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青銅與鑌鐵

ps:無恤對屈無忌的稱呼應該是舅父纔對……搞錯了……今天有考試,先這樣了,明天兩更,本書羣號370609612,希望各位讀者支持正版o(n_n)o~

時值一月中旬,濮水邊的一條舟舫上,身穿白色深衣的少女倚着雕漆的欄杆,愜意享受春日陽光。

濮水早已冰消雪融,但美人柔夷伸入其中蕩起水花時,敏感的肌膚仍能感覺到一陣冰涼。

在季贏的調教下,薇的儀態已經完全成了位貴族淑女,更有一番清新脫俗的氣質。

不單如此,在趙無恤的寵溺下,幾年優容生活下來,她周身的肌膚像剝殼的雞子一樣白皙柔嫩,在紅羅帳中,在昏黃的燭光下也不羞於展示。唯獨這雙手因爲早年作爲隸妾的勞累有些粗糙,爲此她經常自愧形穢,在君子面前有意無意地隱藏起來。

可對於自己的阿弟邢敖,她卻沒什麼好掩飾的,她會溫柔地用它們爲他紮好髮髻,撫平他衣襟上的褶皺,只不過今年做這些事情,已經要踮起腳尖了。

已經身長七尺的少年卻沒體會到阿姊的心意,只是一個勁地在暢談趙無恤交付給他的重任,一路上期待的旅途,以及到吳國後的前景。

“吾等會先從濮水至大野澤,再從濟水南遊淮、泗,順流而下,過徐地季子掛劍處,觀羣舒遺風,浮於大江、震澤,至姑蘇大城方止。”

想到路途上能親眼見到的壯麗山河,邢敖少年心性有些興奮。可薇卻越發揪心起來,指尖在爲阿弟準備的行囊上繞了不停:“他難道不知道。此去可不是三五年能回來的,是十年。乃至於二十年,甚至一生麼?”

爲了不讓離別的淚水流下,薇別過了臉,她看到河岸對面,一些農人漁民家的孩子在水邊嬉戲。戰爭纔過去數月,岸邊還常常能找到漂浮在水面的甲冑,和沉進泥沙裡的戈頭。但因爲無恤控制下秩序安定,連盜寇也消失了,所以這些孩子也恢復了往年的嬉鬧。

他們當中最小的不過五歲。大的九歲、十歲,一半是女孩,一半是男孩,都是總角垂鬟的髮式,光着身子潛進水裡便分不清性別。薇聽見他們互相潑水,以尖銳的嗓音呼來喝去。小孩子騎在大孩子肩頭,於齊腰深的水中互相推搡,試圖將對方撞倒,每當人倒下。水花飛濺,總是伴隨着響亮的笑。

雖然他們放在岸上的衣物十分簡陋,甚至沒有,但看上去多快樂啊。一番言笑晏晏的場景。弟弟邢敖也不比他們年長几歲,如今卻束起了髮髻,穿着冠者的服飾。將要跋涉千里,去陌生而充滿恐怖傳說的異國了。

這是趙無恤的決定。也是邢敖未來最好的前途,薇不敢。也不會有抱怨,卻無法消除不安。

邢敖沒發覺阿姊的失神,正說得眉飛色舞:“等到達吳國後,我會跟着伯父拜見吳國太子夫差,君子囑咐了,除了接洽端木子的商隊外,若是有機會,不妨多向延陵季子學會吳語,跟專大夫訓練武技,再和孫武子請教兵勢,但千萬要小心大行人伍員……”

那些陌生的名字薇並不關心,只會讓她心煩意亂。

於是她打斷了弟弟的話:“敖,我聽說吳越之地卑溼,丈夫早夭……”

她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前些日子西魯流行的傷寒,姐弟倆在趙無恤的關照下僥倖躲過,但那死者遍邑的場面她仍然心有餘悸。南方的疫病更加令人擔憂,中原人對南方充滿想象與恐懼,瘴氣、蠻荒、吃人的蠻夷、還有毒蟲猛獸橫行,和多數諸夏人一樣,薇對吳越大抵就是這種印象,將其視爲畏途。

“去了以後,你可得多注意飲食才行,不要恣口食啖,不許夜長醉飽,不許因爲四體熱悶而赤露眠臥,否則便會宿食不消,未逾期月而病,那時候莫談什麼功名重任,能保住性命便不錯了!”

邢敖只能應諾,但隨後也寬慰阿姊道:“阿姊,其實吳越之地也沒你想象中那樣蠻荒,姑蘇大城的格局和新田、陶丘區別不大,也就是河道多了一些,乘車不如乘舟方便。近些年許多中原和楚國人也去吳國入仕,大多活得好好的,徐地的風氣更是和齊魯別無二致。千百年後,吳越之地便會浸染華夏風俗,也許就變成小橋流水,頌詩書而忘廝殺,園林遍佈的愜意之地了。”

薇不信,唾了他一口:“妄言,你又沒去過吳越,怎麼知道得如何清楚。”

邢敖認真地回答:“這些都是君子說的!君子也沒去過吳國,但賢者不出門,便能知天下事,君子便是這樣的人!”

這話成功將薇逗笑了,從在殉葬坑裡被解救開始,她對趙無恤便有種盲目的信任,既然他如此說,那肯定有道理,擔憂之心消卻不少。

她卻仍舊不饒阿弟,紅着臉囑咐道:”你年紀不小了,此去不知道何時能歸,若是遇到心儀的女子,便讓伯父做主爲你娶了罷,也好延續我族血脈。但只有一點,我聽說吳地的女子多數也紋身雕題,平日**上身,光着雙腳,只有蒲草圍腰,其性情潑辣兇悍,你可不許找這樣的,作滕妾也不行!“

……

“不許我娶紋身雕面之女?嘿,我對那樣的女子,也全無興趣啊。”

此刻站在碼頭上,想着阿姊昨日的囑託,邢敖有些好笑。伯父屈無忌已經將他當成親侄子看待了,時常挽在手邊,期間還說過到了吳國後,就爲他說一門親事。或許就是太宰家的女兒,阿姊的擔憂是多餘的。

說到這兒,現在屈無忌正認真地聽趙無恤講述一個故事呢!剛巧是和紋身雕題和跣足之俗有關的。

趙無恤侃侃而談:“昔魯人有善織屨者,其妻善織縞。倆人聽說吳國君明臣賢,欲徙於吳。有鄰居對魯人說。他搬到吳國去必定窮困。魯人問爲何?那人回答說:‘編織鞋履是爲了讓人穿它走路,但是吳國人卻是跣足而行。所以無人需要;白絹做成冠帶是爲了讓人戴它,但是吳國人斷髮椎髻,也很少用到。憑藉汝夫婦的專長,卻跑到用不着它們的邦國裡去,焉能不窮?那鄰居所說的話,舅父覺得可有幾分道理?“

“說的沒錯,中國夷越,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斷髮文身,跣足雕題本就是吳越之地人的習俗,衣服異宜,織履和織布的魯人夫婦去了吳地,只怕用處不大。”

屈無忌的回答趙無恤早已料到,於是便大搖其頭:“此言差矣,我所知的故事裡,那魯國人就反問他說,到了不用吾等專長的邦國。吾等便可以引導吳人穿履戴帽,它們的用途更廣泛,怎麼會貧窮?”

“舅父且想想,百年前未與諸夏通信時。吳國是什麼模樣?地廣人稀,刀耕火種,無文字。無軍陣戰車,有邑聚而無城郭。可現在的吳國呢?是不是姑蘇大城修建起來後。去往吳國的外邦人越來越多,修習鳥篆文字的人越來越多。民衆效仿中夏習俗,穿履戴帽的也越來越多了?”

“沒錯,的確如此……”屈無忌一想,似乎還真是這樣的,這還多虧了他屈氏的老祖宗屈巫。

“所以舅父也不必擔心吳國無人使用紙張,一時無人問津,那吾等便引而用之好了,此物的利潤可不比瓷器低多少,而且還能起到推廣教化的用途。別人我不敢說,延陵季子那邊一定需要此物!舅父不如帶一船回去試試?”

屈無忌被說服了,趙無恤成功將一船滯銷的紙張塞到了客串商隊的使節團裡。邢敖在一旁佩服不已,暗道自己去了吳國,也要好好替君子操作好商賈之事才行。

吳國貴族們需要西魯的瓷器和漂亮絲絹,而趙無恤則急需吳國內大量存在的銅、錫資源,還有皮革、羽毛等戰略資源,這些本是禁止外賣的禁物,但通過屈無忌的關係,絕對能搞一些來!

至於之前想要的熟悉水戰之人,隨着大野澤盜跖的降服,似乎已經不再迫切需要了。但邢敖知道趙無恤之後的戰略是控制濮水、濟水、大野澤的水域,甚至還想開通一條連接濮水和濟水的運河,將兩大水系在鄆城附近連接起來,使滿載瓷器和其他貨物的船舶可以方便地通往陶丘,再西進新鄭,南下商丘……

所以他決定一到吳國就先張羅此事,吳越之地別的不多,嫺熟水性和舟戰的人還不好找?

邢敖正想着,卻見趙無恤朝他招了招手,似乎是有事囑咐他。

……

“可與你阿姊道過別了?”

因爲是在外面,邢敖不敢像平日一樣隨意,恭敬地回話:“唯,阿姊囑咐了不少事情,還爲我準備了行囊。”

“善,我也有東西要給你。”趙無恤說完便解下腰間的少虡劍,鄭重地交付到了邢敖手中。

“君子,這!”邢敖一驚,隨即激動了起來,連忙跪倒在地,垂首接過了劍。

紅黑相間的雕飾劍鞘除去後,卻見此劍式樣古樸,長約兩尺半,寬約四分之一尺,脊在兩從間凹陷,從寬斜,前鍔狹。厚格呈倒凹字形,格飾錯金嵌綠松石獸面紋,圓形劍首飾雲雷紋,兩刃鋒利無比。

吳國人們都圍上來瞧熱鬧,屈無忌也在邊上看得眼熱不已,這是屈氏先祖巫臣在吳地所鑄的佩劍,經過數代人傳播後,陰差陽錯,卻落入了趙無恤的手中“代爲保管”。

時至今日,此劍終於要回歸屈氏後人手中了麼?

“君子一諾,駟馬難追,我之前說過,這把劍遲早會還給你的!”

古人相信,劍是有靈性的,雖然沒巨闕劍因爲厭吳王無德而逆流潛行入楚的誇張,但少虡因爲近來幾年飽飲鮮血,先前久藏深埋的暗淡一掃而空,轉而變爲耀眼的青金色光輝。

看着陪伴了他三年的老夥計,一向還算拿得起放得下的趙無恤竟也有幾分不捨。

但趙無恤也告訴自己別太在意,青銅的時代總要過去,後世漢代一把制式的鐵質環首刀,便能勝過無數青銅利器。

何況,在楚國和吳越之地,精緻的鐵劍似乎已經開始出現了!

無恤聽聞,歐冶子做出了五把青銅劍的極致: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和巨闕。

但他也曾應楚王之邀,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鐵英,作鐵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趙無恤記得後世出土過楚國春秋時期的鐵劍,或許就源流於此!

據說它們加以砥礪,磨其鋒鍔,可水斷龍舟,陸斬犀甲!

從屈無忌無意間透露的信息來看,吳國能冶鐵鍛劍的工匠還有不少,這給了趙無恤無限的希望。

他雖然來自後世,卻只知道鐵器憑其優越性和量產,遲早會取代青銅武器,這個階段從春秋持續到漢初才得以完成。但他卻不清楚後世冶鐵鍊鋼的流程,而鐵器,尤其是鐵兵器究竟該如何鍛造也不甚明瞭,只知道一個“百鍊鋼刀”的名詞。

魯國的銅錫極少,出鐵之山卻不少,尤其在趙無恤新佔領的地盤上就有幾處。原料有了,對鐵礦進行初步冶煉的匠人也有,但能製作鐵兵器的工匠卻無處可尋。他接下來只能先想辦法弄出幾萬把鐵鋤頭,將粗劣一些也無所謂的鐵質農具普及開來。

如此一來,西魯的生產力將會翻倍,但讓軍隊從青銅、皮甲過渡到鑌鐵的誘惑力極大,所以無恤對吳國能冶鐵鍛劍的工匠是極其渴望的。

倘若西魯有歐冶子,干將莫邪這類神乎其技的鍛劍工匠,趙無恤腦海裡那似是而非的信息或許可以借他們之手補全,實現,由此大大提高冶鐵水平,將鐵質兵器的鍛造量化……

可當他再深問下去時,屈無忌卻忌諱莫深了。

因爲這是吳國的機密!歐冶子和干將莫邪曾入吳又出吳,還帶走了巨闕劍,這已經讓吳王勃然大怒了。而孫武子和大行人伍子胥也對此極其重視,所有工匠都嚴加控制起來,技藝絕不外傳,只爲王室鑄造寶劍用。屈無忌雖然敢走大宰的路子給趙無恤弄些銅錫來,卻不敢打冶鐵鍛劍工匠的主意。

所以還得自己想辦法啊……

趙無恤拂去了種種情緒,朝衆人沉聲道:“此劍伴我數年,我帶着它身經數場大小戰鬥,殺人數十,斬甲近百,自問不曾辱沒先賢。我曾說過,騎兵最好的袍澤是自己的戰馬,敖,你也已行冠成年,作爲糾糾武夫,劍就是你的第三支手臂,你要用它殺虎斬蛟,護衛舅父與吳王,可不能辱沒了它!”

這話非但讓邢敖稽首應諾,連專伯魚也聽得熱血沸騰,連聲叫好,舉着魚腸嗷嗷直叫。

於是和送別趙鞅時的親情不同,吳國使節團的離開最後變成了一場激昂的歡送會,除了駕車撐船者,無人不醉。

就在這熱烈的氣氛裡,臨上船時,趙無恤卻再度拉住了邢敖,在他耳邊親切地耳語,讓少年瞬間清醒過來。

“敖,你去到吳國之後,要不惜一切代價,想方設法尋一二能鑄造鍛礪鐵劍的工匠送來西魯!”

第207章 聞戰不懼第401章 垂釣於濮上第775章 獅子大開口(上)第452章 青銅與鑌鐵第1104章 人生最大的樂趣第968章 大盜與王孫第933章 天災第812章 大國上卿(中)第108章 小懲大戒第950章 武裝賑災第396章 鴛鴦陣!第400章 引蛇出洞第723章 謀於暗室第522章 十年後的霸主第747章 冉求的拖字決第389章 迴歸的希望第738章 禮賢下士第370章 吳國人來了第1199章 太華巍巍第299章 苛政猛於虎第479章 孔方兄第10章 可憐夜半虛前席第398章 分崩離析第771章 永不倒下的林第24章 周髀數字第169章 洵美且都第295章 尼父之丘(下)第35章 豎子敢爾!第439章 靈鵲(上)第1138章 徵蓬出漢塞第45章 兄弟鬩牆第220章 內憂外患第1013章 入秦第67章 大都無防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995章 叔侄第944章 白虹貫日第205章 臣與君第610章 我的兄弟姐妹(上)第1066章 稻花香裡說豐年(下)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647章 大風(4)第120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882章 秦歌一曲(上)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1125章 衆人皆醉我獨醒第626章新婚夜第745章 爲何而戰?番外2 我老秦人路在何方?第496章 價值連城第242章 成人禮第1128章 巧捷惟萬端第89章 無心插柳第21章 四子分封第485章 夾谷之會(上)第662章 卿士之死(下)第333章 黃雀在後(下)第829章 吳王金戈越王劍(上)第714章 衛侯蒯聵第482章 戰和第756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下第192章 孟談三策(下)第918章 眼看他樓塌了(下)第79章 新絳南市第232章 士冠禮(下)第551章 我見泰山崩於前(下)第337章 小司寇第429章 戰爭的尾聲第195章 三日將寤第630章 爲淵驅魚(上)第999章 殘城第396章 鴛鴦陣!第120章 有朋自遠方來第52章 冬至(一)第1068章 苦心人天不負第596章 我用十年磨一劍第1139章 歸雁入胡天第71章 封建制度第224章 說夢解疑第353章 開源節流第1160章 鼎之輕重第1001章 函谷關第1191章 總把新桃換舊符第495章 墮四都!第940章 以鄰爲壑第495章 墮四都!第4章 單騎走馬第703章 未盡的使命第597章 婚姻大事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898章 竹杖芒鞋輕勝馬第536章 求婚第1040章 山有木兮木有枝第558章 永以爲好也第558章 永以爲好也第813章 大國上卿(下)第219章 秋日之陽(終)第32章 三裡歸附第745章 爲何而戰?第878章 趙跨革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