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孔門的分裂

送別者們義無返顧地去了,雖然他們得到了孔子的原諒,但公良孺對子貢等人成見已深,接下來的路上還不在住地嘟囔道:

“夫子這是第二次放子貢離開了,真的需要如此麼?爲政者用卑劣手段來對付夫子,夫子何必一次又一次地豁達寬容”

最懂孔子的顏打斷了他的抱怨:“子正,夫子之道,不過忠恕二字,二三子還得多多體會才行。”

“沒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僅此而已”孔丘亦如此作答,他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

“有子貢、子華替趙氏做事,有他們堅持仁與義,幕府在魯國的施政也會保留幾分底線何況汝等隨我出國,可曾想過留在魯國的家眷怎麼辦?”

雨又開始下了,孔丘目光掃過車旁衆人,讓其中不少弟子都心裡犯虛。

他們中入學早的人多已成婚,且生有子嗣,比如曾點就有個五六歲的兒子。他們本來就沒什麼家產,因爲不願在幕府裡供職,也沒有固定的俸祿,並無積蓄。一句爲了夫子,爲了理想,甩甩手說走就走了,讓上有老,下有小的家人如何維生?

子路先表態:“我乃衛人,孤身一人在魯,夫子就算乘桴浮於海,我也要跟着去!”

顏也早就想好了:“我早已與父親商量好了,我父子二人皆師事夫子,我二人分工,父親在家照料族人,我則跟着夫子遠行,照料夫子。”

“我父我弟還能力田,我母也能織布,當不至於餓死”漆雕開,原憲等一窮二白的人是最支持孔門所有弟子一起跟隨夫子離魯的,這時候也不免猶豫片刻,卻咬着牙,狠心說了這麼一句。

孔丘斥責他們道:“糊塗!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我不強迫汝等去,但家中總得有人安頓!這些事汝等可能沒想周全。但只要子貢在魯,則汝等家人都能受他照應。何況我道之將行也與,命也;我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怪不得任何人,人各有志。就不要再非難他們了!”

衆弟子想到自己之前才唾罵子貢等人,可自己一抹嘴走了,卻留下家人讓子貢來照顧,只覺得像是吃了一隻蒼蠅般不是滋味。

“那是他該做的!”不過也有厚臉皮的人心裡如此想,覺得這是子貢在“贖罪”,心裡也就平衡多了。

孔子沒有注意各懷心思的弟子們,他的心思在不知兇險的前路,和那處在陬邑的老家間搖擺。

去矣,去矣,子貢承諾過的。不但會照料好弟子們的家眷,也會安頓好他的妻小。

這場三月份的春雨席捲了半個魯國,曲阜的天空中密佈如鉛般沉重的烏雲,伴隨着恐怖的雷鳴,就在這麼一個天氣裡,孔子開始了他命中註定的那場遠行

也是這一日開始,從曲阜東郊的十里亭開始,無論孔子怎麼規勸,孔門弟子中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分裂。

冉耕、冉雍、閔子騫、公良孺、漆雕開,原憲等人追隨孔丘而去。漸漸地,他們抱成一團,自稱“君子儒”,亦或是“聖賢的追隨者”。這些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除了空談如何行仁義,修德行,別無長處。

而子貢、冉求、宰予、樊須、公西赤、公治長等留在趙氏幕府裡供職者,則被“君子儒”們唾罵爲“小人儒”,視爲卑躬屈膝投靠強權的背叛者。但實際上。他們各有所長,皆對現實有所貢獻,子貢行商,冉求知兵,宰予爲政,位列趙氏功臣前列。公西赤解讀甲骨上的文字,徵三代禮儀,成了一代古文大家,公治長也替趙氏養出了屢立奇功的信鴿

至於樊須,更是了不得,他和儒家分離,開創了農家一派,死後被全魯農夫供奉在家,幾乎取代后稷,成了農神的代名詞

此外,顏、子路、曾點及其子曾參卻又另成一派,他們自視爲孔門的正統繼承者,既不認同供奉孔子偶像的異端“君子儒”,也不認可步入朝堂的“小人儒”。不同於堅持“述而不作”,其實是根本寫不出作品,只會空談的“君子儒”,顏氏儒和曾氏儒都有許多專著留世,是後人窺視孔門思想的一扇窗戶。

這便是孔門“先進弟子”們的分流,至於後學弟子們,那又是後話了

雨還在稀稀疏疏地下,彷彿沒完沒了,行人早已避入屋檐下。

但魯城外郭東門的城樓上,數名身穿黑色官服的幕府僚吏和軍士卻在雨中凝立着,任憑春風細雨吹打,他們的身體就像一根根鐵釘一樣釘死在了地上,一動不動。

被他們拱衛在中央,卻又謹慎地保持距離的,是城牆邊上的兩頂黑傘。

傘是這半年纔出現的新事物,傳聞此物是趙大將軍隨口一提,而年不過十三的公輸班便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製成了此物。自此以後,除了有華蓋相隨的貴族,士和庶民也能打着傘在雨天出行了。一時間,魯國又多了一種能出口到曹、宋、晉的特產,遷到曲阜的工匠坊再立一功,紙張也從單純的消費品變成了可再加工的材料。

如今,這兩頂傘一把大,一把小,已雨中靜立良久,也不知道是在送人,還是在等人。

當子貢等人坐着亭驛的馬車到魯城時,已經是下午時分,左邊撐着小傘的言偃這才長長鬆了一口氣。

“他們總算是來了,方纔子貢等人稽後跟着走了,我還以爲會一去不復返。”

另一把大傘則是穆夏替趙無恤撐着,他們等了有好一會了,從孔子出門,到子貢守信歸來,數十名孔門子弟稽挽留,瘋了一般捨命相隨的情形都看在眼裡。

但趙無恤一直面無表情,直到此時才笑道:“我就知道,子貢、子遲他們不會負我”

從在晉國人市的初識起,子貢跟了他快五年了,五年來趙無恤可沒少花心思籠絡這位商界奇才。外交妙手。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只是小意思,更多地,是趙無恤向對禮樂本就不太感冒的子貢灌輸自己的理念。並且向他展示實現理想的可能性

孔門的知識多半是“載於空言”,在幕府下做事,卻是真正的“行事之深切著明”。

當一切都水到渠成後,就看子貢能不能邁出那道坎,做出他自己的選擇了。

所幸。他沒讓趙無恤失望,帶着一衆僚吏來了。

言偃心中佩服,不過也有疑惑。

“大將軍對季氏、孟氏、叔孫三桓,都處置果斷,但我不明白的是,面對無官職,無兵卒,僅有一個空名在身的孔子,大將軍卻顯得很優雅,很寬容。這是爲何”

趙無恤自嘲一笑,他也注意到了,豈止是寬厚優雅,簡直是畏手畏腳了。但恐怕任何一個人到這時代,面對給後世中國人精神性格塑造造成巨大影響的孔夫子,待他與待別人,總有點不一樣吧。這就好比到民國的北大圖館,看到被掃地出門的太祖,誰能把那個年輕人不當事?平常待之?

後世崇敬孔子的人少,非議痛恨他的人卻很多。彷彿千百年來罪過都是這個死老頭造成的。然後那些人自己也沒意識到,他們那充滿憤怒和不屑的情緒深處,未嘗不是孔夫子影響的孑留造成的?

何況現如今,孔子只是個失勢的在野之人。已經對他造不成任何威脅了。他想維護復興周禮,卻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傳授私學,拉動了士的崛起,而這些士,他們有活躍的思想。有敢爲人先的意志,恰恰是埋葬周禮的人啊!

或許孔子一開始就沒搞明白,他的使命不是什麼克己復禮,而是以特殊的方式結束這個時代!

周公、伯禽的時代已經被歷史埋葬,禮樂的時代已經被貴族自己破壞殆盡,孔子的時代還沒開始,就被趙無恤一腳踩來,戛然而止了。

孔子,是一個屬於舊時代的觚,在趙無恤的新格局裡沒有位置!

往後的魯國,是幕府的時代,是趙氏的時代,是士的時代!

趙無恤親眼送走了魯國的過去,卻還得開創這個陳舊邦國的未來。他不再想,揮了揮手,讓穆夏撐傘送他下城樓去,今天在這浪費了大半日,還有要緊事得做呢。

“若是子貢等人一去不返,大將軍會怎麼做?”言偃追上來,又問了一句。

趙無恤瞥了他一眼,淡淡地說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東郊那邊早已有一小隊騎兵冒雨等待,若是趙無恤想得到的那幾人一去不,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將孔門一行統統圍住,逼他們來,反抗者,格殺勿論!

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這纔是趙無恤一直以來做事的準則!

言偃打了一個寒顫,不敢再問了,這位趙大將軍的威勢,連吳國太子也望塵莫及。他不知道的是,若非受趙無恤影響,他現在早已拜入孔門之下,也是墮三都失敗後遠行弟子中的一員。

趙無恤不再嚇唬命運和思想都與歷史上大不相同的言偃,也不再看在城門外下車,朝着東邊長鞠不起的子貢一行。他的目光從城樓上掠過,投入遠處春雨中重重疊疊的街巷。

“子游,那位吳國鍛師,到了麼?”

“到了!”

言偃這幾個月一直在負責此事,負責培訓通吳語的小吏,並作爲那個鍛劍師的轉譯。

雖然他是吳國人,早已習慣了吳越風俗,但事先也沒想到,那位趙無恤託邢敖在吳地秘密找來的鍛劍師,居然是個滿面雕紋的女子!

“到了就好,她果然是有幾分本事的,這幾個月讓桃丘的採礦、冶鐵等工藝突飛猛進,我要親自見見她,褒獎勉勵一番。”

趙無恤與那位鍛劍師只在商丘短短一唔,隨後就讓她去桃丘了。她當時還不會說中夏語言,滿口的吳越口語,介紹自己時,趙無恤只能聽出依稀的音節。

她說她叫

第151章 震懾宵小(下)第597章 婚姻大事第333章 黃雀在後(下)第687章 邯鄲九月(上)第327章 梟臣的末路(上)第6章 亂序者死第986章 韓之戰(下)第104章 照打不誤第1082章 孫叔敖舉於海第507章 桐宮之囚(下)第246章 戰於棘津第465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 裡馬第1009章 函首第1184章 白公勝變法(下)第1211章 軍政決於一人第1127章 連騎擊鞠壤第370章 吳國人來了第564章 亦能絕之!第1054章 趙國太子第886章 少樑砲第830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下)第1007章 卸甲第1187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第1160章 鼎之輕重第1117章 周公吐哺第469章 第藥第1170章 自古誰能辨忠逆?第547章 墮郈(下)第487章 夾谷之會(中)第697章 攜芍藥以求兮(上)第1155章 逐鹿中原第809章 魏策第1047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第1087章 季子掛劍處第464章 趙卿歸6來第888章 癘瘍之懼第1097章 萬里長城萬里空第10章 可憐夜半虛前席第839章 徐國第104章 照打不誤第262章 引狼入室第390章 何去何從第1077章 野火燒不盡第704章 葉公子高第148章 輕騎夜擊第974章 欲窮千里目第526章 弒君者(中)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110章 暴雨將至第786章 人必有一死(第三卷完)第157章 周室之亂第955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下)第63章 仲尼弟子(上)第530章 牝雞司晨第20章 術業專攻第323章 亂(中)第1075章 離離原上草第518章 狂人第891章 我爲魚肉第1151章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第47 2章 學校第564章 亦能絕之!第537章 南子的歸宿第537章 南子的歸宿第975章 殺人盈野第912章 沸鼎(下)第535章 鬼神第336章 多難興邦第630章 爲淵驅魚(上)第144章 甕中捉鱉第87章 豆在釜中第995章 叔侄第1215章 百無一用第54章 冬至(三)第516章 訪賢第433章 傷寒(中)第1026章 邗溝、菏水第335章 盜墓筆記第1034章 列爲諸侯(下)第902章 爲有源頭活水來第80章 陶瓬之器第1206章 夸父逐日第341章 盜亦有道(上)第299章 苛政猛於虎第890章 人爲刀俎第819章 無爲有爲(上)第882章 秦歌一曲(上)第649章 大風(6)第812章 大國上卿(中)第253章 商丘對第1113章 侯非侯,王非王第134章 寤寐求之第66章 韓氏有女第369章 千金市馬骨第1178章 鳩佔鵲巢第628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1084章 死於安樂第168章 有女同車第648章 大風(5)第91章 子產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