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盜亦有道(下)

至於季氏、孟氏?他們迫切希望趙無恤快點和盜跖兩敗俱傷,區別只是季氏不希望趙無恤勢力徹底消失,最好是實力削弱一半好讓兩家相互扶持,而孟氏的公斂陽則巴不得無恤敗亡。

所以,當子路徹夜兼程從陽關趕到中都時,趙無恤正安排從各處彙集過來的兵卒們列隊集結,準備即刻南下。

子路先火急火燎地衝進城探望孔子的傷勢,見他並無大礙後鬆了口氣。隨即被孔子訓斥了一通,說他不先向小司寇覆命卻先來辦理私事是一種失禮的行爲,子路這才連忙趕到南門處,與趙無恤見了一面。

“由來遲,有罪!”

碰面後,趙無恤打量了下子路,見他穿着沾了不少塵泥的武士裝扮還未換下,精神有些疲憊不如往昔,眼中卻更增添了幾分自信。

子路在陽關的使命完成得十分漂亮,他抵達陽關沒多久,已經逃進灌邑的陽虎也派人過來了,誰料被子路留下截留的人斬殺於城外,絕了陽關宰的退路,不得不重歸魯國治下。

於是趙無恤便誇讚道:“何罪之有?子路單身出使陽關,雖無子貢、子我的妙舌生花,但以你只以無宿諾的名聲就使得陽關宰願意盟誓投降,答應永不叛魯,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單單這件事,就能和當年墜繩出城,逼退楚軍的宋國華元相提並論了!”

華元,是一百年前的宋國執政,宋文公十六年。楚莊王派行人出使齊國,經過宋國時故意不借道,以試探宋國是否會屈從於楚。華元認爲這是對宋國的侮辱,將宋當做附庸傀儡對待。於是便毅然殺了楚使,引發了楚莊王伐宋的戰爭。

那場仗一打就是數年,宋城糧盡,但性格執拗的宋人卻尤不投降。直到撐不下去了,華元纔在夜裡潛入楚軍營。一路無人察覺,直到楚國司馬子反的大帳中,登上子反之牀,亮出二尺白刃喊他起來。

面對子反的駭然,華元說:“寡君派我來把宋人的難處情況告知司馬,敝邑已經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爨的地步。儘管如此,若是想要吾等宋人與楚國結城下之盟,寧可滅國也不願!但汝等若是能退兵三十里,體面地結束戰爭。宋國將唯命是從!”

司馬子反害怕,就和華元訂下盟誓,盟曰:“我無爾詐,爾無我虞。”之後宋國果然按照允諾服楚,華元憑藉自己的勇敢和誠信結束了這場慘烈的戰爭。

率直的子路從不掩飾自己的情緒,聞言後一路上的疲憊盡去,面露喜色。

趙無恤用華元來誇獎子路這次立下的功勞,的確恰如其分。首先,陽關宰是陽虎殘餘叛黨,有徒卒近千。若是和灌城東西呼應,爲禍泰山南麓,就相當於在魯國北境打開了兩個缺口,保不準齊人便乘虛而入了。這當然不符合趙無恤的利益,他的縱虎之策就會變成一個養虎爲患的笑話。

所以他才讓子路去冒險一試,陽關宰也是個執拗的軍人,一向聽不進巧言誘惑,對子路倒是極其信任。既然子路以魯侯、三桓的名義說了會保他們的命,還會讓一切保持現狀。自然就允諾了,何況還有趙無恤交給子路的東西在起作用。

“也是多虧了司寇從陽虎處得來的陽關虎符,彼輩才相信陽虎已敗……當日我聽到中都被圍困的消息後慌亂不已,再次忤逆了司寇還請司寇懲處。司寇救下了中都,救下了夫子和衆弟子,子路雖然不才,卻有七尺之軀,二尺之劍,可以上陣殺敵!這次南下擊賊,還請司寇帶上我罷,我願意爲司寇赴死,好報效此大恩!”

說完子路竟然伏地下拜,對趙無恤施以重禮。

聊到這兒,趙無恤卻是想起了一件事情:子路這次勸降了陽關,立下的功勞不可不賞。足夠從行人署區區還人一路升到邑宰、邑司馬的級別了!

陽虎倒臺後,他的黨羽也樹倒猢猻散,不知有多少邑職位空缺,想孔子和少正卯這樣提前洗白的聰明人實在太少。不過無恤猜測,若是讓子路自己選,他一定會在孔子請辭後擔當中都宰一職位,魯城裡的孟氏、季氏肯定不會反對。

若是那樣,就會跟趙無恤傾向的人選宰予發生衝突。

面對這件新冒出來的麻煩事,趙無恤立刻便有了個好主意,他說道:“子路的功勳不可不賞,我身爲小司寇雖然不參與任免官職,但卻可以舉薦。魯國有這麼一處地方,它是千室之邑,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內外交困之下,急需一個人去主持軍務,重振旗鼓,子路可願意爲之?”

子路有志向,而且志向還不小,他想要執政千乘之國,使其富強。但在聽了趙無恤“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後,加上孔子的教誨,他也懂得路要一步一步走的道理,邑司馬,便是通往這一理想的第一步。

“由也爲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他竟然也不問是哪,直接就拍着胸脯允諾了。

“得子路一諾,勝過百鎰黃金!那這事就說定了,戰事結束後,我便舉薦你做陽關司馬!”

“陽關?”子路恍然大悟,原來是那地方。

在季氏的妥協下,陽關目前可以由邑宰控制,保持原本的秩序不變。但考慮到的它是魯國的北方重鎮,所以必須安插一個能讓叛軍和魯城勢力都能接受的邑司馬。

子路爲人中正,不黨不阿,十分忠於職守,他與子服何相熟悉,對季氏有搭救之恩,又是陽關叛軍信任的人。有他在陽關,既能督促陽關人頂住齊國的招降和進攻,又不會平白讓季孫氏收回撿了便宜,簡直是個完美的人選。

趙無恤心裡暗暗計算。如今孔子的衆多門徒裡,子貢、公西華、冉求,加上即將升職的子路、宰予,倒是有五六個因爲他的緣故得到了不錯的職守。明面上,他趙無恤的確是儒家最好的朋友。

但儒家的核心鼻祖孔子,趙無恤卻不大想讓他繼續歷史上的進程,無論是他上臺後與齊國議和休戰,還是試圖增強魯侯君權。都與無恤想要坐大、立功歸晉的道路相沖突。

所以,若能讓孔丘提前二十年從政治上退下來,做個在野的教書先生和博學顧問倒是挺好。趙無恤的這個心思從未有人察覺,因爲這時代的人自然無法理解後世對孔子此人的複雜情緒……

……

子路深恨盜跖在中都辯論裡侮辱孔子本人,污衊孔子之政,更恨羣盜傷了老師,便請求跟趙無恤一同南下剿寇。

雖然子路的加入會爲軍隊增加一員猛將,但趙無恤並未答應他,且不提子路從離了陽關開始已經不休不眠兩天兩夜,拉車的馬換了三次。只想早一步趕到孔子身邊。就說中都作爲趙無恤此次南下進剿的大後方,有子路主軍,宰予主政,他也能放心一些。

被趙無恤拒絕後子路有些悶悶不樂,中都之戰的事情,他也聽幾個師弟敘說過了。聽到武卒以少擊中,只花了半個時辰便將四千盜寇打的追亡逐北時,他頓時興奮不已,起了戰心。

所以儘管無法隨行,子路卻依舊對這次戰事極其關心。乘着武卒尚未完全集結完畢的當口,便虛心向趙無恤討教打算如何作戰。

國內國外的爾虞我詐勞累了,趙無恤倒是喜歡和子路這種直來直去的人打交道,他也不藏私。說道:“用兵貴持重,今我軍少而賊衆,足足是吾等的兩三倍。且我部有一半新徵召的國人,大多未曾經歷過戰陣,急恐失利。這幾日,我與衆軍吏也仔細商議過了。我與子有都認爲,與其急擊,不如持重!”

子路問:“所以司寇纔在擊潰中都盜寇後沒有立刻南下,而是等了兩天?”

“正是,從中都出發到闞城只有七十餘里,急行軍一天可到,走得慢也只需要兩天,凡帥師之法,當先發遠候,去敵二十里,神知敵人所在。我的斥候已經南下偵測,所以闞城的情況也略有所知,雖然看似危急,但因爲牆垣堅固,主力猶存,盜寇又沒有太多的攻城器械,所以攻勢不猛,暫無陷落之虞。”

“有我這兩千多人在中都,對盜跖而言就是如芒在背,可以料想,他肯定不會對隨時南下的我不管不顧。很有可能會分兵繼續攻城,主力北上,尋找機會伏擊吾等,如此一來,我雖然按兵不動,卻已經減輕了闞城的壓力。”

在給魯侯和三桓的回信上,趙無恤便是以此爲理由的,實際上,他只是不願意和盜跖硬碰硬,徒讓季氏孟氏得利罷了。

子路拊掌而贊:“若是隻有一千武卒,說不定還會着了他的道,但司寇如今有一師之衆,盜跖再分兵,想要一口吃下何其難也?武卒的戰力我甚是瞭解,若是盜跖敢與司寇決戰於野外,則必敗無疑!”

不過他想了想後又咬牙切齒地說道:“盜跖這賊子雖然可惡,但在做盜寇前我就認識他,知道此人身手矯健,剽悍過人,用兵如風火之侵,尤其是膽子極大。若是他這幾日來不管司寇,一意強攻闞城呢?”

“如果他不管我部,那麼明日吾等便可在闞城郊外銜尾而擊之、擾之。邑中的守陵兵士也可裡應外合,來場內外夾擊!足以一舉將盜寇主力剿滅於城下!”

那是最理想的形勢,若盜跖真二到那種地步,趙無恤也只能順手把他打殘了。

……

午後,在幾聲激勵士氣的鼓響後,在孔子、子路、宰予等人的送別下,武卒全軍向南開拔。

虞喜一向膽大心細,在上一次中都之戰裡也表現優異,趙無恤便以他這一滿編的騎兵卒爲前鋒先行,任何風吹草動都要回報。田賁的擲矛兵繼之,兇悍的他們能擊潰小股敵人。無恤親領長矛兵、蘇壽餘帶溫縣弩手隨從中軍,冉求、項佗帶領雜牌的近千魯人押送輜重在其後,穆夏的劍盾手殿後,兩千五百人絡繹南下。

看上去浩浩蕩蕩,縱隊拉了足足半里的道路,這是趙無恤掌兵以來數量最多的一次,也是除卻留守三邑的千五百人外,目前能拉出手的全部戰力了。

憶往昔,趙無恤不由感慨萬千。從最初下宮校場上羊舌戎、田賁、伍井那區區二十五名下宮趙兵,到今天的一師之衆。兩年時間裡趙無恤勢力的軍事力量足足漲了一百倍,而且離開晉國後多半是靠自己打拼的,說起來真是有些駭人聽聞。

和趙無恤預料的差不多,當日的行軍裡,前鋒的虞喜和田賁等人便遭遇了數支盜寇的埋伏隊伍,有的甚至還悍勇到主動發起襲擊,但都被擊退了回去。看得出,這些人是在拖延他們的行軍速度。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盜跖是想在天黑前將吾等拖延在某個地方,好在他預定的戰場謀劃些什麼……”

無恤也不焦慮,就這麼以平常速度,當天行到了離闞城只有三十里的地方紮營休息,到了後半夜時,果然遭到了一場夜間突襲……

第13章 趙樂聯姻第895章 兵者詭道也第461章 天下攘攘皆爲利往第283章 擲矛兵第777章 大廈將傾第1016章 蒹葭蒼蒼第1077章 野火燒不盡第912章 沸鼎(下)第860章 古史辯第946章 蕩氣迴腸(下)第767章 萬歲!第163章 常山臨代第1078章 鐵甲依然在!第141章 上善若水第176章 誰家天下第595章 琅琊臺上風雷起第671章 又死了一個卿(下)第141章 上善若水第754章 車壘雖然有奇效第842章 藏寶符於恆山第914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第1169章 金陵王氣第418章 大雪滿弓刀(上)第398章 分崩離析第443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1164章 三千越甲可吞吳第905章 平準均輸第909章 靜女其姝第41章 釜底抽薪第849章 織女牽牛(下)第660章 卿士之死(上)第639章 譬如火宅第463章 私掠6令第270章 甄邑攻略(上)第504章 夫差第82章 振振公子第755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上第968章 大盜與王孫第1189章 北風其涼第476章 疾風烈火第179章 青史留名第536章 求婚第543章 宮闕第833章 桃之夭夭(下)第655章 大風(12)第652章 大風(9)第47章 心懷愧疚第137章 大射儀(下)第444章 叛徒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223章 百病之始生第640章 投機者第一謀臣第783章 雌虎第834章 石渠第548章 濟清第264章 天下之中第108章 小懲大戒第736章 亡國之音 下第1082章 孫叔敖舉於海第1181章 近而示之以遠第1120章 人生不滿百第289章 範鞅之死第183章 驟然生變(上)第1219章 昊天有成命第165章 下谷之法第925章 《用間篇》第281章 父與子(下)第313章 其命維新(下)第17章 割圓之法第841章 越人語天姥第243章 無恤的蛻變第440章 靈鵲(下)第1051章 擒賊先擒王第539章 巫頌(中)第30章 鄉中三吏第464章 趙卿歸6來第5章 東門館驛第999章 殘城第1038章 長樂未央第601章 阿姊(下)第二卷完第429章 戰爭的尾聲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593章 邾婁稱藩第1198章 四百年後併爲一家第42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814章 遷都第1013章 入秦第605章 我回來了!(中)第1220章 !第247章 兵不厭詐第114章 夏姬巫臣第693章 哀其不幸第735章 亡國之音 中第555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251章 新時代(第一卷終)第1077章 野火燒不盡第977章 千乘萬騎第87章 豆在釜中第665章 朝歌之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