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張孟談

裝飾簡單的廳堂內燈燭閃閃,到處是擺放整齊的卷宗簡牘,外人恐怕不會想到,魯國的行政中樞,居然如此簡陋。

幾年不見,張孟談又長出了新鬍子,兩撇矢狀須準確地勾勒着脣線,下巴上也多了一點短鬚。不過因爲他整理有方,反倒更顯得文質彬彬,他如今正穿着一身布衣,坐在大將軍府邸內,面前的案几上信紙和簡牘堆積如山,旁邊還有筆吏捧着較爲重要的文件,等着他過目簽署,持筆太久,勾勒太多,張孟談握毫筆的修長指節上都染上了墨跡。

若是不知道的人,恐怕不會相信這位略瘦的二十多歲青年,竟是過去一年裡,魯國的實際統治者!

比起中原各國論資排輩的執政卿,張孟談顯得過於年輕了,而且他出身也不高,只不過是一位大夫庶子,卻因爲在趙無恤勢力裡穩居家臣第一的位置,便在趙無恤離開的時候,以家老身份掌管魯國。

因爲現在的魯國,就好比趙無恤的私家後院一般……

張孟談雖然爲人低調,但世人依然爲他的年輕和能幹而詫異,紛紛把他和實際治理着周室的大夫萇弘相提並論。

“不過終究還是陪臣執國命,不合禮法……”讚歎之餘,更多的是不諧的質疑。

魯國的形勢不容樂觀,雖然在趙無恤的東征西討下重新統一起來,二桓和大夫們也表示了屈服。可區區三年,留給他們的時間太少,縣制雖然推行,但統治太過稀薄;士人雖受到提拔,卻仍然在思維裡以國君和世卿爲尊;軍功授田造就的小地主雖然遍佈魯國。可他們的數量和在鄉里中的地位仍需要時間成長。

張孟談知道,這只不過是一個強行捏合到一起的整體,若趙無恤離開魯國。幕府在各地的武力壓制鬆弛,就會遭到世卿和舊貴族們的反彈。

“僕臣年輕。豈能擔此重任?”當趙無恤真的要離開魯國,將國政託付給他時,張孟談頗有些誠惶誠恐。他雖然年少早慧,智謀百出,可畢竟太年輕了些,執掌國政,當年少時的夢想突然實現時,卻怯怯不敢接受了。

趙無恤卻笑着對他說:“因爲你是我的家老。智計百出爲我贏得了魯國,這守魯之任,自然也要交給你了,除了孟談,我想不出其他適合的人選。”

所謂的“趙氏幕府”,完全是由一羣地位不高的年輕士人撐起來的,相比張孟談,無論是冉求、宰予還是闞止,都不如他。

既然趙無恤如此信任,張孟談只能硬着頭皮接過使命。可還是感到了巨大壓力的。

得國易,守國難,肩上突然壓上如此重擔。張孟談最初睡都睡不好,簡直是食不甘味。他在這一年“執國命”的時間裡,可以說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每一方面都思前想後,小心謹慎。

“我算是理解當年周公征服殷商和東夷後,爲何要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脯了……”他看着銅鑑裡終日勞碌政務,整個人瘦了一圈的自己。苦笑不已。

雖然很勞累和疲倦,但在他的努力維持下。除卻最初的一些小動盪外,大體上魯國之政還是穩定住了。趙氏幕府的僚吏們威望不夠。張孟談就親自去請在野的魯國賢人顏闔。

這顏闔可是連孔丘都很服氣的老前輩,更重要的是,他和在幕府中勢力越來越大的孔門弟子不是一路人。顏闔對孔子相魯期間的一些迂腐做法公然批評,卻又因爲出於公心,讓冉求、宰予等人恨不起來。

趙無恤在時也曾去拜會過顏闔,卻無法誘使他出仕,主君做不到的事情,張孟談卻做到了,他不知用什麼法子說服了顏闔,出來做助宣德教的國老。

這是顏闔公然支持趙氏幕府的標誌,張孟談得名士而定魯國士人之心,上層的士人遂安。

加上受趙氏幕府好處最多,對趙氏政權最支持的軍功士卒,魯國這個看上去搖搖欲墜的盤子,在張孟談接受三個月內再度穩定下來,並承受了齊國人的第一波試探,沒有讓他們佔到太多便宜。而且還源源不斷西向西輸出兵員和武器,助趙無恤打贏河內、河北的戰爭。

可張孟談深知,魯國不但有外敵齊國,內部也有隱患存在,那就是在趙無恤竊魯過程中,利益被損害最大的貴族卿大夫們。

這不,剛剛處理完西魯的告急和東魯大夫的抱怨,柳下跖就從外面走了進來,他對張孟談也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尊敬,微微行禮道:“家老,我來複命了。”

“辛苦柳下將軍了,事情辦得怎樣?”張孟談絲毫不託大,起身笑着朝盜跖見禮。

盜跖頗有些得意地說道:“果然不出張子所料,季孫小兒果然在暗室裡謀劃什麼。季孫肥等十餘人被當場逮捕,在季魴侯的招供下,季氏與齊侯、鮑牧的信件也搜出了不少。”

對季氏的監視持續了數年,在季孫肥以爲趙無恤走後監視者放鬆警惕,開始上躥下跳時,他卻沒想到,張孟談的眼睛一直在死死盯着他!併發覺了這場企圖顛覆趙氏幕府的密會。

聽說沒有意外,張孟談鬆了口氣,“敢問這些人如今在何處?”

盜跖咧嘴一笑:“季氏府邸被我圍了,他們被分開關在不同的屋子裡。”

柳下跖有勇有謀,且粗中有細,處理的還算妥當。張孟談很慶幸趙無恤將這個好幫手給自己送來,如此一來,在主君歸來前守住魯國又多了一份信心。

“敢問張子,這些人要如何處置?”

張孟談修長的手指敲擊着案几,片刻後顰眉道:“如今魯國人心惶惶,齊國已經攻入腹地,不日將兵臨曲阜的傳言滿天飛。若此時殺季孫肥,只怕會驚了魯人,惹出更大的亂子,還是將他和季氏全族徹底軟禁起來,等戰事結束後再讓主君發落。”

盜跖微微一撇嘴,作爲曾經被通緝的大盜,那些試圖作亂者的心思他最清楚不過,富貴險中求嘛!只有嚴刑峻法才能讓他們忌憚,亂世當用重典!

這位家老,還是太心慈手軟了些。

不過張孟談的下一句話,就讓盜跖打消了這種偏見。

“至於其他人,先進行審問,讓他們相互指正,挑出罪行較重的那些,賜白綾,讓他們自行了斷,但留一個體面!”

盜跖一愣,隨即拍手叫好:“就該這樣!其中好幾個人我已經看着很不痛快了。”

張孟談的目光中滿是執國命者的冷靜和無情。“這還不夠,至於那罪行確鑿的季魴侯,他平日便品行不端,常勾搭卿大夫的妻女,招人厭惡,這個人縱然萬死也不會讓人懷念,便可以當成典型,送到東市,當着千萬人的面梟首!他是替季孫肥死的,順便也告訴魯國的世卿和貴族……”

青年大夫揹着手,轉身朝盜跖揚眉笑道:“在魯國,在趙氏統治下,刑不上大夫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若敢再反抗幕府,無論身份如何,只有一個下場,死!”

……

等盜跖心服口服地離開後,張孟談擦了擦額頭的汗,季孫肥一黨被一網打盡,曲阜城內的暗潮便差不多平息了,但齊軍已經憑藉兵力優勢橫掃西魯,不知什麼時候就會黑雲壓城。何況在城外,依然有人蠢蠢欲動啊……

他喃喃地自言自語道:“孟氏,子服何,希望汝等不要犯糊塗,讓我再下狠手!”

要知道,爲了兌現幫趙無恤“守國”的承諾,性情和善,做事總留一手底線的張家老是可以毫不猶豫地舉起屠刀的!無論對方是誰!

張孟談於趙無恤之間,不但是君臣際會,不但知遇之恩,還有朋友對朋友的信任……

如此信摯,他縱然在這泰岱之地嘔心瀝血,也當以死相報!

就在此時,外面卻再度有人進來了,張孟談也習以爲常了,幕府僚吏們遇到大事基本都要來請示他。

腳步越來越近,就着燈光一看,來的卻是剛從西魯回來的闞止,張孟談微微一笑,上前迎接,這一年來,闞止可謂是他的左膀右臂,幸好主君還在魯國發現了這等人才。

不過闞止卻沒有寒暄的心思,他面色肅穆,腳步匆匆,過來隨便一行禮後,便單刀直入地說道:“張子,我在西魯獲知了一個消息。”

張孟談精神一震:“哦,是何消息,莫非是主君那邊……”

“不是衛國。”闞止道,面色越發嚴峻。

“是晉國那邊,韓氏,又敗了!”

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102章 微服出行第94章 與子同仇第154章 亡羊補牢第567章 列爲正卿第945章 蕩氣迴腸(上)第117章 心腹之患第620章 大丈夫的遊戲第60章 與子同浴第144章 甕中捉鱉第991章 蒲阪之戰(中)第1035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上)第743章 想跑?第635章 庶人劍,諸侯劍第1053章 麟之趾第942章 刑人(上)第157章 周室之亂第1152章 塞外天子第198章 山陽遇盜(上)第545 師徒、父子第362章 大禮議第938章 蟲豸第357章 晉國那些事兒第881章 少樑城下第593章 邾婁稱藩第447章 交鋒第1037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下)第788章 太陽照常升起(中)第366章 不朽者第1176章 特赦第304章 莫如樹人第1009章 函首第1065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上)第475章 舟師第911章 沸鼎(上)第899章 計然策第443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1048章 勞民傷財第389章 迴歸的希望第342章 盜亦有道(中)第780章 臨淄亂(下)第1043章 元年(第四卷完)第724章 張孟談第928章 統一的必然第414章 堅壁清野第589章 將神權交予你手第283章 擲矛兵第108章 小懲大戒第920章 君子死而冠不免第654章 大風(11)第609章 衛國太子第903章 斧斤以時入山林第214章 如霹靂弦驚(上)第897章 越有處女第60章 與子同浴第981章 大戰在即第400章 引蛇出洞第306章 孔仲尼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第232章 士冠禮(下)第250章 大河之上第1057章 《南征記》譯者序第946章 蕩氣迴腸(下)第789章 太陽照常升起(下)第157章 周室之亂第923章 移花接木(下)第858章 馬革裹屍番外7 羋月傳(上)第59章 首禍者死第176章 誰家天下第159章 心亦憂止第1218章 絕筆春秋第487章 夾谷之會(中)第1100章 杞人憂天第980章 飲馬河渭第1202章 交交黃鳥第1186章 此人野望幻滅之際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652章 大風(9)第1170章 自古誰能辨忠逆?番外5《亞歷山大,去征服另一半世界吧》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611章 我的兄弟姐妹(中)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425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297章 軍旅之才第1019章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第934章 天道遠第98章 攪動全局第359章 季嬴第915章 叔于田第735章 亡國之音 中第587章 威服九國(中)第667章 攻城利器(上)第863章 魏韓第879章 虎狼之師?第361章 邾國第568章 好大一塊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