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魚

ps:稍後還有一章

郈邑,位於齊魯邊境,本是魯國大夫郈氏之食邑。

二十年前,在魯昭公驅逐季平子未果的事件中,郈氏被滅。叔孫氏因爲在關鍵時刻協助季氏政變有功,事後獲得了這座五千戶的大邑作爲報償。

汶水從泰山之中緩緩流來,抵達郈邑之時已經算是條大河了,而郈邑正好在其陽,北面以泰山餘脈庇護,南面引汶水爲護城河,真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它的牆體是用砂岩堆砌而成,極其堅固,叔孫氏將這裡作爲自己的主邑是不錯的選擇,但前提是,他們那不爭氣的後人得能控制得住這兒的家臣。

前方,郈邑的邑宰公若藐在吊橋盡頭等待趙無恤到來,他搭乘的是四匹粟色戰馬拉着的戎車。

他在上下打量年輕的趙無恤,而趙無恤也在打量他,這位叔孫氏昔日的權臣年過半百,髮髻已灰,臉上棱角分明,飽經風霜的面容被鑿刻出深深的線條,但其中那副固執和傲然的神韻仍在。

趙無恤回憶起張孟談對此人的點滴剖析:公若藐是叔孫氏的三朝元老,叔孫昭子時代魯昭公與季平子火拼,當時叔孫昭子不在國內,面對國君和季氏的同時求救,公若藐和其他家臣一起公議,得出了”無季氏,是無叔孫氏也“的結論。於是他們果斷協助季氏反擊,驅逐了國君,爲叔孫氏贏得郈邑,最初就由他到此駐守治理。

到了叔孫成子時代,他成了家宰,有權干預立嫡之事,因反對現任家主叔孫州仇繼位,結果被叔孫州仇敵視,重新蝸居在郈邑。在陽虎執政時站在“逆黨”一方,可能參與了更換叔孫家主的陰謀。在陽虎倒臺後,他據城固守,因爲三桓無力鎮壓。只能綏靖招降,讓郈邑維持現狀,聽調不聽宣,彷彿半**的邦國。

趙無恤的馬車駛上吊橋。馬蹄不安地踩踏吊橋木板,發出“咯噠咯噠”的聲響,御者在公若藐身前五步處勒馬停下,公若藐恭恭敬敬地行禮,而趙無恤也朝老者舉袂致意。

“見過小司寇。”

“公若邑宰。久仰了。”

因爲佔據了本是叔孫氏利益息息相關的西魯,所以趙無恤與叔孫氏關係不佳,然而對這位叔孫氏家臣卻給足了面子,算是屈尊結交了。

這是有原因的,兩人雖未謀面,但交情卻說來話長了,郈邑和西魯只有百里之遙,地理位置十分關鍵。去年秋,西魯各大夫聯合互保時,趙無恤也曾來知會過公若藐。但卻被他回絕。可到了齊人被趙氏擊退,趙無恤向整個魯國證明自己實力後,公若藐便開始與他眉來眼去,疫病爆發期間還去求過醫者。

等到齊國揮舞鹽策大棒,制裁魯國時,乏鹽的郈邑更是第一時間向趙無恤求助,本着多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敵人的心思,趙無恤也滿足了他們的要求。

世上沒有免費的饗食,這便是趙無恤來此得到禮遇的基礎了。

這不,才第一次見面。說話不超過十句,兩人就同車而行,聊得其樂融融了。

進入城門時,趙無恤擡頭仰望砂石堆砌而成的牆垣。問道:“魯國之法,大夫無百雉之城,郈邑顯然超過了吧。”

公若藐笑呵呵地說道:“郈邑夾於齊魯兩國之間,若是牆垣再不增厚增高,豈不是會朝不保夕?”

深層的原因他卻沒說,過去兩年多時間裡。叔孫州仇一直想奪回郈邑之政,無論是以家主身份強逼、哄騙,還是裡應外合都玩過。而厭惡叔孫州仇,想保持自己邑宰地位獨大的公若藐爲了不讓他得逞,特意增加了甲兵和牆垣高度。

趙無恤卻搖了搖頭道:“看來公若邑宰不懂得魚的存活之道,不斷加高牆邑以圖自保,其實是下策。”

公若藐大奇:“何謂魚的存活之道?”

趙無恤道:“君沒聽說過少海里的大魚嗎?魚網釣鉤對它無能爲力,但一旦因爲得意忘形離開水域,那麼螻蟻也能隨意擺佈它,沒幾日便會被啃食成一具魚骨。與此相比,郈邑就像一條大魚,魯國則如同包圍郈邑的水,如果郈邑失去了魯國的支持,魚失其水必死,即使將城牆築得跟天一樣高,又有什麼作用呢?”

公若藐稱讚說:“然。”

他初見趙無恤本來還輕視其年輕,可短短几句話便改變了看法,此人之言,真是一語中的啊!他心裡開始忐忑不已。

郈邑現如今的情形他最清楚,的確像條即將擱淺的大魚。這座五千戶的大邑提供了叔孫氏一半的武裝,能拉出來一師之衆。但叔孫一向念念不忘想將此邑拿回去,什麼手段都試過了,下一步,大概會追究自己罪名,然後邀請整個魯國卿大夫發大軍圍攻罷,到那時候公若藐要如何自處?

所以等到進入廳堂,他便屏蔽左右,向背着手四下打量觀看瓷、銅擺設的趙無恤再度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

“小司寇說的沒錯,郈邑現如今就像是無水可依的魚兒一般,隨時可能渴死,如今擺脫危局,還望司寇教我!”

趙無恤放下手上精緻的瓷瓶,微微一笑,張孟談情報做的不錯,魚兒,這麼快就上鉤了!

……

“公若邑宰過謙了,郈邑乃是叔孫氏的主邑,兵強民衆,怎麼會無水可依呢?”

公若藐苦笑道:“司寇有所不知,大司馬並未將我視爲家臣,而是仇人!”

他將往事緩緩道來:“當初,老家主叔孫成子想要立州仇做世子,我當時爲家宰,見其無人君之德,便反對此事,可老家主並未聽我的,還是立了州仇……”

趙無恤算了一下,那不過是五年前的事情……叔孫成子死去,年輕的叔孫州仇上位,三桓都是年輕一輩,既無威望又無能力,於是造成了陽虎的掌權,乃至於自己乘隙而入。

“所以說。大司馬與公若邑宰有過節嘍?”他明知故問。

公若藐不顧自己在談論主君,竟然朝地上唾了一口以示不屑:“何止是過節,小司寇也見過州仇幾次了,應當知道他是個心胸狹窄之人。繼位後竟視爲如仇寇,恨不得立刻殺了我……”

在他心裡,從來沒有將叔孫州仇當做家主過,僅僅是一個僻陋而不懂事的豎子,就像給叔孫氏帶來過巨大災難的豎牛一樣的敗類!

所以纔敢直呼其名!

他突然坦開手臂。露出了一個暗紅色的貫穿傷口:“這是在與齊人作戰時,從後方射來的箭,若非親信發覺的早爲我擋了一下,這一箭當場便能要了老夫的命。事後一查,才知道這箭是州仇指使人放的!”他說起往事時咬牙切齒,想必對此十分不忿。

原來他經歷了一場失敗的謀殺啊……趙無恤懂了,這之後,爲了保命的公若藐便拒城而守,同時投靠陽虎,希望能與陽虎合作。更換叔孫氏的家主,可惜,又一次失敗了……

所以郈邑的境地就很尷尬了,只要叔孫州仇還在位一天,迴歸是不可能的,但若是不迴歸,胳膊終究擰不過大腿。

但他越是不忿,越是無路可走,趙無恤越是覺得張孟談的建議是可行的。

所以他撫掌而笑:“這有何難?我再講一個魚的故事給公若邑宰聽聽。”

怎麼又是魚,公若藐無可奈何。只能按捺下焦慮繼續聽着。

“魯國每年都有旱季的時候,當泉水乾涸了,水裡的魚就共同困在陸地上,這時候只能相互靠近。用溼氣滋潤對方,用唾沫相互沾溼……老邑宰且想想,當齊人揚言攻來時,西魯各邑最初也是擱淺的魚兒,但通過互保,吾等相濡以沫。卻戰勝了強大的對手得以存活,倘若郈邑也入盟,自然不會有乾涸而死的擔憂!”

“這,小司寇執掌西魯,主大夫盟,連齊侯也要忌憚幾分,哪裡是什麼快渴死的魚兒,實在是一條比汶水還寬廣深厚的大河了……但此事關係重大,容我考慮考慮……”聽趙無恤老話重提,公若藐臉上閃現一絲掙扎。

上一次他斷然拒絕,是因爲覺得趙無恤自己都朝不保夕,什麼互保,什麼大夫相盟,全然是胡鬧嘛。可事實卻讓他驚掉了下巴,趙無恤贏了,之後還在貨殖上與山海大國齊人打得不可開交,且不落下風,連他也不得不在經濟上仰仗之。

事到如今,果斷投靠趙無恤纔是最上佳的選擇,但他雖然厭惡叔孫州仇,對服侍了幾十年的叔孫氏卻還存有一絲幻想。上了趙氏的船,郈邑遲早也要插上玄鳥旗,那樣的話,性質又不一樣了。

作爲叔孫氏的三朝老臣,公若藐很難徹底割捨這個家族……

趙無恤也不着急,因爲他覺得,按照人之常情,爲了保住自己和族人,這位老邑宰還是有很大可能尋求自己庇護的。鄆城離此不過百里,兩日可以抵達,將郈邑納入西魯勢力範圍不算難事。

只要郈邑投靠,手裡就多了兩千餘戰力,相當於徹底斷了叔孫氏一臂,又將趙無恤的步伐朝魯城曲阜又邁進了一步!

所以接下來幾日,在公若藐的盛情挽留下,趙無恤便在郈邑暫居了下來,他想休整一番,順便等待公若藐一點點軟化。而這位老邑宰時不時引領他去遊玩周邊的景緻,趙無恤也樂於與新盟友搞好關係。

這一日,他們去了汶水邊上的牧場,查看馬匹。

……

汶水牧場只是一塊長達數裡的水邊草場,雖然比不上趙無恤在大野澤曠野上的牧場,但在魯國這個缺馬的國度也十分罕見了。

現下已經進入了孟夏六月,汶水邊綠草茵茵,近百匹馬兒在這兒緩緩走動,啃食草葉,因爲交配季節尚未完全過去,所以得把公馬繫住,單獨放牧牡馬。

在這兒,趙無恤還詫異地看到這樣的一幕:二十多人單騎走馬,繞着草場邊上的樹林跑着圈……

公若藐介紹道:“郈邑自有掌管馬匹的馬正,此人名爲侯犯,做事幹脆而果斷,在兵卒中頗有威望,所以我讓他爲我掌管兵事。他自稱平生最愛兩樣東西,一是劍,二是馬。在聽聞小司寇單騎走馬,輕騎夜逐的事蹟後,居然別出心裁,尋來馬鞍的樣式仿作,然後解開駟車,組建了一支二十餘人的輕騎,每日操練……”

趙無恤來了興趣:“真是奇了,這喜好和我倒是一模一樣,這樣的人物,我得見上一見!”

等公若藐讓手下去將那人喊過來時,趙無恤望着騎在馬上的身影越來越近,卻有些發怔……

他沒有看錯!那騎些馬人腳上的確踏着東西!雖然只是單邊,雖然只是簡陋的草繩,但已經有了後世馬鐙的雛形!

那人卻沒意識到自己給趙小司寇帶來了一絲震動,他身材高瘦,雙臂修長,腰間佩着短劍,看到公若藐後兩眼發亮,立刻滾鞍下馬,恭恭敬敬地行禮道:“馬正侯犯,見過老邑宰!”

第513章 右翼第187章 起死回生第541章 新宋第576章 繼業者第496章 價值連城第25章 國野矛盾第555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447章 交鋒第708章 吳王夫差第631章 爲淵驅魚(下)第338章 黑雲壓城第1039章 和氏璧第703章 未盡的使命第399章 驅虎吞狼第69章 大宗小宗第835章 無私第1127章 連騎擊鞠壤第305章 柳下季第490章 天地君親師第803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1089章 王侯盡北望(中)第479章 孔方兄第273章 狐假虎威第960章 銅鞮宮第689章 慷慨悲歌第407章 鼓角吹寒第544章 首誅第898章 竹杖芒鞋輕勝馬第332章 黃雀在後(上)第966章 熵第134章 寤寐求之第1040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第635章 庶人劍,諸侯劍第1037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下)第1074章 追亡逐北第863章 魏韓第243章 無恤的蛻變第744章 濟濟多士第1075章 離離原上草第998章 眉間赤第1084章 死於安樂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943章 刑人(下)第188章 暗潮涌動(上)第1078章 鐵甲依然在!第425章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423章 雪橇第341章 盜亦有道(上)第1142章 鐵馬冰河入夢來(上)第21章 四子分封第1162章 大道第351章 雙姝第274章 齊人來攻第767章 萬歲!第807章 韓策第251章 新時代(第一卷終)第281章 父與子(下)第898章 竹杖芒鞋輕勝馬第997章 心蕩第922章 移花接木(上)第954章 田賁雪夜下絳都(上)第127章 仁哉賢主!第396章 鴛鴦陣!第230章 士冠禮(上)第271章 甄邑攻略(中)第37章 我的成邑第1084章 死於安樂第301章 魯城曲阜第42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428章 敢把諸侯拉下馬!第960章 銅鞮宮第208章 成之誓第631章 爲淵驅魚(下)第169章 洵美且都第192章 孟談三策(下)第461章 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第677章 可願來此一會?第709章 越王勾踐第920章 君子死而冠不免第735章 亡國之音 中第160章 教戰之法第862章 燕國第915章 叔于田第1187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第985章 韓之戰(中)第612章 我的兄弟姐妹(下)第8章 挾強弓兮射白鹿第535章 鬼神第125章 奇貨可居(下)第625章 季嬴的秘密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1089章 王侯盡北望(中)第141章 上善若水第1183章 白公勝變法(上)第660章 卿士之死(上)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63章 仲尼弟子(上)番外12 《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下)第804章 三家第435章 青丘九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