機會多要;第二能夠到各處散散心,或者找相好的去聊聊天,因而小李精神抖擻地答應着:“我這就去!”

等皇帝一上書房,張文亮便在弘德殿以西,鳳彩門旁一間板屋裡承值待命,小李一走到那裡,看見張文亮的臉色,就知道自己受了騙了。

“你那兩條腿,還打算要不要?”張文亮劈頭就問。

“怎麼啦?”小李哭喪了臉問,“我那兒犯了錯啦?”

“你還嘴兇!”張文亮提腳就踹。

小李不敢逃,也不敢躲,只把身子一扭,讓他踹在肉厚的屁股上,然後借勢賴倒,當作是爲他踹倒了的。

“我問你,你剛纔跟萬歲爺胡說些什麼?”

他也想到了,必是這重大公案,要賴無法賴,早就想好了答語:“我說的是老實話。”

“不錯,老實話。”張文亮冷笑,“還有句老實話,你怎麼不說?你摸慶兒的臉,捱了一嘴巴,你怎麼不告訴萬歲爺?”

說穿了底蘊,小李才啞口無言。張文亮叫他站了起來,指着他的鼻子痛罵。太監罵人是出了名的,尖酸刻薄,務必把人保留在心底深處的那最後一絲自尊,也剝了下來,纔算完結。但他們自己捱罵,卻不當一回事,有的人能練得充耳不聞,小李就有這樣的功夫,所以盡着張文亮罵,心裡只在想着慶兒那膩不留手的,剝光雞蛋似的臉。

“我可告訴你最後一句話,”張文亮提出嚴重警告:“你要是再敢在萬歲爺那兒,無事生非,瞎造謠言,惹出禍來,我就把你調戲慶兒的事,全給抖露出來,你就等着她乾哥哥收拾你吧!”

慶兒的乾哥哥是安德海,而且,她最近在慈禧太后面前得寵,這件事要一敗露,皇帝也救不了自己,小李這一下才着慌了,往下一跪,哀懇着說:“張大爺,我不敢了!你老包涵。”

“我包涵不了你。”張文亮說,“你還說人家慶兒,慶兒挺厚道了,沒有把你那檔子不要臉的事,告訴她乾哥哥。可保不定那一天,會有人到小安子那兒去搬嘴,你小心等着好了。

滾!”

小李這時候才發覺闖了禍,話已經在皇帝面前說出去了,皇帝最恨安德海,非找機會發作不可。到那時候慈禧太后一定會追查。是誰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而張文亮又未見得肯爲自己遮蓋,據實奏陳,後果不堪設想。

轉念到此,立刻回身,直挺挺地又往張文亮面前一跪:

“都怪我的嘴不好!胡說八道。打,打!”他一面左右開弓打自己的嘴巴,一面又說,“張大爺,我替你老責罰了小李了。”

“怎麼樣呢?”

小李的意思是要請張文亮設法去阻止皇帝,不必找安德海或者慶兒的麻煩,但這層意思,不易措詞,結結巴巴地好半天才說清楚。

張文亮原就有這樣的打算,正好小李自己先說了出來,便趁勢又訓誡了一番,問得他心服口服,才答應了他的要求。

等皇帝一下了書房,張文亮已候在弘德殿外。這就是皇帝玩兒的時刻了,照例先去看他養在御花園的狗和猴子,張文亮便打算着在那時候相機進言。

不想皇帝吩咐:“到宮裡!”

慈安太后這時住長春宮綏壽殿,慈禧太后住翊坤宮平康室,兩宮只隔着一條西二長街。皇帝隨意往來於東西之間,所以說“到宮裡”不專指長春宮或翊坤宮,兩處皆可。張文亮只當他是到翊坤宮,預備跟安德海或者慶兒去找麻煩,所以趕緊阻攔:“萬歲爺先回寢殿吧,奴才有話面奏。”

“什麼話?這會兒說好了。”

“是!”張文亮扶着軟轎,悄悄跟皇帝說道:“萬歲爺別聽小李瞎說,慶兒在聖母皇太后那兒當差,一向挺謹慎的,沒有什麼錯,也沒有仗勢欺人。她是聖母皇太后跟前得寵的人,萬歲爺該有一份孝心,皇太后面前一隻貓,一隻狗,都得另眼相看。”

皇帝一向很聽張文亮的話,點點頭說:“知道了!”張文亮還有些不放心,又叮囑了一句:“萬歲爺體恤奴才,千萬別跟那些人生氣。”

“那些人啊?”

張文亮原就是不肯說出口來,無奈皇帝不知是有心要逼着他說,還是真的不知道?反正這時不能不挑明瞭,但還只是說了半句:“聖母皇太后跟前的那些人。”

說到這話,皇帝心裡越發不舒服。他一直有這樣一個想法,慈禧太后心裡是疼他的,但以安德海擋在中間,做孃的想疼親生的兒子也不行。安德海不僅常常搬弄是非,只要他在書房裡稍微有些不規矩,或者師傅們詞色不耐,安德海無不悄悄去奏訴。最使得皇帝氣忿不平而又說不出口的是,安德海只要有機會就要顯得他比皇帝更有“孝心”,甚至打着慈禧太后的招牌,以一種長兄教導幼弟的神態或語氣跟皇帝說話。同時,他也總是處處在提醒“主子”,太后跟皇帝的關係,應該重於母子的情分,於是皇帝所見到的,不是慈母,而是一位督子甚嚴的“阿瑪”。

皇帝從小就是張文亮提抱扶掖長大的,對他自另有一種敬愛之情,所以這時便忍着自己的不快,安慰他說:“好了,我不理他們就是了。”

“這纔是!”張文亮極欣慰地說,“量大福大!”

說到這裡,軟轎已將進西二長街,皇帝便說:“綏壽殿!”

“這會兒不合適吧?”張文亮提了他一句:“母后皇太后,正在歇午覺。”

“嗯,嗯!”皇帝一心想着桂連,竟把慈安太后這個習慣也忘記掉了,“那,還是看看大福、二福去!”

大福、二福是皇帝養在御花園的兩條哈巴狗,調教得極可人意,一見皇帝便甩着尾巴,搖搖擺擺地撲了上來。在平常日子,總是皇帝蹲下身去,那狗兄弟倆一跳上身,馴順地伏在他懷中,等着餵食。但這天皇帝怕弄髒了他那一身漂亮衣服,只喊:“小李,抱着!去看看小禿子。”

小禿子是一隻小猴子的名字,極其淘氣,有一次拉住一個宮女的辮子盪鞦韆,把人嚇得大哭,於是安德海獻議,慈禧太后下令,把小禿子用個籠子關起來。現在皇帝只有在籠子外面看,小禿子學會一樣本事,見了皇帝就會垂着手請安,然後吱吱亂叫,照小李說,“是小禿子討賞。”照例有栗子、花生什麼的,扔到籠子裡去。

這天的皇帝,卻無心逗着狗和猴子玩,他心裡所一直在想的,是如何逗小安子在大庭廣衆間,大大地出一回醜?這件事不能跟張文亮商量,只有找小李。

小李詭計多端,專會想些希奇古怪的花樣來供皇帝開心,這時眉頭一皺,齜牙一笑,“奴才有個主意,萬歲爺看看行不行?”他說,“不行再想。”

“不好玩兒的,不是叫他哭不得、笑不得的,你就別說!”

“還不止這些個。”小李得意地說,“奴才這一計,智賽蕭何,包管連兩位皇太后都會樂。”

於是小李悄悄耳語了一番,皇帝大喜,連聲說道:“快去辦,快去辦!”

“是!”小李說道:“奴才請萬歲爺降旨,好去要東西。”

“好吧,我馬上寫。”

於是羣從簇擁,回到了皇帝所住的養心殿西暖閣,等張文亮有事走了開去,小李才悄悄溜入殿內,鋪紙磨墨,把一管牙杆筆遞到皇帝手裡。

“怎麼寫呀?”

小李想了想,便一個字、一個字念道:“着小李取大翡翠一塊。欽此!”

“這會給嗎?”

“誰敢不給?”小李很快地答道:“不給就是違旨。”

皇帝躊躇了一會,忽然很高興地說道:“不用了,拿那塊鎮紙去吧!”他把筆擱了下來。

小李也略略遲疑了一下,終於從多寶格上,取下一個碧綠的翡翠獅子,擺在皇帝書案上說道:“怕張文亮會查問,奴才可就不知道怎麼跟他說了。”

“不要緊,你讓他來問我好了。”說着,他把翡翠獅子遞了給小李。

有皇帝一肩承當,小李還怕什麼?接過東西來,揣入懷中,便要跪安退出。

“到綏壽殿去吧!”

“是!”小李極精靈,心裡在想,這是第二次提綏壽殿了,這麼急着要去,是爲了什麼?倒得留神看一看。

一看到綬壽殿新來的宮女,小李恍然大悟。慈安太后不喜歡用太監,寢宮中使喚的都是宮女,所以小李也只是在院子裡跪了安,便即退了出去。綏壽殿有自己的小廚房,主要的是爲慈安太后供應甜鹹點心和茶水,旁邊有間空屋子,小李每趟去都在那裡歇腳聽招呼,有時便直接闖入廚房。

他的嘴甜,又會說笑話,所以雖有象慶兒那樣討厭他的,但也有許多宮女跟他合得來,接替雙喜的位置,在慈安太后面前“一把抓”的玉子,就跟他很對勁。

小李管玉子叫“玉子姐姐”。那是名符其實的稱呼,玉子今年二十五歲,照宮中規例,應該放出去了,但以慈安太后馭下寬厚,玉子情願耽誤自己的已晚春光,“再伺候主子一年”。而小李只有十九歲,叫“姐姐”不錯,只是叫得特別親切,旁人刺耳,玉子會心。雖然每一趟見着小李都要罵幾句,但凡有好吃的、好玩的東西,都悄悄給小李留着。有時候小李賭輸了錢,只要到玉子面前垂頭喪氣一坐,定是一頓罵過,便有銀錁子摔到他懷裡。

這天的小李,卻是精神抖擻地,“玉子姐姐,”他招招手,“你請過來,我有要緊話說。”

一番“要緊話”說過,玉子親手取上用的明黃色的蓋碗,沏上一碗君山茶,喊道:“桂連兒啊,你過來。”

怯怯的桂連,其實很機警,學着小李叫一聲:“玉子姐姐!”

“用托盤把這碗茶送給萬歲爺。端着茶會請安嗎?”

“會!”

“好!去吧。頭一次當差,可看你的造化了!”

桂連沉得住氣,走到皇帝面前,不慌不忙請了個安,把一碗茶送給皇帝,嘴裡還說一句:“萬歲爺請用茶。”

“噢!”皇帝沒話找話:“你知道我愛喝什麼茶?”

“奴才不知道。”

“誰讓你把茶端來的?”

“玉子姐姐。”

“嗐!”慈安太后笑着皺眉,“誰教給你這麼個稱呼?玉子就是玉子,不興叫什麼姐姐、妹妹的。你在這兒弄錯了還不要緊,如果在翊坤宮也是這麼着,準挨一頓罵。記住了沒有?”

“是!”桂連把一雙眼皮垂着,脹紅了臉,不斷咬着嘴脣,彷彿有眼淚不敢掉下來似的。

皇帝好生不忍,他猜想着她在家一定受父母疼愛,要什麼有什麼,從未聽過一句重話,如今第一回當差就捱了訓,必是想着在父母跟前的光景,自覺委屈。適得用句什麼話,把她的心思扯了開去,不然一個忍不住掉了眼淚,輕則受一頓呵斥,重則攆到終年沒有人到的冷宮去當苦差,從今以後再也到不了太后跟前,那有多可惜?

於是他也教她規矩:“如果真的要提姐姐、妹妹,得先按上你自己的稱呼,說‘奴才的姐姐’纔對。”

“是!”桂連擡頭看了看皇帝說:“皇上的茶,是奴才的玉子姐姐叫奴才端了來的。”

“又弄錯了。”慈安太后大爲搖頭:“看你的樣子,倒是挺聰明的,怎麼教不會啊?玉子又不是你親姐姐,不該那麼叫!”

“她頭一天當差,不懂宮裡規矩。”皇帝趕緊看着慈安太后說,“過兩天就好了。”

慈安太后看見皇帝起勁衛護桂連的神情,覺得有趣,但皇帝到底是皇帝,不能逗着他取笑,因而平靜地點點頭,向桂連吩咐:“你叫玉子來替我裝煙!”

“是!”桂連請了個安,退了出去。

皇帝頗有怏怏之意。想到複選那一天,回眸一視,猛然想起《西廂記》中的曲文:“臨去秋波那一轉”,衷心若有意會,但領略得這句曲文的美妙,卻說不上來妙在何處?於是他又想到翁師傅講過而不甚了了的那句陶詩,這就教“欲辨已忘言”!

一下子懂了一句詞曲一句詩,完全是自己領悟得來,皇帝有着從未經驗過的得意和欣悅,恨不得就找着翁師傅,或者南書房的什麼翰林,把自己的心得告訴他們,問他們“講得對不對”?

自然對羅,翁師傅會高興得掉眼淚。就象那次對對子,用“大寶箴”對“中興頌”那樣,把翁師傅歡喜得不知怎麼纔好,只捧着自己的手,不停地說:“天縱聖明,天縱聖明!”

只有想到那樣的光景,才覺得讀書有些別樣東西所帶不來的樂趣,他自我陶醉得出了神。慈安太后卻是又好笑,又好氣,還有些警惕,看樣子皇帝象他父親,將來在女色這一關上看不破。

“你一個人在笑什麼?”

這一問才驚醒了皇帝,愣了一下才能回答:“我在想書房裡的事。”

慈安太后怎肯信他的話?只當他爲桂連神魂顛倒,心想告誡他幾句,但說得淺了他不懂,說得重了又怕他臉上掛不住,只好無可奈何地嘆口氣說:“你簡直跟你阿瑪一樣!”

這話讓皇帝困惑,象父皇有何不好,怎用這樣怏怏的語氣來說?在這位皇額娘面前,他是無話不可說的,所以立即問道:“我不該象阿瑪?”

“胡說!”慈安太后盡力要裝出生氣的神情,“怎麼說不該象阿瑪?”

皇帝自覺這話沒有問錯,不該受此呵斥,但對慈安太后,他是願受委屈的,想起諳達的教導,急忙站起身來,往地上一跪,以微帶告饒的語氣說:“皇額娘別生氣,我說錯了。”

這就是慈安太后最感到安慰之處,皇帝雖非己出,孝心卻如親子,便將他一把拉了起來,心裡想解釋自己所說的那兩句話,卻苦於無法表達,只好這樣說:“不是說你不該象阿瑪,不過有些地方,可也別跟你阿瑪一樣。”

這話在皇帝聽得懂,爲討慈安太后的歡心,便很機靈地說:“就象阿瑪身子不好,我可要養得壯壯兒的。”

“對了!”慈安太后大爲高興,“這你算是明白了。阿瑪是好皇上,就吃虧在身子單薄。”她的臉色和聲音變得沉重了,“你可要自己當心!年歲也不小了,康熙爺在你這個年紀,已經辦了好些大事。現在凡事有你六叔在外面擋着,你只管好好兒唸書,到你自己能自立了,要什麼有什麼,這會兒別胡思亂想!”

最後一句話又使得皇帝困惑,不知道“胡思亂想”四個字指的是什麼?但他不願再問,因爲問下去不會有好聽的話。

在一旁拿着菸袋伺候了半天的玉子,卻瞭解慈安太后的深意,說出口來,傳出殿外,便是是非。所以急忙打個岔,把一枝翠鑲方竹的旱菸袋伸了過去,接着便吹燃了紙煤兒,讓慈安太后口中騰不出空來說話。

玉子的意思是不教提到桂連,偏偏皇帝要問:“玉子,”他說,“桂連跟你很好是不是?”

“是!”玉子含着笑問,“皇上怎麼知道?”

“我看她叫你姐姐叫得好親熱。”

“對了!”慈安太后接口說道,“桂連還不懂規矩,你得好好兒跟她說一說。”

“奴才已經跟她說過了。”玉子答道,“今天剛來,凡事還摸不大清楚。她挺機靈的,有那麼十天半個月,就全都懂了。”

慈安太后想了一會,慢吞吞地說道:“我看那,桂連就是太機靈了,教人不能放心。”

這是爲什麼?皇帝正在這樣想着,慈安太后和玉子的眼光都瞟到了他臉上,不用說,“教人不能放心”這句話是衝着自己來的。他有些羞,也有些惱,便把脾氣發到玉子身上。

“你笑什麼?”他瞪着眼罵玉子:“沒有規矩!”

無故捱罵在玉子不是第一次,她早就知道,既非“無故”,亦不算“捱罵”,反正皇帝的身分與年齡不配,似講理非講理的事,不知多少,無理要裝得有理的樣子,更是習慣。經驗多了,遇到這樣的情形,玉子有許多應付的方法,現在得跟太后湊合着,把皇帝的脾氣壓下來。

於是她收斂了笑容,毫無表情地作出很有規矩的樣子,靜靜地站着,然後慈安太后虎起了臉斥責:“真是好沒有規矩!

下次不許這個樣子!”

“是。”

“皇上待你們好,你們就不知道輕重了!看皇上年紀輕,性情隨和,就敢這個樣子,下次再讓我瞧見了,皇上不罰你們,我也饒不了你們。聽見了沒有?”

“聽見了。”玉子看着皇帝說:“奴才再也不敢了!”

“去!”慈安太后又說,“問問皇上,要吃點兒什麼,喝點兒什麼?”

“是!”玉子便走近一步,請個安說:“奴才請旨,皇上想吃點兒什麼吶,還是想喝點兒什麼?”

這樣子一吹一唱,往往會把皇帝弄得老大過意不去,恨不得拉着人家的手說:“沒有那麼了不得,你別把皇太后罵你的話,放在心上。”這時也是如此,很想給玉子一個笑臉看,但抹不下這張臉來,只是搖搖頭:“不要!”

“不吃什麼也好,快傳膳了。”玉子又問:“皇上打算在那兒用膳哪?”

這兩三年的慣例,除了初一、十五,多半由皇帝侍奉兩宮太后臨幸漱芳齋,聽戲侍膳以外,平常日子的晚膳,大致一天在長春宮,一天在翊坤宮。但在長春宮的時候要多些,這天有種種緣故,便更捨不得走了。

“在這兒吃。”皇帝說,“我要吃南邊的春筍。”

“哎唷,那還不知道有沒有了?”玉子略有疑難之色。

“浙江巡撫李瀚章,不是進得不少嗎?”慈安太后問。

“一共十簍。”玉子答道:“除了賞各位王爺以外,還剩下四簍,一面分了兩簍,倒有一大半是爛了的,奴才看樣子,禁不住再擱,做了筍脯了。”

“我就吃筍脯。”皇帝的脾氣變得非常好了,“只要是筍就行。”

慈安太后看着玉子笑了,而玉子卻不敢再笑。即令如此,皇帝也覺得不大對勁,便有些坐不住了。

“我去繞個彎兒再回來。”

“別走遠了。”慈安太后吩咐。

“不遠,”皇帝答道:“我到後院看金魚。”

等皇帝一走,慈安太后換了副神色,“玉子,”她把聲音放得很低:“你看出來了沒有?皇上對桂連有了心思了。”

“奴才也看出來了。”

“你替我留點兒神。”慈安太后想了想又說,“最要緊的,叫桂連得放穩重一點兒!可不能在我這兒鬧出笑話來。”

其實就有那回事也不算鬧笑話。玉子雖是未嫁之身,但當宮女“司牀”、“司帳”,對男女間事,無不明瞭,沒有見過也聽說過。皇帝看中了那個宮女,不但不是笑話,雨露承恩,且是美事。不過皇帝到底只有十三歲,還在讀書,倘或真的爲桂連着迷,慈禧太后一定歸咎於這一邊。爲了避免是非,玉子很重視“主子”的話。

於是她退了出來,把桂連悄悄找到僻處,告誡她說:“你在皇上跟前,可當心點兒,少笑!”

“嗯!”桂連答應着,很快地瞟了她一眼,就象黑頭裡閃電一亮。

“要命的就是你這雙眼睛!”

“怎麼啦?玉子姐姐!”這一次不瞟了,卻瞪大了一雙眼怔怔地望着玉子,桂圓核似的兩粒眼珠,不斷在轉。

玉子當她是個不懂事的小妹妹,有些話不便說,說了她也不懂,想了想答道:“宮裡不興象你這個樣子看人,別老是瞟來瞟去,也別瞪着眼看。你,你那兩眼珠,別老是一刻不停地轉,行不行?”

“這……,”桂連低着頭,嘟着嘴說:“這我可管不住我自己!”

想想也是實話,玉子無可奈何地嘆口氣,“那麼,”她問:

“你自己的那兩條腿,你管得住,管不住?”

“那當然管得住。”

“好,你就管住你那兩條腿好了。第一、要離開長春宮,不管是誰叫你,你得先告訴我。”

“嗯,”桂連點點頭,“我知道。我一定先跟你說。”

“第二、看見皇上來了,你得躲得遠遠兒的。”

這句話一出口,桂連的臉色變了,“玉子姐姐!”她驚慌地問,“我第一天當差,可是出了什麼錯兒?我自己不知道啊!

你,你得教給我,我一定聽你的話,好好兒的當差。”

“你當差當得挺好的。”玉子看她神態惹憐、語言嬌軟,心裡有七分喜愛,但也有三分醋意,摸着她的臉說:“你就是當差當得太好了。”

這叫什麼話?桂連要去細細想一想,反正眼前照玉子的話,管住自己的兩條腿總是不錯的。因此,一見皇帝的扈從,立刻就避了開去。

越是這樣,皇帝到長春宮來的次數越多,終於,慈禧太后不能不派安德海來找了。

皇帝還戀戀不捨,問道:“有什麼事嗎?”

“請皇上去試一試龍袍可合身?”

“拿到這兒來試!”

“不!”慈安太后接口說道:“你去!”

有了慈安太后的吩咐,皇帝纔回到翊坤宮。“四執事”太監已經伺候了半天,由宮女幫着,七手八腳地把一襲新制的龍袍,替皇帝穿好。

“請皇上往亮處站站!”安德海說。

這是爲了好讓慈禧太后仔細看一看,但安德海的聲音,就象跟個不相干的人說話那樣,既無禮貌,亦無感情,皇帝心裡非常不舒服。

因此,皇帝很想借故罵安德海一頓,但轉念想到不久就可以發生的,要安德海啼笑皆非的妙事,頓時把氣平了下去,乖乖地走向亮處。

慈禧太后也跟了過來,前後左右端詳着,這襲明黃緞子的龍袍,在五色雲頭之中,繡着九條金龍,前胸後背,是蟠着的正龍,肩臂之間,是夭矯的行龍,另外加上“五福捧壽”、“富貴不斷頭”等等花樣,下襬繡出石青色的海浪,稱爲“八寶立水”,配上朱緯東珠頂的朝冠,益發顯得威儀萬千,眩人心目。

慈禧太后非常滿意,點點頭說:“挺好的!”

怎麼好法,皇帝卻還不知道,他只能俯身下視,看到胸前的衣服,到底穿在身上是何形相?無從想象。便忍不住大聲喊道:“拿鏡子來!”

兩名宮女拿了大鏡子來爲皇帝照着,前前後後看了半天,他在得意中有些忸怩和拘束,不由得就扭肩擺手,作出不大得勁的樣子。

“穿上龍袍更不同了。”安德海說,“皇上得要更守規矩纔好。”

“是啊,要穩重!”

從這句話爲始,慈禧太后大開教訓,說正面的道理的同時,每每把皇帝“不學好”的地方拿來作比。皇帝每應一聲:

“是”,心裡便說一句:“殺小安子!”

於是一件原該很高興的事,變得大殺風景,害得皇帝的胃口不開,侍膳時勉強吃下一碗飯,託詞第二天要背書,跪安退出翊坤宮。

慈禧太后的心思卻還在那件龍袍上。膳後一面在前廊後庭“繞彎子”消食,一面跟隨在身後的東德海發感慨:“皇帝也委屈,接位七年了,纔有一件龍袍!”

委屈多由變亂而來,先是洪楊未平,以後又鬧捻軍,廷臣交諫,時世未靖,須當修省克己,力戒糜費。恭王、文祥等人,也常常哭窮,就這樣內外交持,抑制了她的想“敞開來花一花”的。連帶使得安德海,也總覺得不大夠味,枉爲掌實權的太后面前的第一號紅人。

所以,這時候見她有此表示,自然不肯放過進言的機會。

“其實,”他緊追兩步,湊在慈禧太后身邊說,“受委屈的倒不是皇上。”

“是誰呢?”

“是主子!”安德海說,“大清朝的天下,沒有主子,只怕早就玩兒完了。主子操勞,千辛萬苦,別人不知道,奴才可是親眼得見。按說,外頭就該想辦法把圓明園修起來,讓皇太后也有個散散心的地方。不說崇功報德,就說仰體皇上的孝心,不也該這麼辦嗎?奴才常在想,人人都見得到的事,怎麼六爺他們想不到?要就是想到了,故意不肯這麼辦。那都是欺負皇上年紀輕,還不懂事,如果皇上肯說一句,爲皇太后頤養天年,該怎麼怎麼辦,孝母是天經地義,誰敢說個‘不’字?”

這番話,慈禧太后都聽入耳中,因爲話長,她覺得有對的,也有不對的,一時想不完,所以也就沒有開口。

不過,她的神態,在安德海是太熟悉了,他一面說,一面偷窺,始終沒有不以爲然的表示,就知道自己的話有了效用。於是接着又往下說:“奴才常想,在熱河的時候,肅順剋扣主子,不錯,不過有一句說一句,肅順對大行皇帝的孝心,那可是沒有得批駁,要什麼有什麼,供養得絲毫不缺。如今內務府跟戶部,手這麼緊,可又供養了誰呢?如果說是爲了供養皇上,皇上才十三歲,可憐巴巴的,當了七年皇上,纔有一件龍袍。這不教人納悶兒嗎?”

“哼!”慈禧太后在鼻子裡哼了一下,又似苦笑,又似冷笑。

“再說,”安德海越起勁了,“那時候逃難在熱河,髮匪也還沒有剿平,日子是苦一點兒,現在跟當年的光景大不相同了,再說時世艱難,大庫的入項不多,不是騙人的話嗎?”

“這你不知道!”慈禧太后說,“剿捻花的錢也不少。”她突然住口,覺得國家的財政,不宜告訴太監。

“是!”安德海很快地又說:“不過奴才也聽了些閒話,不知道真假,不敢跟主子說。”

Www •тTk án •c o

“什麼閒話?”

“都說朝廷撥了那麼多軍費,真用在打仗上的,不過十成裡頭的三成。”

“呃!”慈禧站住了腳很仔細地問:“都用到那兒去了呢?”

“還不是上上下下分着花。”

帶兵官剋扣軍餉,慈禧太后早就知道,方面大員,除了曾國藩和丁寶楨以外,其餘的操守,她也不敢相信,至於京中大僚,在逢年過節,或者各省監司以上的官員到京,照例有所饋贈,更不足爲奇。但十成中有七成落入私囊,未免駭人聽聞,她不能不注意了。

“你說的上上下下,倒是誰呀?”

“這奴才就不敢說了。”安德海很謹慎地,“只聽說六爺他們,都在外國銀行有存款。”

“噢!”慈禧太后詫異地,“把錢都放在洋鬼子那兒啦?”停了一下她喊:“小安子!”

“喳!”

“你倒去打聽打聽,他們放在洋鬼子那兒的款子有多少?”

“是!”安德海說,“洋鬼子的事兒難辦,主子得寬奴才的期限。”

“期限倒不要緊,就是得打聽實在。”慈禧太后很嚴厲地說:“你可不許胡亂謊報。”

“奴才不敢!”安德海接着又陪笑說道:“奴才還有件事,叩求天恩,可是……。”

“怎麼啦?”慈禧太后斜睨着他,“有話不好好兒說,又是這副鬼樣子!”

“奴才上次也跟主子求過,主子吩咐奴才自己跟皇上去求,奴才怕跟皇上求不下來,還是得求主子的恩典。”

“又是那回事!”慈禧太后想了一下,搖搖頭:“你還是得跟皇上去求。”

“是!”安德海委委屈屈地答應着。

看他的神氣,慈禧太后於心不忍,便安慰他說:“你先跟皇上求了再說,倘或不成,再跟我說。”

有了這幾句話,安德海有恃無恐,心情便輕鬆了。細細盤算了一下,正好有個機會,三月二十三皇帝生日,借萬壽討賞,也是個名目。而且日子還有個把月,也來得及好好下一番工夫。

於是安德海一改常態,對皇帝特別巴結,一見面便先陪笑臉,也常在慈禧太后面前,頌讚皇帝的書讀得好。這樣一到了三月初,他找個機會,提議今年皇帝萬壽要大大熱鬧幾天。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許諾,他親自到昇平署去接頭,準備了好幾出皇帝所喜愛的武戲和小丑、花旦合作的玩笑戲,然後到皇帝面前來奏報獻功。

“辦得好!”皇帝很高興地笑道:“我可真得賞你點兒什麼!”

一聽這話,安德海喜在心裡,表面卻很恭順地答道:“奴才伺候皇上,是應該的。只要皇上高興,比賞奴才什麼都好。”

“總得賞點兒什麼。”皇帝沉吟了一下問道:“小安子,你父母還在世不在世?”

“跟皇上回話,奴才父母已經故世了。”

“有了封典沒有?”

“前年蒙皇太后賞了四品封典。”

“喔,你是四品。”小皇帝問,“按規矩怎麼樣啊?”

“奴才請旨,皇上問的是那一個規矩?”

“你們的品級啊!”

安德海不慌不忙地答道:“按規矩是四品。有特旨那就可以不按規矩了,規矩本來就是皇上定下來的。”

“噢!”皇上又沉吟了一會,躊躇着說,“我想另外賞你個頂戴,不知道行不行?”

“奴才不敢!”安德海趕緊跪下說道,“奴才決不敢邀賞。不過,皇上要另定規矩,沒有什麼不行。奴才說這話,決不是取巧兒。”

“我知道你不是取巧。只要能另定規矩就行了。”皇帝指着安德海的頭說:“藍頂子暗,太難看了,我給你換個頂戴。”

世上真有這麼稱心如意的事!自己想換個紅頂子,偏偏皇帝就要賞這個。安德海幾乎從心底發出笑來,但無論如何得要做作一下,這個頂子纔來得漂亮。

於是他免冠碰頭,口中誠惶誠恐地說道:“奴才受恩深重,來世做牛做馬都報答不來,實實在在不敢再邀皇上的恩典。求皇上體念奴才的一點誠心,收回成命!”

小皇帝有些窮於應付了,極力思索,想起上諭上對大臣的任命,常用的一句話,隨即說了出來:“毋許固辭!”

“皇上已經吩咐了。”小李在旁幫腔,“你就謝恩吧!”

“皇上天高地厚之恩,奴才不知怎麼樣報答。”安德海說,“奴才感激天恩,實在不知怎麼說纔好。”他故意裝出那訥訥然的忠厚樣子。

皇帝笑笑不響。安德海亦是心滿意足,抖擻精神,幫着去照料皇帝萬壽的慶典,儘可能把排場鋪展開來,搞得花團錦簇,十分熱鬧。

這是爲了討皇帝的歡心,但也是迎合慈禧太后的心意。盛年孀居的太后,最怕的是月下花前,悄無人聲,那兜上心來的寂寞淒涼,無藥可治。唯一的辦法是別尋寄託,不讓這份寂寞淒涼的心情出現。安德海在她看來重要,就因爲他總能想些花樣出來,爲她打發閒處光陰。但是要熱鬧一番也不容易,第一要有個名目,免得外面說閒話;第二更要有那份閒情逸致——象歲尾年頭那樣,捻軍擾及西陵,直逼京畿,弄得食不甘味、夜不安枕,想熱鬧也熱鬧不起來。

這些日子不同了,西捻已越過滹沱河南竄,李鴻章由冀州移駐直、豫、魯三省樞紐的大名府,指揮郭松林、潘鼎新,以及改隸左宗棠的老湘軍劉松山,還有豫軍張曜、宋慶,以及善慶的蒙古馬隊,分路攔截追剿,打得極其起勁。不但京畿之圍已解,而且依慈禧太后這幾年天天看軍報的經驗,官軍只要不是以屯守爲名,專駐一地,養得師老,能夠不怕辛苦,窮追猛打,收功的日子就不遠了!因此,以輕鬆的心情,借皇帝萬壽好好熱鬧幾天,在她可以彌補“這個年沒有過好”的遺憾,是非常需要的。

萬壽前後七天,七品以上的官員都可以穿蟒袍,稱爲“花衣期”,當暖壽及正日在高宗養老的寧壽宮賜大臣入座聽戲之前,宮中已經熱鬧了兩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