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李秀寧奏三事

這個世界上,如果問誰對於秋最瞭解的話,那肯定是非李秀寧莫屬。

她雖然沒有經常跟於秋在一塊,但卻是從最開始認識他,就一直在分析他的做事意圖。

而她得到的結論就是,於秋這個人心裡是有善念在的,甚至是一種對所有人類的大善。

雖然他在發起狠來的時候,連自己的親生父親和哥哥都殺,但是自從他開始聚集饑民百姓開始,走的其實一直是一條救民之路。

因爲在此之後,無論是拯救被瘟疫侵襲的百姓,還是抵抗突厥的入侵,將他們逼道談判桌上,等等等等,最終的目的,無一不是想要救助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這個人是並沒有什麼家國概念的,無論是突厥,吐蕃,高句麗,甚至是已經覆滅的吐谷渾和倭國,他都可以讓其爲自己所用,這一點,從洺山書院收納所有國籍的學子就可以看出。

也正因爲如此,李秀寧又可以隱約感受到於秋內心裡的野心。

如果沒有吞併天下,或者說兼濟天下的野心,他又怎麼可能沒有家族,種族,國籍之分呢!

如果真要找什麼詞來定義於秋的話,李秀寧認爲應該是:梟雄。

在她看來,一個做起事情來可以極其狠辣,極其利己,有吞併天下的野心,卻又有着爲國爲民理念的人,就是梟雄。

這樣的人需要人在旁邊盯着,因爲,一旦他生出了什麼不好的想法,整個世界沒有人能阻止的了他。

她自己在夏國待過一段時間,只是學習了夏國的皮毛,就用短短兩年時間,將公主府的產出翻了近十倍,可以說,她太知道夏國的戰爭潛力有多大了。

而她覺得,現在整個李唐,只有自己能夠勝任這份盯着於秋,甚至是引導於秋的工作。

他相信於秋心裡存在的那股善念是真實存在的,相信自己從中調和,是能夠讓李唐和夏國繼續保持現在這樣和平發展的狀態的。

所以,即便全天下都知道,她與於秋之間是一場政治聯姻,是一場沒有多少愛情支撐的婚姻,她也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接受。

對於兩國,對於整個東亞數千萬百姓的福祉來說,她個人的愛情,渺小的簡直不值一提。

所以,次日一早,李秀寧就隨李建成進宮了,並且有史以來第一次的站在了太極殿上,以平陽安國公主的身份,議政奏事。

“父皇,臣女出嫁之前,有三件事要上奏,忘父皇准許。”一身華貴的公主儀裝,看上去十分威嚴的李秀寧,在朝會開始以後,直接走到了大殿中央,拱手向李淵道。

“三娘且講來。”李淵眼神複雜的看向這個神情看上去有些陌生的女兒道。

“這第一事,便是父皇,乃至諸位臣工,今後治國理政,必須以民意爲重。”李秀寧十分簡略的道。

“善,古人常言:君者,舟也。民者,水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想要君舟不覆,需得民心思定。

父皇,此一策,當立爲我大唐基本國策。”李世民在李秀寧講完之後開口讚道。

“准奏。”李淵點了點頭笑道。

過往的時候,任何一個帝王上位,都會喊出以民心爲重的口號,他覺得,這種場面上的話,講出來也是爲皇室臉上貼金,李秀寧既然鄭重其事的說了,自己怎麼有不順水推舟,往直接臉上貼金的道理。

不過,李秀寧在李世民說話之後,卻是轉頭白了他一眼,讓他閉嘴,又轉頭拱手向李淵道,“父皇,臣女所講的以民意爲重,可不是客套話。

民意和民心是兩碼事,民心安定和民生向好發展,也是兩碼事。

沒有人不想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好,尤其是底層的廣大老百姓,作爲百姓的君父,您應該要知道百姓們心裡想要什麼,儘可能的滿足他們,這才叫以民意爲重,而不是隻要他們不鬧事,不造反,就以爲天下民心安定了,自己的治理成功了。

此外,請注意兒臣的用詞,是‘必須’,如果,未來我大唐做不到這一點,是很有可能被別的做到了這一點的人所取代的。

這裡面,我不專指夏國,因爲於秋此人,對於皇位並沒有什麼興趣。

父皇且請看看高句麗,新羅,百濟,甚至是吐蕃,他們在做什麼。

他們幾國的百姓,想與夏國通商,他們就開通了貿易。他們幾國的百姓,想去夏國做工,賺取比種田收入更高的錢財收入,他們就讓治下的百姓們去夏國做工,讓他們賺取更多的錢財,改善生活。

而我們李唐的政策呢?

是在對夏國做各種限制,寧願這些做工賺錢的機會,流落到高句麗,新羅百濟等國的百姓手中去,也要將百姓們困死在治下的州縣種田。

去年如若不是河南道旱災,朝廷無力賑濟,只怕也不會允許各個州縣的百姓,跑到夏國去做工,討食吧!

這,其實就是違背民意的錯誤政令。

朝廷用權威,阻止了他們向好發展,不僅讓自己更加窘迫,還讓百姓們生活的也窘迫,而其它各國,卻因爲順應了民意,越來越強,久而久之,叛亂自然會頻繁爆發,給別人可乘之機。

在兒臣看來,以往各處的叛亂,肯定都是有各種起因的,或是稅賦不合理,或是判罰不公正,這世上,根本沒有那麼多活的不耐煩的百姓,非要拿刀跟朝廷拼命。

政策的不合理,管理的不周到,纔是造就了這些叛亂爆發的最大成因,父皇和朝堂諸公,至少要爲此擔一大半的責任。

此外,咱們不能總是坐在朝堂之上,等叛亂爆發了再去平叛。

而是要主動的去了解百姓心中所想,做民意調查,將各方面想細緻,做周到,提前預防叛亂的發生。”

李秀寧這一番話講下來,整個大殿上都是一片寂靜,她將炮口對向了所有人,然而,卻沒有人能開口反駁她。

“三娘,呃,三娘說的有理,父皇今後,定當多多徵求民意,將天下治理的更加海清河晏。”李淵在大殿內安靜了差不多十息的時間之後,纔開口化解尷尬道。

“那臣女,替天下百姓,多謝父皇了。此外,臣女要上奏的第二件事,就是鼓勵大家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用之改善民生。

朝堂上諸位臣工中有一大部分,都有將家中子侄送往夏國的洺山書院讀書吧!這證明了什麼?

證明你們知道夏國洺山書院教授的學問厲害,能夠放大我們的生產,方便我們的出行,增強我們的武備……

可是,你們只是自己知道,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朝廷卻不知道。

高句麗,新羅,百濟,甚至吐蕃,這些國家都沒有我們朝廷的財政富裕,然而,他們卻拿出了全國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供其國內學習能力強的學子,到洺山書院讀書。

可是,我們大唐朝廷沒有。

我無法想象,五年八年以後,當週邊各國都有從洺山書院學成,掌握了各種先進的科學生產技術的學子回國幫助朝廷發展各個方面時候。

而我們大唐,卻因爲是由各家自費供應孩子上學,回來的都是一些只爲了家族謀利益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什麼樣的局面。1

他們人人只思報家,不思報國,是他們的錯嗎?

未必。

朝廷沒有恩德給他們,他們爲什麼要回報朝廷?是他們的家族,花巨大的代價培育了他們,他們自然要回報他們的家族。

所以,我懇請父皇,將鼓勵學習先進的科學生產技術,定爲一項長期國策,每年,撥一定的經費,資助一些貧寒學子到洺山書院讀書,爲未來的發展做準備。”

李秀寧這一段話講完,有頭腦的人,都開始點起了頭,因爲她不僅說的有道理,而且,也不用大臣們自己掏錢,說不定國庫出錢,他們還能撈一些免費送子孫去洺山書院讀書的機會。

這也是爲什麼,李秀寧專門要說‘貧寒’學子的原因。

當一個人,做到了高官顯貴的位置,就成爲了國家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思考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利益。

“父皇,朝廷目下沒有戰事,國庫寬鬆,可以自今年起,每年撥付至少二百萬貫,用於資助貧寒子弟到洺山書院讀書。”李世民作爲尚書令,率先跳出來支持李秀寧道。

“准奏。”

雖然每年二百萬貫有點多,讓李淵有點心疼,但是,他還是很痛快的答應了,他不能寒了李秀寧的心,寒了天下貧寒學子的心。

“臣女要奏的第三事,便是摒棄現有戶籍政策,使士農工商四民不分彼此,自由發展,以開放的姿態……”

李秀寧說了很多,但是,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學習夏國的各項管理制度”。

如果,她這樣的提議,在兩年前提出來,朝堂上恐怕會有一個算一個,都會向她開噴,但是現在嘛!

羣臣雖然私下裡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但是,卻並沒有跳出來跟李秀寧唱反調。

因爲,去夏國感受過一兩次那種自由的氛圍的他們,感覺好像還不錯,並非是沒有特權,自己就會寸步難行了。

第九十八章 於秋出品的鉅額商品第四百二十三章 人究竟要到哪一步纔算好?第四百四十章 夏國的村落第兩百六十一章 形勢分析第十二章 收穫不小第八十一章 一切盡在謀算中第三十九章 打開研究創新的大門第三百三十六章 戲水遊樂場第四百八十八章 夏軍進場第三百四十五章 名義上的女主人第兩百一十章 張喜兒的希望第五百零一章 日新月異的科技第一百五十三章 收割第五十五章 返村第四百三十章 強大的農耕效率第五百零八章 真正的人才第兩百五十章 新的禮儀模式第三百七十九章 孺子可教第兩百六十七章 馮氏兄弟第三百零五章 客到第兩百九十二章 所謂天雷第五百零七章 搶人大戰第兩百八十五章 試航第三百五十章 瘋狂爆積分第九十八章 於秋出品的鉅額商品第一百七十章 提煉第三百零三章 離間計第三百六十五章 留聲機第三百九十章 採珠女第一百九十一章 複雜的心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探究的杜如晦第三百四十二章 海軍演練展示第一百六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百二十五章 建立封國前的準備第兩百六十六章 人口政策第五百零三章 滅教運動第三百一十五章 穿衣革命第一百六十八章 河東瘟疫第兩百八十五章 試航第三百三十六章 戲水遊樂場第四十五章 活下去第十八章 採購第五百三十章 越來越像後世的世界第四百八十七章 軍演章程第四百三十二章 葦澤關一小震第一百四十五章 曲線規第三百二十一章 誘擊第一百九十三章 殺敵本領第一百一十四章 工匠的現狀第兩百四十九章 顛覆收到的奇效第六十八章 招攬羅士信第三百一十九章 宿命之戰第兩百零六章 新年的軍事計劃第三百二十三章 拿下田襄子第三百四十三章 搶佔商機的時代到來第四十四章 帶話第兩百一十四章 羨慕的眼光第四百七十六章 試飛第兩百四十八章 鐵將軍憨子第三百四十六章 忽死人不償命第三百九十三章 沒有選擇的商量第三百四十七章 聯合執政聯盟提議第一百一十九章 名聲的問題第四十三章 於秋的思考第兩百二十九章 長安事發第一百七十五章 不服來戰第二十一章 於秋的商業謀劃第兩百一十九章 出海計劃第三百三十八章 掌控商業的步伐第十八章 採購第兩百六十三章 於秋平時傳授的知識第兩百六十一章 形勢分析第三百零七章 對於書院的一撥推銷第二百零三章 又來一撥送錢的第四百六十九章 李淵的返程路第五百三十六章 網來了第一百三十九章 獒犬阻路第四百七十五章 各方面準備第兩百一十七章 於秋施行的是聖人之道?第兩百一十一章 新技術上線第兩百六十七章 馮氏兄弟第五十四章 精緻農莊第四百九十五章 狡猾如狐第四百零五章 放電影第四百八十章 資源豐富的西域第三百一十七章 於秋的施政方略第一百二十章 行軍途中第九章 好吃到流淚第二百零四章 套中有套第八十七章 劉黑闥上道第一百三十四章 靈鷲宮的學問第三百四十一章 亮艦第兩百四十五章 洺州銀行融資計劃第三百九十三章 沒有選擇的商量第三百九十六章 爲八月做的準備工作第四百八十八章 夏軍進場第三百八十五章 推廣教育第七十二章 董放第三百三十五章 原來都是坑第一百零八章 李世民又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