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到了走出去的時候了

李淵最終同意了李世民的請求,然之後,他們父子在於秋這裡借走了五千萬貫,另外,於秋以個人名義,給朝廷捐款了兩千萬貫,用於在關中所有的州縣建設希望小學,算是撫平了李淵父子心靈上的創傷,也跟他們交換了很多政策方面的便利。

總體算下來,基本就是於秋沒有要這五千萬貫貸款的利息,他正好藉此機會,刷了一把聲望,因爲這東西,是能夠回饋給於秋積分的。

夏國銀行在長安有分行,所以,這些錢並不需要洺京的總行出,而且,爲了讓李唐的經濟特區建設的更加順利,於秋在各方面對於他們的捐贈還不少。

比如,用來開荒的各種農具,還有用於修路,建房等各種基礎建設的工具和技術等等,按照於秋的原話說,明年關中最好別種田,直接召集百姓們去搞這些開發建設,或許會更好。

因爲,今年再度小旱,其實預示着明年的大旱,這次大旱,造就了歷史上貞觀初年的那次席捲全國的蝗災,然而,這也是李唐全面推動建設的一次機會,危與機,一向都是並存的。

反正現在李唐境內種植高產作物的地方有很多,不缺水的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甚至嶺南道的糧食產出,都足以供應關中和北方容易受到旱災侵襲的地方食用的,夏國的輪船,能夠輕鬆的將糧食轉運過去。

次日一早,夏國的廣播電臺就播報了於秋捐款兩千萬貫,在李唐建希望小學的事情,頓時給於秋爆了十幾萬積分,等於是把於秋前段時間用來學習技能的積分補了回來。

而之所以能爆這麼多積分,是因爲李唐治下在夏國做工的青壯工人至少有八十萬以上,其中關中人就有近二十萬,這項捐款,涉及到他們所有人的利益。

因爲廣播裡說的清楚,這筆錢,是支援李唐在關中普及教育的,普及的意思就是,無論男孩,女孩,知道滿七歲,都要在學校接受至少五年與夏國的小學相同的課程的教育,而且,學習成績優異者,有可能會被夏國洺山書院錄取爲特招生,免除一切學雜費。

此外,電臺還報道了李唐的一系列政治改革舉措,將葦澤關方圓五百里設爲承州,葦澤關城爲承州治所,並與巂州,寧州,登州,泉州,廣州,交州,新州等七州一同劃爲經濟特區,李唐朝廷專門在夏國銀行貸款五千萬貫,用於關中和這八大經濟特區的基礎建設。

最後就是所謂的經濟特區的免稅政策了,這些政策可是聽的正在夏國的各國商家一陣興奮,連早餐都不吃了。

二十年內,農工商稅全免,二十年以後,再看情況決定,最多半稅。

而且在這些經濟特區投資置業的規模超過一萬貫以上,會白送長寬三丈的城區土地,投資職業規模超過十萬貫的,白送長寬三十丈的城區土地,投資職業規模百萬貫的,白送長寬三百丈的城區土地,依此類推,經濟特區的城區,不設邊界,來多少錢的投資,都有土地給你。

而且,夏國二十八大集團,以及夏國銀行,將在一年內,分別進駐這些經濟特區開設分廠,由於農工商稅收全免,在這些經濟特區產出的貨物,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降價,分地區產出不同,可能只需要夏國現在的商品八成左右的價格,就能在那些經濟特區就近買到很多種貨物。

這對於商人來說,可都是好消息。

比如,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他們今後將只需要走幾百裡海路去登州,就能以八成的價格,買到在夏國購買的同樣的貨物。

龜茲,于闐,高昌等國,只需要走三千里左右的路到寧州,就能以八成左右的價格,買到夏國的貨物。

其它各個方向的國家亦是如此,最關鍵的是,他們賣給李唐或者夏國的東西,也不需要多走幾千裡到長安或者夏國本土了,在這些作爲口岸的經濟特區,他們就可以交割貨物,完全不用交稅。

這一政策,對於整個商界來說,無疑是一場大地震,因爲,所有人都感覺自己受惠了,而且,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看到了商機。

投資置業一萬貫,三丈長寬,也就八十多平米的城區土地,可以開一個商鋪了。投資十萬貫,八百多平米的土地,可以開一間酒樓客棧,或者一家大些的鋪面,百萬貫,則是一個大工廠級數的。

那可是二十年免稅啊!

所有商人在早飯過後,都聚集到了李淵父子下榻的酒店開始詢問情況,可是讓兩人風光了一把,兩人這下算是體會到了,在夏國辦事的好處和效率。

李世民緩緩的將經濟特區的各項基礎建設,以及皇室準備投的項目講了出來,並且,扯了夏國的虎皮,準備將一些項目與夏國合資開發,並且公開融資招股的事情,告訴了大家。

有了之前夏國二十八大集團的珠玉在前,能夠躺着賺錢的原始股對於所有商人來說,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當即就有許多商人把胸脯拍的嘭嘭響,說自己有多少多少錢,可以投入到這些產業中去,李世民只是稍微記了一下,就不下千萬貫。

然之後,他將這些融資招股的策劃活動,交給了夏國銀行代爲辦理,想來,經過一輪宣傳造勢後,再按照一定節奏,一步步推進,是能夠募集到各個項目的建設資金的。

而李淵則更奇葩,他盯上了夏國的百姓。

他覺得,夏國那些時常聽廣播,喜歡議政的百姓,就像蔡老七這樣的,完全可以去經濟特區,擔任中基層官員,因爲他們不僅識字,還有各種耕種,養殖的技能,思維模式也很夏國,懂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而且敢做,能做。

所以,他都沒有跟於秋打招呼,就私自上門去遊說那些百姓們了,可惜,大多數人,都直接拒絕了李淵,包括蔡老七。

原因有三,第一是他們認爲自己的力量,應該貢獻給夏國,不能離開夏國。

第二是他們不覺得自己能夠真的做好官員。

第三是他們去到那些經濟特區,收入可能並沒有在夏國好,生活也沒有在夏國安逸,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任何地方比夏國還安逸舒坦的了。

走訪遊說了幾天,一無所獲之後,李淵知道問題的所在了,沒有於秋的動員,自己想要一下子將各個經濟特區,甚至是關中搞基礎建設的管理班子組建起來,是不可能的。

於是,他和李世民再度來洺山書院,找到了於秋。

於秋思索再三之後,決定去廣播電臺做一次專訪,來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

十一月初,清晨寒霜漸去的時候,廣播裡,響起了於秋與主播林雙兒的對話。

“夏王殿下,很榮幸又一次能夠給您做專訪,您肯定知道朝廷最近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步子邁的十分大,據說,前幾天,皇帝陛下親自下到了咱們夏國很多鄉里,想要遊說一些鄉老們,去朝廷新規劃出來的經濟特區做中基層官員,不知道您對這件事情,是什麼看法?對我們夏國未來的走向,您又有什麼樣的指引呢?”

“呵呵,實話實說,朝廷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其實是我向陛下建議的,夏國在之後也會全面參與其中,因爲,這會擴大我們的生產規模,擴大我們的銷售市場,節省我們的生產成本,稅收成本,人力成本。

所以,對於這些改革政策,我是全力支持的,也呼籲咱們夏國的父老鄉親們,儘可能的趕上這一撥好勢頭,走出去,讓更多的地方,更多的百姓富裕起來,是我們夏國人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因爲,在過往的幾年裡,咱們夏國賺取的財富,除了是靠咱們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的之外,還有一大部分,是各地的百姓給我們貢獻出來的,我們要開始回饋他們了。”於秋先定了一個基調道。

“原來如此,這個世界上,敢這麼大刀闊斧的走改革創新的道路的人,非夏王殿下莫屬了,按照您剛纔的意思,我們夏國各個集團,都會入駐到各個經濟特區,開分廠,製造貨物,對外銷售,那豈不是說,我們本土現在的各大集團的工廠,將會減產?這可能會涉及到很多工人朋友們的利益。

畢竟,他們是拿績效工資的,做的少了,收入就少了,這方面,您又是怎麼安排的呢?”林雙兒一副果然如此的語氣讚了於秋一句之後,又問道。

“生產規模擴大了,銷售市場擴大,成本節省了,企業盈利自然也變多,企業盈利變多了,員工又怎麼可能會出現收益減少的情況呢?

我覺得,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大大的增加。

因爲,加上我們夏國自己開發的上港經濟特區,明年夏國的各個集團,將要在九個地方開設分公司,這些分公司的生產規模有大有小,有的甚至可能直接超越咱們本土現在的工廠規模,這會使得我們各個集團的大多數員工,都走上管理和技術骨幹的崗位。從低端勞力,轉向高端勞力,賺取更豐收的收入。

當然,背井離鄉去外面工作,有些人可能會不情願,但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問題。

因爲,未來交通會越發的發達,不管去到什麼地方工作,你的戶籍仍然是在夏國的,享有夏國百姓一切的權益和福利政策,想家了,你三兩天,甚至一天之內,就能回到家裡來。

我剛纔說過,對於這些政策,我是全力支持的。

所以,我也鼓勵大家走出去,坐上更高的職位,更大的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事業上的抱負,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不想當富豪的百姓,不是好百姓,咱們夏國的百姓,要時時刻刻保持進取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此外,大家如果守舊,滿足於現狀,其實是很容易被社會所淘汰的。

拿手工製造來說吧!你能做的事情,別人也能做,因爲別人也是有手有腳有力氣,先天條件不比你差,你要拿五貫錢一個月的工錢,別人只需要拿兩貫錢一個月的工錢,你覺得,企業會選擇誰?

大家都應該知道,咱們從外國招過來做家政僱工的那些人月薪纔多少吧!不出三年,這些人習慣了咱們夏國的生活,就能做更多的事情了,尤其是服務行業以及技術含量不高的各種工種。

同樣的商品,如果我夏國的各個集團需要花十文錢的成本製造出來,而別人只需要花五文錢就能製作出來的時候,那麼,咱們的這門生意,就歸別人做了。

因爲消費者們會買更便宜的商品,市場不會饒過誰。

所以,走出去也是提升我們各個集團的競爭力,提升我們工人,商人朋友們自身競爭力,必須要做的事情。

此外,夏國本土也並不會因爲要分很多人去各處開分公司,搭建組織管理,做生產線骨幹等等,而出現人口減少,商業蕭條的情況。

因爲,咱們夏國的外來人口是持續流入的狀態,大多數外來人口未來也需要更好的生活環境,需要各種商品,

此外,咱們本土的人口是呈高速增長趨勢的,今年已經達到了一百五十多萬人,新生兒超過二十萬,明年,可能會超過兩百萬人,新生兒超過三十萬,這些孩子們,會一茬茬的長大,有各種需求冒出來。

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知道我們夏國現在的狀態的外國人也會越來越多,想要學習我們夏國的各方面技術,生活在我們夏國這種生活設施完備的地方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可以說,只要夏國還執世界經濟的牛耳,本土人口流入都不會減少,本土市場也不會萎縮,只是會面臨一些轉型,往更高端發展而已。”於秋給大家解釋道。

“還是夏王殿下看的透徹些,那麼,對於皇帝陛下邀請咱們夏國的百姓去經濟特區做官的事情,您是怎麼看呢?也是持支持的態度嗎?”林雙兒再度將於秋忽略了的一個問題提出來道。

於秋點頭道,“當然,我鼓勵更多體力還允許他們承擔一定勞動量的鄉老們去這些經濟特區做官,因爲咱們夏國出來的人,道德品質沒話說,基本不會爲了些許錢財,而貪污腐敗,讓後人一輩子擡不起頭做人,光這一點,已經比很多人強了,至於能不能做好,不試一試,怎麼知道自己行不行呢?姜太公出山輔助周朝的時候是什麼年紀,大家應該知道吧!”

第四百二十七章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第三百一十七章 於秋的施政方略第四百八十八章 夏軍進場第五百零九章 至尊人皇第三百八十六章 好吃的宵夜第一百章 於秋的不可理喻第兩百九十八章 洺山書院(皓炫哥萬賞加更)第六十四章 計策開始奏效第兩百四十九章 顛覆收到的奇效第三百三十二章 驚人的礦產量第四百二十六章 長安和洺京的差別第三百四十六章 忽死人不償命第四百二十章 新年新事務第九十二章 芙蓉香皂第四百九十三章 難度增加第四百八十五章 品嚐提子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做無用的炫耀第五百三十章 越來越像後世的世界第一百四十八章 迎接佈置第兩百六十三章 於秋平時傳授的知識第四十九章 再見劉黑闥第三十八章 收入夾袋第五百一十八章 略帶優越感的微笑第四百九十一章 步兵軍演競技開始第兩百四十二章 崔氏之謀第兩百九十二章 所謂天雷第一百零六章 新的系統任務第五百章 驚神第兩百七十六章 全球目光第五十九章 寡婦村的軍議第一百五十四章 拍賣第三百八十二章 到嶺南第八十八章 洺州別府的產業第一百零二章 坑姑父第五百零六章 預防針第四百七十七章 於秋的梟雄人格第兩百三十九章 洺州圖書館的建設第兩百五十一章 銀行開業第二百零四章 套中有套第一百六十四章 和稀泥的李淵第三十七章 房謀杜斷第五百三十四章 環球遊第四百二十八章 參觀銀樓第三百六十九章 搞推銷的李淵第三百八十七章 種植事業第三十章 第一個女工第四百七十一章 都有好算計第一零四章 信秋哥得永生第一百五十一章 談定第三百九十二章 各有打算第三百一十九章 宿命之戰第三百一十九章 宿命之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摩托車第四百二十一章 火車帶來的改變第兩百七十四章 洺州新政第四百九十四章 收網抓魚第四百五十六章 外交談判第一百八十二章 出兵白狼谷第三百六十二章 於秋最厲害的本事第一百七十章 提煉第三百五十九章 夏國的四大工程第兩百六十五章 長孫教子第一百四十七章 長安來人了第九十二章 芙蓉香皂第兩百八十九章 吐蕃使者第十八章 採購第四百八十一章 高級技能的強大第四十四章 帶話第一百五十章 晚宴第兩百九十八章 洺山書院(皓炫哥萬賞加更)第兩百九十八章 洺山書院(皓炫哥萬賞加更)第一百九十四章 不做無用的炫耀第兩百九十三章 桂花樹種植第四百零八章 天災人禍第兩百八十八章 九成宮的烏龍第三百零五章 客到第五百三十七章 大結局第五百二十八章 百年大計第四百六十八章 有子封趙王第五百一十章 不做蠢事情第四百零九章 飛艇鎮場第四百六十四章 新州情況第一百零二章 坑姑父第三百六十三章 準備出行第三百二十八章 於秋準備的東西第一百八十六章 忽悠圓謊第四百八十一章 高級技能的強大第二十章 北地的未來第四百五十一章 成長中的下一代第三百一十八章 準備發動第三百六十三章 準備出行第四百八十章 資源豐富的西域第三百九十章 採珠女第一百六十六章 送錢的來了第三百四十一章 亮艦第三百五十六章 對持勸降第三百三十章 洺州有多富第兩百九十八章 洺山書院(皓炫哥萬賞加更)第三百六十章 倭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