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盜墓筆記

冉求很焦急,他不知道事情爲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子路師兄想要追隨趙大夫回中都解圍,但趙大夫卻執意要他北行陽關繼續履行職責,兩人眼看就要發生衝突!

他們相距只有一步,子路氣得鬚髮都豎起來了,冉求能清晰地聽到他呼赫呼赫的喘氣聲。而趙無恤也怒目而視,身後穆夏、田賁等親衛隨之邁步跟上,口喝:“大膽!”

若是子路再對趙無恤有任何無禮的舉動,這幾位曾一同飲酒、較量的武士片刻之內就會劍拔弩張,喋血城門!

冉求驚得心都要跳出嗓子眼,卻見趙無恤伸手阻止了親衛上前,擲地有聲地說道:

“無恤敢問一句,子路是士麼?”

子路瞪着眼睛大喊道:“自然是!所以纔要去解救夫子於危難,雖死不悔!”他對自己的選擇十分驕傲。

“但我聽說孔子點評過,士也分爲三等!子有,有這回事麼?”

聽到趙無恤引用孔子之言,子路氣勢頓時一滯,冉求也應諾。

“孔子說過,言必信,行必果,這一類人只能算是最下等的士。”

“子路無宿諾,但憑藉這一點,只能算‘硜硜然小人’,你願意做這種孔子眼中最下等的士?”

子路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牙齒咬得咯咯作響:“自然不願。

“善,而次一等的士,則是在宗族中人人都稱讚他孝順父母,同鄉的人都稱讚他尊敬兄長,愛護弟弟。”

“子路於孔子門下,事師如事父母,事同門如兄弟,都足以稱孝稱悌,做到了這一點,可以被孔子認同爲次一等的士了。子路到達這個程度就心滿意足,不想在孔子門下更進一步,由登堂而入室了麼?”

子路聲音稍微緩和了些:“仲由自然不甘心止步於此……”

“既然如此。那就做最頂級的士!”趙無恤直指子路的內心。

“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子路,你現在有這樣的機會。你做得到麼?”

“我……”子路無言以對。

趙無恤一度覺得,孔子門徒當中,數曾點、顏回、子路三人最難爲己做用。

曾點太過飄逸隨意,顏回太過聰慧,子路則太過忠實。

但話雖如此。對於這個勇冠三軍,可以一敵十的猛士,頗受趙鞅“愛士”風格影響的無恤也不能免俗。在子路臨時追隨他的這短短几天時間裡,他禮賢下士,推衣衣之,推食食之,還出面爲他謀取職守,可這一套試了個遍,成效並不算大。

隨着漸漸瞭解子路,趙無恤算是明白了。總是來軟的不行,必須和孔子一樣,迎面硬生生地勝過子路一次,才能收復這個桀驁不馴的遊俠儒士。

更何況,雖然出了鄆城和中都的意外,但趙無恤可不想自己刻意放陽虎歸山的長遠謀劃出現紕漏,若是陽關不能及時收回,造成陽虎在北境東山再起的態勢,那還真就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他的規劃,不容任何意外打斷。三桓不行,盜跖不行,孔子也不行!

而子路,則是這個謀劃的棋局裡關鍵的一個大車(ju)。萬萬不能有失!

“子路啊,這便是我阻止你的原因,你想要救孔子的心情我理解,但中都邑還有我,還有子有,有近千武卒兵士。一定會保孔子平安。但現在能解陽關局面的卻只有你,行人和使者,君上可以派出一百個,但能讓陽關邑司馬信任的,卻唯獨你一人而已!你豈能北轅西轍?”

子路在趙無恤的大棒猛喝下,也突然意識到,夫子教導的事情和自己將要做的事情,似乎是相悖的。

如果要按照夫子對士的標準去行事,應該繼續履行君命出使陽關,可按照子路的本心,則想立刻飛到中都邑去,將圍城的盜寇盡數驅散。

子路站在原地,雙手緊緊捏着拳頭,天人交戰了將近半刻後,才猛地一跺腳。

“也罷,我這就去輕車前去陽關!”

他在魯城北門跪地,朝西面中都邑方向三稽首,請孔子原諒他的不孝,隨後又回首朝趙無恤下拜頓首。

“中都和夫子,就拜託給大夫了,若能解救危局,子路願意爲大夫效死!日後但凡有命,莫敢不從!”

趙無恤將他扶了起來,將一件漆黑的小巧物件交給了子路。

“子路能夠理解孔子的苦心就好,此去陽關,成與不成在五五之數,帶上此物,或許能派上用場。”

“這是何物?”子路只感覺入手的東西雖然塊頭很小,卻沉甸甸的,孰視後不由大驚。

那竟然是半枚鎏銀虎符,硬梓木製成,通體漆成烏黑色,上刻錯銀篆書:“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陽關。凡興兵被甲,用兵百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烽燧之事,雖毋會符,行殹!”

這是調撥陽關守軍的虎符,當然,在國君實失去權勢的魯國,虎符早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在陽虎手中後是作爲信物來使用的,見之如見封君親臨,可現如今爲何卻落到了趙無恤手裡?

“陽虎一度被我抓獲,雖然他乘機逃竄,但虎符卻落下了,何足怪哉?子路可以憑藉此物說服陽關守將投降,我可以以三邑大夫的身份,保他和手下所有軍吏兵卒無事。”

“原來如此。”子路是個直腸子,再加上被趙無恤言語折服,正對他敬重有加,所有也沒多想。

他下定決定後也不再糾結,立刻輕車快馬朝北方而去,連多餘的兵卒也不等了。

冉求在趙無恤身後感慨道:“子路師兄性格倔強,平日裡無人敢惹他,也只有夫子能說教他一二,大夫卻是能折服他的第二人,冉求佩服。”

趙無恤則無奈地搖了搖頭:“唉,國運多舛,只能各自盡力而已,希望子路此行能順利完成君命,解除北境的大麻煩。”

既然答應了的事情,他也不再耽擱。立刻下令道:“穆夏、田賁,你二人立刻回城西集結武卒,力求今日內隨時都能開拔。”

“至於解救中都邑,子有。這事非同小可,我無法獨自決斷,必須知會季氏、孟氏二位卿士才行。”

無恤心裡想的則是,本來就是全體卿大夫共同承擔的剿寇義務,怎麼能讓自己一人承擔?不乘機多要些好處。怎麼對得起自己,怎麼對得起手下那些流血流汗的兒郎們?

……

與冉求徹夜從鄆城趕來曲阜報信同時,季氏、孟氏也各自從不同的渠道得知了盜跖劫掠周邊城邑的消息。

在接到傳車通報後,已經回到府邸的季孫斯、孟孫何忌的反應相同,那便是立即召集家臣商議。季孫斯因爲早上少正卯的分析,已經料到會有盜禍興起,卻沒想來來勢如此猛烈,而孟氏則有些措手不及,好在子服何對大野澤盜寇多有了解。

他們都在分析這次盜寇作亂對自己孰害,孰利。

“孟氏在那邊並無領邑與田畝。反倒是趙子泰的三個城邑都在大野澤、雷澤左近,若能讓羣盜和他兩敗俱傷,那就再好不過!”孟氏的公斂陽如此算計。

至於孔子的中都邑,他區區一個不得志的士人,巴掌大的一塊地方,並不值得孟氏費大力氣去幫忙。孔子雖然當過孟孫何忌的禮樂老師,但孟孫與他的關係卻並不佳,也只有與孔門交好的南宮閱和子服何憂心忡忡,諫言是否需要派兵去驅逐一二。

公斂陽倒是理直氣壯地反對子服何:“季氏乃是執政,這兩天也收攏了了千餘私屬。爲何不由他們去?”

當然,季氏那邊也如此認爲:“孟氏兵多,在陽虎叛亂期間元氣未傷,爲何不他們去?”

甚至在少正卯看來。孔丘作爲陽虎所樹的僞詐之人,既然陽虎倒臺,那他作爲陽虎餘黨一起撤職也是應當,少正卯倒渾然把自己也是陽虎所樹的往事選擇性遺忘了。

最後的結論是,盜寇雖然來勢洶洶,但不過是癬疥之疾。搶完這一波就會和往常一樣縮回沼澤山林裡過冬。反正大野澤離曲阜極遠,兩家也很少有領邑在那邊,並不會侵犯自己的核心利益,所以二卿表現得漠不關心。

除了一邊競爭,一邊提防外來者趙無恤外,二桓更希望早點找到陽虎的蹤跡,奪回還在叛軍手裡的費邑、陽關、灌城。雖然沒有明確劃分職責,但接下來一段時間內他們的關注點已經確定了。

子路作爲季氏的使者前往陽關招降,季氏的主力則防備費邑那兩千公山不狃叛軍。孟氏則要拔除在自家主邑郕地北面的灌城,若是有機會,便向東奪取陽關,控制整個北境。

或迫在眉睫,或有利可圖,反倒是圍剿盜寇吃力不討好,接到趙無恤拜帖請求召開公議後,季氏和孟氏竟抱着敷衍的態度,藉口忙於其餘事務,想拖到明天再議。

孟氏的公斂陽幸災樂禍地說道:“反正趙無恤分到的職責是奪回鄆城,現如今早已辦到,他的武卒不是號稱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的強軍麼?此次剿寇,不如一人爲之罷!他若走了,吾等正好接收城西,魯城的虎狼便能盡逐了!”

投入季氏門下的少正卯則如此打算:“執政,一如我說過的,趙無恤做了黃雀,在陽虎之亂裡得以飽食,若是再讓其坐大,難免生出非分之想,莫不如讓柳下跖做他背後的彈弓之人,將他削弱幾分。”

在派人相邀碰了灰之後,趙無恤更是徹底看透了這兩個目光短淺,內鬥爭先,外戰縮頭的卿族。中都方面,趙無恤已經先派輕騎士去窺探敵情,並不會耽誤明日的馳援。

營帳內穆夏、田賁等剛剛集結好兵卒的軍吏對此怒不可恕,紛紛提議乾脆不理季氏、孟氏,自行開拔出城算了。武卒一向強調軍事行動必須乾脆果斷,所以對魯國二卿的拖拖拉拉十分不耐。

連一向謙謹遲緩的冉求都忍不住破口罵道:“無怪乎夫子曾說,當政的三桓等人都是些器量狹小的人,何足算也?”

趙無恤雖然慍怒卻不衝動,而是反過來問冉求:“子有,你說過當時你除了見三四千盜寇圍攻中都外,還看到有源源不斷的羣盜朝南方趕去?”

“正是,當時已經是傍晚,但羣盜密密麻麻,有乘船的,有步行的,一眼望去竟然看不到邊。”

趙無恤凝神思索,那幅早已印刻在他心裡的魯國地圖上,中都的南邊,正是……

他心裡默默給盜跖點了個贊,露出了微笑:“二三子勿急,俗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很快,季氏和孟氏就得哭着喊着求我發兵擊賊了。”

衆軍吏面面相覷,唯獨冉求思索片刻後若有所悟。

果然,時近傍晚,當最新消息傳來時,原本淡定自若的季孫斯和孟孫何忌的都急得跳了腳。

平日裡一直在家中處理政務的他們不約而同地齊聚於公宮,竟顧不上矜持連續派了三波人請趙無恤前來議事,連早先的勾心鬥角都顧不上了。他們與家臣謀劃的那些小心思,在盜跖的犀利手段下彷彿成了一個巨大的笑話。

所以當趙無恤一邊看着魯宮未加修繕的殘景,一邊緩步走到議事的朝堂施施然向二卿行禮時,便知自己所料不差,這次的盜患比他知道的還要嚴重得多。

季孫斯眼睛通紅,急得直搓手,孟氏冠下的纓竟然結反了,他也踱着步走來走去,見趙無恤進來便連忙拉住了他,連說話都有些語無倫次。

“子泰,子泰你可算來了,盜跖除了鄆城、中都外,居然還攻擊了闞城!”

“闞城?”趙無恤聞言後不由好笑,他已經猜到了盜跖的這次行動,也明白二桓在揪心什麼,不愧被後世稱爲“天下善用兵者”,柳下跖這一手真是絕妙的聲東擊西。

闞城位於大野澤以東,曲阜以西,在中都邑南邊七十里處,是一處千戶之邑,無論戶口還是富庶程度都十分一般。

但那兒卻有非同一般的政治地位。

諸侯都有自己的公室陵園,而闞城,又稱爲闞陵,正是魯國先君陵墓所在之地。以封土高達十五丈的魯桓公大墓爲首,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八代先君都葬於其陵墓南側!由闞城牆垣守護着。

這要是讓傳聞經常幹“穴室樞戶,掘士大夫墓取其明器”勾當的盜跖打進了那個地方。嘖嘖,其中的故事,大概可以寫一本《盜墓筆記:七星魯王宮》了。

ps:七月是學生黨兼職,收假後碼字的時間不多了。課多的時候就只能更一個四千字大章,各位見諒下哈

明天兩更o(∩_∩)o~

同人《若使人生如初見》第10章 可憐夜半虛前席第378章 虎入平陽第855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第8章 挾強弓兮射白鹿第697章 攜芍藥以求兮(上)第104章 照打不誤第661章 卿士之死(中)第624章 灰色的翅膀第444章 叛徒第1100章 杞人憂天第400章 引蛇出洞第866章 不如生女好第1021章 宋裂第420章 大雪滿弓刀(下)第520章 滄浪之水第714章 衛侯蒯聵第734章 亡國之音 上第456章 盜跖第323章 亂(中)第851章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1011章 國殤第73章 泮宮公學第751章 反覆無常第87章 豆在釜中第965章 齊人之福第1176章 特赦第109章 陶復陶穴第131章 誰爲陪襯第226章 舍爵冊勳第1024章 中原北望氣如山(上)第476章 疾風烈火第882章 秦歌一曲(上)第311章 修齊治平第805章 翻手爲雲第1122章 遠赴絕域第780章 臨淄亂(下)第928章 統一的必然第1197章 白露未晞第393章 大盜的綱領第23章 君子如玉番外11《亞歷山大帝國史》譯者序(上)第98章 攪動全局第1167章 飛鳥盡,良弓藏第380章 南子的消息第320章 無間道(上)第606章 我回來了!(下)第204章 君與臣第865章 大業第683章 河伯娶妻第721章 他就是傳奇第274章 齊人來攻第266章 侈靡之業第777章 大廈將傾第749章 赳赳武夫 下第848章 織女牽牛(上)第1048章 勞民傷財第805章 翻手爲雲第412章 獵國(上)第634章 牧野洋洋(下)求月票!番外10 屠得百萬方爲雄中雄第700章 鄭國的未來在何方?第764章 糧食問題第582章 鐵與血第722章 公孫勝第240章 刺客列傳第436章 醫者心翟792章 長平之戰(下)第214章 如霹靂弦驚(上)第122章 不同的路第163章 常山臨代第1042章 君莫舞第355章 公輸紙第22章 贈我緇衣第758章 戰爭從此變得不同 下第296章 四武衝陣第584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740章 走向共和 上第305章 柳下季第282章 廩丘之役第102章 微服出行第221章 逝者長已矣第727章 跳樑小醜第21章 四子分封第1027章 虢鄶之間第683章 河伯娶妻第595章 琅琊臺上風雷起第691章 怎樣的代價?第738章 禮賢下士第446章 折衝樽俎第525章 弒君者(上)第1036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中)第702章 蒼茫世變第1102章 有嬀之後第510章 宋朝之美第96章 莫如兄弟第217章 秋日之陽(二)第429章 戰爭的尾聲第99章 勇於私鬥第166章 成窯成瓷