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我的名只告訴未來夫婿

春秋之世,“子生三月,則父名之”,不過也會根據具體情況而不同而改變,比如遇上趙鞅這樣霸道不講理的祖父……什麼禮法,什麼規矩,都得給趙卿的心情讓位。

趙鞅掃了一眼堂上衆人道:“姓、氏、名、字,皆關乎禮,不可隨意……”他點了堂下那位操筆持紙的文士道:“周舍,你素來博學多聞,且來說說,取名有哪些講究?”

周舍年過三旬,頷下是細長的鬍鬚,面色古板,是趙氏近幾年廣招賢才,來投奔的食客。他喜歡直諫,是一位錚臣,曾立於趙鞅門下三天三夜不去。趙鞅使人問他何故如此,周舍說道:“我願爲諤諤之臣,能夠經常拿着筆墨和木牘跟隨在主君左右,看到主君犯了過錯就把它記下來。如果每天記錄下來並且時刻提醒您改正,那麼,便能月有所效,歲有所得。”

趙鞅有感於隨着趙氏勢力大增,身邊阿諛奉承之輩愈來愈多,像周舍這樣直言進諫的卻很少,便十分感動,根據其才能,讓他做了身邊的家史。

周舍一拱手,便說道開了:“自古以來,取名有五種方式,有信,有義,有像,有假,有類。用嬰孩出生時發生的事情來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來命名是義,用擬物字眼來命名是像,假借某種事物的名稱來命名是假,借用和父親有關的字眼來命名是類。”

趙無恤微微頷首,周舍說的在理,比如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類命爲象”的原則所取的。孔子生下後被發現頭頂特別,凹了下去,即所謂“圩頂”,故取名“丘”。孔子有了兒子後,恰好魯昭公賜他一條鯉魚,遂給兒子取名“鯉”,這又是依“取於物爲假”之原則。

趙鞅又問:“那取名又有何忌諱?”

周舍答:“命名不可用本國名。不可用官名,不可用山川名,不可用疾病名,不可用牲畜名。不可用器物禮品名。”

所以春秋時的名字決不能和本國國號相同,若是國君用了官名命名就會改變官稱,比如晉國因爲晉僖公名爲“司徒”而廢除司徒之官,宋國因爲宋武公名爲“司空”而廢除司空之官。

趙鞅頷首,心裡有了計較。接下來便在期待的目光中,給女兒和兩個孫子取了名。

他對小女兒的寵溺再次顯現出來,第一個爲她取名爲“佳”。

在場衆人紛紛讚不絕口,佳者,好也,算是用祥瑞的字眼來命名,可見趙鞅對她的偏愛。

先秦之世,貴族女子也是有名的,比如趙無恤的妾氏伯羋,就叫做薇。而楚王妹季羋,則叫“畀我”。

無恤下意識用眼角瞥了一眼阿姊季嬴,可惜,她的閨名,自己卻不知道。

似乎是心有靈犀,季嬴也回視了趙無恤一眼,還以莞爾一笑。

無恤收回目光,心裡嘆了口氣,雖然只隔着數尺,爲何卻感覺咫尺天涯?

……

“哼……”姐弟兩人的短暫對視無人察覺。唯獨被韓姬看在眼中。

她早些年與季嬴交往慎甚密,所以能窺探到她的心意,今日一見,果然和自己所料不差。不過她也沒點破。因爲口說無憑,若是兩人按捺不住,做出了齊襄公和文姜故事,待事情敗露,那就有好戲看了!到時候趙鞅暴怒之下,看趙無恤還有何面目與自家丈夫爭奪世子之位!

想罷。她的注意力也回到了廳堂中央。其實今日的命名禮,韓姬一直覺得心中不快,丈夫凡事被趙無恤壓一頭就算了,她的兒子是趙氏長孫,本應該被捧在手心生怕冷着,含在口中生怕化了,如今卻要與其餘二人分攤寵愛,命名時還被一一女嬰搶了先!

真是豈有此理!

好在趙鞅隨後又給伯魯之子命名,韓姬氣呼呼的臉色纔好看了一點。

伯魯之子被命名爲趙周,周者,密也,忠信之人無不周密。這是“以類命爲象”,因爲小趙週一看就讓人覺得和他父親一樣老實巴交,被姑姑欺負時打不還手,哇哇大哭,淚眼婆沙地四處尋找父親母親,所以纔有此名。

不管心裡滿不滿意,伯魯拉着韓姬下堂拜謝,感激不盡。

最後,就輪到趙無恤了。

季嬴嘴角帶着笑,曉有興致地看着趙無恤額頭的汗,以及他邊上伯羋緊張得手捏成了拳狀。此女曾長期侍奉在她身邊,算是專程送去魯國伺候弟弟起居,順便讓他收收心,不要沾染亂七八糟的宋、魯女子的,看得出伯羋做的還算不錯,而且也不恃寵而驕,見了季嬴,依然如老鼠見貓般。

趴在牀上的小小趙在兩個同齡玩伴被抱走後,似乎覺察到了什麼,睜着懵懂的大眼睛,蠶豆米大的小嘴微張,怔怔地望着祖父。

趙鞅愛屋及烏,對小小趙也比對伯魯之子更覺得親切,方纔只是礙於家族次序,纔將他放到了最後。他捋着鬍鬚仔細想了想,終於有了主意,在紙張寫下了一個字。

看來是個單字名,比劃不算多也不算少,趙無恤默默數着趙鞅手腕的抖動,那個字一共十二畫。

命名一旦決定,就不能再更改了,這張紙先傳到了家史周舍案几上,讓他抄錄下來。周舍瞥了一眼,微微頷首,看來這個字沒有違反命名的忌諱原則。

這之後,那紙又到了輩分較長的趙羅、趙伯魯手裡,他們觀後紛紛讚不絕口,稱這是個好名。

終於,那張薄薄的紙傳到了趙無恤手中。

只第一眼,趙無恤心裡就如同萬頭羊駝駝飛奔而過,暗罵了一聲:

“操!”

……

命名禮結束後,趙無恤與伯魯一家告別後,讓伯羋抱着孩子乘安車先回,他一轉身,卻見紅衣翩翩的季嬴站在身後,笑容恬靜。

“父親取的名不錯,操者,操守也,預示着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阿姊在此給你道賀了。”季嬴故意學着男子的模樣,舉袂施禮。

“多謝阿姊。”

不過趙無恤卻是有苦說不出,“操”在春秋之時的確是個好字,可對他這個兩千多年後的穿越者來說。兒子名叫“趙操”總覺得很彆扭。但這名字是趙鞅取的,他又能有什麼辦法改變。

趙無恤現在需要考慮的是,未來給孩子取字時,是不是應該稱他爲“孟德”?

還有,以後有了嫡長子和次子後。是不是該叫“伯符”,“仲謀”?

想到這裡,趙無恤成功把自己逗樂了,算啦,趙操就趙操吧,習慣了就好。

“在想什麼?竟然滿臉笑意?”季嬴心細,覺察到了趙無恤的表情。

“在想我兒的名,故而忍不住發笑,自打他出生以來,便常常如此。還望阿姊不要見笑。”

季嬴瞭然,嘆了口氣道:“你呀,對自己苛刻,對敵人狠辣,唯獨對家人,卻親暱如初。”

“不過這種心境,我恐是沒法感同心受了,也只有日後爲人母親,方能體會其中滋味。”她望伯羋遠去的背影,似有些羨慕。

趙無恤卻被這句話弄得心中五味雜陳。忍不住問道:“當年阿姊命名禮的時候,我年紀尚小不記事,不知阿姊的名是什麼?”

季嬴側過俏麗的面龐,露出了柔和的笑:“無恤。難道你不知道麼?女子的名是不能隨便說的,除了長輩們知道外,就只能在出嫁時告訴未來的夫婿……”

……

趙無恤默然,話題一下子停了,姐弟倆就這麼靜靜地在溫縣宮室內緩緩走了起來,也不怎麼說話。似乎是心中的事無法啓齒,又似乎是你知我知,不需多說。

三月桃花盛開,要論賞花之處,整個南陽之地恐怕沒有幾處能比得過溫縣大河畔的桃園。

傳說這些盤根錯節的古老桃樹,是數百年前有蘇氏的妲己種下的……此女雖然被周人認爲是殷商滅亡的原因之一,但在溫縣當地人眼中,卻是個不幸的女子,現如今蘇氏的後嗣仍然有以桃花祭妲己的習俗。

只是如今以晉國的形勢,有心賞花之人,恐怕是不多了。

漫步在桃林裡,那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的桃花開滿枝頭。桃花有粉紅的,深紅的,淺紫的,在青翠欲滴的綠葉映襯下,更顯得鮮豔嬌美。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全展開了,一絲絲紅色的花蕊,頂着嫩黃的尖尖,香氣撲鼻。

忽然,一陣溫風吹來,將季嬴滿頭烏髮吹得在空中翩飛翻卷,無恤連忙上前,用寬厚的臂膀護住她。風將趙無恤的狼皮大氅吹得獵獵作響,兩人靠的很近,近到能感受呼吸,能聽到心跳。

也不知,過了多久,待風盡時,無恤低頭一瞧,卻見季嬴臉色緋紅,而她頭髮上肩膀上,全是朵朵淡紅色的桃花。

他下意識地伸出手去爲她將那些花瓣一一拂落,待做完後才發覺季嬴擡着俏麗的面龐,正癡癡地看着他。

兩人就這麼呆呆站立。

許久之後,季嬴纔將他一把推離身邊,掩嘴吃吃地笑了起來:“無恤,你還是和幼時一樣,想知道的東西一定要知道,不告訴你就會悶悶不樂,也罷,我的名就告訴你罷。”

這是驚喜,卻見季嬴閉眼,張開雙臂在原地轉了一圈,深衣翩翩,如同對花而舞的彩蝶,她嗅着周圍的桃花香味道:“詩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我的名,正是其中的一句。”

趙無恤知道,季嬴的生日是三月末,正是百花盛開的時節,也算是以類爲名。

繁盛的桃樹下,紅衣少女走了過來,她輕輕踮起腳尖,附在趙無恤耳邊,柔聲把只能告訴夫婿的秘密告訴了他:“無恤,你記住了,我的閨名叫做,夭。”

……

春雨初霽後,婚期也越來越近了,所以趙無恤很忙,他服爵弁、緇衣、繅裳、緇帶,整日被趙氏掌管禮儀的有司指點着演練儀式。

樂靈子雖然出身名門,卻也不能免俗,一樣要在另一處演練,到時候晉國乃至於外國賓客前來觀禮,若是程序做錯了弄差了,趙氏和樂氏臉面可沒處擱。

可第二日傍晚時,趙鞅卻又差近臣楊因來喚他過去。

楊因年近四旬,白麪短鬚,一看那對眼睛就知道是個聰明人。

他也是個奇人,本是楊邑人,是個朝三暮四而又不得志的傢伙:在故鄉,三次被人驅逐;事主君,五次遭到貶棄後來聽說趙氏招賢,便又來投靠趙鞅。

趙無恤聽人說,當時趙鞅正在用餐,一聽說楊因的履歷,竟然如獲至寶,罷食而慨嘆,就要出去迎接。

他的左右羣臣進言道:“三次被鄉人驅逐,可見這個楊因不容於衆;五次背離主君,說明他不是個忠臣。主君何以對他如此敬重?”

趙鞅解釋:“汝等不知道,凡是美女,一定會爲醜婦所仇視;盛德之士,一定會爲亂世所疏遠;正直之人,一定會爲那些奸邪之徒所憎惡。楊因被鄉人驅逐,是因爲他的才幹不容於衆,五次背離主君,是因爲他們不能重用,這不是讓寶劍蒙塵麼?”

說罷,出門迎進楊因,將他當成上賓來奉養,這個楊因也感念知遇之恩,跟在趙鞅身邊,爲他將碩大趙氏的政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在不拘一格用人才方面,趙無恤也對老爹佩服不已,就和孔子說過的那句話一樣:“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一個人爲周圍的人們所喜歡還是厭惡,並不一定能夠作爲鑑定他品質高下、才幹優劣的準繩。

總之,是騾子是馬,還是得拉出去遛一遛才知道。

所以趙無恤對這位楊因還是有幾分禮遇的,與他見禮後一問才知,原來是有賓客到了,趙鞅喚他一同去見見。

無恤不由大奇,究竟是什麼人,竟能受到趙鞅如此重視?

楊因對趙無恤和對趙鞅一樣恭敬,他低聲說道:“是邯鄲氏的家主,趙午來了!”

趙無恤頓時嚴肅了起來,匆匆往溫縣廟堂走,一邊想着關於邯鄲氏的事情。

邯鄲氏是趙氏小宗,百年前幫助趙宣子在桃園擊殺晉靈公的趙穿後代。他們在下宮之難裡逃過一劫,如今子嗣旺盛,坐擁邯鄲、寒氏、乾侯、戲陽四個萬戶縣,有人口二十餘萬,徒萬人,除了晉國六卿外,大夫中就數邯鄲氏實力最強!

早些年邯鄲還忠於趙氏時,趙氏興旺發達,可一旦血緣關係淡薄,邯鄲開始投靠範、中行後,趙氏在太行以東便猶如斷了一臂。

趙無恤與邯鄲氏的兒子邯鄲稷有過節,爲了治服這家桀驁不馴的小宗,他和趙鞅想了許多手段,在利用對齊戰爭的大勝,成功從晉侯處要回對邯鄲的宗法管轄權後,趙鞅便一直逼迫邯鄲攻衛,讓兩者相互削弱。如此一來,則邯鄲氏的兵卒疲於奔命,從而減少他們的力量。

這種方式顯然是有效的,趙無恤剛進殿門,就見到一個穿緇衣,戴大夫之冠的中年人匍匐在地,朝趙鞅稽首臣服,口中還大聲說道:“邯鄲敢不唯大宗之命是從?弟願將去歲從衛國掠來的五百戶工匠拱手奉獻給兄長,這就讓讓他們遷到晉陽去!”

ps:這兩天忙,還是隻發一輛車了

第1145章 犁庭掃穴第921章 鄰人失火第401章 垂釣於濮上第870章 君子安而不忘危第891章 我爲魚肉第881章 少樑城下第1182章 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第638章 抽刀斷水第846章 塞上曲(下)第559章 十九歲的卿(上)第305章 柳下季第83章 雨我公田第687章 邯鄲九月(上)第235章 晏平仲第1153章 願爲黃鵠兮歸故鄉第770章 死於此!第478章 晏子遺書第309章 可以使爲政乎?第805章 翻手爲雲第1196章 列禦寇第475章 舟師第767章 萬歲!第905章 平準均輸第747章 冉求的拖字決第505章 桐宮之囚(上)第627章戰爭的序幕第314章 名法,義利第528章 弒君者(終)第34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上)第1031章 朝天子(上)第419章 大雪滿弓刀(中)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1105章 半島戰爭第571章 誰爲定魯第一功?第1215章 百無一用第1200章 長安灞上(上)第970章 天子腳下(下)第149章 輕騎夜擊(下)第771章 永不倒下的林第185章 主持大局第783章 雌虎第1173章 復仇之義(下)第220章 內憂外患第39章 逼門而入同人《若使人生如初見》第590章 諸神的黃昏第80章 陶瓬之器第389章 迴歸的希望第606章 我回來了!(下)第1144章 赤山第353章 開源節流第998章 眉間赤第908章 夫人們的香裙第594章 山的那邊是海第186章 束手無策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第993章 鳴條第791章 長平之戰(中)第1129章 長兄如父第1158章 周德已衰第226章 舍爵冊勳第743章 想跑?第234章 行人聘問第281章 父與子(下)第450章 楊柳依依第377章 夷夏之辯第337章 小司寇第1174章 法理人心第997章 心蕩第1076章 一歲一枯榮第210章 善用兵者第878章 趙跨革囊第21章 四子分封第79章 新絳南市第1211章 軍政決於一人第907章 道、勢、術第1075章 離離原上草第157章 周室之亂第182章 董安於(下)第977章 千乘萬騎第1041章 心悅君兮君不知第22章 贈我緇衣第748章 赳赳武夫 上第345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上)第729章 曹國也要來爭霸?第670章 又死了一個卿(上)第376章 棋走邊角第687章 邯鄲九月(上)第657章 大風(14)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第720章 齊侯的貴賓第1209章 非戰之罪第533章 何欲何求?第674章 合衆弱以攻一強第966章 熵第1162章 大道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336章 多難興邦第247章 兵不厭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