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大禮議

二十年前,魯昭公在內戰中失利,被季平子聯合孟氏、叔孫氏驅逐。他外表看似“知禮”,所以被逐之初贏得了許多諸侯和卿大夫的同情,齊侯送上人口兩萬五千戶,並奪鄆城作爲他的養邑,還處心積慮想借着幫魯昭公回國的名義打進魯國去。

魯國叔孫穆子,宋國樂祁,鄭國子大叔等人則積極爲魯昭公奔走,想要通過與季氏公開和談的方式讓昭公和平歸國,晉國六卿則充當仲裁者。

那幾年,的確是“弭兵時代”的諸夏卿大夫們最團結的日子了,所有人彷彿都在爲一個目標而努力,希望創造一個其樂融融,禮樂昌盛的姬周宗盟……

然而,因爲魯昭公的秀逗性格,非要和季氏鬥個你死我活,絕不妥協退讓。所以談判僵持了,連喜歡裝得人畜無害的晉卿知躒都受不了他,只能掩着耳朵趨行而走。

國君們耐心喪失,便對魯昭公不理不睬起來,把他當成臭皮球踢來踢去,使這位流亡國君只落得個身死異國他鄉,死後陵墓不能和先祖相鄰的下場。

魯昭公若是泉下有靈,想必最痛恨的還是季氏,但他大概想不到,在死後近十年後,還有人出面爲他說話、翻案。

不同於夏初時孔子讓孟氏停止僭越的樂舞,這一次,孔子的上書頓時在魯國引發了軒然大波!

……

無恤召來闞止,將封凜想方設法寄回的上書抄件展示給他觀看,隨後說道:“早先,季平子把魯昭公葬在魯國先王陵寢的墓道南面,使昭公不能和先君葬在一起,以泄私憤。前幾天,小宗伯孔子向魯侯提出,應該派人挖一道溝渠,將昭公的陵墓與先君的陵墓圈連到一起,以正其名分!”

在關於孔子的事情上。趙無恤不好讓冉求、公西赤等人知曉,一般就與張孟談或闞止商議了。

說起闞止,這半年來他一般跟在趙無恤身邊做參贊之事,時不時能提出一條精妙的建議來。無恤也覺得。能在魯國發現此人真是撿了大便宜,他頭腦聰明,對政治十分敏感,而且膽子極大。

這個少年唯一的缺點,就是有些張揚過度。口直心快,和張孟談的低調對比鮮明。但在對於魯國的瞭解上,他這個土生土長的土著卻又比張孟談見解獨到幾分,若能再歷練一番,或許能成爲不錯的謀士、宰臣,可以成爲“一國之才”,只比張孟談和子貢這種“王霸之才”差了點。

若是趙無恤知道,在原本的歷史上,這個少年後來能成爲齊國的國相,還可以和陳恆(田常)鬥法。差點讓陳氏代齊的事業泡湯,也就不會再對他的才幹感到奇怪了。

所以,僅僅通過封凜傳回來的信息,加上從宰予處得到的一些孔門小道消息,聰慧的闞止竟一眼看穿了孔子這段時間所作所爲的內涵。

他說道:“司寇,這實質上是國君和小宗伯想通過議禮之爭,打擊三桓的氣焰,確立和恢復尊君統治,爲強君權做準備啊……”

闞止隨即打住了話,看了無恤一眼道:“原來司寇所說的攪局的人來了是這意思。孔子的這次上書恐怕是魯侯的授意,正好踩到了季氏的痛腳,改先父之政相當於承認季氏當年的過失,這是大忌。大司徒一定會極力反對。但孟氏爲了打擊季氏,一定會大加贊成,叔孫則不知其向背……不知在司寇心中,此次之事吾等應該支持誰人,反對誰人?”

闞止說話不愛繞圈子,他獻計一向只需要聽聽主君的傾向。就能提出自己的建議。

趙無恤道:“我曾過濟水,見一隻河蚌正張着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雨,明天不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釋,明天不釋,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我對這件事的對錯沒有絲毫興趣,只想做最終得利的漁夫!”

……

趙無恤和闞止所料不差,孔子和魯侯的意圖,正是在魯國行“以禮爭權”之策,這半年來效果顯著。

從不爲人注意的禮儀小事上着手,憑藉邾國的朝聘求問打響名聲,到申飭孟氏的祭祀僭越慢慢試探三桓底線,順便讓他們之間產生不和。等到別人以爲風平浪靜時再掀起滔天巨浪,這手段是一套緊密的組合拳,讓無恤不得不對孔夫子刮目相看了。

如此一來,漸漸恢復力量,正試圖再度專魯的季氏就將面臨巨大的挑戰:是承認先代宗主的錯誤,向魯侯低頭,亦或是聯合孟氏、叔孫氏,死扛到底!

然而雖然對上次孔子斥責孟氏的僭越行爲頗爲不滿,但對於改昭公墓這件事,孟氏卻不覺與自己有何關係。上次自家被孔子指責倒黴時,季氏不也支持孔子,在一旁拍手叫好麼?如今有這報復的機會,可不是該踩上一萬腳纔對?

於是乎,針對是否要更改魯昭公陵墓規制,在魯國朝堂上便出現了兩面爭執的場面,魯侯尚未正式表態,孟氏支持孔子,季氏極力反對。

至於叔孫氏,這個在陽虎之亂裡受害最爲嚴重的家族好容易恢復了點元氣,收攏了幾千族兵,但領地郈邑依然在車正侯犯的控制下,力量微弱,半年來一直和季氏相互依附。

面對這個被翻出來的歷史問題,叔孫州仇是有些猶豫的,因爲當年他的祖父叔孫昭子是同情魯昭公的,事後也要求迎回昭公,受季平子欺騙憤而辭世。

到了叔孫州仇的父親叔孫成子時,也是主張迎回昭公的主力,昭公歸葬時恰恰是他去扶柩的。

家族傳統的傾向如此,所以叔孫州仇才猶豫着要不要也站到孟氏、孔子一個戰線上,但卻被家臣公南勸止了。

“當年魯昭公欲滅季氏時,叔孫氏之所以奮起支持季氏,是因爲無季氏,則無叔孫氏,這句話放到今天也是對的,若是季氏威望大損。叔孫也會受到波及,請家主三思!”

於是叔孫氏還是緊隨季氏,反對孔子的提議,斥責他多事。

叔孫一倒向季氏。天平就有些傾斜了,魯侯本來就對這件事情猶豫不決,此時更是想着要不要就此停止,唯獨孔子騎虎難下,若是不能將此事推行到底。他可能只有請辭一條路!

也幸虧三桓對孔子已經產生了既定的印象,下意識覺得他是一固執老儒,上次糾正孟氏的僭越,這次想要更改魯昭公陵墓的行爲,大概是發自本心的迂腐之舉,而不是尊君權計劃的一環。所以連季氏也並未太過警覺,只是煩不勝煩而已,也只有趙無恤等旁觀者,才能看清真相。

給孔子沉重一擊的,還有與季氏親近的大夫少正卯也開始站了出來。同樣被稱爲“魯之聞人”的他開始引導一面倒的民間輿論,堅持昭公陵墓不可改,一時間朝堂上脣槍舌劍,爭的不亦樂乎。

兩相爭執不下時,卻從魯國西鄙傳來了一封麻紙做的書。

到這時候,三桓和魯侯才恍然想起,窩在西鄙三邑的那位晉卿之子,魯國小司寇,可是沉寂已久了。近來一直忙着治理領邑,和盜跖玩捉迷藏。外加燒製瓷器,到處送小物件給卿大夫做禮物,以及在魯城曲阜推廣一種名爲“紙”的書寫材料……

在書信中,趙無恤提出了一個建議。

“臣聞小宗伯之言。甚爲有理,少正大夫之論,亦是可信。此事關乎國本,非此即彼,非對既錯,但三卿爭論不休。非邦國之利。何況儀禮之事,歷代各有不同,夏朝和殷商治理天下,都有自己的典章法制和禮樂,但是其立法並不盡善,流弊使制度偏失了中道。自宗周興起以來,有文王和武王這樣的明君,有周公這樣的良宰,於是考察夏商兩代的禮制,或者去除其中過分的內容,或者增加其中不足的內容,制定出纖細入微的周禮,又流傳魯國,所以季札公子曾言,周禮盡在魯矣!”

“然而數百年來,禮儀繁雜累積,有不少都喪失了本原,若是不信,朝中肉食者識周禮者有幾何?俗言道,禮失求諸野,不如廣納魯國賢明大夫、士人之言,讓彼輩在魯城毫社聚集議論禮儀,執政和諸大夫擇其善者爲治國良藥。”

“聚集?”

“議論?”

“大禮議?”

趙無恤的建議讓正反兩方都愣住了,隨即又迅速反應過來。

所謂魯國“知禮儀”的“賢明大夫、士人”,說的不就是孔子和少正卯兩派人麼?

對於這一點,兩邊從各自的領袖開壇授私學以來,往年已經戰過不知多少次,又怎會怕多出這麼一遭來?

孔門弟子和少正卯的年輕弟子們首先摩拳擦掌,準備大戰一場,而孟氏和季氏處,卻又分別接到了趙無恤的書信。

對季氏,趙無恤聲稱他擔憂這次孔子的發難,從頭到尾都是孟氏在搞鬼,先故意僭越讓孔子申飭一頓,隨後再讓季氏遭受更大的危機,所以季氏應該和無恤回到最初合作的道路上去。

對孟氏,趙無恤則擺出了一副支持孔子舉動的架勢,他與子服何一樣,跟孔門關係親密,領邑里還有冉求、公西赤等人效力,簡直是鐵證如山。

有陽虎的前車之覆在,無恤沒指望取信於二卿,只要在他們心裡埋下一顆釘子,讓季氏孟氏永遠沒法再度合作就行了。

魯侯宋九年夏五月底,在子路等人的號召下,孔子數百門徒決定齊聚魯城,少正卯的弟子們亦然。曲阜的氣氛突然緊張了起來,陌生流動人口也多了不少,卻是因爲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論戰即將爆發……

第528章 弒君者(終)第675章 逐君側之惡臣(上)第179章 青史留名第516章 訪賢第660章 卿士之死(上)第908章 夫人們的香裙第1169章 金陵王氣第840章 海客談瀛洲第1045章 怒海爭鋒(下)第304章 莫如樹人第536章 求婚第851章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951章 連橫(上)第485章 夾谷之會(上)第1184章 白公勝變法(下)第633章 牧野洋洋(中)第1184章 白公勝變法(下)第1129章 長兄如父第16章 春秋數學家第258章 三年之期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543章 宮闕第272章 甄邑攻略(下)第994章 楚王親征第784章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第712章 范蠡文種(上)第956章 合縱(上)第391章 趙鞅出征番外10 屠得百萬方爲雄中雄第269章 城濮之丘第873章 王孫勝第514章 突騎第70章 數典忘祖第991章 蒲阪之戰(中)第164章 九章數術第610章 我的兄弟姐妹(上)第276章 料敵於先第1148章 草原上的明珠第486章 螳臂當車!第1131章 髀肉復生第919章 日出東南隅第1039章 和氏璧第1138章 徵蓬出漢塞第879章 虎狼之師?第147章 其罪當誅!第1164章 三千越甲可吞吳第520章 滄浪之水第92章 劍名獬豸第985章 韓之戰(中)第917章 眼看他樓塌了 中第138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42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514章 突騎番外7 羋月傳(上)第1062章 棠之戰(上)第831章 桃之夭夭(上)第100章 不了了之第1009章 函首第71章 封建制度第221章 逝者長已矣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377章 夷夏之辯第229章 冬至前夜第379章 取威定霸,在此舉矣第681章 孔子在宋第315章 秋以獮治兵第39章 逼門而入第22章 贈我緇衣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494章 狡兔死,走狗烹第874章 虎牢關(上)第1154章 雲中誰寄錦書來?第273章 狐假虎威第493章 郈邑殺人事件第622章 更與誰人說?第194章 醫扁鵲第654章 大風(11)第566章 辯士的風采第862章 燕國第190章 孟談三策(上)第800章 忠臣烈士第1116章 對酒當歌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1007章 卸甲第155章 涅出深山第11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902章 爲有源頭活水來第38章 中門迎客第76章 一步之遙第776章 獅子大開口(下)第31章 成氏一族第340章 巫頌(下)第226章 舍爵冊勳第382章 “西魯互保”第641章 真正的戰爭纔剛剛開始(上)第218章 秋日之陽(三)第1122章 遠赴絕域第287章 高築牆,廣積糧第608章 南渡北歸第188章 暗潮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